一注考试的心得范文.doc_第1页
一注考试的心得范文.doc_第2页
一注考试的心得范文.doc_第3页
一注考试的心得范文.doc_第4页
一注考试的心得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注考试的心得范文 一注考试的心得我花了三年时间,先后通过了一级、二级注册建筑师。 去年拿到了二注,一注册是新鲜出炉的。 可以说,自从题目改革之后,我经历了 一、二注的考试。 希望我的经验对考一级、二级的朋友有帮助。 说实话,考二级的时候,也确实没有费多大的精力去准备。 因为我所在的单位,是一个大院,一注很多,对二注根本不在乎。 领导对我考二注似乎还耿耿于怀,报名时候,考试前还总说“二级没有用,马上就考一级拉,何必去考这个试呢,浪费时间。 反正我不管他,我做好事情,不影响工作就行了嘛!工作很忙,也一直没有很多时间去看书,直到考试前三个月才开始复习的。 我的二级注册复习资料,就是北京注册委员会出的那套书。 我花了三个月时间,把他过了一遍。 我觉得那套书编得很全面,二级考试,那套书绰绰有余!二级的通过,相对比较容易,我基本上没有准备方案设计,只把北京那套书从头到尾复习了一遍,然后,有针对性的复习了技术设计。 二级的技术设计相对一级来说,考查面很窄。 根据那么多年的出题情况来看,题目就只有以下几个内容1.大剖面,一般来说,是两三层楼的小别墅的剖面,复杂一点的就是带坡屋面。 从底到天的做法。 我复习这道题目用了一天时间,早上,把各个部分的做法手勾了一遍,从底往上,先是基础的几种做法,墙身防潮,散水,台阶或坡道,入户门及雨棚,墙身及保温,窗户(窗台及落地窗的护栏),外天沟、内天沟,女儿墙,泛水及屋面防水,坡屋面的做法要单独的复习,这几年难度加大,几乎没有不考坡屋面的。 光了解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考试的时候,还要细致,剖到的面,如地面,楼面和屋面,最后每个做法都要详细标出来。 标高要标细,容易忽略到的楼梯定层栏杆标高,千万不要标错,一定要大于1050;窗户的窗台、窗顶要标清楚;每根梁底标高标上;转折点标高标上;还有最容易被忽略的看线,一定要画全(此条款同样适用于一级考试)技术设计的第一个内容非常重要,分数占到一半以上。 如果你把他完成得很完美的话,胜利就离你不远了。 技术设计的第二个内容是小剖面。 这个内容就没有很好的捷径可以走了。 第一,要靠平时的积累。 因为二级的考核内容跟我们平时应用的知识很接近,所以,只要平时多用功,应该没有问题。 我还是总结了一个相对比较简单得复习方法了解每种构造的原理。 比如说墙身变形缝的几种形式,不同的作用,他们的做法也不同。 沉降缝是建筑的两个部分沉降不一致的,所以盖缝板要两个可以上下活动;伸缩缝是热胀冷缩,变长变短,所以盖缝板在水平上要有伸缩活动的余地。 通过这样的理解记忆,就可以举一反三,很快把同类型的构造理解、记忆。 并区分清楚。 技术设计的第三个内容是结构设计和设备布置。 二级的经验我不会花很多时间去介绍,因为最终目的还是过一级。 而且,一级的难度远远大于二级。 如果以一级的准备去考二级的话,肯定会一下子就通过的。 据说,现在二级通过率低的原因,是国家在限制二级的人数,因为二级的应用范围还是很窄的,我们院去年就我一个通过二级,今年好像一个人也没有?但是,从我个人观点来看,还是建议要考二级。 很多人认为,考二级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趁年轻多赚点钱,或者多HAPPY几年,等到可以考一级的时候再考。 可我不这样认为。 首先,二级的考试,就当是练兵。 从学校出来以后,就没有经历过考试了,第一次上考场肯定会紧张,所以,经历了二级的考试,真正考一级的时候才不会紧张。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考试,不管是一级,还是二级,只是一种途径和手段,并不是目的。 我们的目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记住了,仅仅是合格,而不是优秀。 人都是有惰性的,都有驱利避害性。 没有注册考试这个鞭子,我想是很少有人能够自主的去学习知识的。 所以一开始我就把它当成一个鞭子,促进我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 前几天,我找同事借一本构造书看。 他问我“你不是已经过一级了吗,还看什么书啊?”我回答“这本书里面有好多新知识,我还不清楚。 问“考过了还看什么书呀?”答“考试不是我得目的,学习知识才是目的。 我一直觉得我学得不够,看到院里面得老总,已经退休了,还在钻研知识,换了我,早就在哪里悠哉游哉拉!跟他们比,我感到自己太不够好学了。 有些年轻人也许会说“我天天做方案,很少画施工图,那些构造的东西我都不清楚,别人工作那么多年,经验那么丰富都过不了,我怎么能过呢?”嘿嘿,告诉你,别灰心,我也是天天做方案的人,而且还做得不错。 可是,机会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在有限的施工图中学到无限的知识,这才是硬道理。 刚好,在去年第一次考一级前夕,我做一个中学的教学综合楼的项目负责人,也是我第一次做项目负责人。 从设计前期的甲方沟通,立项,到签合同、报规划局,到最后的施工图,我把我所学到的知识都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上有不清楚的东西,又回过头来翻书。 