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修改.doc_第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修改.doc_第2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修改.doc_第3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修改.doc_第4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修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一、 地理综合实习基本概况 二、 实习沿线和实习区地理概况1、呈贡到石林1.1沿途概况1.2石林郊区峰丛1.3长湖1.4石林人文地理 2、石林到蒙自 2.1沿途概况 2.2南盘江大桥 2.3红河州博物馆 2.4发改委报告 2.5人文地理 3、蒙自到屏边 3.1沿途概况 3.2五里冲水库 3.3大叠水瀑布 3.4阿季伍团山火山口 3.5困坡水库 3.6屏边县城调查 3.7大围山自然保护区佛光阁后 3.8大围山核心区 3.9屏边人文地理 4、屏边到河口 4.1沿途概况 4.2古林箐自然保护区 4.3河口边贸考察 4.4河口人文地理 5、河口到建水 5.1沿途概况 5.2马堵山水库 5.3建水人文地理 6、建水到抚仙湖 6.1沿途概况 6.2抚仙湖人文地理 三、专题报告四、综合实习总结一、地理综合实习基本概况1.实习时间:2012年4月16日至2012年4月23日2.实习地点:从昆明市区出发途径石林县、蒙自县、屏边县、河口县、建水县、江川县最后返回昆明,历时八天。3.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掌握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我们更好的掌握地理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 通过这次对实习区域的具体详细的考察使我们对云南省东中部和东南部部分地区的地质地貌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通过对实习区气候水文特征和植被土壤类型的考察,使我们对亚热带地区的气候、土壤植被类型的分布以及垂直带谱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能够综合全面的分析出这些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通过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考察,对实习区域的自然资源、人文风情、经济发展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全面的认识到人地关系。4实习人员:09级地理科学专业92人以及5位指导老师。5.实习准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听学院有关专家对实习区域而开设的专题讲座,初步了解熟悉实习区域的基本概况。并对各种实习用具、有关图件的准备等。6.实习基本内容及经过 16日:昆明-石林县,住石林县城。主要内容;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生态环境特征(含地质、土壤、植被);喀斯特河谷地貌(含石林大叠水瀑布)。 16-17日:石林县城-蒙自县城,住蒙自县城。主要内容: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问题与生态环境问题等;滇南个开蒙城市群规划与建设;昆河经济带发展及沿线开发等。 18-19日:蒙自县城-屏边县,住屏边县城。主要内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山原北热带雨林、季雨林景观;热带雨林、季雨林群落;黄色石灰土、黄壤、火山岩溶台地、火山灰土、滴水岩瀑布等。 21日:屏边县城-河口县城,住河口县城。主要内容:河口边贸口岸键设及边境贸易;河口县民族文化;红河下游湿热河谷自然环境与中游干热河谷自然环境对比;红河河流水文特征及河谷地貌。 22日:河口县城-建水县城,住建水县城,住建水县城。主要内容:建水县地下喀斯特地貌(燕子洞)及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与开发等。23日:建水县城-澄江-昆明市区,主要内容:“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自然环境演化;星云湖、抚仙湖湖泊地貌与湖泊水文、开发利用与保护等。二、实习沿线和实习区地理概况1、呈贡到石林2012年4月16日 第一天 昆明石林 天气:晴 1.1沿途概况 呈贡到石林是我们实习的第一站,途中经过滇河盆地,属于滇池流域,金沙江水系。