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习俗文化.ppt_第1页
壮族习俗文化.ppt_第2页
壮族习俗文化.ppt_第3页
壮族习俗文化.ppt_第4页
壮族习俗文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壮族习俗文化 目录 1 壮族简介2 壮族服饰特点3 壮族饮食文化4 壮族多样歌舞5 壮族宗教6 壮族节日7 壮族婚俗 壮族简介 壮族 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民族语言为壮语 壮族在中国的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中均有分布 主要聚居在南方 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 南抵北部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共有1420 71万人 2000年 占壮族总人口的87 81 主要聚居于南宁市 崇左市 百色市 河池市 柳州市 来宾市 贵港市等地 壮族服饰特点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 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区域 发现了人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 垫布 的植物纤维编织纹 它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 黑 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 纺纱 织布 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 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 家机 精厚 质实 耐磨 然后染成蓝 黑或棕色 用大青 一种草本植物 可染成蓝或青色布 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 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 男子 女子的服饰 男子 妇女 未婚女子的头饰 各具特色 壮族服饰特点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 纽扣以布结之 胸前缝一小兜 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 下摆往里折成宽边 下裤短而宽大 有的缠绑腿 扎绣花纹的头巾 壮族服饰特点 蓝黑颜色是壮族妇女的共同爱好 喜穿长裙短衣 头包青色绣花帕 腰系精致围腰 上衣分对襟和偏襟两种 右衽上衣 衣领 袖口 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 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 也有穿黑色百褶裙 上有彩色刺绣 下有彩色布贴 色彩绚灿耀眼 扎布贴 刺绣的围腰 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 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 披戴绣花垫肩 壮族饮食文化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 昆虫 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 利用三七花 叶 根 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还擅长烤 炸 炖 腌 卤成熟法 嗜酒 口味辣麻偏酸 喜食酥香菜品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 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 即在中 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 中餐比较简单 一般吃稀饭 晚餐为正餐 多吃干饭 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 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 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壮族饮食文化 日常蔬菜有青菜 瓜苗 瓜叶 京白菜 大白菜 小白菜 油菜 芥菜 生菜 芹菜 菠菜 芥蓝 蕹菜 萝卜 苦麻菜 甚至豆叶 红薯叶 南瓜苗 南瓜花 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 也有腌菜的习惯 腌成酸菜 酸笋 咸萝卜 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 食盐 葱花 壮族饮食文化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 如猪肉 牛肉 羊肉 鸡 鸭 鹅等 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 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 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 鸭 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 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 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 红薯酒和木薯酒 度数都不太高 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 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 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 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 留在嘴里的鸡杂 猪肝则慢慢咀嚼 既可解酒 又可当菜 壮族饮食文化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 主要有 马脚杆 鱼生 烤乳猪 花糯米饭 宁明壮粽 状元柴粑 白切狗肉 壮家酥鸡 清炖破脸狗 龙泵三夹 辣血旺 火把肉 壮家烧鸭 盐风肝 脆熘蜂儿 五香豆虫 油炸沙虫 皮肝糁 子姜野兔肉 白炒三七花田鸡 岜夯鸡等 壮族多样歌舞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 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 欢 西 加 比 抡 等不同称谓 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 歌圩 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 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右江一带称为 欢 左江一带称为 诗 桂北一带称为 比 和 欢 都是唱山歌的意思 内容有请歌 求歌 激歌 对歌 客气歌 推歌 盘歌 点更歌 离别歌 情歌 送歌等 壮族舞蹈 唐代 壮族先民已有舞蹈 如舂堂舞以舂米为内容 以敲击声伴舞 宋代有扁担舞 采茶舞 捞虾舞 春牛舞等 男的舞姿刚健有力 女的婀娜多姿 这舞蹈流传至今 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 大约在清代 壮族开始出现戏剧 一种是用壮语演唱的壮剧 师公戏 木偶戏 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 壮剧又分为流行于田林 西林 百色一带的 北路壮剧 是在滇戏的影响下 于民间说唱曲艺 板凳戏 的基础上形成 吸收了滇戏的唱腔 伴奏的乐器有壮族的马骨胡 葫芦胡 木叶和汉族的笛子 三弦 二胡 壮族绣球 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 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 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 这也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 驼 的原因 壮族宗教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唐 宋以后 佛教 道教先后传入 建立了寺庙 1858年以后 天主教传入 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 但都未传开 各家都有神龛 敬奉祖先 近现代以来 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节日 壮族节日 春节 三月三 七月十四 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另外有二月初二 四月初八 端午节 六月初六 七月初七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日等 壮族婚俗 炮火 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 炮火 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 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 要稍停片刻 做好 冲锋 进门的准备 因为在门口 厅堂 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 炮火 组 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 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 炮手 们点响鞭炮 形成道道 火墙 挡住新娘的进路 如果是胆小的新娘 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 再等第二次 冲锋 炮手 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 做好第二次的 阻击 准备 可以说 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 冲锋 是进不了门的 围观的客人 里三层外三层 好不热闹 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 来到洞房门前 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 因为 炮手 要放 火炮 这时 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 侦察 乘 炮火 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 顿时欢声雷动 祝贺新娘 旗开得胜 壮族婚俗 新娘过河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 在桂北山区 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 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 跨过三四座桥 所以成亲时 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 背新娘的人称为 水手 多是未婚男青年 过河时 鸣炮三声 喇叭齐鸣 水手 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 弓下腰 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 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 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 更不能调笑 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 过河时 迎娘 由未婚女青年担任 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 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 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 热闹非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