那年的考试是6月15日,我的施工出图时间是7月10日。 从设计总负责人的甲方沟通,到内部的专业协调,到真正的画图,建筑只有我一个人。 这个项目做下来,我并不觉得影响我的复习,反而对我受益菲浅。 所以,学习要与实际结合,会事倍功半。 我的一级备考经验。 我考二级,考了两年。 第一年,考过了两门作图和一门建筑知识,第二年,一级、二级一起考,过了二级的结构设备,和一级除了作图以外的所有报考的知识题(有一门建筑知识没报),所有作图题全军覆没。 今年,才把剩下的三门作图和建筑知识过了。 所以,实际上,我的二级备考和一级备考是穿插进行的。 在二级考试中,我当时觉得很难,所以,考试之前,一级给我的感觉更是难于上青天。 可是,不管怎么说,心态要放好,就当是学习知识,考不过了,明年再来,所以,好的心态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我的复习过程中,我亲身的感受和收获就是“建筑知识是一个整体。 就象人体一样,有骨骼,有肌肉,有血液,有皮肤,还有各种神经系统。 结构体系就是建筑的骨骼,外装饰就是皮肤,给排水和通风管好像是血液和排泄系统,强弱电好比神经系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把各种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整体去认识,而不是把他们一个个专业割裂开来学习。 这也是事倍功半的学习方法之一。 现在,我还是有点后悔,应该在第一年的时候全部报名,也许作图题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因为我那年没有复习建筑知识,所以,在考试方案设计的时候,对消防的相关规范没有背牢,所以,导致了方案设计的没有通过。 考场地的时候,也是因为规划知识没有复习,所以场地也没有通过,技术设计纯粹是因为没有复习。 所以说,建筑的学习,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过程,哪里稍有疏忽,就会在很多地方出现漏洞。 所以,我建议那些准备考试的朋友,第一次考试,最好全报名,最好全复习。 如果再给我一个重新考试的机会的话,我会采用以下方法来复习,达到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全面的知识,学习得最系统。 我会分三条线来学习,三条线是平行线,同时进行。 第一条线,是建筑知识线,是“文科线”。 包括建筑的基本知识;建筑史,城市规划、已经业务管理等,也就是北京那套书的第一本知识。 (对了,我的复习书,主要就是北京出的那套书五本,加上后来出的三本针对作图的书,还有规范,就这些,too much!)。 我会把这条文科线学习得很有趣味性,就把它们当小说来看,建筑历史就当游记来看,还有业务管理,就结合日常的工作来看,很多知识读书时候就讲过,温故而知新,很多平时看专业杂志也看到,真的很有意思,一点不觉得累。 第二条线,就是建筑技术知识,套用前面的说法,就是“理科线”。 这条线包括建筑材料、结构、设备、物理、构造等。 也许很多人会问,都是不相干的专业,怎么会套层一条线呢?呵呵,其实,比起文科线来,他们才是真正的密不可分!第三条线,是建筑绘图训练,也就是“工匠线”,呵呵,顾名思义,就是练手头功夫的。 这年头,谁还用手画图呀(当然草图例外)。 可是,考试可不是考我们的草图功夫,它可是要再如此短的时间内把设计用尺规绘出来的。 所以,没有针对性的进行准备,是很难过这一关的,当然,除非这人天生是“快子手”,呵呵先从第一条线说起吧。 先说建筑知识题吧。 根据我这几年的观察,发现建筑知识考过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过去的美好日子里,只要是学过建筑学的人,不用复习,直接上战场,这门都铁定能过。 可是,现在,好日子到头拉!因为题目类型越来越分散,难度也越来越大,问题也越来越偏。 所以,先要过这门考试,还要有一定的方法。 在考试内容中,很大的比重就是规范知识。 所以,想要考过,这部分的分数一定不能丢。 对于建筑规范的复习,一句老话“温故而知新”。 多看多背,结合工作尤其记得牢。 在我对规范的系统复习中,也发现了规范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这个时候,就以强条为最大,接着是无障碍和消防规范,接着是通则和技术规程,然后才是各类建筑条文。 强条一定要背得滚瓜熟烂,年年考,而且不少。 无障碍和消防规范也很多分,住宅设计和居住区规范的分也不少,然后就是中小学、图书馆呀,各种类型一样来一点,一般要记住最重要的,与众不同的几点。 比如,中小学的教学楼间距要大于等于25米等。 要想过这门,一定要把这有把握拿到的分数给牢牢抓住。 建筑知识另外一个比较有把握拿到的分数,就是建筑史和规划知识。 中建史的复习其实很简单,首先,你要对中国的建筑年代有个清晰的认识,从夏商周一直到元明清,要记住每个朝代的先后顺序。 只有做到这一个基本点,才能谈复习好中建史。 然后,根据历史一直在进步的原理,将每个朝代在建筑上有进步的东西给记住。 什么时候开始有铜器,什么时候开始有瓦,什么时候开始筑长城等。 不过,这已经是考试题库中的古董了,现在的题目已经没有那么简单了,不过,我们还是要有基本的了解。 现在的考点已经很成熟,也很科学。 中国建筑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在园林建筑。 