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真相3.doc_第1页
人力资源管理真相3.doc_第2页
人力资源管理真相3.doc_第3页
人力资源管理真相3.doc_第4页
人力资源管理真相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第六章 企业的目的(1)假相;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真相: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为社会做贡献.利润不是企业的目的2006年,参加首期“全球CEO课程”( 2006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合美国哈佛商学院、西班牙IESE商学院推出了“全球CEO课程”,首期学员包括郭广昌(复星集团)、郭为(神州数码)、董明珠(格力)等。)的中国学员在美国学习,郭广昌问魏思乐(魏思乐(Daniel Va-sella)从1996年开始担任瑞士诺华制药集团CEO,从1999年开始担任董事长。):如何看待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郭广昌执掌的复星集团旗下的制药企业,跟魏思乐领导的诺华制药有直接竞争。魏思乐的回答企业是需要盈利,但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听起来有点跑题,但据说使在场的30多位中国企业家“陷入思考”。魏思乐的回答和在场的中国企业家的反应,让人想起了近60年前,在美国的另一个商业领袖的聚会。在1949年的一个研讨会上,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帕卡德说了类似的话,但是没有使在场的美国企业家们“陷入思考”。帕卡德“认为企业对自己的员工、客户、供应商以及广大社会的公益事业,都负有重大的责任。结果令我惊讶而且失望的是,居然大部分的人都不同意我的看法。他们认为自己唯一的责任便是为股东牟取利润。”(惠普方略第163页。)在1960年,帕卡德依然执着不悔,在对员工的一次演讲中明确说出了企业的目的:我首先想探讨一家公司存在的原因,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会在一起?我想,很多人误以为公司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这一点其实只是一家公司存在的一种重要结果,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地去发现我们存在的真正原因。在探讨时,我们不可避免会得出一个结论:一群人结合到一起,以我们称之为公司的机构存在,是为了能够合力完成一己之力无法做到的事情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个名词听来平凡,却是根本因素。你随处(整个企业界)都可以看到有人只对金钱有兴趣,对其他一切事情却没有兴趣。但是,根本动力大部分来自能在其他方面做出成就的意愿。例如,制造一种产品,提供一种服务,大致上就是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基业常青(中信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三版)第60页。)企业的目的,就是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而为社会做贡献。尽管赢得利润不是企业的根本目的,但是利润和目的两者并不对立。利润和目的之间,有三点相关关系。第一,利润是企业为社会做贡献的结果。如果企业以有效率的方式,提供了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那么,企业就会赢得利润。赢得利润是为社会做贡献的结果,不过结果不是目的。(在帕卡德之前,老福特就明确指出了利润是手段和结果,不是目的:“服务第一,利润第二。没有利润,企业无法生存,因此谋取利润当然没有错。诚实经营的企业不会得不到利润的回报的,但利润必须作为良好服务的报酬而实现。利润不是服务的出发点,而是结果。”)