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课程论文.doc_第1页
国际商务课程论文.doc_第2页
国际商务课程论文.doc_第3页
国际商务课程论文.doc_第4页
国际商务课程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商管理硕士 国际商务课 程 论 文题 目: 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模式探讨 学 号: 姓 名: 年 级: 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摘要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 收购成功的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在猜测和讨论:这桩联姻,最终的结果将是什么?李书福自己是这么评价这件事的“这如同一个农村来的穷小子追求一个世界顶级的明星”。试想,当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么个穷小子娶了个大明星?这桩婚姻的未来如何?本文结合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案例,对吉利的并购模式进行了简要的探讨。目录内容摘要21 吉利的并购模式42 国字号品牌对洋品牌的并购历程53 吉利的财富和包袱64 吉利等中国制造企业的并购出路7参考文献91.吉利的并购模式2010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对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随着将这个将自身标榜为世界最安全汽车的品牌纳入旗下,吉利汽车也在向人们宣布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以廉价为主要竞争力的本土品牌。有趣的是,同在2010年,中山大学的保安杨顺与来自瑞典的女留学生“晓梦”坠入爱河。杨顺在今年4月成功获得瑞典签证,取得瑞典居留卡,并在8月与他的女友在瑞典完婚,过上了瑞典式的高福利生活。同样是“攀高枝”的跨国婚姻,不同的只是一桩婚姻主体是个人,另一桩婚姻主体是车企,看上去最终获利的,似乎都是中国人。与沃尔沃的联姻,真的让吉利从略显土气的国产小麻雀一步跨越到凤凰的行列了吗?而李书福是否也不再是人们印象中那个会冒出诸如“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三个沙发、两个后视镜、一个方向盘”之类惊人之语的“农民企业家”,而是一个真正参透世界汽车发展趋势和跨文化背景融合之道的汽车巨子?成功收购并不意味着可以成功驾驭。未来如何将吉利和沃尔沃两个级别相差甚远的品牌进行融合,如何利用吉利在中国的销售网络经营沃尔沃,如何借助沃尔沃在全球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帮助吉利进行海外扩张,将是决定这次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 虽然现在判断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是否已经完全成功还为时尚早,但仅用一年时间就扭亏为盈的业绩还是让这次中国企业大胆收购行为获得了众多的掌声,也让那些过度担心中国民营企业跨国整合能力和经营水平的人们松了口气。更重要的是,吉利的这次收购给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乃至制造类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这种模式超越了近三十年来全球化浪潮下企业并购的基本样态,也超越了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套路。 2.国字号品牌对洋品牌的并购历程 公司并购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自1970年代全球化浪潮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以来,跨国并购已成为公司并购的主要部分。 从跨国并购的方式上看可以分成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种。横向并购是指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的,对市场分布有互补性的同类公司的并购行为,这也是各国并购浪潮中最先采用的并购方式,如联想对IBM PC业务的并购,TCL对汤姆逊的并购都属于这一范畴。所谓纵向并购是在同一领域不同环节公司进行的并购,上游对下游、或者下游对上游产业的并购,例如中远对美国长滩货运港口的收购,索尼对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收购等;所谓混合并购是指对从事不相关类型生产经营活动公司之间的并购,有的是财务投资,更多的是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未雨绸缪。 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多集中在第一种,也就是横向并购模式。而且大多数并购已经从2004年前后以TCL并购汤姆逊和联想并购IBM PC业务为代表的冲动的“蛇吞象”型并购变成了更加“般配”的“大吃小”或“快吃慢”型并购。而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依然沿袭了TCL并购汤姆逊和联想并购IBM PC业务的大胆,并购的品牌、体量与自己并不相称。所以在并购期间引起广泛的质疑和担心也是很自然的事。那两场开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先河的大手笔,其实标志性意义虽然至今不可贬低,但毕竟有将企业拖到命悬一线的教训。其实,从根本上说,吉利并购沃尔沃和TCL并购汤姆逊以及联想并购IBMPC,完全是不同意义上的并购。