从学校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沿途的建筑多是钢筋混泥土所铸成的现代建筑物,并且随着距离昆明市区越来越远,建筑物越来越旧,乡村气息越来越重。沿途的植被,多是以农业生物群落为主,都是人工种植和人工栽培的,人工生物群落所呈现的特点是层次少,结构简单,物种单一,主要靠技术进行调控。人工生物群落里主要是种植一些有利可图的物种,这个季节我们所看到的农作物大部分播种,只有小部分在收割。而相比较之下,自然生物群落层次多,结构复杂,物种多样。它主要靠来自地球外边的能量如:太阳辐射等获取能量。这样的生态系统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该区地貌形态以丘陵为主,地势平缓,起伏较小。沿途经过滇池盆地昆明盆地阳宗海盆地宜良盆地路南盆地,山地盆地河谷相间分布。这些盆地是新生代时期古近纪以来断裂下陷,河流侵蚀所形成的构造盆地,这是震旦纪构造运动的强烈表现。这个区域分布的岩石主要是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砂岩和砂页岩,以及二叠纪的石灰岩。在这个区域里的阳宗海是属于小江断裂的西支,而阳宗海也是一个断陷湖。1.2石林郊区峰丛 经纬度(245143N ,1031930E) 海拔:1811m概况:此地的石林颜色为灰白色,与大石林里的岩石的颜色是相同的。大石林长32千米,宽3到5千米,是沉积岩抬升形成的高原面上的景观。大石林西边的乃古石林里的岩石的颜色呈现出黑色的现象。其原因是乃古石林的岩石含镁较高,但纯度低,硬度高,溶蚀时与基座相连。植被:石林地区的植被多是以次生林为主,主要是分布着桉树、云南松。石林的气候顶级是半湿润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顶级是非地带性植被,由于土壤条件,形成人工植被桉树居多。该区受人为影响较小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所剩无几,没有原生植被。水文:全国的径流量是四万八千亿立方米,而云南的径流量是2222亿立方米。近年由于金沙江、南盘江、红河的径流量在减少,这也是造成滇中和滇东干旱的原因。而在石林地区由于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融斗较多,该区地下水较多,但地表水比较缺乏,而石林也是干旱的严重区域。地质地貌:石林地区是属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灰岩。时代单位是二叠系早二叠世晚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该区的石芽最高的高度大概为5-6米,最低0.1米,平均高度在2-3米,密度为每25平方米60个。该区域的地貌多是峰丛形态。土壤:石林地区位于滇东岩溶高原山原红壤地带。成土的地层、岩性较为多样,但主要是二叠系石灰岩、玄武岩,泥盆系的砂页岩,母质类型主要有第三纪以来的由上述岩性发育形成的红色古风化壳,在当地高原亚热带生物气候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发育形成面积广大的红色石灰土。其淋溶作用强,表面有机质的含量更低,土层更深厚,通体呈红色或棕红色。为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们挖了一个土壤剖面,进行实际检验所在地的土壤类型,结果如下:剖面号码:1地形:溶蚀残丘的丘坡上坡向:295坡度:18剖面高度:80cm土壤名称:红色石灰土母质:石灰岩侵蚀情况:轻度(弱)植被:人工林(桉树)发生层:采样位置:溶蚀残丘坡上颜色:红棕色5YR/4-6质地:少砾质结构:中块状(硬)松紧度:紧实干湿度:干根系:少量新生体:无侵入体:根系PH:5.6碳酸盐反应:不明显1.3长湖这次实习所到达的地点是长湖,她属于韦泽乡。值得一提的是韦泽乡是彝族姑娘阿诗玛的故居所在地。在我们去长湖的途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代表彝族文化的图腾和动物的头像挂在道路两旁的灯塔上,或是在一些彝族民居前。这也是当地开辟为旅游景点的一大特色。长湖湖滨:地质、地貌:长湖是在高原的山间平原中形成的溶蚀洼地,地质断裂作用形成的岩溶湖泊,因湖形狭长而得“长湖”之名,并以开阔秀丽的高原湖泊风光,典型的喀斯特石林(石芽)地貌。长湖的湖滨滩涂比较宽,浮叶植物群落典型,水位下降1-2米,挺水植物远离水面。这也是干旱导致的长湖水位下降。土壤:在去长湖的路过沿线是典型的山原红壤,中生代的地形,在中生代的地形中凹陷。该区域分布有少量的紫色土,紫色土的抗冲刷力度比较弱,侵蚀严重。从石林县城到长湖,我们经过了三大土壤:红色石灰土山原红壤酸性紫色土。长湖东部半山腰: 经纬度(2442N,1032124E) 海拔高度:1889m 植被:在长湖湖滨的对岸生长的是发育比较好的华山松林,而在半山腰的植被有所不同。理论上长湖半山腰生长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受到人工的干扰,土壤发育不是太厚,保水性能比较差,地表有石芽初露,并且植被群落均比较矮小。 土壤:在长湖的东部半山腰上生长的是山原红壤。我们可以看见半坡的下部由于水分条件好,水生植物多,公路以下土壤厚度好,无石芽。