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企业在起步阶段应该以利润为目的,发展壮大了才考虑为社会做贡献。问题是:在起步阶段,如果不是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你靠什么赢得利润?只有做了贡献,才能取得利润。第二,利润是企业长期生存、持续为社会做贡献的手段。企业的存在,是以获取利润为前提的。如果不能获取利润,企业无法长期生存。不过,手段也不是目的就像人要吃饭才能生存,但是吃饭不是大多数人生存的目的一样。另外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企业应该无偿地,或者说不计利润地为社会做贡献,比如把专利无偿地给全社会使用。我们来比较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企业今天不计利润地为社会做贡献,明天就破产不存在了。另一种方式是企业获取合理的利润,长期存在并发展壮大,为社会做出长期的贡献。这两种方式,哪一种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当然是后者。再说了,不计利润地为社会做贡献,是非赢利组织的任务。 第六章 企业的目的(2)第三,不以利润为目的的企业,往往更能创造利润。以利润为目的的企业,也可能赢利,如果它有效率地提供了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很有趣的现象是:拼命想赚钱的企业,往往赚不到钱;不以利润为目的的企业,利润往往滚滚而来。在2005年,美国两家大公司的掌门人就企业的目的进行了公开辩论。(这次辩论以书面方式进行,刊登在2005年10月号的Reason杂志上。罗杰斯(T. J. Rodgers)是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的创始人和CEO,麦基(John Mackey)是Whole Foods公司的创始人和CEO。同时参加辩论的还有主张“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的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Whole Foods的麦基说,Whole Foods的目的是通过提供高品质和高营养的食品来促进人类的健康和幸福。赛普拉斯半导体的罗杰斯则说利润是第一位的。但是事实是:麦基的公司是财富500强中业绩最好的食品零售商,27年来创造了巨大的股东价值;相反,罗杰斯的公司23年来累计是亏损的。这跟管理大师柯林斯的发现是一致的。在基业长青一书中,他和合作者研究了索尼、默克、IBM等18家“高瞻远瞩的公司”,发现:“高瞻远瞩公司能够奋勇前进,根本因素在于指引、激励公司上下的核心理念,亦即是核心价值观和超越利润的目的感”;而且,“高瞻远瞩公司同时也是高效率的赚钱企业”。为什么超越利润的目的,能够带来长期的利润?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进一步深究企业的目的:怎样为社会做贡献?做贡献有哪些主要的方式?星巴克教训2006年8月,在深圳某购物中心的星巴克,我放在座位下的电脑包被偷了。店员说,那个位置很容易被偷的。保安和警察说,这家店经常发生这种事。店长说,有专人处理此类事件,第二天会跟我联系。我痴痴地等,痴痴地等到第N天,通过“关系”去问,才得知根本没有人上报这件事,即使有“处理”,也不过是一句道歉而已。作为个人的不幸,我的教训很明显:下次去星巴克,要睁大警惕的双眼,抓紧贵重的包包。作为管理的案例,经理人能得出什么教训呢?我想了几个月,想出这么几点。一、决策管理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决策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认清问题的性质,如果是经常性的问题,就要通过建立规则或者原则的决策来解决。在这个案例中,顾客失窃是“经常性的问题”,就应该建立规则来解决。二、流程管理首先可以从作业流程上建立规则。既然店员知道那个位置不安全,为什么不事先提醒?什么时候一次提醒,什么时候再次提醒,都应该写进标准服务流程。