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七十二中学新课程课堂“三位一体”学案设计首次备课人: 张莹瑶 备课日期: 2010年 月 日中心组备课人: 预授课日期: 年 月 日授课人张莹瑶学科语文授课班级8、3课 题五柳先生传(第一课时)课 型新课教具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内容。过程方法探究合作式情感态度有感情地反复练习朗读并熟练地背诵。教学重点能熟练地背诵全文,体会本文的写人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写人方法请附上课前预习卷或预习提纲预习内容提前一天以作业形式发给学生激情导入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学习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内容。、有感情地反复练习朗读并熟练地背诵。、体会本文的写人方法教学过程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检查预习情况 (幻灯片显示。)1、给下列字注音: 嗜(sh) 辄(zh) 吝(ln) 褐(h) 箪(dn) 汲(j) 俦(chu) 觞(shng)2、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二、题目解说: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三、初读,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2、注意节奏。课文节奏划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四、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一段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名利。喜欢读书,不过不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好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来招待他;去喝酒总是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精典质疑板书设计五柳先生传作者介绍 陶渊明简洁体现重点 知识请附上课堂练习小卷课后小结反思预习作业整理预习检测哈七十二中学新课程课堂“三位一体”学案设计首次备课人: 张莹瑶 备课日期: 2010年 月 日中心组备课人: 预授课日期: 年 月 日授课人张莹瑶学科语文授课班级8、3课 题五柳先生传(第二课时)课 型新课教具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2、透过作品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的特点过程方法探究合作式情感态度通过诵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鉴赏文章语言,学习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请附上课前预习卷或预习提纲预习内容提前一天以作业形式发给学生激情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学习目标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相关资料,培养探究习惯教学过程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二、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的第二段内容。三、深入探究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四、总结全文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精典质疑摘记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板书设计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隐者心情好读书 不求甚解-读书悦己 性嗜酒 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处于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环堵萧然 晏如也-安贫乐道 (人格高洁)简洁体现重点 知识请附上课堂练习小卷课后小结反思预习作业背诵课文哈七十二中学新课程课堂“三位一体”学案设计首次备课人: 张莹瑶 备课日期: 2010年 月 日中心组备课人: 预授课日期: 年 月 日授课人张莹瑶学科语文授课班级8、3课 题五柳先生传(第三课时)课 型新课教具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过程方法探究合作式情感态度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教学重点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请附上课前预习卷或预习提纲预习内容提前一天以作业形式发给学生激情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3、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一、问题研究:1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2)“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第二大爱好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4)第三大志趣著文章。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本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使人钦佩万分。 (2)至(4)条概括起来就是他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2、描写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草瓢屡空。”不仅写出了他的穷困潦倒,而且含蓄地说明了作者以古贤颜回自比,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想。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答案: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4、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精典质疑摘记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板书设计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 活 贫 穷 爱 好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性 格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精 神 安贫乐道简洁体现重点 知识请附上课堂练习小卷课后小结反思预习作业完成自我检测哈七十二中学新课程课堂“三位一体”学案设计首次备课人: 张莹瑶 备课日期: 2010年 月 日中心组备课人: 预授课日期: 年 月 日授课人张莹瑶学科语文授课班级8、3课 题周 处(第一课时)课 型新课教具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积累文言词汇及被动句的用法。过程方法探究合作式情感态度感受、把握周处的性格特点,把握课文的主旨。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用简练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译的要点积累。请附上课前预习卷或预习提纲预习内容提前一天以作业形式发给学生激情导入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有一部重要的作品,叫世说新语,作者是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一些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其中有些故事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传奇故事周处。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及被动句的用法。2、学习本文用简练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过程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预习反馈:1、出示字词,读准字音。(处、说、横、蹉跎、朝、彰) 2、 读好停顿。(又义兴水中有蛟;或说处杀虎斩蛟;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3、积累文中的重点词句。