而半山腰由于土层薄,水分条件相对较弱,石芽占到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面积。再继续往上观察可以看见,石芽面积不断增大,植物群落矮小稀疏。在半山腰,我们为了对土壤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挖了一个土壤剖面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剖面号码:2地形:树林斜坡坡向:3坡度:23剖面高度:50cm土壤名称:山原红壤母质:石灰岩侵蚀情况:轻度(弱)植被:人工林(云南松)发生层:采样位置:半山腰坡上颜色:暗棕红 2.5YR 3/6 质地:少砾质结构:中块状(硬)松紧度:松干湿度:上部干下部潮根系:多PH:5.21.4石林地区人文地理:约在二亿七千年以前的早二叠世,石林地区还是一片浅海,当时发育了早二叠系的碳酸盐岩;最上层为茅口组灰岩,这是石林形成的物质基础;早二叠世末地壳均衡抬升,发生了沉积间断。遭到风化剥蚀形成古溶蚀面;晚二叠世时,强烈的地壳运动和海底火山喷发,这里为峨眉山玄武岩覆盖,以后海水退出,地面遭受风化剥蚀,形成准平原。第三纪前期,这里陷落成湖盆。喜马拉雅运动后被抬升形成云南滇东高原免得一个组成部分。路南石林位于第二级阶梯面上,海拔多在1700m1950m之间,仅个别高耸山体超过2200m。大石林海拔约在1750m左右,乃古石林海拔在1820m左右。石林县境内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主要山脉有九蟠山、大佛山,海拔均在2000以上。石林地区拥有极其丰富宝贵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石林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以勤劳、勇敢、热情著称,两千多年来,世代生活在这里与石林共生共息,创造出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阿诗玛”不仅代表石林的形象,也代表了云南省旅游的形象。2、石林到蒙自2012年4月17日 第二天 石林弥勒开远蒙自 天气:阴2.1沿途概况在从石林到蒙自的沿途喀斯特地貌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多样,经济作物多,多为大棚种植。在沿线,我们可以看见两边的山地下部土层厚,上部土层薄,水分及干热组合好,植物生长茂密;而上部土层薄,植物多为稀疏灌草丛木。从石林出发海拔在不断降低,在米左右时,为南亚热带干热河谷。由于两侧山地飞的阻挡,气流无法进入,形成焚风效应。.南盘江大桥经纬度(,)海拔高度:米植被:当地植被多以人工种植的云南松为主,所处地带的气候是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类型,生长着以草原为背景的稀树乔木。沿途所见的坡柳是一种耐干旱的植物,凤凰木也是一种干热性的植物。在干热河谷的下游分布有耐干旱的攀枝花。经过弥勒,开远时,两旁的农业作物多以经济作物为主,比如:葡萄、石榴、枇杷。水文:在南盘江河谷桥边,我们可以看到,河的水位比较低,河床初露地表。其原因是春季农业用水多,导致河流水位下降。南盘江发源于曲靖市的马雄山,自北向南流,在流经开远后便向东北流。虽然河流的水位较低,但水流比较清,这都是由于春季降水较少,没有两岸的泥沙的冲击;并且两岸的植被保护较好,水土保持依然很好,所以河流里面含沙量较低。土壤:此处属于南亚热带,由于受南盘江的侵蚀切割山脉,东西边的气流受消耗多,降水少,焚风效应显著。这些原因导致形成明显的干热坝子、河谷。当地的典型的地带性土壤是赤红壤。赤红壤的颜色红,发育深。在台地缓坡处最为显著的发育着红色石灰土。2.3红河州博物馆红河州博物馆里面有着丰富的关于红河州的历史文迹。在里面记录着红河州发展的点点滴滴,可以说是介绍以及宣传红河州一个很好的载体。博物馆里面有着关于红河州的民族的方方面面,大到工业发展,到生活民居。那里我们看到石榴状的圆图腾,那代表了红河州各个名族团结发展,欣欣向荣;还有代表哈尼族人智慧的元阳梯田和红河梯田;青铜器与瓷器、陶器的很多精品也可以在里面看见,比如童佣灯。同时,红河也是一个书香宝地,里面有很多红河历史上的文人墨客的字画也陈放在博物馆里面。还有个旧锡矿的开采,小米轨那些代表红河经济发展历史的文物在博物馆里面应有尽有。博物馆专门有一个展厅是展示的少数名族的服饰、民居、习俗等一些少数名族的生活状况,那些都是非常的壮观。最后,在一间博物馆里专门展出了红河州取得的一些成果,他们涵盖了经济、文化、艺术上的一些荣誉。2.4红河州发改委报告 在即将要离开蒙自的时候,红河州发改委的 领导给我们作了一次关于红河州发展的专题报告。这个报告介绍了红河州的资源状况,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发展规划。 首先,领导给我们介绍了红河州名称的来源。红河有十三个县市,其中三个市,总人口44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58%,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有两大流域分别是洪河流域和珠江流域经过。