三、产品管理流程太靠人了就会不可靠不按程序上报失窃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因此,从产品设计上改变规则也许更有效。星巴克设一个自助式的存包处呢?那样,独自来上网的顾客不用抱着电脑去洗手间,购完物的顾客不用抱着大包小包喝咖啡,定位在星巴克这个“利基市场”的小偷们也就失去了很多明显的目标。四、价值管理传说中,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体验。星巴克主张自己是客厅的感觉,现在许多店其实更像火车站的候车厅,座位密密麻麻,顾客摩肩接踵,也给小偷带来了顺手牵羊的客观便利。现在,星巴克卖的不是体验,而是名气了。我的建议是:改变座位设计,还我顾客体验。五、价值观管理以恶化顾客体验的代价,最大化营业收入,这已经不仅是价值管理、更是价值观管理的问题了。星巴克的董事长舒尔茨(舒尔茨(Howard Schultz),星巴克公司创始人,现任董事长,著有自传倾心注入。实际上,星巴克咖啡的创始另有其人,舒尔茨曾经在星巴克咖啡工作,因为经营理念不合,他在1985年创立了天天咖啡,在1987年天天咖啡收购了星巴克咖啡,改名为星巴克。)的主张是:星巴克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分享美好的咖啡和体验。这样的价值观,已经渐行渐远了吧。 第六章 企业的目的(3)星巴克的顾客体验恶化,应该不只是我这一个例子。要不然,舒尔茨不会在2007年2月14日,对星巴克的高管发出题为“星巴克体验的廉价化”的备忘录。在备忘录中,舒尔茨说:“在过去10年中,为了求得增长、发展,以及必要的规模,已从不到1000家店发展到13000家店,并且发展到更多,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决定。回过头来看,这些决定导致了星巴克体验的稀释,甚至于可以被说成是星巴克品牌的廉价化。”在举了一些例子后,舒尔茨说:“让我们回归根本。推动创新,采取必要措施,再次使星巴克与众不同。我们采购高品质的咖啡。我们建立了世界上最受信赖的咖啡品牌”其实,舒尔茨应该这么说才更明确:让我们回归根本把顾客体验置于收入之上。显然,舒尔茨的备忘录没有抄送给星巴克中国的高管。舒尔茨的美国忧虑,没有影响星巴克中国的进一步变味。2007年6月,经济观察报刊登了题为“星巴克变味:为扩张降低成本原有品质悄然下降”的报道,从中可以看到:舒尔茨为之痛心的种种,正在中国大张旗鼓地进行。以下是这篇报道的原文节选:Amy走进星巴克国贸店,为自己点了一杯卡布基诺,她并没有太在意她比以前多掏了3块钱,随后她点了一份点心。一切都是老样子,直到Amy开始吃那几块小点心时,她皱了皱眉头,叫来了服务生,那男孩无奈地告诉他,或许是更换了供应商的原因。Amy如果再细心一点的话,就会有惊人的发现了。除了桌椅、音乐、壁画还是老模样外,她所熟悉的这家店已经面目全非:牛奶、杯具、吸管、搅拌棒、糕点、糖包、汽水等等,几乎所有的东西在最近几个月都已经变了样。如今诱人的蓝莓奶酪从东莞远道而来,杯中的牛奶变成了蒙牛品牌的,而这些原本大都是进口的。为了获取更多的回报,星巴克的行为看上去有些“危险”。在大量更换供应商降低成本、改革薪酬体系的同时,星巴克中国在4月28日还全面涨价。一家星巴克店的普通员工Ben对本报表示,“以前的杯子是美国进口的,现在国产的质地没那么坚硬,甚至有时候会担心加热水会变形;搅拌棒从木质的换成了塑料的,质量都不如从前了,尽管我能理解这样做法的理由,但我依旧不希望以损失消费者体验为前提。”Ben为记者举例说,星巴克北京店的矿泉水由巴黎水换成了圣培露,后者在超市的售价比前者低出23元,牛奶以前用的都是进口的雀巢奶,而从东莞来的糕点现在连外带的独立包装也没有了,“成本应该是普遍降下来了”。细微的变化还包括,公司对糕点的定损比例作出了调整,从25下调到10;同时,大部分糕点的定损期限也从以前的24小时提高到了48小时。这意味着消费者吃到不那么完美的糕点的概率大幅提高。星巴克是一个有趣的例子:一家优秀的企业,在目的的指引下获得了成功;然后被成功冲昏了头脑,在前进的路上只顾埋头看路,忘记了抬头寻找“目的”这颗北斗星,多多少少迷失了方向。星巴克能回归正途吗?让我们拭目以待。(最新的进展是:2008年1月,因为业绩欠佳,舒尔茨解雇了现任CEO,宣布自己重新担任CEO,试图重振星巴克。) 第七章顾客(1)假相:顾客是上帝;非顾客不重要.