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doc_第1页
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doc_第2页
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doc_第3页
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1、会宁皮影戏 皮影戏始于汉代,成熟于宋初。会宁皮影戏在明清时最为盛行,是一种用牛皮剪制形象并借助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进行表演的戏曲形式,主要流传于会宁县东南部和中部的杨崖集乡、党家岘乡、侯家川乡、新添堡乡、韩家集乡、平头川乡、老君坡乡、太平店镇、翟家所乡、中川乡、丁家沟乡、会师镇、八里湾乡、柴家门乡等乡镇。会宁传统皮影戏唱腔独特,主要为灯影腔,还有秦腔、眉户、唢呐调、打击乐、白口等唱腔。灯影腔是会宁皮影戏最具艺术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唱腔,主要演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中胡等弦乐,唢呐、笛子等管乐,还有大鼓、干鼓、梆子、大锣、小锣、钹、磬等多种乐器。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曲调为全省所独有,是研究会宁地方戏曲流变不可多得的资料。会宁皮影戏人物众多、形态各异、色彩艳丽,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会宁皮影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流程较长,有“大线子”、“小线子”两种,道具有头梢、线子、桌椅、房屋、庙宇以及其它砌末道具,雕绘工艺精致,造型逼真。最能代表会宁皮影艺术特色的当属庙宇殿堂造型和神官梢,有较高艺术收藏价值。皮影表演又称“捉线子”,由前台艺人(一般为皮影班班主)双手捉持表演,根据不同剧情,一边演唱,一边操控影人做行、卧、跪、整冠、打揖、提袍、甩袖等动作。悍妇泼辣,恶鬼狰狞,老生衣冠楚楚,小丑滑稽可笑,可谓灵活自如,栩栩如生,是生活性和艺术性的传神体现。会宁皮影戏现存剧本300多册,140多个剧目。皮影演唱剧本主要由老艺人口传或手抄,是一代代老艺人呕心沥血的结晶。演唱内容主要为反映通俗宗教的因果报应类、英雄人物的传奇类以及反映孝道仁义的家庭婆媳、妯娌之间关系的伦理类。会宁皮影戏是会宁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也是民间传统道德的最直白的表现形式,更是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是研究会宁民间文化、民俗风情、戏曲流变的重要资料。会宁皮影的演出道具简单,主要是“油灯”和“影窗”,“影窗”俗称“亮子”,用木条围框,上糊白纸而成,一般高三尺、长五尺,最大不能超过高四尺、长六尺,取材成本低,制作简单。演员一般46人,挑起担子就能走乡串户,是农村最经济的艺术形式。会宁共有5个皮影班、6名皮影艺人和4名雕刻艺人。皮影班主要分布在会宁东南部各乡镇,演出和活动范围主要是会宁全县,并且和相邻的定西市通渭县、平凉市静宁县一直保持着艺术交流。会宁历来重视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承。1978年举办皮影戏调演,对17个皮影班进行登记造册。2000年举办第一届会宁皮影艺术展,展出皮影近千件。2002年举办会宁皮影戏交流研讨会,邀请部分专家和艺人参加研讨。从2004年起,全县组织开展皮影普查和收集整理工作。2005年5月10日,举办全县第一届皮影艺术培训班。后成立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共整理皮影戏剧本200多部,刻录皮影戏数据光盘20多盘,并成立皮影艺术研究协会,着手编辑出版会宁皮影考、会宁皮影戏唱腔集、会宁皮影艺术工艺流程等。2、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是中华民族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在白银各县区都流行,尤其以会宁剪纸最为知名。会宁剪纸传承久远,历史悠久,盛行于明清时代。其种类繁多,文化底蕴深厚。剪纸作品线条或粗广,或细腻,造型独特,古拙中透着灵动,狂野中更显率真,生动流畅,形象逼真。创作者以农村妇女为主,作品以花卉艺术、飞禽走兽等生活装饰图案和以民俗事象、喜庆寓意、文学戏曲人物和历史神话题材为主要表现形式。会宁剪纸与会宁传统农业文明和历史文化习俗相互依存,是传统节日、民俗风情、人生礼仪、家居装饰的重要艺术形式。剪纸以剪刀为主要工具,以纸为主要加工对象,取材简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实用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研究会宁民俗风情和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1936年10月红军会宁会师期间,红军将士在甘沟驿等地建立*协会,红军干部和战士对农户窗子上贴的窗花等剪纸作品赞不绝口,好多作品被携带收藏。以曹秀英、张晓霞、刘水兰、王维国为代表的剪纸艺人的11件作品,1985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并被收藏;1989年,60多幅作品在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间美术展中展出并被收藏;1994年,民间玩具等多幅作品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甘肃民俗展览中展出并被收藏。会宁县多次举办民间剪纸艺术展览,推动了会宁剪纸艺术的发展。各地相继成立民间剪纸协会。1995年,会宁县甘沟驿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剪纸)之乡”。1996年,会宁县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3、会宁社火小曲 社火小曲是会宁民间传统曲艺的典型代表,分布于县内各村社。每年春节,由当地群众推选一人任社火头,负责组织人员、编排节目、收拾服装道具以及演说打唱的各种器物。全村男女老少人人参与,主要表演曲目有绣荷包、十杯酒、割麦等十多首。曲调属北方小调,歌词多为欢庆场面的描述、质朴爱情的问答,反映生产生活的叙事、婆媳妯娌之间的矛盾等。唱腔粗犷中有着细腻,质朴中透着戏谑婉约,是民间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其中,以郭城驿镇大羊营村的小曲最为完整,也最具代表性。老艺人庄雄福师承清同治年间艺人王全成,技艺最高。受现代影视传媒以及现代舞台艺术的影响,会宁民间小曲演唱者越来越少,面临断代失传的局面,亟待保护。4、铁木山庙会和桃花山庙会是会宁地区香火最鼎盛、规模最大、参与群众人数最多、流传影响最广泛的民间民俗活动之一,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活动和民间文化活动,以香客们祭祀佛、道,祈福禳灾、求子嗣、祛病痛、求吉祥平安为主要形式的民俗活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日是正会日,届时,会宁、通渭、榆中、定西、静宁、兰州、靖远等地的香客信士云集,烧香拜祭,祈求平安。在多年的活动中,已形成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是研究会宁民俗学、乡土社会学的重要载体。5、会宁高跷 踩高跷是会宁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是会宁社火的重头戏。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会宁高跷以西关最为有名,高、中、矮三层,扮成各种戏曲人物,或甩麻鞭,或作鬼脸,走街串巷,煞是好看。6、会宁狮舞 狮舞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避鬼,故每逢喜庆节日,都喜欢敲锣打鼓, 舞狮助庆。会宁狮子以纸叠糊成狮头,以大麻编制狮毛,彩绘头面,怒目暴睛。 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 装扮成狮子模样, 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或凶猛威武,或憨态可掬。既增加节日欢快之气氛,又能满足驱邪避鬼之愿望。为会宁社火传统经典节目。7、会宁刺绣 会宁刺绣源远流长,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作品是郭城驿镇民间收藏的状元出行图。刺绣是会宁民间妇女日常生活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