所以我感觉这几年会考这些内容比较多,考中国的造园,考古建筑构造,考有名的古建筑,其实,这部分的内容是很多的,只能考日常的积累。 相比之下,外建史会好考很多,(因为外建史的资料有限,不向中建史的资料那样丰富和详尽。 )所以,大家尽可以看读大学时候的外建史课本就好了。 这部分的分数也相对好拿。 规划知识的分数也很好拿,读大学时规划原理的课本再复习一遍,重点看居住区规划。 建筑知识还考些乱七八遭的东西,建筑构造的、结构的、物理的、材料的,各种考点都有。 只要是经过全面的复习,这里的分数也好拿到手。 建筑知识的详细应试方法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顺利通过这一门考试。 文科线的第二门课是建筑施工与业务管理。 其实,这是一门最好通过的功课,以前是,现在也是。 因为他的考点最有限。 不过,好好多人始终过不了,那是因为他始终没有看对书。 业务管理的内容就不用说了,太简单,也不用说了,哈哈,免得有人要说我写长篇小说了。 建筑施工光看北京那套书是远远不够的,不过,只要你看了两本规范,一切都会收入囊中。 一本是施工规范,一本是验收规范,这两本规范我们平时接触得少,很容易忽略掉的。 好,这门课,保证你们过拉!“文科线”还有一门功课,就是场地与前期。 这可以说是文科线中最难的一门,好多人始终过不了。 可我觉得这是最好复习的一门,哈哈!前期就不用多说了,要跟业务管理结合起来看,而且最好结合平时的工作来学习这门课,一定会事半功倍。 场地是一门很调皮的功课,很多人总琢磨不透它出的题目,因为,北京那套复习资料也讲得很简略。 其实,很简单的,要捉住它复习原则,把与复习原则相关的知识复习到了,及格线就离你不远拉,我考得最满意的三门功课之一,一门是结构,去年及格线是88,我考了一百多分,还有一门是场地,具体分数我现在也不记不请了,好象也是比及格线多十几分。 还有一门是材料与构造,我完全没有复习构造,就考过了,并不是这三门课是我考得最高的分数,而是这三门是非作图题中最难过的三门,并且我考得都比周围的人高得多,说明我这两门课的复习方法最科学。 所以,我希望把我的学习方法与大家分享。 接下来,讲“理科线”。 我把结构、材料与构造、物理与设备划分为理科线。 以前,我考一级以前,有人介绍经验,说把结构这门要单独拿出来复习,第一次报名的时候,可以不报结构,先报剩下的八门。 其实,他说的也有一定道理。 因为,对于我们建筑学的人来说,结构用的是逻辑思维,而且,结构复习的内容也很多,把结构甩出来,就可以节省很多复习时间。 可是,我的复习方法是“一个都不能少!”考过的朋友可以回忆一下考题,其实,在题目里面,结构、材料和构造、物理里面,有很多内容是穿插在一起的。 结构试题里面出材料上面的内容,物理也有材料的内容。 构造那就不用说了,绝大部分要用到材料的知识。 特别是结构与材料,有几个部分考试的内容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甚至是拿这材料的题目丢到结构的试卷中混凝土和钢材。 所以,“一个都不能少”的复习原则出发点是及目的是复习了材料,再复习结构,其中一部分内容就相当于复习两遍。 有了材料的基础知识,对于结构的理解也就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上,印象也就更为深刻拉!,同理可证,这一条对于物理设备和构造也同样适用。 材料,在我们建筑的地位,好比物质中的分子或者原子,它是我们建筑中最基本的元素。 不管是什么专业,不管是什么地方,都离开不了建筑材料的存在。 了解了各种不同的材料,在建筑物理中才能明白传热、隔声等问题,才能明白结构中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木结构的不同特性,才能在构造中不同部位合理应用不同的材料?不一而足。 所以,要认识到材料的重要性,并把它学扎实,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我在考试的时候,在构造完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把材料与构造这门科给过的。 材料的复习方法材料的复习要结合中学时代的物理化学知识来复习。 看来,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认为没用的只是还未到用的时候。 总结起来,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根据以前的知识,就知道,金属是由金属原子组成,他们的结合主要靠原子之间的键,好像叫共价键吧,他们形成的金属晶格作用力不大,容易断裂,所以导致金属物质的很多特性,比如密度很大,导电、有延展性等等。 而非金属则是由分子组成。 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相对稳定。 所以,造成非金属的与金属材料相反的特性。 通过对他们化学本质的了解,就很好的认识到他们。 接着还要从物理上了解他们。 举例说明,保温材料都是孔隙率很高的物质,因为他们有很多洞洞,所以很轻,洞中间的空气导热性能小,所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可是,并不是孔隙率越大,保温性能越好。 