在红河州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北差异,分别以红河为界,北部地区发展较好,南部地区发展较为滞后。红河州的矿产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尤为著名的是个旧被称为锡都。在红河已探明的矿产种类有49种,各种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是7.5万亿元。主要有铜、铅、锡、金等。其中煤炭的储量高达50亿吨以上,潜在价值超过4800亿元。其次,生物资源也是非常的丰富。在红河有着221万亩的自然保护区大围山、金平、绿春自然保护区。珍稀动物、活化石、高等植物这些自然生物资源也是很多的。在红河境内,有着丰富的水电资源,其境内有红河、藤条江、李仙江、南盘江这些水力资源很优越的河流,其水电也是非常富足,不仅对工业发展有利,还可以输送出省,去支持其他地方的发展。旅游文化资源也是红河的一大特色。不仅有少数名族风情的旅游景点,还有美妙多变的自然景观。还有代表历史文化的许多历史遗迹。既然红河拥有这么多独天得厚的优势,那现在的红河发展的现状优势怎样的呢。基础设施在不断的完善,但是水资源却出于短缺状态,这势必会影响工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上,实行产业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弥勒的葡萄种植在云南省都是非常著名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工业上,产值突破了1047.6亿元,形成个开蒙城市建设群。旅游资源保护好,实行生态开采。文化建设普及到农村,建立农村书屋700多个。同时,红河的发展也不忘科技的力量,建立了29个科技园。 面对这些现状后,红河州在未来的十二五规划里也有很全面的计划。红河州未来的规划基本以一圈两带为基本纲要。其中一圈指的是:个开蒙建城市中心区、昆河经济带、石文文山经济带;两区指:北部经济区、南部经济区。主要内容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巩固提升传统农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加大巩固资产投资,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全面推动桥头堡建设,开创内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科教兴州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稳步推进综合改革,着力完善体制机制。2、5红河州人文地理红河州民族文化博物馆是我们在蒙自县的主要实习地点,通过参观红州民族博物馆,让我们对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的概况,区位特征、风土民情,民族文化以及发展历史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红河州民族文化博物馆展出有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美仑美奂的陶瓷器、神秘莫测的铜鼓、优美的书画艺术、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民间乐器、宗教祭祀用品及锡工艺品等,共1070件文物以及2000多幅历史图片资料。其中,有国宝级文物铜佣灯,文征明墨宝西苑诗十首、万家坝铜鼓等。红河州的基本概况为: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区,全州共辖13个市县,分别为:蒙自、金平、红河、绿春、河口、弥勒、屏边、建水、元阳、石屏、泸西、个旧市、开远市;面积3.29万平方千米。红河州为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全州人口为47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56.6%,在红河州境内共分布有11个少数民族分别为:壮、傣、苗、拉祜、瑶、布朗、布依、回、哈尼、彝、满族等。3、蒙自到屏边2012年4月18日 第三天 下午 ,蒙自屏边 天气:晴3.1沿途概况在蒙自市区出来后,我们可以看见大片的石榴林,并且生长十分的茂盛。在离蒙自市区越来越远时,我们发现道路两旁的植物生长非常的茂盛,多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这个现象与我们从石林到蒙自沿途所看见的景象截然不同,这边的植被明显水热状况,比之前沿途所见的要充足。土壤的颜色也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不是石灰土或是红色石灰土,而是更为典型的黄壤或是黄红壤。土壤的形成也是由于降水多,黄化过程明显所形成的典型的地带性土壤。