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简史》期末论文.doc_第1页
《中外文化简史》期末论文.doc_第2页
《中外文化简史》期末论文.doc_第3页
《中外文化简史》期末论文.doc_第4页
《中外文化简史》期末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文化简史期末论文姓名:吴师学号:09092010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班级:09教21浅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本文将从佛教对茶文化,中国文人的影响和佛教伦理的作用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关键词: 佛教 茶文化 中国文人 佛教伦理一、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茶与佛教, 亦可谓因缘深长, 自古就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西汉末年, 佛教传入我国, 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 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本意是佛陀的教诫,因而非常重视戒律,禁止僧侣饮酒,但对于具有清心作用的茶不但不排斥,而且大力提倡世人饮用,有香客来朝圣,都会请香客品茶,加之大的寺院多建于山上,山上适合种茶,因而对中国茶文化的开发和发扬有非常大的贡献。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主要在于:第一, 僧侣大量饮茶、植茶, 为普及饮茶、推动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要使茶成为社会文化现象, 首先要有大量的饮茶人。唐代佛教发达, 僧人云游天下, 比一般人传播茶艺更快。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见闻记载: “南人好饮茶, 北人初不饮。开元中,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皆许饮茶, 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 遂成风俗。”僧人饮茶,获清心保健之功效, 故其多长寿。据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 唐大中三年(公元849 年) 时,东郡进一僧年120岁, 唐宣宗召问其长寿之秘,僧对曰: “臣少也贱, 素不知药, 性本好茶, 到处唯茶是求, 或出亦日过百余碗, 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佛教寺院多建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 那里生态条件优越, 十分适宜茶树生长,这就为爱饮茶的僧侣们植茶提供了条件。庐山志记载, 早在晋代, 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僧人植茶十分讲究精耕细作, 故唐代许多名茶出于寺院, 如“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 僧人们种植相传不断。“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 反映了名茶与佛教的天然因缘。第二,“茶禅一味”, 创造了饮茶意境, 佛教茶文化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贡献。僧侣们饮茶如果只停留在养生提神、清思助谈的阶段上, 则佛教远谈不上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随着禅宗及中国茶文化的兴起, 僧侣们饮茶开始由茶的养生医疗物质功能向佛理与茶道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功能过渡, 通过对饮茶意境的营造, 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道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茶禅一味。在我国历史上精于茶事、工于茶艺、乐言茶道的高僧不乏其人。唐代著名诗僧皎然, 一生爱茶, 作有许多茶诗。他特别推崇其十世祖谢灵运, 中年参谒诸禅师, 得“心地法门”, 把禅学、诗学、儒学三位一体来理解。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咏道: “一饮涤昏寐, 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清尘;三碗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所谓道者, 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也。得道, 即把握本质规律。皎然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和宇宙融为一体, 在饮茶中求美妙的韵律, 精神爽朗。这与禅宗的“静心”、“顿悟”思想相一致。在饮茶中得到一种精神寄托, 也是一种“悟”,故言饮茶者可以得道, 茶中有道, 佛理与茶道即合二为一。宋代的南屏禅师, 深通茶事, 自称对茶“得之于心, 应之于手, 非可以言传学到者”。能对茶“得心应手”者, 必是精于茶道之人。因为饮茶成了寺院佛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所以, 到唐宋时期, 我国寺院中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和茶宴。在僧侣多达千人的茶宴上, 要坐谈佛经, 也谈茶道, 并赋诗。茶宴有一定程式, 先由主持僧“调茶”, 以表对全体佛众的敬意。然后由僧人一一献给宾客, 称“献茶”。宾客受茶后闻香品尝, 再评茶,称赞茶叶好, 主人品德高。这样把佛教清规、饮茶礼仪与佛学哲理人生观皆融为一体, 开辟了中国茶文化的新途径。第三, 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茶文化在唐宋以后不仅占领了整个东亚文化圈, 而且在15 世纪以后逐渐传到欧洲, 传向世界各地。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并把茶种带回日本的是唐朝时日本学僧最澄。第一个把中国禅宗茶道带回日本的又是日本僧人荣西。其所著的吃茶养生记奠定了日本茶文化的基础。元明时期, 日本僧人仍不断来华, 继续将中国植茶、制茶、饮茶技术和茶道精神等方面引进, 并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加以改造, 形成闻名世界的日本茶道文化。中国茶文化传入朝鲜约在公元7 世纪的新罗时期, 在朝廷的宗庙祭祀与佛教礼仪中运用了茶礼。二、佛教对中国文人的影响佛教是最能体现东方文化虚静尚柔的宗教。它将现实世界的“无常”之苦归纳为人的主观“业”、“惑”所致,而摆脱苦难唯有依据佛法进行修炼,以达到最高目标即“涅槃之境”。