其一,当孔隙是开口型的,空气就会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保温性能就下降;其二,当孔隙率超过一定的范围,这时,孔率的腔变大,内部的空气形成对流。 大家知道对流换热远大于辐射换热,这时候,导热性能也下降了。 刚才讲到要去化学和物理上去学习材料,其实,还有一个最简单的途径去学习材料,那就是日常生活。 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材料,很多建筑材料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多留心,多看多想,我想,是很容易把材料学好的随带给大家提个醒,现在偏重靠新材料,特别是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前的教材和复习资料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少,大家要留意。 下面介绍“理科线”中最简单的一门,物理与设备。 以前,这门不算好过,因为物理与设备相对来说,跟我们专业没有设计构造那么密切,而且大家也不怎么重视,也不清楚要看什么书,所以不算好过。 现在,随着其他内容的难度增加,这门课反而成了最容易过的一门拉。 因为,它的内容很有限,只要复习得当,绝对能考个高分的。 虽然好过,我还是要介绍一下的。 物理呢,中学是大家应该都学过物理了,再加上看北京的那套书就够了。 最重要的是要理解。 就这么简单。 设备就更简单了,除了把水、暖、电的系统理解一遍外,剩下的就是背规范。 与消防有关的是重点,不管是什么专业。 就这么简单。 设备还要提醒一点如果你这门复习得很好的话,对于过技术设计也是很有利的。 所以,除了简单的背规范以外,还要从三维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几个系统。 给排水的给水排水系统是二级要掌握的内容,一级着重考查消防系统,消火栓的布置和喷淋,这是通常考的范围(其实除了这,也没有什么好考的了)掌握了布置的原则,就很容易画了,简单吧,哈哈哈!电气好象每年都考得很少。 以往都是考强电,今年会不会考弱电也不一定?(都有可能)二级一般是考布线。 一级考核的内容,以往的内容有吊顶灯具布置,(跟水的喷淋结合起来考),灯具、开关与插座,还有卫生间的排气。 现在好像喜欢考消防,指示灯的种类和布置方式。 还有防雷的知识,也别忽略了。 总之,电气考核的内容比较多,我还有很多知识也没有掌握(特别是弱电)。 去年没有考电气知识,今年极有可能考,所以,大家要多花点心思。 暖通的知识也相对好复习。 不过就是空调与通风两个大系统。 空调又分为集中空调与风机盘管两个系统。 以前比较喜欢考风机盘管,它相对简单些,不外乎给水、回水管、冷凝管、新风管及他们的干管与支管,要注意防火阀的位置。 去年居然考了个集中空调系统的管线综合。 这要靠三维去分析,其实,了解原则也很简单。 幸好这难不到我,呵呵暖通还有通风系统,着重点在走廊和核心筒的通风原则多长的走廊要自然通风,多长的走廊要机械通风,都要搞清楚。 至于核心筒的通风,有一个表格,大家只要把它弄清楚,就OK了。 还有卫生间的排气属于暖通的内容,当然,跟电气也相关联啦!顺便也把这方面的知识过一遍吧。 排气扇的安装原则是,在最不利点的大便器上方。 最不利点也就是离门或者窗最远的位置。 继续“理科线”的最后一门功课,也是公认的难度最大的一门功课,建筑结构。 去年的分数线是88分,我考了108分,自我感觉还可以。 哦,再讲这门考试之前,我还想罗嗦两句,是关于前面一门科物理与设备问题。 其实物理与设备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担任负责人的时候。 物理,尤其是热工知识,对我们的建筑节能设计的帮助很大;设备更不用说,当你掌握了足够的设备知识,在工作中不但可以很好配合其他专业,也可以游刃有余的协调各个专业的工作。 所以,学以致用,考试其实只是一条鞭子,督促你去学习工作中都要用到的知识。 在工作中,建筑与结构碰面的时间是最多的。 所以,对结构知识的学习,不仅书本,还要工作。 所不同的是,工作中,不可能接触到那么多类型的建筑,书本的知识更全面、更概括。 我们在边学习边工作的时候,要学会把书本里面的知识用到工作中,这也是事半功倍的一种学习方法。 我考试的时候,总共只请了两天假,学习的时候,是白天上班,晚上不加班就学习。 我曾经在论坛中看到有人发贴问“要不要辞职考注册”我个人认为,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习与工作并不矛盾。 反而因为工作的原因,本来三天还领会不到的问题,再讨论中三十分钟就掌握了。 还要另外一个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就是多问。 问谁呢?当然问专家是最好的了。 那,谁是专家呢?对我们来说,结构的同事就是结构的专家,暖通的同事就是暖通的专家,哈哈,这个道理不用解释拉吧!在我考试前的一个月,我每天早上都在结构办公室守株待兔,呵呵不可否认,我们现在的结构真的很难,有的问题,他们要一个办公室一起来讨论,真是谢谢他们啦,可爱的老同事们!后来调动部门离开了他们,现在还是很怀念啊!补充,我问他们的问题一般不问那些计算题。 对我们来说,那些题目只要我们用功,还是做的出来的。 我问他们的都是跟工作有关的问题,而却很难遇上,与建筑关系不大,也难于理解的问题,例如剪力墙的墙肢、暗梁等问题我今天写的是学习方法,明天会写学习的内容以及应试方法。 结构的基本知识,主要是结构力学。 