3.2五里冲水库 经纬度(231238N,1032937E)海拔高度:1453m五里冲水库位于喀斯特地区,池水漏水问题严重,它是花费了78年的时间修建的。五里冲水库的湖水更新周期慢,是蒙自市重要的供水基地。由于湖区附近没有什么工业,并且周围植被保护很好,湖区污染不严重。同时,五里冲水库还是农业用水的重要供给之地,为周围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土壤植被:五里冲水库是一个分水岭,它的南边海拔不断降低处在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所以南边的土壤由于降水多,黄化过程明显形成典型的黄壤和黄红壤。植被是湿性的常绿阔叶林,现在为次生灌丛,人工果林,人工杉木林。3.3叠水层 瀑布海拔高度:1029m叠水层瀑布处于山地南亚热带,处在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干湿季节分明,叠加土壤的黄化过程和脱硅富铝化过程二形成典型的黄壤。这个地方的植被是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种植了桔子、龙眼都是顺坡种植以免土壤流失。在叠水层瀑布旁边是火山岩中的玄武岩,而瀑布两边的岩性却不同,在另一边是石灰岩,石灰岩的抗侵蚀和抗冲刷能力强。但瀑布却依然慢慢向后退缩,这是由于侵蚀基准面是两种不同硬度的岩石组成的,瀑布又处于交界处,这样就易侵蚀基准面,造成瀑布慢慢向后退缩。 3.4阿季伍团山火山口 团山火山位于东经:1034130,北纬:225802,属哀牢山南段北部,海拔为1607米,该火山是一个死火山,成马蹄形。有一较为明显的破火山口,主要为二次喷发所致。该火山喷发年代据考证早于腾冲火山群的喷发年代。在实习点我们首先观测到的是位于团山脚下的一处变质岩与火山岩交界点,这里明显的看出变质岩与火山岩的界线,大多数为玄武岩判断理由为表面有大量气孔,这是喷出性玄武岩的主要特征。 地质地貌:屏边火山是第四纪喷发的,当火山喷发与原来的岩石接触带形成火山角砾岩。烘烤现象是在岩浆岩喷出时温度高,烘烤为变质岩,有这样烘烤现象的地方会出现火山角砾岩。火山熔岩台地上的土壤比较肥沃,适于用作农业种植。熔岩流长13千米,屏边县城也是坐落在火山熔岩台地上。复合型火山锥口是二次喷发形成的,发育在大围山的断层带上,该地的岩石属于火山岩。 植被:大围山地区是处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湿热阔叶林的过度带。该地区树种的种类单一,分层简单,复生植物树杆上附生着岩层、苔藓,在大围山上可以看见植物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异。大围山的杉松是人工种植的,这种树种生长快,材质紧实。 滴水叶尖、老茎生花、绞杀植物、附生植物这些类型的植物在大围山上分布比较普遍。土壤:大围山的基带为北热带,高差超过2000多米,基带超过2000多米。在去火山锥口的路上,公路两边为元古代时期的变质岩,右边为火山岩、玄武岩。变质岩上层发育黄壤,玄武岩上发育火山灰土,红色火山灰土。在海拔600700m以上为被热带,发育砖红壤。700m以上为南亚热带,发育赤红壤。在11001700m以上发育山地红壤、黄壤。2000m至上顶发育黄棕壤。大围山地区发育大面积的石灰岩发生变质形成非地带性的石灰土。由于当地的土壤非常特殊,所以我们就挖了一个剖面以便对土壤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具体的结果如下:剖面号码:3地形:灌草丛坡上坡向:280坡度:22剖面高度:68cm土壤名称:红色火山灰土母质:玄武岩侵蚀情况:轻度(弱)植被:人工林发生层:采样位置:表面颜色:红棕色质地:沙壤土结构:团粒状松紧度:疏松干湿度:湿根系:多新生体:无侵入体:土壤动物PH:5.6碳酸盐反应:无3.5困坡水库水文:此地焚风效应弱,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少,亚洲季风中,东南季风是最强劲的一支季风,热量在河谷向上凸出,有向北凸出的趋势。而西南季风影响的是哀牢山以东地区,最多可影响红河下游地区。而东西南季风的界限是以丽江的玉龙雪山为界。气温的垂直递减率一般以每上升100米下降0.6的平均递减率递减。气候带的划分是以积温、最高温、最低温为指标的。大气的可能降水是在有没有达到降水条件的气候基带,划分为,以积温大于等于10划分。其中,南温、中温、北温带的降水范围在不断地缩小,而北热带、亚热带的变化最大,热量从河谷向北推移,呈现出向北突出的趋势。这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土壤:在公路边有一个比较深厚的土壤剖面,其分层非常的明显和清晰,从上到下依次是植物落叶层、腐殖质层、红色紫红色风化层。地势平缓,土层深厚,初露时间长,呈黄色,多为碎屑的变质岩。该土壤的土体深厚,腐殖质层大概有25cm。3.6屏边县城调查 最近几年,屏边县的经济总量在内部虽然不断增长,但外向比较却持续滑坡。红河州有13个市县,屏边县的经济总量基本上排名倒数。 屏边县几乎100%的地区为崎岖的山地,耕地非常少,不是粮食的主产区。不是粮食主产区意味着此地农业的地位之低下。