所有的顾客都一样真相:顾客不是上帝;非顾客很重要;对顾客要区别对待质量不是第一位的风靡一时的“质量第一”的口号,如今升级换代为六西格玛之类的词汇后,仍然被许多制造企业奉为圣经。其实,质量不是第一位的。我甚至可以举个例子,说明质量连前18位都不是。根据美国权威的消费者报告的2003年排名,别克君威是质量最可靠的中型轿车。然而,被视为“消费者的圣经”的这份报告,推荐了18款家庭轿车,别克君威却榜上无名。消费者报告对君威的评论是:这款上了年纪的车还行,但是与更新更先进的竞争产品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缺点包括“不灵巧的操控”和“在前座坐得越久就越不舒服”。质量本来是美国车的弱项,在日本车靠质量长驱直入美国本土之后,美国车才亡羊补牢地奋起直追。现在别克君威好不容易追上了,消费者却不买账了,实在让别克郁闷:企业的圣经,和消费者的圣经,为什么不是同一本经?消费者的圣经是变化的。在美国汽车市场上,很久以前质量也并不重要,至少在老福特意气风发地说“你想要什么颜色的车都可以,只要你要的是黑色”的时候。后来质量重要过,所以才有日本车的崛起。现在质量似乎又不太重要了,所以才有君威质量叫好但销售不叫座,才有质量近于完美的丰田令年轻消费者敬而远之,以致业界的笑话说:丰田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别克。企业的圣经必须随消费者的圣经而变化,以“质量第一”的不变应对消费者的万变必然要失败。核心竞争力是另一个以不变应万变因而最终要失败的理念。还是以汽车业为例,福特的核心竞争力带来低价的大规模生产没有变,为什么后来落后通用?丰田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质量的精益生产和柔性制造没有变,为什么现在成为笑料?创造独特的消费者价值才是第一位的。这种价值可以是质量,也可以是速度、舒适或者其他,具体要由消费者决定,并因时因地而变。前面提到的别克以及福特、丰田的尴尬,都是因为其创造的价值不独特或者不再独特,或者消费者价值发生了变化。“质量第一”代表着这样一个时代:企业把消费者看作产品购买者,自己埋头苦干进行价值创造。在消费者拥有极大话语权的今天,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新的竞争时代已经来临:企业应当把消费者看作创造价值的伙伴,利用新的信息技术,让消费者参与到创造价值的流程中来。顾客不是上帝从产品导向到顾客导向,是经营理念的一大进步。但从战略的高度看,顾客导向是不够的,很多时候是危险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至少有三点理由,说明企业不能把顾客当作上帝。理由之一,顾客说的可能是错的。尤其是事关新产品的时候,顾客说想要,不表示真的要。顾客现在说想要,不表示将来真的要。反过来,顾客现在说不想要,不表示过一段时间真的不要硬盘驱动器制造商希捷科技就这样上过顾客的当。在5.25英寸硬盘驱动器统治市场的时代,希捷公司是IBM及与其兼容的个人计算机的主要供应商。希捷公司开发的3.5英寸驱动器没有引起这些顾客的兴趣,因为其存储能力不够大。于是希捷公司放弃,而别的公司推出的3.5英寸驱动器因为体积小和重量轻,在便携式计算机和小型台式机中打开了市场。很快,3.5英寸驱动器的存储能力也迅速提高,能够满足个人计算机主流市场的要求。希捷公司这时才匆匆推出,却因为规模和经验的落后而失去了个人计算机市场。哈佛商学院教授鲍尔(鲍尔(Joseph Bower)在和克里斯坦森合著的破坏性技术:追逐浪潮一文中分析了这个案例(Harvard Business Review 杂志1995年1月号)。)和克里斯坦森(克里斯坦森(Clay- 第七章顾客(2)ton Christensen)以The Innovators Dilemma(中译名为创新者的窘境)和The Innovators Solution(中译名为困境与出路)两本书奠定了自己在创新领域的管理大师的地位。)指出:希捷公司失败在太 “贴近客户”了。理由之二,不是所有的顾客需求都应该满足。有些顾客的需求,或者顾客的有些需求,企业要选择不去满足。管理大师波特(波特(Michael Por-ter)为哈佛商学院教授,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战略管理大师,著有被称为“竞争三部曲”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表示:战略定位要求做出取舍,“以顾客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满足顾客所有需求。