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学 校: XXXXX大学专业方向: 商 务 英 语姓 名: XXX学 号: 09XXXXXXX班 级: XXX商务英语指导老师: 容 华 丽由家庭教育看中美文化差异摘要: 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接触点,是对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我国主要是“传统”、“片面”、“封闭”的家庭教育方式。而美国是“民主”、“全面”、“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文章试图从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比较分析中美两国对孩子的培养教育方面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 中国、美国、生活、学习、社交等等不同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我们可从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结果来比较。一般而言,中国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相对欠缺,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与父母平等的人来尊重;而美国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为主,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员相待,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一、中美的家庭的生活教育方式中国父母擅长历史教育,一则古往今来的圣贤多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对国尽忠,对家尽孝;二则作为家训的书籍、篇章数不胜数:三则是历代道德楷模在人们心中树立不可磨灭的丰碑,世代相传的佳话激励每个家庭和谐圆融,形成民族的社会心理积淀,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浑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熏陶着每一个家庭。中国的父母善于说服教育。他们过分重视孩子,以忽视和牺牲自己为代价;他们甚至任劳任怨地承担着帮助孩子成长的责任。为了让孩子站在他们起点上往前走,他们力图使孩子不走或少走他们的弯路。说服教育在这种动机下发挥得淋漓尽致,父母非常懂得运用在家庭中的权威来争取孩子,也擅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中国的孩子,从小尊重长辈,尊重经验。父母的说教成功也多归功于家庭双方的一拍即合。中国父母非常懂得“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日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父母要把自己的好品质灌输到孩子身上,就必须严格地遵守自己的内心信仰。强大的行为力量在孩子的道德观念形成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效力。呼吁我们年轻的家长,多给孩子一些独立自主的空间,不要样样都包办代替,多教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样样帮他们解决。美国父母让孩子拥有选择的自由。美国的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而是坚持“Standbehind,dont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的道路。使孩子真正变成社会人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正是这个目标,使孩子过早地拥有了家庭中的许多权利。应该说,美国父母教给孩子的是开门的钥匙。美国教育界基本上有一种共识,那就是父母、教师不应给孩子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父母在给予选择的自由的同时,对选择的后果提供证据,他们特别重视提供择友、订婚、结婚这类选择的后果,希望孩子不完全凭第一印象或直觉办事。父母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去做”、“去试试”,像中国父母鼓励孩子多思考一样频繁,坚信实践能缩短认知与行为的距离。父母永远静然地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信心,强调对待孩子应“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无论何时,父母的双眼总是反映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二、中美家庭的学习和教育方式在中国的儿童教育中,主要是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我们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在评价小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我看过一个例子:有一家人的孩子成绩非常好,奶奶给他喂饭,当时看了就挺难受的,当然这是个特例了,更多的孩子是不会洗碗、洗衣服、叠被子、甚至连书包都懒得整理。这里我发现一个现象,现在大家说小孩子书包很重,其实这里边有一个悖论,不整理书包,他没有根据每天的课程表进行调换,所以就显得很重,他懒得动,他宁可背那么重。一个学生如果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的话,这样能算成功吗?而在美国,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他们强调个性差异,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他们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和生活息息相关:假设你是个很有钱的人,设计一个你的旅游规划,到你最想去的地方,住最好的宾馆,要求度假不少于3天。设想自己到迈阿密度假,上网查了迈阿密好玩的地方和天气状况,下载了景点的图片,在网上订了来回机票和一个五星级宾馆,连每一餐吃什么都做了计划,然后把所有信息写在了一张海报上,贴在班级的墙上,这就是她们的作业。还有贷款买车的作业,假定你月收入是2500美元,减去每月800元的基本生活费,剩下的1700元用于自由开支,如果你要贷款买一辆少于5万元的汽车,应该如何计划?三、中美家庭希望孩子在社会的表现中国的家庭教育内容虽然也可以分为德、智、体、美几方面,但往往是当孩子进入了学龄期(有的甚至在学龄前期)就开始将智育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使得教育内容出现不平衡的倾向。在体育上,中国的家庭保证孩子生长发育所需营养,保护孩子的安全,注意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与美国对比起来,这种教育是一种防御性的、静态的、消极的保护,温室培育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在智育上,向孩子传授知识、技能,如为孩子购置各种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训练孩子朗读、书写、计算等技能,当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后,家庭教育出现学校化倾向,父母监督学习、检查作业、购买习题集、实行题海战,应付永无休止的考试;在美育上,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因而盲目培养孩子特殊艺术才能,如把孩子送入绘画班、歌舞班学习,聘请家庭教师教孩子学拉小提琴、学弹电子琴等,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一方面无视孩子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往往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亚于美国孩子,但是往往在性格上表现出消极倾向:做事被动、胆怯,依赖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不太会“当家理财”,独立生活能力差。一句话,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美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以下特点: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开朗、胆大,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敢想、敢做,具有创新精神;自立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有作为社会成员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他们18岁开始不依靠家庭,多数打工补贴自身的消费需用;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他们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一句话,美国孩子的特点就是非智因素成熟,能力强,能较为顺利地适应社会。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同时所受旧有的约束也较多,特别是封建小农意识长期的影响太深,文化价值观上多是比较内敛和保守的,缺少冒险精神和创造意识,顺从、听话教育被从小就灌输着,相对而言,在整体上也缺少一种接受新思想的环境,而美国是一个历史比较短的移民国家,旧有的思想文化保留得很少,在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下,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发展的约束较少,因此,他们更多的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四、中美社会礼仪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 “吃饭了吗? ”“到哪儿去? ”“上班呀? ”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但你若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you going? ”他们则会认为, 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 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 通常招呼道: “Hello! ”“Howdo you do! ”“Nice day, isntit? ”对于别人的赞扬, 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 并有一套谦虚之词, 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 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 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 看也不看( 生怕人家说贪心) 。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 一杯杯地斟酒, 一遍遍地上菜, 客人不吃不行, 不喝也不行, 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 please! ”中国人送客人时, 主人与客人常说: “慢走! ”“小心点! ”“再见, 走好啊! ”“你们进去吧! ”“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 “Bye-bye! ”“See you later! ”“See you next time ! ”“Good night!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都有可能受到隐性的歧视。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表面的尊重。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 男士为女士开门; 扶女士下车; 在马路上, 男士走外侧, 女士走内侧, 以给女士提供保护; 女士进餐厅时, 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 餐桌前, 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 待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 请她就坐。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 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 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 如“妖、奸、奴、嫉、妒”等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也有着两国教育工作者观念上的差异,双方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因而,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可以看到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吸取美国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QK/82545X/200612/23430206.html2、/que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团队建设与团队协作沟通模板
- 发热护理科普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发动机认知课件
- 想象作文小乖的愿望700字7篇
- 智慧树知道网课《儿童护理》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 2025合作协议范本分享
- 2025年个人车位租赁合同
- 智慧树知道网课《大学英语(手语版)》课后章节测试答案
- 产品研发流程管理与技术创新工具
- 给赵老师的一封信700字(15篇)
- 2025年全国“质量月”质量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的个案护理
- 要素式强制执行申请书(申请执行用)
- 慢性根尖周炎病例汇报
- 2025年秋数学(新)人教版三年级上课件:第1课时 几分之一
- 公司项目谋划管理办法
- 2025年职业指导师考试试卷:职业指导师专业能力
- 小学英语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巩固强化练(含答案)
- 2025-2026学年粤教粤科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2025年山东高考历史试卷真题讲评及备考策略指导(课件)
- 供养中心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