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党委书记强调发展工业是屏边县的唯一的出路。屏边县现在有8家稍具规模的企业,硅铁厂、黄磷厂将作为政府的重点扶持对象。随着“城镇上山”的政策出台,多山将不再是限制屏边县向着城镇化大步迈进的借口与困难。在这个政策的指引下,要创造条件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积极培育城市产业。在保护农民现有耕地的同时,改良灌丛、荒山,种植各种经济林木,比如说西南桦,材质优良,不仅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还可以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生物医药园的建设以大围山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保障,例如加工红豆杉、紫杉等。屏边大围山的黑熊养殖基地号称是东南亚最大的,黑熊多,质量优,因此可依靠科技开发熊胆系列产品,如熊胆粉、熊胆酒、熊胆汁、熊胆口服液等等,是人体肝脏的保健佳品。新现乡有一个大理石矿山,可合理开发大理石资源,为建筑装修材料市场提供优质的大理石,使企业增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历史规划存在很大缺陷:例如县城里面的建筑,没有苗族的文化特色,尤其是广场,根本不能让人留下丝毫印象。而这些又与资金技术相挂钩。政府正在酝酿新一轮的规划,希望至少可以满足一百年的发展需求。资金技术短缺:制约屏边县社会发展的更本性因素。比如说大围山风景区的建设,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县领导已经将之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开发技术,不了了之。90年代的时候,昆明一家公司“耀兴公司”在大围山投资了近2000万,但是规划不到位,急功近利,后续资金持观望太度,也是半途而废。现在大围山风景区每年的游客接待量不过3万人,收益相当有限。交通不便:屏边多山,交通崎岖,是制约屏边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要资金到位,这个应该好解决。经济发展的打算:首先,打开交通,以个开蒙和河口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修建连通屏边与个开蒙城市群、屏边与国家一级口岸河口的大动脉。总之,要努力想办法为矿山企业进山开采矿产创造条件,为游客进山旅游提供便捷通道。其次,发挥县委县政府的牵头引线作用,积极对外招商引资,以工业化带动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以苗族文化为主体,建设一大批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园,民族生态村,民族广场,加大对旅游核心区的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然后大力对外宣传。走民族路线,在增加屏边的“人气”上做足文章。越南北部有个旅游重镇巴沙,距离屏边县城120公里左右。该镇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建筑的欧式风格浓厚,但是该镇也受到中国文 化的深度影响,建筑当中也糅合了苗族的特色。现在,该镇已经与屏边县结成了友好市县,政府希望从中取得发展旅游业的经。由于市场看好生物医药业,钱途无可限量,政府想以次为契机,招商引资,开发大围山生态旅游,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探险,康体休闲线路;游客接待中心;水上娱乐;景区民族广场。关于水上娱乐,县领导打算转变大围山红旗水库单一的供水职能,希望加强库区水上项目建设,招来更多游客。2008年,在云南省建设国家公园工作方案里,屏边县玉屏镇被列为全省40个旅游重点建设小镇之一,将在此建设九大连湖休闲度假区。随着大围山国家公园和玉屏镇九大连湖旅游小镇建设的建成,屏边县将成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体验胜地,绿色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加工基地。此外,我们还绘制了两幅屏边县城的交通图,在实习报告的附表处。3.7大围山自然保护区佛光寺背后 经纬度:(225546N,1034145E)海拔高度:1670m植被:这里的植被是属于典型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有老茎生花现象的树木出现,说明水热条件都非常的好。植被是乔木层分成了两层,灌木层也可以分两层再加草本层。该地的植物结构复杂,单位水平的生产力高,枯枝落叶层厚,在冬半年,依然进行生物小循环,只是速度有点慢。土壤:在原始状态下,该地发育的土壤是季风常绿阔叶林下的黄壤,属于山地中亚热带,由于处于东南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雨增多,在16001700mm左右,随海拔的升高也在降上升。