(并、横、尤、没、俱、更、竟、始、蹉跎、彰;为乡里所患被动句;具以情告倒装句;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中心句;4、周处是晋朝人,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仕晋为御史中丞时,凡所纠察弹劾的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避讳。氐人齐万年造反,朝臣恨周处强直,建议朝廷派周处出战。有人知其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矢尽,临危不退,遂壮烈牺牲。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这样一个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其少年时期则是另一番模样。周处一文以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勇于改过的少年形象。二、再读课文,加深课文理解。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精典质疑摘记概括文章大意板书设计世说新语有真谛,少年周处留传奇:为害乡里少无知,杀虎斩蛟有悔意。寻告二陆得动力,终为忠臣和孝子。改过自新未为晚,他年功成名就时。简洁体现重点 知识请附上课堂练习小卷课后小结反思预习作业整理预习检测哈七十二中学新课程课堂“三位一体”学案设计首次备课人: 张莹瑶 备课日期: 2010年 月 日中心组备课人: 预授课日期: 年 月 日授课人张莹瑶学科语文授课班级8、3课 题周 处(第二课时)课 型新课教具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学习本文用简练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过程方法探究合作式情感态度学习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教学重点感受、把握周处的性格特点,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从周处的故事中感受勇于改过自新的重要意义。请附上课前预习卷或预习提纲预习内容提前一天以作业形式发给学生激情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2、感受、把握周处的性格特点,把握课文的主旨。 3、以片段描写进行想象力的锻炼。 教学过程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研读要求:集体讨论疑难句读、字、词、句。二、畅读要求:整体把握全篇内容。三、品读要求: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1、问题一:在乡里人的眼里,周处是个怎样的人? (凶强侠气,祸害,是三横之一) 2、问题二:你是怎样评价周处这个人物的? 1) 斩杀蛟和虎:勇猛、武艺高强 2) 知道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3) 入吴寻二陆:虚心接受,知错就改 。3、周处勇于改过自新的行为,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到任何时候,想要改过都是可以做到的。)(到任何时候,想要改过都是可以做到的。)4、文章是怎样描写周处为害乡里的?此时周处知道自己为人情所患吗?5、周处杀虎斩蛟的情节一定很生动,很精彩,你能补充出其中的生动情节吗?6、周处击蛟三日未归,乡人更相庆,这样的情节也一定很生动,很精彩,你能想象出当时人们的狂欢情景吗?这样的情景对历经九死一生的周处来说有什么样的感触?你能想象出当时周处的必理活动吗?7、周处为什么“自寻二陆”?这又说明什么?陆机的话对他有什么影响?8、我们怎样看待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地评价周处?四、以片段描写进行想象力的锻炼。 周处如何击杀蛟和虎?可以从哪些方面描写(环境、动作描写) 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精典质疑摘记1、文章是怎样描写周处为害乡里的?此时周处知道自己为人情所患吗?2、周处杀虎斩蛟的情节一定很生动,很精彩,你能补充出其中的生动情节吗?3、周处击蛟三日未归,乡人更相庆,这样的情节也一定很生动,很精彩,你能想象出当时人们的狂欢情景吗?这样的情景对历经九死一生的周处来说有什么样的感触?你能想象出当时周处的必理活动吗?板书设计周处 世说新语有真谛,少年周处留传奇: 为害乡里少无知,杀虎斩蛟有悔意。 寻告二陆得动力,终为忠臣和孝子。 改过自新未为晚,他年功成名就时。简洁体现重点 知识请附上课堂练习小卷课后小结反思预习作业作业: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成一个小故事。题目:周处传奇,要求内容充实,情节生动。哈七十二中学新课程课堂“三位一体”学案设计首次备课人: 张莹瑶 备课日期: 2010年 月 日中心组备课人: 预授课日期: 年 月 日授课人张莹瑶学科语文授课班级8、3课 题马说(第一课时)课 型新课教具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读懂文章。过程方法探究合作式情感态度理解作者托物寓意、以马喻人的写法。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的寓意。教学难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的寓意。请附上课前预习卷或预习提纲预习内容提前一天以作业形式发给学生激情导入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六骏图,在欣赏的时候请同学们说说关于马的成语(老马识途、千军万马、马到成功等)。图中的六匹马纵横驰骋、一跃千里,显得意气风发。而韩愈笔下马的命运却与之决然不同。它的命运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一同去看看韩愈的马说。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熟读文章。2、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3、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教学过程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预习反馈:1、学生自读课文,通过字典读准下列字的字音祗辱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策尤其注意“食”字的读音2.作者和背景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明代人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早年怀才不遇,25岁中进士,三次上书宰相而不得志,辗转于地方幕府,而后入朝为官,为除弊政又两次被贬,深感当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出于愤世嫉俗,写下了马说。3.文体简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马说”即谈马、论马。二、 整体感知: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要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三、疏通文意1.根据注释练习笔译。(1)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利用注释分别对三段进行翻译。不懂的可以举手请求老师作答。(2)教师根据巡堂情况进行归纳讲解。(3)学生对照注释进一步修改。2.学生完成下列练习。(1)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食之不能尽其才 通“饲“,饲养(2)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3)其真无马也 难道,表反问 其真不知马也 大概,表推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指千里马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精典质疑摘记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板书设计马说作者介绍 韩愈重点实词: 通“饲“,饲养 马鞭 鞭打,驱使简洁体现重点 知识请附上课堂练习小卷课后小结反思预习作业整理预习检测哈七十二中学新课程课堂“三位一体”学案设计首次备课人: 张莹瑶 备课日期: 2010年 月 日中心组备课人: 预授课日期: 年 月 日授课人张莹瑶学科语文授课班级8、3课 题马说(第二课时)课 型新课教具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过程方法探究合作式情感态度诵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熟读成诵。教学重点托物寓意的写法。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请附上课前预习卷或预习提纲预习内容提前一天以作业形式发给学生激情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教学过程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研读课文:1、读课文,思考: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教师预设这几处: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叙述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2.