考试的时候,有1/3的内容在这里。 很多人认为力学知识很难,其实,掌握了原理,这里的分数是最好拿的,因为,第一,记忆量很小,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背;第二,不需要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知识。 所以,我们要尽量争取多拿这里的分数。 力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就是力的三要素。 我们在初中物理课本里面就学到了的。 别小看这三要素,在以后的力学分析里面,这是最重要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我认为,作用点是第一要素,作用点的不同,将力分几种类型。 (也形成成了以后我们在结构实践中接触的各种类型的荷载)。 第二要素是方向。 在力的分析中,方向非常重要,这两点,我认为是力的“质”的内容。 第三个要素才是大小,是量上面的内容。 我在后面的力的分析中,首先是分析他们的“质”,最后才定“量”,这样分析以来,才会思路清晰。 第二个基本的知识点,是力的分析。 要牢记,而且要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可以说,“平行四边形法则”是万能法则,在任何你搞不清楚力的地方,毫不犹豫的用它!可以化繁为简,化整为零。 不过,别忘分清了力的方向哦!力的形式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掌握运用了力的分析方法,就什么力都不怕了!力学分析往往离不开跟支座。 所以,我们还要分清不同类型的支座,及他们的特点。 支座是根据力在上面作用的不同来区分的。 有三种类型。 先把他们分为两类刚支座与铰支座,他们间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弯矩,再把铰支座分为固定与活动,固定是有两个方向的力,活动是只有一个方向上的力,可以把刚支座想象为焊死的钢筋,固定铰支座想象为合页,把活动铰支座想象为滑轮。 这样,就把几种支座分清呢。 力学方面的考试内容,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求力,或求支座反力。 求力,是直接的思维,相对比较简单,求支座反力,要进行多次思考,比较难一些。 这就要用到力学知识的第三个基本法则,力与反力的关系。 在建筑力学上,一般是支座反力。 有力的作用,比有支座反力的作用。 两个力之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所以,在计算中,如果在外力的作用下,必然存在支座反力。 不同的支座,反力的情况不同。 活动铰支座只存在一个方向的反力,固定铰支座存在两个方向的反力,刚支座除了有反力,还要有弯矩。 不管多么复杂的外力形式,多么复杂的结构形式,都可以通过这几条基本法则,将问题简单化。 力的形式,有压力、拉力,还有弯矩和剪力,要把他们的计算公式背熟,特别是后面两种。 有了这些力学知识的准备,力学试题中,除了后面的20道题目中的绝大多数,都应该没有问题了。 那20几道题目的确有点难度,不过,考试内容都是我们在大学建筑力学中曾经学到的知识。 我在考试前,做模拟题目的时候,还解出过大部分的题目。 可是在考试当中,等我做到这部分时,已经疲惫不堪了。 等我好不容易解出第一题的时候,已经用去30分钟!时间已经剩下不多了,后面的题目都是草草计算了事。 所以,建议大家,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太浪费时间在后面的题目上面,还不如多花点时间来检查。 关于力学的知识,我只能讲到一些基本的方法和学习的诀窍,还真正要考大家自己去真正理解和运用,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关于静定和超静定的问题,其实,掌握了原则,可以拿分拿到手软,它一般不用计算嘛,呵呵不掌握的话,一分都拿不到。 首先,我们首先要学会判定,静定与非静定。 (以下的名词定义均为俺自己由于懒,没有翻书,根据自己的理解下的,官方定义以教科书未准)顾名思义,静定结构,就是稳定的结构,非静定,就是不稳定的,可变的结构。 从小就知道,三角形是稳定的结构,所以,三角形是静定结构。 同理可证,平行四边行是非静定结构。 可惜,没有纸和笔,有些最关键的图无法演示。 只好口述了。 郁闷?o/0-o三根连杆加三个铰支链,形成最常见的静定结构,(我往往喜欢用这个方法来判定)一个连杆有三个约束的话,它就是静定结构,少于三个,是非静定,多于,就是超静定。 当然,这三个约束还有一定条件三个不同时平行,三个不同时共点我们已经学会判定了静定于非静定结构,再来判定超几次静定结构。 如果一个超静定结构,去掉一个多余的约束,成为静定结构,它就是一次超静定,去掉N个约束,它就是N次超静定结构。 所以,在解判定题的时候,只要知道是否有多余约束就好了,在选择题的时候,还有判定N为多少。 没有图片,大家就发挥想象力了,呵呵一根链杆,如果两端是活动铰支座的话,那,这根连杆就形成一个都市COOLBOY喜欢的“直排滑轮”,它依旧可以平行滑动,所以,它是非静定结构。 如果在一端加上另外一个连杆(必须符合三个不同时原理)的话,这根链杆就会被固定下来,形成一个静定结构。 而加了链杆的这边,就形成一个固定铰支座。 