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特质文献综述.doc_第1页
论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特质文献综述.doc_第2页
论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特质文献综述.doc_第3页
论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特质文献综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献综述)论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特质作者:周游 指导老师:王金禾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叙述故事,电影通过画面的流动展现故事,这就造成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不同,虽然都有强烈的时间特性,但其表现形态却又完全不同。“空间感”成为横亘在二者之间的最大障碍。电影和文学作品之间的种种天然差异,使许多电影作品竭尽全力仍然难以完成观众心目中“再现”的意愿。可以说,越是经典的、超越时代的文学作品,越难以用光影元素进行完美的还原。电影改编,也因此成为颇具风险的行业。尽管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越来越具有风险性,电影圈内的改编之风仍然盛行。仅就华语电影圈来看,无论是上世纪 40 年代中国内地电影的蓬勃发展时期, 还是 80年代的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我们都能看到张爱玲的作品在电影界的活跃身影。仅以处于黄金时期的港台电影为例,张爱玲的小说就曾四度被搬上大银幕:倾城之恋许鞍华执导,1984年,邵氏出品,怨女但汉章导演,1988,台湾中央影业出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关锦鹏导演,1994年,嘉禾出品,半生缘许鞍华导演,1997 年,东方出品。其他根据张氏作品改编的影视剧、话剧更是数不胜数。在现代文学的长河中,张爱玲或许并不是毫无疑议的“大师”,但影视界的众多一线导演却纷纷把目光投向张爱玲的作品,究竟是纯属巧合,还是另有渊源呢?2007 年,无论对于导演李安,还是对于已经故去的张爱玲,都是意义重大的一年。根据张爱玲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色戒勇夺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部颇受争议的影片吸引了全世界影视区域的目光,且又一次挑起了“张爱玲改编”的新高潮。“这部小说中的许多细节都只是隐隐几笔,却很特别,千锤百炼,让人心服口服,几近完美。”导演李安如此解释选择色戒的理由。这部仅28页的小说,在张爱玲的众多名篇中显得相当低调,但“它事实上蕴藏了丰富的电影元素。它的时代背景、故事的情节性、文字的留白、两性之间的纠葛,甚至人性的千般复杂,都在暗流汹涌。”那么,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这种改编的特质,是否是由于她在写作的时候就已经灌输进入其作品当中,还是由于改编者图着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名气而去进行改编的呢?在对张爱玲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之所以她的文学作品被一再很成功的改编成电影或是电视剧,其中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粗略的分析出张爱玲的文学作品能够被成功改编的原因。(1)贴近生活的文学脚本张爱玲既是贵族的,又是都市的复杂身世,造就了她对生活的深度认识,尤其是对女人的描写更是,精炼到入骨三分,而对她影响最大的两个女人,她的母亲和她的姑姑。她对都市中市井生活的热爱和熟悉,皆化成文字融入到每一部文学作品之中。诚如曹雪芹能写下旷世巨著红楼梦一样,都是因着他们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如是说“她写的生活,到今天为止,我们感到还是比较接近,倒不是生活场景比较接近,而是介绍的人性本质的东西跟今天还是很接近。她对人的情感的描述,比如战争时期人的感受的描述,有她独到的一面,所以在民国的时候,很多读者都很感兴趣,今天的人们仍然对她感兴趣,我想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她写的是日常生活,不是宏大的叙述,可能一般的读者感到比较亲切,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在细读张爱玲经典全集之后,你才能真正体会,张爱玲对文字的驾弩能力已经达到了非一般的熟练程度,于是陈子善在张爱玲辞世十周年专题报道发言中说“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假定说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最伟大的作家只有一个的话,那当然是鲁迅,但第二位优秀的作家是张爱玲。”张爱玲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对人的认识,通通造就了她能够写出更真实、更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2)张爱玲对电影的痴迷 “张爱玲是个货真价实的影迷”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如是评价。张爱玲自己的散文里也印证了这一点:太平洋战争期间,困在香港的张爱玲,在敌机轰炸的极危险环境里,还和朋友炎樱冒死进城去看了场电影。张爱玲胞弟张子静的回忆录里,也说到张爱玲订阅一系列的英文电影刊物,比如 Moviestar(影星等。在上世纪 40 年代,她几乎看完了葛丽泰嘉宝、蓓蒂戴维斯、加利库珀、克拉克盖博、秀兰邓波儿、费雯丽等好莱坞明星主演的所有影片。她也喜欢国内的影星,比如阮玲玉、陈燕燕、赵丹、石挥等人。 张爱玲对电影的热爱近乎痴迷。