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名词解释.doc_第1页
微生物 名词解释.doc_第2页
微生物 名词解释.doc_第3页
微生物 名词解释.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2.细菌L型:是指细胞壁缺陷型的细菌。1935年Klieneberger首先在Lister研究所发现而得名。3.中介体:细菌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折叠,卷曲形成囊状物。多见于G+菌。中介体参与细菌的分裂和能量的产生,有类似于真核细胞纺锤丝与线粒体的作用。4.质粒: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遗传性状,能够自我复制的染色体以外的闭环双链DNA。5.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多层膜状结构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即为芽孢。其抵抗力强,衡量灭菌效果时,常以杀死芽孢作为判断指标。芽孢的大小,形态,位置等随菌种而异,有助于细菌鉴别。6.热原质:又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G-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7.内毒素:即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脂质A,只有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才被释放出来,是革兰阴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8.外毒素:是细菌合成并分泌的毒性蛋白质。或: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细菌体外的蛋白质,其毒性强,为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9.培养基:由人工方法配置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称为培养基。10.菌落: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的单一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许多菌落融合在一起形成菌苔。11.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化学药品称为消毒剂。12.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要求更高,包括杀死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经过灭菌的物品称为“无菌物品”。13.无菌:不存在活的微生物,多是灭菌的结果。14.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技术。15.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以达到无菌的目的。常用于不耐高温灭菌的物品如血清,毒素,抗生素及空气等的除菌。其特点:只能除去细菌,真菌,一般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和细菌L型。液体除菌所用的滤器是滤菌器;超净工作台和无菌室的空气除菌采用生物洁净技术-高效分子空气滤过器除菌,以除去空气中直径小于0.3um的微粒,从而保持室内的无菌环境。16.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17.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18.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19.噬菌体的溶菌周期:又称为复制周期,从噬菌体吸附开始至宿主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为止,称为噬菌体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和装配,成熟与释放等步骤。20.溶原性细菌: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21.温合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称为温和噬菌体。22.转化: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DNA片段而获得新性状的过程。23.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从而使受体菌得到新的遗传性状。24.转导:是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25.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噬菌体作为供体,宿主菌染色体中整合了噬菌体的DNA片段,而获得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性状。26.卡介苗:卡-介二氏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接种在含有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上,经过13年传230代,终于获得了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即卡介苗。27.正常菌群: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害而有利的微生物群的总称。由于在正常微生物群中以细菌为主,而且对细菌研究得较多而深入,所以正常菌群又称为正常微生物群。28微生态平衡: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当宿主,正常微生物或外界环境等因素变化打破了微生态平衡,就会导致微生态失调。29菌群失调:宿主某个部位寄居细菌的种群发生改变或各种群的数量比例发生大幅度的改变,导致微生态失去平衡称为菌群失调。30重叠感染:或称为二重感染,是一种后果较为严重的菌群失调症,即: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又感染了另一种或多种病原体,表现为两种或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引起重叠感染的常见细菌有金葡菌,白假丝酵母菌和一些G-杆菌。临床表现为假膜性肠炎,鹅口疮,肺炎,泌尿道感染或败血症等。31黏附素:是一类存在于细菌表面与黏附有关的分子。黏附素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黏附素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介导细菌进入宿主组织细胞间生长繁殖,形成细菌群体,这就是定植。32类毒素:外毒素经0.4%甲醛处理后去除毒性而仍保有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称为类毒素。用于主动免疫。33抗毒素:是类毒素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以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的抗体,是人工被动免疫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外毒素引起的疾病。其使用原则是:早期足量,皮试以防超敏反应的发生。34胞外菌:寄居于宿主细胞以外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等体液中或寄居在宿主表面的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志贺菌,霍乱弧菌,破伤风梭菌等。35胞内菌:寄生于宿主细胞内的病原菌。分为兼性和专性胞内菌。专性胞内菌则必须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如:立克次体,衣原体。兼性胞内菌可在宿主细胞内寄居,也可在体外环境中生长繁殖,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布鲁菌,嗜肺军团菌,产单核细胞李氏菌。36外源性感染:是指感染来自于宿主体外的感染。外源感染的传染源有:患者,带菌者,病畜与带菌动物。37内源性感染:是指感染源来自病人自身体内或体表的细菌所引起的感染。引起内源性感染的病原体大多为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引起,少数是以潜伏状态存在于体内的致病菌引起。38毒血症:是指致病菌侵入宿主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特定的靶器官和组织,引起特征性的毒性症状。例如白喉,破伤风等。39脓毒血症:是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葡菌引起的肝脓肿,肾脓肿,肺脓肿。40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进入血液,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次性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例如伤寒早期有菌血症。41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物所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例如高热,皮肤和黏膜淤斑,肝脾肿大等。42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检测受试者对结核分枝杆菌(TB)是否有细胞免疫功能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的试验。即判定机体对TB是否有无免疫力的一种试验。43卫星现象:由于金葡菌能合成V因子,可促进流感杆菌生长,故二者在血平板上共同培养时可出现离金葡菌落越近的流感杆菌菌落越大的现象,可用于流感杆菌的鉴定。44支原体:一类没有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45冷凝集实验:用支原体肺炎病人血清与人O型红细胞或自身RBC混合,4度过夜,可有红细胞凝集出现,在37度时其凝集又分散开。因此称为冷凝集实验。46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47 原体:是衣原体繁殖过程中所见的小而致密的,有胞壁的,具有感染性的颗粒,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48始体:是衣原体繁殖过程中所见的大而结构较疏松的,具有繁殖能力,无感染性的,无细胞壁的增殖型颗粒,是衣原体的细胞内形式。又称网状体 49病毒:是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能在活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50 病毒体:是指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 51缺陷病毒:是指因病毒基因不完整或因某一基因位点发生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种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52病毒吸附蛋白(VAP):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病毒蛋白。53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宿主细胞,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54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由于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或原料等,不能复制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 55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56垂直传播:病原体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宿主的子代的传播方式。57潜伏感染: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某些病毒或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在一定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又开始复制,使疾病复发。如HSV-1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可潜伏于三叉神经和颈上神经节,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又可出来增殖表现出临床症状。58慢发病毒感染:为慢性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的病毒感染,较为少见但后果严重。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甚至几十年。在症状出现后呈进行性加重,患者最终死亡。常见的有:HIV引起AIDS;朊病毒引起克雅病,库鲁病,羊瘙痒病,疯牛病等;狂犬病毒引起恐水病。59干扰素:由病毒核酸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和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低分子糖蛋白,它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60抗原性漂移:属量变,即亚型内变异,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通常由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性降低引起,易发生小规模的流感流行。61抗原性转变:属于质变,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或两种抗原结构发生大幅度的变异,或者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重组后形成,并出现与前次流行株的抗原结构不同的新亚型,由于人群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这些新亚型可以与旧亚型交替出现或共同存在,引起人间流感大流行。62 Dane颗粒:又叫大球形颗粒,是指存在于HBV感染者血液中的结构完整,有感染性的HBV颗粒,直径42nm。由Dane首先发现,故又称Dane颗粒。63 HDV联合感染:从未感染过HBV的正常人同时发生HBV感染和HDV感染。64 HDV重叠感染:即已受HBV感染的乙肝患者或无症状的HBV携带者再发生HDV感染。重叠感染常可导致原有的乙型肝炎病情加重与恶化。65 “大三阳”:是指HBsAg,HBeAg,HBcAb阳性,多表示感染早期,病毒复制活跃,血液中病毒量大,传染性强。66 小三阳:是指HBsAg,HBeAb阳性,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