根据我们在支座的知识得出固定铰支座有两个支座反力,活动铰支座有一个反力。 所以,可以得知静定结构的三个约束力的三个不同时原理。 我这样讲,希望能对大家的理解和记忆有帮助。 下面,就利用这根连杆,来判定超静定。 好,还是这根一段固定支座,一端活动支座的静定连杆。 如果,我们在活动支座这边,在加一个约束,变成两边固定支座的话,就变成了一次超静定了!同理可证,如果再上面的基础上在一边再加上一个约束,变成刚支座的话,就变成两次超静定了!如果,我们再换个思路,在刚才的二次超静定结构上,去掉非刚支座这边的固定铰支座的话,它就没有多余的约束了,成为一个静定结构。 比如阳台,就是一个刚支座,它是静定的(如果是非静定的,那可就惨咯!)所以,在静定结构的判定中,我们可以借助三种形式1.三角形,2.一边固定一边活动的连杆,3.一边刚支座的连杆。 通过化这三种形式,将复杂的结构化繁为简,化零为整,判断出他们到底有几个多余的约束。 关于力学的知识,我已经尽量的用通俗、易于理解的语言将主要的内容和理解与解题的诀窍告诉大家了,由于无法面对面交流,有些东西还是要靠大家去翻书,再慢慢揣摩。 下面,我接着讲结构的其他知识。 结构复习完力学以后,最好再复习一遍材料。 在这次的材料上,要有侧重点, 一、混凝土, 二、钢筋。 所以,前面学习过的建筑材料知识就派上用场了,温故知新,事半功倍。 但是,这次的材料知识与以前比,也要有侧重点,就是材料的力学性能上面。 一定要掌握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混凝土、钢筋、木材,还有一些高分子材料的性能。 甚至要复习得更透彻,比如,几种不同类型的混凝土的性能、优缺点,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超筋梁他们的不同特性。 并能通过分析成分得到原因,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所以然。 通过对建筑材料在力学性能上的更深了解,现在我们应该对一些结构种类也有更深入的了解的。 结构,说白了,就是研究受力、用构件去解决力的问题的一个专业。 屋顶承受雨雪荷载,梁板承受水平荷载,柱子、承重墙除了承受竖向的荷载外,还要承受水平的风荷载及偏心荷载产生的扭矩。 所以,我们在得知材料的力学性能特点后,就会根据他们的特点,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面。 比如。 我们宁可用木梁,不会把梁做成素混凝土等等。 这就是学习结构的诀窍之一。 接着,我们把建筑的各个部位分开并结合起来掌握。 从底到天,从地基、基础到竖向承重结构再到楼板、屋面,相关的知识都要掌握。 如果能将各种结构类型一起来学习的话,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说,地基,分为自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什么是自然地基?就是没有经过特别处理的地基。 那,什么时候用自然地基,当然是承载力较小的情况下使用。 低层、多层的建筑。 一般而言,多是砖混建筑。 砖混多是砖墙承重,下部用砖下条形基础。 基础可用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等,可做成大放脚、锥形基础、方基础等。 这个时候,还要弄清楚刚性角的概念和意义。 而人工地基是经过开挖、回填,形成的地基。 所以,肯定是荷载较大的建筑,一般为框架结构。 柱子承重。 柱下可以为独立基础,也可做基础梁,形成条式基础、井式基础,荷载太大可做满堂基础,甚至利用地下室做成箱形基础。 如果地基土经过回填,还是不能满足的话,就要用桩基础,桩又分为几种类型的桩静压桩、爆破桩、等等。 要分清他们。 通过上面的学习方法,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以来,就可以对结构知识形成一个理性加感性的认识,就会更容易的去掌握和应用他们。 结构的知识很多,不可能一一论述,我只能告诉大家我的学习方法和诀窍。 个人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不尽相同,希望能通过我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 知识题就写到这里了,下面开始介绍作图题。 先讲大设计了,其实,大设计也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们的老本行了,呵呵不过,我也是考了两次才过的,丢脸啊!痛定思痛,先找自身问题。 我一向对自己的大设计很有把握,平时工作中对自己的方案设计很有信心,再加上二级考试设计考试中,由于身体不适,曾经出现短暂昏迷状态,最后以3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完成,并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所以,我根本没有做任何的准备。 第一次考试,我一直到交试卷的时候,还是信心十足,可是,后来跟别人一沟通,傻了,我把规范知识给丢一边了。 其实,我在工作中曾经做过住院楼的设计。 可是考试的时候,人一下子昏了,傻了,根本没有意识到是高层住院楼,而且是一类高层。 所以,所有的疏散都未能满足,自然也过不了了。 这次大教训,是因为我第一年没有考建筑知识,所以,所有的建筑规范都没有背。 