“有一回我们许多人到杭州去玩,刚到的第二天,她看报上登着上海电影院的广告谈瑛做的风,就非要当天回上海来看不可。大家劝不住,只好由我陪她回来。一下火车就到电影院,连赶了两场,她却说:幸亏今天赶回来看,要不然我心里不知道多么难过呢!” (3)张爱玲曾今改编过文学剧本 事实上,张爱玲最初的写作生涯开始于为上海一家德国人办的二十世纪的英文杂志写剧评影评。1947张爱玲应导演桑弧之邀创作了电影剧本不了情。这部影片在当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张爱玲本身对影像与文字的渊源有了更深层的体会。之后,她把这个剧本改编为小说多少恨, 在小说的前言中,她回忆了自己首次编写剧本的感受: “一九四七年我初次编电影剧本,片名不了情,当时最红的男星刘琼与东山再起的陈燕燕主演。陈燕燕退隐多年,面貌仍旧美丽年轻,加上她特有的一种甜味,不过胖了,片中只好尽可能的老穿着一件宽博的黑大衣。也许因为拍片辛劳,她在她下一部片子里就已经苗条了,气死人!”文字里,张爱玲作为编剧的挑剔和得意全都跃然纸上。在这之后,张爱玲与桑弧再度合作,推出了新剧太太万岁。与不了情的悲情风格相反,这部影片中洋溢着浓厚的市井气息。至此,“影迷”张爱玲和“编剧”张爱玲已经完美交织在一起,与电影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张爱玲客居美国的旧金山时,主要是依靠为香港电懋公司写电影剧本来谋生。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后来长期的剧本创作经历,为张爱玲积累了丰富的影像经验。因此,她对电影艺术手法和观众的心理都十分熟稔。在电影界,她是洞悉世态、妙笔生花的优秀编剧;而在文学界,她又将电影中的诸多艺术手法与文字巧妙融合,以生动的形式展现了城市的纷繁、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苍凉,形成了其文学作品中独特的电影特质。张爱玲文字与影像之间的不解之缘,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是对后世的影视工作者以及文学创作者们产生了积极的启示意义。综上文中述及,张爱玲与电影之间本就有种无法说清楚的关联,她本身在生活经历,以及她对电影的酷爱,于是她习惯性的利用电影的叙述方式来创作文学作品,成全了她的文学作品能够被成功改编成影视作品。影视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作品改编结下了不解之缘。世界电影史 的作者乔治萨杜尔指出:“一种艺术绝不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或突如其来的在我们的眼前出现。它必须吸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并且很快地就把他们消化。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其他艺术的综合。”在现实的影视艺术创作中,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其中不少作品还获得了种种大奖。当然,也有不少影视人在着手所谓“纯电影”、“纯电视”的实验,试图摆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然而,我以为,迄今或未来的必然则是,影视艺术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仍然离不开从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门类中获得滋养。参考文献:邹红 影视文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周晓明 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版张岚(编辑) 张爱玲经典全集 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2年1月版刘树林 电视文学概论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版赵凤翔 房莉 名著的影视改编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版王迪 现代电影剧作艺术论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5版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问题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版叶元电影文学浅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3版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版程季华主编 中国电影发展史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版童庆炳.文学理论要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童庆炳.文学理论要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刘树林,李泱.电视文艺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颜纯均.与电影共舞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张宗伟 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版。邓琳 重现影视文学经典的教育魅力 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11期。徐娅丹 探究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彭吉象 影视美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版拉兹电影美学( 何力译) 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