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比较论文.docx_第1页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论文.docx_第2页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论文.docx_第3页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论文.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财经法政法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文课程名:中西文化比较课程号:B1480030学 院:统计与数学学院专 业:信科1001姓 名:热萨莱提罕.阿力木江学 号:1009010157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的和会群体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物的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物的总和。世界上有许多个国家,许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的特点,一个民族的特质,往往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有下列:1. 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3饮食方式的差异。4用餐具的差异。饮食观念的不同: 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内容。民以食为天吃是生存的需要。食以味为先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色,香,味,形,器”俱全的讲究。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由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民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中,为了追求美味,往往会造成部分营养的缺失。菜肴的形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但中国饮食并非不重视营养的搭配。西方的饮食观念:西方饮食文化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受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无论是物的色,香,味,邢如河,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注重对营养的追求。西方认为,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式。西方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西方人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及搭配,把饮食当作一门科学,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去重视饮食的营养功能,追求“营养”是饮食的最高要义。食物营养成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科学要求,是西方人评价美食的核心标准。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饮食对象的不同: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饮食从先秦开始就以谷物为主,植物类占主导地位,谷类蔬菜居多,肉是比较少。所以中国人主张素食主义,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菜肴里,素材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结构中占主导主导地位。西方国家继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荤食比较多。他们往往会吃整块牛肉,整只鸡。另外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既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则以肉类,蛋白质为主。另外,中西方在饮食内容上的差异还表现在西方人喜爱冷食,凉菜 ,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餐桌上少不了冷菜。而中国人喜欢热食,除正菜前的小碟是冷菜外,主菜都是热的。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在中餐里,烹饪用料酒种类不多,用酒量也不大,常用的为绍兴黄酒,而酒的用料与品类上,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以粮食为原料酿造的黄酒,白酒,习惯上称作粮食酒。在西餐里,在不同的菜点中加入不同的酒,这是西菜的显著特点。由于各种酒本身具有醇厚,芳香,甘冽,浓馥,清凉等特点,加入菜肴之后,与菜肴的原汁及香料香气混合,便形成了该菜肴独有的风味特色。在烹饪用酒中,有一定的用酒规则。西方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葡萄酒,白兰地等,不妨称作葡萄酒。饮食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是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中餐上桌的菜讲究丰盛多样,一般是8或10碟,12碟,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讲究。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食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入座的时候,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在西方,宴席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西方人宴客则是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在西方的宴会上,虽也围坐,但个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当西方人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并没有中国那么热情,并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客气。入座的时候,一般来说,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另外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以便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筵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方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中西饮食的上菜顺序也不同:中方:汤主食餐酒水果。西方: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餐具的不同: 中西方人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使用的是筷子,汤匙,杯子,盘子,碟子,吃饭也用碗盛。筷子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筷子的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偏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中国烹饪讲究餐具与菜肴协调搭配,讲究“美器”,精美的食物要有精美的器具搭配,并且要注意搭配和谐。菜肴与器具在色彩纹饰,在形态上,在空间上都要讲求和谐搭配,把饮食当做艺术活动来对待,让人在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西方人的餐具为:刀,叉,匙,盘,杯子,到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他们的餐具分为五大类:瓦器,银器,金属器,玻璃器,上菜盘和厨房用具。它们有不同的种类和用法,如茶杯和咖啡杯多为瓦器,刀叉多为金属器,而水杯和酒杯则多为玻璃制品。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既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其中,西餐中最有代表性的进食工具是一对刀叉。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燃熟,割下来就吃。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但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西方餐,还有餐巾,就是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折1/3,让2/3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 筷子与刀叉作为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关于使用筷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却着实有科学依据。科学家们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二.总结 中西方饮食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各有长处。当然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具有相对性。饮食文化的研究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在面对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的时候,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信息高度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中西方饮食文化必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而研究跨饮食文化差异,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