他发现许多日本公司之所以因同质化而走入困境,原因之一是日本民族的服务传统决定了它们会千方百计地去满足顾客所表达的任何需求,最终将自己的竞争定位弄得模糊不清,成为一家想为所有客户做一切事情的公司。理由之三,市场变化往往先表现在非顾客群体中。管理大师德鲁克说:“重大变化的最初征兆极少表现在组织内部或组织自己的顾客群身上,它们几乎总是首先表现在非顾客群体身上。毕竟,非顾客总是比顾客多。”(本文中引用的德鲁克的观点见他发表于Harvard Business Review杂志 1994年9月号的事业理论一文。)德鲁克举了美国的百货商场作为例子。在巅峰时期,百货商场在非食品零售市场中拥有的顾客比例是30%。百货商场虽然很注意调查这30%顾客,却对市场上另外70%的非顾客置之不理,以致忽略了市场趋势的变化二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购物更注重时间快捷而非价格高低,最终导致了百货商场的萧条。前面提到的希捷公司,也是忽视了非顾客群体的需求及其体现的市场趋势。顾客不是上帝,市场才是上帝。只有顾客导向是不够的,有战略眼光的企业,要从顾客导向走向市场导向。哪些客户要拒绝顾客和客户是一回事吗?尽管我们经常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两个词,严格说起来,这两个词是不同的,其中的区别还有深意。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创始人鲍尔说:“我们没有顾客(customer),我们只有客户(client)。”他的下一句话点出了原因:“我们不属于哪个行业(industry),我们自成一个专业(profession)。”(本文中引用的鲍尔的言论和事迹,均见于其传记麦肯锡传奇(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一般说来,专业服务包括律师、会计师、建筑师、广告代理、管理咨询等的使用者,被称作客户;而普通的商品和服务的使用者,被称为顾客。显然,专业服务提供者跟客户之间的关系,比普通的厂商跟顾客之间的关系,要更深厚、更紧密。权威的Merriam-Webster词典对“客户”的第一个释义是“在另一个人保护之下的人”,对“顾客”的第一个释义是“购买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人”。比较这两个定义,更能看出:客户和顾客的本质不同,不在于使用的是否是专业服务,而在于你跟客户的关系,是你照料和保护他的利益;而你跟顾客的关系,只是你把东西(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卖给了他。也就是说,即使你是专业服务的提供商,你也可能只是把服务的对象当作了顾客。即使你不是专业服务的提供商,不是律师行、会计师行什么的,而只是卖电脑的或者开商场的,但是你做到了照料和保护对方的利益,发展起了长期合作、信任的关系,你就把对方变成了客户。显然,客户总是比顾客少。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客户可能只有两位数;一家饮料公司,顾客则可能上千万。因此可以这么说,单个客户比单个顾客更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客户比顾客更是上帝,你更应该百依百顺,而是说:选择客户比选择顾客需要更谨慎,在很多时候,你要拒绝他成为你的客户! 第七章顾客(3)被称为“麦肯锡的灵魂”的鲍尔是这么做的。创建了著名的奥美广告公司的奥格威是跟鲍尔惺惺相惜的好朋友,(奥格威和鲍尔互相欣赏。奥格威为1972年2月在麦肯锡公司做讲演时开玩笑说:“我也一直很纳闷,管理顾问公司找谁做他们的顾问。现在我知道了,你们求教于我我就是那个顾问。”(广告大师奥格威未公诸于世的选集,三联书店2003年9月第一版)第102-103页。)也是这么做的。在1962年的时候,奥格威说奥美广告每年平均拒绝59个客户。麦肯锡咨询和奥美广告这两块金字招牌的打造,不仅在于这两家公司做过哪些客户,更在于拒绝了哪些客户。一、偏离本行的客户要拒绝。