所以,奉劝那些还剩下大设计的兄弟姐妹们,无论如何,一定要再学习一边规范!还是继续吧,大家都是搞这行的,对于大设计,我就捡容易忽略的或者大家也许不屑的东西来讲吧。 我是在建筑知识复习完以后,开始复习大设计的,那已经快要考试了,我再复习一次规范,重点是消防和强条,这样,我心里面就有底了。 接着,有各个类型的建筑的规范给过一遍,重点是大黑字和它与众不同的特点。 接着,还有一点准备工作要做,就是看设计资料集。 会有人叫起来!天!资料集那么多!怎么看?挑重点的看,原则就是每种类型的建筑都能会画它的气泡图,至少要理解。 准备工作做完了,就可以复习了。 我买的是黎志涛老师的书,利用这本书来做系统的复习。 我挑了两个题目来做。 很多人拿到题目,一开始就排功能。 我认为,再着急,我们还是要按部就班,这样才能有条不紊。 最重要的首先要分析总平面。 题目给你的关于总图上面的条件,其实,每个条件都是隐含要求,都要重视它。 在实践中,任何设计都有可能。 可是在考试中就不一样,它首先要考核你的分析能力。 把给出的外在条件分析完以后,得出的结论都会八九不离十。 每个人做的设计都是经过分析的,都有它的合理性。 可是如果能分析得更透彻些,更合理些,就离它得标准答案不远了。 所以,在考试中,一定要多花点时间在条件分析上,尽可能做到透彻,没有遗忘的条件。 这样,才能为下面的平面功能分析打下扎实的基础。 先说说时间表吧。 其实,我一般也是年后开始系统复习,年前事情太多了,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所以,大家也不要着急。 我复习只过一遍,当然,有些重复的内容除外。 三条线穿插进行。 2月份:建筑知识场地前期材料物理3月份:城市规划建筑历史结构设备4月份:施工业务管理结构构造穿插在其中复习。 五一期间上图板,五月份以后侧重背规范,背得越多越好,还有一些自己认为复习不到位得地方。 技术设计的东西,可能很多人都感觉,第一考试的题目无边无际,不知道他会出什么题目;第二,考完试以后心里没底,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过;第三,复习的时候摸不着头脑,东西太多,不知道该看些什么。 所以,北京的复习资料,也是薄薄的一本,而且以试题为主。 因为这确实不好讲。 可是,洽洽就是这个技术设计,把我们所学的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贯穿在一起。 所以,想要考好技术设计,首先你的建筑知识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材料构造结构设备建筑规范,无所不包。 想要考好技术设计,必须要学好上面的几门知识。 第二,想要考好技术设计,还要学会活学活用。 很多规范都是死的,大家都会背,可用到实践,就傻了。 前几年的题目,核心筒的消火栓布置。 消火栓的布置间距为30/50米,一个环通走道的核心筒,如何布置消火栓?有的人记住了布置间距,把核心筒周长一量,哦,刚好够,只用布置一个。 可是还有另外一条,消防电梯前室还要布置消火栓。 所以,很多人可能会掉了一个。 所以,平时的时候,不要只埋头画自己的图纸。 要多留心其他专业的设计图纸。 对于平时的工作配合,对于应试中的灵活运用,也是有好处的。 第三,想要考好技术设计,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尤其是建筑构造大样。 自从有了电脑,就促进了人类的惰性。 很多人画详图,都是拷现成的,然后再修修改改,包括我。 我发现,这点对构造知识的积累非常不利。 建议大家,有时间的话,还是亲自动手画一画,这样才能转变成为自己的知识。 说完了技术设计的平时准备工作,接下来讲技术设计的应试准备。 其实,大家都没有底,你准备得越多,把握越大而已。 考前集中复习的时候狂背规范。 关于技术设计的应试准备。 兵书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贻!所以我们除了要知己,还要知彼,也就是试题内容。 技术设计的考试内容主要有四个题型:大剖面结构设计设备设计构造设计。 首先来谈谈大剖面。 这个是我们的专业,想必不用我多罗唆了吧?把标高分析清楚,该画上的内容一定要画全,尤其是看线,很多人容易忽略。 该标的尺寸标高一定要标全,这方面的内容,我在本贴的开头就有详细介绍,大家可以翻到前面重新看一遍。 大剖面占到55分,所以,画得越详细,对于通过这门课越有利。 毕竟,这些内容是这门考试中最容易拿到得分数。 其次有把握的,就是设备设计。 去年好像占了20分以上,分量很重,也是相对其他,比较好拿的分数。 设备的知识量很少,经过我们已经复习过的设备知识,这不过是灵活运用的问题罢了。 所以这里的分数也要拿下。 如果大剖面也画得不错的话,加上设备的分数,离通过线只近在咫尺了!在剩下的两个知识中,构造肯定比结构好拿多了,毕竟我们的专业嘛。 可是,构造也可以说是最不好拿的,因为他的内容非常之多,非常之琐碎。 那么多种建筑类型,建筑的那么多种部位,每种部位的那么多种做法,谁有把握说都已经完全掌握,顺手拈来呢?所以,大家每年都在猜,每年都没有把握。 可是,万变不离其宗。 对于构造,曾经有个年纪很大的老总对我说构造知识,要知其材料,知其所以然,因而才能做到知其然。 举例去年的干挂石材。 现在的建筑分工越来越细,很多东西都是分包给各种专业公司去做。 老实说,我也很懒,反正我没有画过干挂石材的节点大样。 所以,看到题目的时候也昏过去了。 