“食不饱,力不足”,写不按照千里马的需要去饲养它,千里马遭到摧残;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三个“不”构成排比句式,写出千里马不能被正确地使用,不被恰当地对待;不能被理解。“执策而临之”,千里马挨鞭子,更见其遭遇。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精典质疑摘记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第二段说明了什么?板书设计马说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简洁体现重点 知识请附上课堂练习小卷课后小结反思预习作业1、 整理课堂内容2、 背诵课文哈七十二中学新课程课堂“三位一体”学案设计首次备课人: 张莹瑶 备课日期: 2010年 月 日中心组备课人: 预授课日期: 年 月 日授课人张莹瑶学科语文授课班级8、3课 题马说(第三课时)课 型新课教具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感受文学家韩愈说理的严密、描写的形象、叙述的动情,体味语言丰富的表现力。过程方法探究合作式情感态度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真才实学,报效国家。教学难点理解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请附上课前预习卷或预习提纲预习内容提前一天以作业形式发给学生激情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马说。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托物寓意、以马喻人的写法。2、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真才实学,报效国家。教学过程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了解寓意,深入探究1、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教师简介韩愈写此文的背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背 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用了什么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板书:托物寓意)2、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谁的身上呢?世有伯乐然,千里马的有无关键在于有无伯乐。四、 拓展延伸1、你们记得天下无贼中贼的头头黎叔说的一句话吗?“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们觉得在韩愈生活的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没有发现人才的人,就不可能人尽其才。2、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结合本课的内容把它改写一下,应该怎样说?3、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无数的岗位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今天,再也不是那个人才被埋没的时代,作为学生我们应怎么做?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精典质疑摘记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教师简介韩愈写此文的背景。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托 物马说 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 (愤怒)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意简洁体现重点 知识请附上课堂练习小卷课后小结反思预习作业完成自我检测哈七十二中学新课程课堂“三位一体”学案设计首次备课人: 张莹瑶 备课日期: 2010年 月 日中心组备课人: 预授课日期: 年 月 日授课人张莹瑶学科语文授课班级8、3课 题捕蛇者说(第一课时)课 型新课教具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过程方法探究合作式情感态度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教学重点“说”这一文体和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第4段从语言角度分析、第5段从思想角度分析是难点,必须引导学生力求正确把握。请附上课前预习卷或预习提纲预习内容提前一天以作业形式发给学生激情导入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永州任职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2、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一、预习反馈:1、正音:啮() 腊() 挛() 踠() 瘘() 疠() 当()其租入 嗣() 几()死者数()矣 莅() 蹙() 殚() 踣() 死者相藉() 曩() 隳() 恂() 缶() 谨食()之 熙() 以俟() 夫() 2、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3、了解“说”这种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黑质而白章(质,原指本质,底色;章,花纹。)当其租入(当,抵当,抵充)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嗣,继承)貌若甚戚者(戚,悲伤)若毒之乎(毒,怨恨)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精典质疑摘记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板书设计捕蛇者说简洁体现重点 知识请附上课堂练习小卷课后小结反思预习作业整理预习检测哈七十二中学新课程课堂“三位一体”学案设计首次备课人: 张莹瑶 备课日期: 2010年 月 日中心组备课人: 预授课日期: 年 月 日授课人张莹瑶学科语文授课班级8、3课 题捕蛇者说(第二课时)课 型新课教具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背诵第4、5段,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方法探究合作式情感态度理解并掌握“对比”的写法。教学重点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教学难点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请附上课前预习卷或预习提纲预习内容提前一天以作业形式发给学生激情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学习目标1、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2、背诵第4、5段,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4、理解并掌握“对比”的写法。教学过程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研析新课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明确“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概括第24段的内容:叙述了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使人认为可羡;待到蒋氏述说祖、父俱死于捕蛇,本人也多次险遭不测,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慕入悲伤,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加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第3段写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作者鉴于蒋氏三代人的遭遇之惨所以才问蒋氏“若毒之乎”。第4段写蒋氏不愿更换差役,其答话则句句都落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点上,是全文的主体。2 提问:“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精典质疑摘记“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设计捕蛇者说一、写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当其租入”。 二、叙述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三、作者对上述事实发表感慨,点明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表达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简洁体现重点 知识请附上课堂练习小卷课后小结反思预习作业1 翻译第1段,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这一段的有关实词。