其中山顶的降雨到达18002000mm。降雨量大于蒸发量。该土壤是在强烈的脱硅富铝化过程附加黄化过程综合作用所形成的黄壤。这个土壤在贵州分布最为典型,在云南东北部昭通也有分布。我们队这里的土壤挖了一个土壤剖面进一步了解,具体结果如下:剖面号码:4地形:落叶层丘坡上坡向:194坡度:29剖面高度:92cm土壤名称:黄壤母质:石灰岩侵蚀情况:轻度(弱)植被:人工林(桉树)发生层:黄壤采样位置:948cm颜色:淡黄棕质地:轻壤土结构:块状松紧度:紧实干湿度:湿润根系:中量新生体:无侵入体:无PH:5.6碳酸盐反应:未测3.8大围山核心区经纬度(225030N,1034144E)海拔高度:4399.2公顷植被: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植被非常丰富,其中种子植物3619种,188科,1055属;蕨类植物有240科,1984 属,13000多种;高等植物388种。兽类有82类,国家重点保护有25种,其中一级8种,二级17种。鸟类285种,国家重点保护28种,两栖爬行类113种,国家重点保护5种。其中鱼类有70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研究,终年常绿,终年生长发育,群落最小面积4001200平方千米。其结构特点是终年常绿,终年生长发育,水分充足。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树木高大挺直,越往南越茂密,树皮同时也越薄。板状根植物是属于热带雨林特有,其根对树木的支持和固结作用强;附生植物是其他植物为它提供居住地,越往南部其发育越好;层间植物是常见的藤本和寄生植物,其茎不能直立或是缠绕。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见的种类是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金缕梅科。2354米黄棕壤南温带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2000米黄壤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100米山地雨林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赤红壤600米热带雨林砖红壤图1:大围山植被土壤垂直带谱地质:该处的岩石是属于屏边群的变质岩,其中,硫、铁含量高呈现出灰色,含黄铁矿多。大围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具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冰川分期、发生、发展及消亡系统。据之前考察,大围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类型较齐,保存较好,冰斗、冰窖、U形谷、鱼脊峰等冰川遗痕十分典型,栗木桥块砾碛、基岩冰溜面及羊背石稀有罕见,尤其是被誉为“冰川之魂,国之瑰宝”的羊背石在我国东部地区十分珍贵,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因此,国家加大对大围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科研投入和保护力度,以大围山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为平台,全面规划,把大围山发展成为集观光休闲、科学考察、攀登探险、林业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地质公园。大围山于2011年7月申报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大围山保护区是云南省东南部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其中河口县占百分之五十,屏边县占百分之四十,蒙自和个旧占了百分之十,面积十分可观。土壤也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强烈的脱硅富铝化过程叠加黄化过程,淋溶作用强,形成了黄棕色的黄壤,还有一定的潜育化过程。这样在湿度更好的地方形成典型的黄棕色的黄壤。剖面有碎屑是坡面流小和重力斜坡的分力进入土埌中。影响土壤形成的物质,土体比较松,水分过多,发生潜育化过程。其母质类型是灰色干枚岩,颜色是黄棕色。3.9屏边人文地理屏边苗族自治县位于云南东南部,地处东经10404105,北回归线以南。东南马关、文山;南临河口,西连金平,北接蒙自,西南与越南毗邻。