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设计(一等奖).doc_第1页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一等奖).doc_第2页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一等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2.以文章语言为突破口,结合生活实际.领悟作者对生命和亲情的看法。教学重点从语言分析入手,让学生明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教学难点联系切身实际,培养学生欣赏、分析、评价、借鉴能力。教学方法自学与点拨。教学时数45分钟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介绍课文作者、背景知识,导入新课。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于是,家附近的地坛便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9年5月写出我与地坛,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这是他在地坛中浸泡思考后的结晶。二. 课文自读指导(欣赏)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自读思考题,教师适当引导点拨。(1)仿照课题“我与地坛”形式,分别给课文一、二节加上一个小标题。提示:a.我与自然(人与景观) b。我与母亲(人与人)(2)作者失去双腿后,为什么会有意或无意地走进地坛?试用文中语句回答。提示:“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3)作者初到园中看到的是什么景象?找出这些语句或语段并朗读,试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提示:荒芜(4)作者初到园中时的心境是怎样的?试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提示:失魂落魄(5)后来作者在园中又看到什么景象?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朗读,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待这时的园子的?提示:园子荒芜并不衰败2. 讨论(1)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地坛的荒芜对应了作者失魂落魄的心境,作者怀揣一颗受伤的心灵,正需要一个供他冷静思考的空间。因此作者说“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也就是说地坛已经成了作者栖息的精神家园和避难所。(2)作者从园子中的景物和母亲身上获得了哪些感悟?提示:a.要走出“死”的阴影,开始考虑“生”的问题。b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一定要坚强的活下去。c设身处地的站在母亲的角度想想,感悟到母爱的深沉与伟大。3. 分析、评价、借鉴吸收(1).内容方面:a要关心理解残疾人b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c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d.要珍爱生命,珍爱健康(2)写法方面:取材生活 思考生活 感悟生活(3)语言方面:文学语言与交际语言的运用三新课小结:史铁生作为一个残疾人作家,他选取了与他朝夕相处的人和景,即母亲和地坛作为描写对象,可见母亲和地坛已经进入到史铁生的生活当中,作者从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这种从生活中取材,小处着手,探询人生哲理的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四布置作业结合本文的学习,选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事、景、物写一篇抒情性的散文。附板书设计地坛(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