2 预习课文第25段。3 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四第2题。哈七十二中学新课程课堂“三位一体”学案设计首次备课人: 张莹瑶 备课日期: 2010年 月 日中心组备课人: 预授课日期: 年 月 日授课人张莹瑶学科语文授课班级8、3课 题捕蛇者说(第三课时)课 型新课教具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对比的写法。过程方法探究合作式情感态度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教学重点唐代中期的赋税之毒。教学难点读通全文句子,以第四段为重点,从而领会写作意图。请附上课前预习卷或预习提纲预习内容提前一天以作业形式发给学生激情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对比的写法。 3、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教学过程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3 提问:文章接下去运用对比的写法,用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明确:回顾过去,则以乡邻们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捕蛇独存”作对比;谈到现在,则以悍吏来乡索租跟自己“弛然而卧”作对比4 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复习已学过的“互文”的句子)“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5 完成“辨析比较”题三、四。第三题有些常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特定的含义。试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各组句中的加点字。第四题辨析“乎”和“而”的多种用法:(1)下面四句话中,“乎”的用法有什么异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语气助词“呢”)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语气助词“吧”)吾尝疑乎是(介词“对”)等死,列国可乎(语气助词“吗”)(2)“而”在两个词语中间,可以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承接、转折和修饰等关系。试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各表示哪一种关系。黑质而白章(并列)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承接)吾恂恂而起(修饰)人不知而不愠(转折)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修饰)6 总结:第4段通过蒋氏申述不愿换差事的理由,深刻揭露了统台者横征暴敛的罪恶。在层层衬托,反复对比中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并为下文议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根据。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体会其中的感情。7 提问:第5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自然转入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而后表“信”,为文章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最后语势再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精典质疑1、文章接下去运用对比的写法,用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2、第5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设计捕蛇者说纲 “役”之幸 “赋”之不幸 (捕蛇者) (乡 邻) 不幸 以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尔 幸 驰然而卧,熙熙而乐 哗然而骇 后死 先死 简洁体现重点 知识请附上课堂练习小卷课后小结反思预习作业完成自我检测哈七十二中学新课程课堂“三位一体”学案设计首次备课人: 张莹瑶 备课日期: 2010年 月 日中心组备课人: 预授课日期: 年 月 日授课人张莹瑶学科语文授课班级8、3课 题日喻(第二课时)课 型新课教具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一词多义(实词),“得”“道”“过”“自”“日”。过程方法探究合作式情感态度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做一个踏踏实实求学的人。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本文作者的基本观点。教学难点请附上课前预习卷或预习提纲预习内容提前一天以作业形式发给学生激情导入继续学习日喻学习目标1、一词多义(实词),“得”“道”“过”“自”“日”。2、进一步理解本文作者的基本观点。3、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做一个踏踏实实求学的人。教学过程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自己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思考:“盲人识日”是否还能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以启发?结论:既然是天生的瞎子,而有人却给瞎子讲太阳的形象,不考虑实际情况,尽管“巧譬善导”,用心良苦,那也是白费心机。问的人错在缺乏亲自观察,而教的人错在不看对象,无的放矢。(道理虽浅,令人深思。)第二、三小节大意:求道之过应予以纠正,寻求一种正确的途径。以设问自答的方式,连用两个历史典故,有理有据地阐述“道可致而不可求”。思考: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结论: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道。要勤奋地通过自身的学习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道,而不是只从别人那里搬一些或没经过自己实践努力而去取巧。思考:何谓“致”?结论:“致”莫之求而自至,使其自至孙武“善成者致人,不致于人”,“致人”是使敌人自投罗网,“于”被。子夏“君子学以致其道”。预习交流+展示(反馈)预设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精典质疑摘记1、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盲人识日”是否还能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以启发?板书设计日喻比喻盲人识日要亲自观察,不可道听途说,才能真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招商银行福州市鼓楼区2025秋招笔试价值观测评题专练及答案
- 光大银行北京市房山区2025秋招半结构化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光大银行珠海市香洲区2025秋招笔试综合模拟题库及答案
- 招商银行武汉市汉阳区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平安银行嘉兴市嘉善县2025秋招半结构化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华夏银行福州市福清市2025秋招数据分析师笔试题及答案
- 民生银行岳阳市岳阳楼区2025秋招笔试综合模拟题库及答案
- 民生银行临沂市莒南县2025秋招笔试综合模拟题库及答案
- 浦发银行台州市温岭市2025秋招无领导小组面试案例库
- 浦发银行呼和浩特市赛罕区2025秋招群面案例总结模板
- 学校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清单
-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抗逆境生理
-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质量效率辩证关系
- 二手车鉴定评估报告表
- 设计思维方法与表达(高职艺术设计)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金融随机分析2课后答案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海姆立克评分标准
- RB/T 040-2020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指南
- GB/T 1871.1-1995磷矿石和磷精矿中五氧化二磷含量的测定磷钼酸喹啉重量法和容量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