佛教弥补了中国文化中过于世俗的一面,使汉魏以来士人在信仰深处找到归宿,纷纷信奉钻研;唐宋以来士大夫又能在中国化的禅宗中感受到世俗乐趣和心境超越。儒学修理,道教炼形,佛教炼神;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佛教对于中国士大夫的心灵铸造较之于传统的儒道其实更为深邃。早在魏晋时期玄学的兴盛中即可一窥佛教对中国文化渗透之端倪。首先,所谓玄学之“玄”就取自老子,老子、庄子、周易在当时合称“三玄”。而佛教刚一传入中国,它就在老庄哲学中找到了知音,依附于道家黄老神仙方术使自己得以流布。所以当玄学一兴起,佛教就自然与玄学声气相通。于是士族与有高深理论的佛教相结合,造成了这一时期士大夫时代奉佛不辍的现象。这一时代的佛教兴行般若之学,名士们又尚清谈祟玄理,般若学与玄学的某些相通之处,又造成了士大夫们以玄学释般若、僧侣们以般若附玄学的风气。由于士族与佛教的结合,般若与玄学的相融,使得这一时期的名士如支道林、谢灵运等多奉佛教参佛理,且世代相袭成风。当时思想界把般若学看作玄学,特别是在上层门阀士族中,名士如不懂得一点般若学,就被认为不够名士的派头;名僧如不能谈玄说理,也有失名僧的身份。值得注意的是,禅宗作为佛教的一支尚未形成独立的宗派,但是有些作品中已经充满了对禅理的思考。如晋人王康琚反招隐诗中就有“推分得天和,矫情失至理;归来安所期,与物齐终始”,更有“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之句。诗中明显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若要隐逸超脱,遁迹于山林只能是表面的肉体上的“小隐”,真正的超脱隐逸是一种心境,是即使身居“朝市”仍能神思高妙、清心寡欲,这才是“大隐”。这与禅宗“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的主张本质是一致的。而陶渊明则更是深悟禅理,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正合“释祖拈花,迦叶微笑”之神韵吗?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所反映的心理中国文人在此时已可谓与状态是何等的虚静圆融,顺应自然! 中国文人可谓与禅佛结下了不解之缘,已经从一种形式的结合渗入到血脉、到灵魂,从此再也化解不开。唐朝为了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主张儒道释三教并重,故李唐士大夫与僧人交游甚众。虽然如此,但他们的交往多在诗文相投,甚至出现了如王维、白居易那样真正奉佛且深体佛义者。还有些作家如杜甫,虽然受儒家熏陶最著,但还是抵制不住禅的诱惑,说“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杜甫宿赞公房)。所以,禅佛情结已成了中国文人内心深处一个不解的结。中国佛教到宋代之际走入以儒家为本位的三教合一的新阶段。宋元两代统治者仍然支持和利用佛教,但主要是禅宗的天下。进人明清以后,佛教进一步加深与儒学的融合,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与民俗进一步调和,从而某些教义更加深人人心,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基础。三、佛教伦理的影响佛教伦理提倡行善积德、普度众生、大慈大悲;体现了其宗教道德的人本性和生态性伦理观。佛教因果观涵括了善恶有报、改恶从善、劝善度人思想, 既注重平等、责任、尊严的社会伦理。本文将主要阐释佛教因果思想中善有善报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人本性伦理, 从世俗的善恶伦理关系中,提出“ 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的教义。认为现实生活的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体现在业力与果报的关系上, 这种关系的表现就是“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力图以此来达到扬善惩恶的目的。佛教用业报来表达德性与命运的因果关联性, 过去的业决定现在的人生, 现在的业决定着未来的命运。业的理念起到重要的警告作用: 那些功德圆满者将进入极乐之境, 那些不修德而作恶的人将来必遭报应。从伦理教化的功能方面说, 中土佛教的因果报应论起了既安顿人心, 又策励人心的作用,成为中土道德教化的主要理论武器。善恶因果报应把行为善恶与其祸福在自己身上统一起来, 即使不愿意为善者也会在这种强大的道德压力面前产生道德自觉和行善的动力。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体现了德福一致的原则, 对形成一种好的道德风尚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如果“德与福”、“恶与祸”本有的善恶因果链被割裂, 造成“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 善良成为善良者的墓志铭”, 那么, 倒退型道德信仰危机便不可避免。“善应当有善报, 恶应当有恶报”, 善恶因果律是道德生活的基本规律, 正是这一规律确保了道德的有效性和道德生活的基本规律, 一旦人们行为善恶与其福祸的因果链条长期中断或错乱乃至颠倒, 善行贬值、善者罹祸, 恶行增值、恶者得福, 人们必然弃善从恶、趋恶避善。这就是不幸的倒退型道德信仰危机的典型征候。因果报应思想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由业力而发, 都是前世善恶的因果, 而现世的一切善业、恶业, 也必然会在来世中表现, 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它总是给一切善良的人以心灵的期望和诱导, 永远向着善。所谓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 业力果报学说与因果轮回联系在一起, 在生与死的轮回之中, 是以爱欲为本源。达不到欲望的要求, 因而生起憎怨的妒忌, 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言行, 成为报应后生于地狱和饿鬼、旁生的原因。知道了欲望的可厌之处,在爱欲这个根本原因上, 舍弃恶念乐为善行, 就可以进入天界与人间。佛教认为面对轮回是一切众生平等, 轮回到何处, 由现在之因, 得未来之果,从而在道德上有预告、预示的作用, 因人的身心活动而引起能力的潜在业因, 势必会招致未来苦乐的人生。是以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最大恩人也是自己, 自己可以开创人生光明美好的一面, 亦可把自己推堕苦恼的深渊。佛教与一般宗教的不同, 即在否定外在的主宰神, 重视自己的净化。把生命的层面显示在六道轮回之中, 把这些层面与人的善恶行为联系到一起, 督促人们去改恶从善。季羡林先生曾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做过非常精辟的论述:“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我国,已有漫长的2000年左右的历史了,可以说一直常盛不衰。直至今日,特别是在港澳台三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