1939年,鲍尔带领麦肯锡走上专业的“管理咨询顾问”的道路:“从1939年以来的这些年中,我们顶住了种种偏向专业的诱惑,我们对本公司个性方面的信念非常深刻、明确。”其中的一次诱惑发生在1965年。麦肯锡因为接了两个大的兼并案,成功地开发出一个评估收购能力的计算机模型。一家投资银行愿意出钱来买这个模型,但是鲍尔拒绝了,“我们不是卖软件的”。二、偏离核心价值的客户要拒绝。鲍尔为麦肯锡制定的愿景,是为客户解决重大的管理问题。“它要求我们拿出更多的信念、决心、勇气和技能来识别那些常规的、不重要的问题,并且告诉客户我们对这样的问题不感兴趣。”1963年,鲍尔解雇了一位资深董事,尽管他经常拿到某客户的项目。实际上,他被解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这个客户花了太多时间,而那些项目大多够不上“重大问题”的标准。鲍尔用这个行动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公司的愿景和声誉比挣钱更重要。三、自己不信任的客户要拒绝。劳斯莱斯汽车是奥美广告公司的客户,但是有一段时间质量出了问题。奥格威给该公司写了一封信:“贵公司最近运到美国的600辆汽车,完全一无是处。我不愿意再站在推荐的立场鼓励别人购买它们。我决定不干了。”(本文中引用的奥格威拒绝客户的言论和事迹,分别见于广告大师奥格威未公诸于世的选集和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四、打击自己员工士气的客户要拒绝。鲍尔和奥格威都信奉这样一个理念:应该把比自己强的人团结在自己周围。因此他们都把员工放在很高的位置,鲍尔甚至说:“我们没有员工,我们只有拥有个人尊严的公司成员和同事。”奥格威有一次当面辞退了一家客户,他对客户的最高负责人解释说:“因为贵公司的执行副总裁简直是个混蛋,待人处事非常恶劣。他不仅穷凶恶极地虐待你的部属,而且也如法炮制欺负我的人。至于他如何对待你的员工,那是你们公司的事,但是,我可不容许他再继续打击我们奥美人的士气,这种事我绝不接受,所以,再见了。”五、无利可图的客户要拒绝。因为得到的佣金不足以补偿奥美提供的服务,奥格威辞掉了Reed & Barton公司这家客户。六、太大的客户要拒绝。太大的客户会让你失去提出坦率意见的勇气,从而变成低贱的奴才。因此,奥格威拒绝去竞争福特汽车公司推出的Edsel汽车的广告业务。他给福特写信说:“您的广告语算是我全部营业额的一半。这样要保持我们的咨询独立性就很难办到。”后来Edsel汽车在市场上非常失败,奥格威说如果没有拒绝这个业务的话,奥美就已经和Edsel一起翻掉了。如果你有树立像麦肯锡和奥美一样的顶尖品牌的愿景和雄心,先要像鲍尔和奥格威一样,有拒绝客户的远见和勇气。营销的四层境界大家都知道,营销应该从顾客出发,而非产品。从产品出发的营销,境界最低,把营销等同于推销和广告,是“产品驱动型”:企业先有一个产品,然后再去寻找顾客。这种营销模式,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下,已经过时了。 第七章顾客(4)从顾客出发的营销模式不只一种,其初级阶段是“市场驱动型”:企业先发现一个市场,瞄准这个市场,发现它的需求,然后尽力超越竞争对手去满足这些需求。这跟产品驱动型相比是180度的转弯,是革命性的进步。市场驱动型的企业,假设自己面对的是同质的市场、需求一致的顾客。但是,即使是利基市场,顾客量也可能很大,需求各不相同。因此,从顾客出发的营销模式,还有更高级的“顾客驱动型”:企业尽量了解每个顾客的需求,然后进行个性化的营销。数据库营销是典型的个性化营销的例子。一家通过邮购目录直销服装的公司,积累了200万名顾客的资料,经过数据挖掘,发现这200万名顾客包括5225个市场单元。比如,其中一个市场单元是同时买了一件蓝衬衣和一条红领带的850名顾客,他们再买一件海军蓝夹克的可能性很大。那么该公司如果推广海军蓝夹克,就只用发信给850而不是200万顾客了。这是国外10多年前的例子了。中国的许多企业也明白了:光从顾客出发是不够的,还要从每一位顾客出发。于是开始个性化营销、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从市场驱动型升级成为顾客驱动型企业。比市场驱动型和顾客驱动型境界更高的,是“驱动市场型”:开创一个全新的市场,或者重新定义旧的市场,包括:革命性的产品创新,如索尼的Walkman;颠覆性的产品创新,如提供低价而超值服务的美国西南航空;重新定义旧的行业,如Barnes & Noble书店变身为社区中心;对营销流程的革命,如戴尔的电脑直销模式。