可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石材既然是干挂的,肯定要挂在挂剪上面把,再联想到框架结构的工作原理,荷载传送到梁上,再传送到柱肢上,所以,石材的挂件也许是先跟横向龙骨发生关系,横向龙骨再跟竖向龙骨发生关系。 这样,就算没有画过,也能把基本的关系搞清楚,至少可以拿一部分分数。 最后来谈我认为最难的结构设计。 其实,我自我感觉我的结构知识相对还是很系统的,至少跟我配合过的结构同事感觉跟我沟通得不是那么困难。 可是两年以来,我的结构设计考得都不太理想。 我自己总结了一下。 第一年,我复习了结构知识,可是我没有准备技术设计复习,所以我没有做到灵活运用。 第二年,我没有复习结构知识(因为我第一年已经过了)尽管特地复习了技术设计,可是结构规范却记不清楚了。 所以,建议只剩下一门技术设计的朋友,还是要把相关知识系统过一遍。 技术设计讲完了,接着看前面没有讲完的方案设计。 大设计的复习,同技术设计一样,也要分两个步骤进行的。 第一步,就是进行设计知识的积累和设计修养的提高。 设计修养的提高,就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日积月累的进行,主要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尤其在应试中,这条体现得尤其突出。 如何在给出的条件中,解决各种矛盾,总平面的矛盾、各个功能分区的矛盾、水平交通垂直交通的矛盾、各个用房(尤其特殊的大空间)之间的矛盾等,这是我们建筑师的基本素养。 所幸的是。 黎志涛老师在他的书里面给我们举例了一些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感觉自己这方面欠缺的朋友可以恶补一下。 内容太长,我这里也没有必要去重复,所以,大家可以去买他的书。 第二步,就是进行设计应试的训练。 应试训练不须占用平时的时间,可以利用考前的时间来进行,最好的时间是五一长假。 就算要加班的同志,也基本可以抽出一两天时间来进行。 跟考试一样,认认真真的拟一套试题,一来,可以练手,熟悉徒手绘图;二来,可以掌握时间和进度,考试的时候不至于无法控制时间。 说说我关于大设计考试过程中的几点个人体会第一,拿到题目的时候,不要因为没有接触过的内容而慌张,也不要因为有过类似的设计经验而沾沾自喜,掉以轻心。 第二,随着难度的增加,我们的前期分析过程往往要占用越来越多的时间,以前一些辅导书上面给我们的参考时间表也许已经跟不上趟了,所以,不要因为我们前期分析花去很多时间而越发担心时间不够,要知道,越担心,也越紧张,越紧张,思考速度也越慢。 所以,一定要沉下心来。 不管你周围的其他人是否已经上图版了,我们该做清楚的分析,一定要做清楚,这样才会给我们后面图纸的质量和速度给予保证。 第三,在考试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请不言放弃。 刮掉,从来!不到最后一刻,千万不要放弃。 我在二级考试中,曾经出现过2次重大错误。 那天,刚好有很大的太阳,我的位置恰好在大玻璃窗边,从中午开始,我一直笼罩在强烈的日光当中。 据跟我同一个考场的同事后来说,我当是已经出现中暑的昏迷状态,脸色通红,嘴唇发白。 我自我感觉已经神智不清了,看老师出现了重影。 可想而知,我一开始的思路就处于混乱状态。 本来认为分析好了,一上图,又发现掉了好大块功能。 刮掉,重新分析,重新又上图板。 又发现另外一个原则错误。 那是已经是块到下午四点了,春日的太阳很快就退去炎热,我的头脑也慢慢开始冷却了。 放弃的念头转瞬即逝,头脑马上被紧迫感充满。 刮掉!以极快的速度重新分析,马上上图板,并且,在交卷前15分钟完成设计。 在剩下的时间内迅速的完成场地设计。 我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遇上再困难的事情,都不要轻易放弃!其实,人的潜能真的是无限的。 只要你尽力去争取,一定能做到的5htFQ$4grD P!3eqCO Z1dpBMY0cozLX+amyKW)9lxI U(8kvHT*6iuG S%5htEQ$4grDP!3eqCOZ1dpB MY0 zLX+amy KV)9lxIU(8jvHT*6iuGS%5ht EQ$4g rDP!2eq COZ1dpAMY0 zLX-amyKV)9l xIU(8jvHT*6i uGR%5htEQ$4frDP!2eqCOZ1d pAMY0zLX-a myKV)9lwIU(8jvHT&6iuGR%5htEQ$4frDP!2eqZ1dpAMY0bnzLX-amyJV)9lwIU(8jvHT&6iuGR%5hsEQ$4frDP#2eqZ1dpAM Y0bnzLX-amyJV)9lwIU(7jvHT&6iuFR%5hsE Q$4frDP#2eqZ1doA MY0bnzLW-amyJ V)9kwIU(7jvH T&6iuFR%5hsEQ$3frDP#2eqB NZ1doA MY+bnz LW-amyJV)9kwIU(7jvHS&6iu FR%5gsEQ$3fr DP#2eqBNZ1doAMY+bnzLW-am xJV)9kwIU*7j vHS&6i uFR%5gsEQ$3frDO#2eqBNZ1coAMY+bnzKW-amxJV)9kwIU*7jvHS&6itFR%5gsEQ!3frDO#2epBNZ1coAMY+bnzKW-amxJV)8kwIU*7jvG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