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典型意义的横向并购吉利并购沃尔沃并不在意获得沃尔沃原来拥有的市场渠道,而是利用沃尔沃的品牌为吉利品牌背书,并把沃尔沃的技术和产品引入中国市场。3.吉利的财富和包袱从中国经济的宏观和产业发展的来看,我国的汽车销售一片火热,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自主品牌车企在汽车行业上有本质性的进步,而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因为百分之百的产权和知识产权,那可以意味着技术质量有了从低到高的飞跃。从品牌的档次来看,过去的吉利,包括奇瑞、中华、长城等,我们认为它是中低档车。对于这些品牌的地域覆盖,它们仍然是一个区域品牌,中国品牌。但是沃尔沃无论如何是个全球品牌,即使饱经亏损困扰,但仍不缺为吉利带来国际影响力的能力。从整个产业对比来看,汽车业在经济危机和中国经济发展当中出现了滑坡。比如丰田等日本汽车品牌,是衰落的,尤其在中日两国领土频现争端时,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品牌受到了损伤。在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之前,北汽拿到了萨博的一部分知识产权,就是所谓的图纸和硬盘拿回来了,但是他没有拿到后续的研发,没有拿到整个的团队,也没有拿到品牌。所以,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吉利的收购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大进步,它标志着中国汽车业在迈向世界更高水平的路上,跨上一个重要台阶,有里程碑意义。当然,收购沃尔沃后的吉利,也具有不确定性,它对于吉利来说,既是财富,也可能成为包袱。福特当年用60多亿美元买来了沃尔沃,现在又18亿要卖给吉利。那么吉利有没有做好将来有可能继续贱买沃尔沃的准备呢?如果吉利想借着沃尔沃来改造自身,或者吉利要投入更多资金去改造沃尔沃,那么,吉利这些年来所表现出的、最擅长的低成本快速成长,还能不能在沃尔沃这样一个高端品牌上继续实现?沃尔沃是好车,好车有时候不一定好卖。但此时不好卖,不见得以后不好卖,吉利怎么卖,是关键所在。4.吉利等中国制造企业的并购出路2011年,沃尔沃全球汽车销量为33.5万辆,同期豪车市场方面奔驰宝马全球销量均超百万辆;而在中国市场,进口沃尔沃销量为2.4万辆,同样对进口宝马(9万辆)、进口奔驰(6.85万辆)和进口奥迪(15.7万辆)望尘莫及。在中国豪华车市场急速增长的今年,宝马、奔驰销量均出现翻倍式增长,沃尔沃的市场占有率在逐年下降,这种格局在短期内更加难以改变。有观点指出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在中国本土生产汽车配件,降低了整车生产的成本,对沃尔沃扭亏为盈非常有利,这一点也得到了吉利集团和沃尔沃高层在各种公开场合的认同。然而双方在沃尔沃引进车型上却起了分歧。而车型之争,也已经上升为沃尔沃的品牌道路之争。沃尔沃管理层认为小型、节能、环保的车型顺应时代潮流;李书福则表示,希望未来引进的沃尔沃车型能针对中国市场的消费习惯进行调整,比如推出加长、排量大的车型。作为政协委员,李书福曾带来关于提升车内空气质量、防范车内环境污染的提案,主要内容是呼吁建立车内空气质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即使是来自德国、日本的造车企业,在自己的国家可以接受很苛刻的环保要求,但在汽车国产化率很高的中国,暂缓变成强制性标准也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李书福的提案指出,目前由于缺乏控制车内空气污染的国家标准,国内主要汽车厂商对车内配件、车内装饰材料以及生产中所使用的胶水、油漆等污染源的控制不够,导致车内空气污染严重,所以必须制定相关标准并逐步强制推广。为什么吉利有底气提出这一提案而众多汽车大佬却成为阻挠者?答案依然来自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除了安全,沃尔沃另一张王牌是环保。沃尔沃曾经提出了“零排放”、“零伤亡”的努力目标。并且已经研发出不少直接应用的成果。公司在研发部门下设专门的车内空气管理部门,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战略,并同其它研发部门(内饰等)、车辆设计部、采购部和生产部门协调一致,解决车内空气问题。目前,沃尔沃汽车座椅使用的填充物全部提炼自大豆纤维,通风口使用的过滤器,根据业界最高质量标准采购。正在设计中的车型,将自动显示车内空气质量变化,对车内外空气进行分析、诊断和反馈。全球并购风起云涌的一个重要诱因,是跨国公司要通过并购减少贸易保护壁垒对公司发展的掣肘。但中国的崛起,完全可以改写这种并购的动机和结果。中国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和众多产品的空白足以容纳更多的中国公司立足国内市场而不急于走向全球市场。和发达国家相比,弥补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和品牌上的短板比起市场范围的开拓来说要紧迫的多。吉利的并购模式开创了除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之外的第四种并购类型,我把它称为“反向并购”。也就是说,并购的目的不在于扩张,而在于固本;不在于获得市场,而在于获得影响;不在于获得人才,而在于获得技术。 因此吉利并不需要急于和沃尔沃整合,只要沃尔沃能够达到自己养活自己的最低目标,吉利就可以不断地从沃尔沃这里获得声誉和技术。即使吉利在国内生产沃尔沃汽车,也依然不需要和沃尔沃公司进行文化上的整合。吉利的这种“反向”并购,完全绕过了跨国并购中通常难以回避并导致大部分并购失败的陷阱。这一全新的并购思路,非常值得众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借鉴。参 考 文 献1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