今天,企业面临的两大营销挑战,就是从市场驱动到顾客驱动,再从市场驱动到驱动市场。(本文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科特勒1997年8月7日在英国做的题为营销的未来的讲演,其内容至今仍不觉过时。) 第八章企业文化(1)假相: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外在的表现形式真相: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内在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本与末企业文化是什么?你不需要知道得太复杂,如果看不懂管理大师沙因 (沙因(Edgar H. Schein)是企业文化领域的大师。他长期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1985年出版的组织文化和领导是企业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的定义也没关系。这位企业文化理论的开山鼻祖这么说:企业文化是组织在解决外在适应与内部整合的问题时,而发明、发现、发展出来的一组基本假定,这些假定可以分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实与真相的本质、人性的本质、人类活动的本质和人际关系的本质共五个方面。但你至少要知道:企业文化包括两个部分,内在的部分是价值观,外在的部分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包括行为规范以及仪式、视觉符号等等。价值观是核心,表现形式是外壳。价值观可以经久不变,表现形式则要与时俱进。价值观是本,表现形式是末。企业在文化上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本末倒置。比如,成功建立过企业文化的公司容易渐渐忘“本”,而把“末”当作了企业文化的核心来坚守。蓝色巨人IBM就犯过这个错误。IBM创始人老沃森要求员工穿正装深色西装、白衬衣、素色领带,表示对客户的尊重。(不过根据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回忆,当年轻时的德鲁克作为记者采访老沃森时,老沃森告诉德鲁克这样要求是为了“向推销员慢慢灌输自尊,并帮助他们赢得大众的尊敬”,因为当时推销员的名声并不好(德鲁克管理前沿,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05页)。)久而久之,员工把着装正式、规范当作了企业文化,却忘记了穿正装代表的价值观尊重客户。被请来拯救IBM的郭士纳发现:一方面,其实客户自己已经很少穿西装和白衬衣了。另一方面,IBM曾经高品质的客户服务只是在装样子。郭士纳冒天下之大不韪,废除了已经成为IBM图腾的着装规范。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的郭士纳看来,他只是回到了沃森的本意:尊重你的客户,选择合适着装。又比如,一些企业在向成功企业学习文化时,先不学“本”,而是学“末”。因韦尔奇提倡而出名的强制排名,中国也有许多企业在学。其实,采取什么方式考核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以前的方式不起作用,很可能有方式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些问题不解决,换什么方式也没用。韦尔奇自己说得很清楚,强制排名(他称之为活力曲线)之所以能在通用电气有效发挥作用,“是因为我们花了10年的时间在我们的企业里建立起一种绩效文化。在这种绩效文化里,人们可以在任何层次上进行坦率的沟通和回馈。坦率和公开是这种文化的基石。”韦尔奇斩钉截铁地说:“我不会在一个并不具备这种文化基础的企业组织里强行使用这种活力曲线。”有了强制排名,不一定就有了绩效文化。就好像大家都穿西装的IBM,并不一定有尊重客户的文化。一句话:不要把“末”当作“本”。与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