屏边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纬度偏低,从气候区域来看,属于热带地区,气温较高,年平均降水量较大,达1800mm以上,因而屏边具有高温,多湿,雾大,干湿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屏边地区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气候特殊,且适宜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因而屏边地区的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组成复杂。因而地处边境地区,人为破坏较少,保存比较完好,因而比较原始的森林尚有保存,形成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实习点。由于屏边地势特殊,气候复杂,致使植物群落具有特殊性、古老性、热带性、复杂性。土壤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成土时间等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由于受水湿条件的深刻影响,形成黄壤为主体的土类。4、屏边到河口2012年4月21日 屏边古林箐河口 天气:阴4.1沿途概况从屏边去往河口的路上,海拔不断降低,越来越接近北热带温度不断升高。在沿途很长的一段距离出现了很大的雾,那一段能见度非常的低。但是这是夏季却依然出现迷雾,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其次,沿途我们看见很多经济作物比如:菠萝、香蕉、番木瓜、荔枝、芒果巴西橡胶。由于沿途的山很高,如果发展种植业不仅会破坏水土,而且收益相对较低。但是沿途大部分的原生植被已经被破坏了,就剩下很多的人工林。热带雨林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不存在明显的干旱,而热带季雨林存在明显的干旱,湿季时候为常绿的,但是旱季时候则为干湿落叶季雨林。42古林箐自然保护区 经纬度(224357N,1035947E) 海拔高度:583m 植被:具有亚洲热带北缘喀斯特地貌山地最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在不同海拔高度上都有不同类型的植被分布。海拔由低向高的大致分布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次生灌丛。在海拔107-1000米上主要的植物为龙脑香科的擎天树,1000-1200米分布的主要植物为董棕、云南1200-1700米脱皮树、猴面石栎、罗浮栲、季风常绿阔叶林1700-2500米截果石栎、水清石栎、滇青、圆果化、香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东亚向东南亚植被特征交汇过渡带;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植被类型的缩影。土壤:保护区内土体浅薄主要是发育在石灰岩地区。由于该区域属于热带季雨林气候,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黄化作用十分显著就使该区发育的石灰土呈现黄色的特征。43河口边贸考察河口瑶族自治县辖2个镇、4个乡:河口镇、南溪镇、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桥头苗族壮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95451人,主要少数民族是瑶族和苗族等。 城镇与交通河口县隔河与越南的老街相望,是云南重要的边贸城市之一。河口有高等级公路和滇越铁路连接昆明、河内。它距个旧市200多公里,距昆明400公里。是昆河铁路、公路的终点,“滇越铁路”的必经之地,这条铁路是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目前唯一的国际铁路。滇越铁路通车以来,成为云南与东南亚通商贸易的商埠,越南商品一条街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是中越边境的重要贸易城市。4.4河口人文地理 河口瑶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端,位于东经1032410417,北纬22302302之间,东北部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接壤,西部隔红河与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相望,西北部与屏边苗族自治县和个旧市毗邻,东南和西南部与越南老街省的猛康县、老街市、坝洒县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93公里(其中陆界120公里,水界73公里)。东西横距90.7公里,南北纵距57.5公里,国土面积133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76%。 5、河口到建水2012年4月22日 河口建水 天气:晴5.1沿途概况河口到建水一线建水地处云贵高原南缘,北回归线从青龙镇的秧草沟、果白、陈官镇的苟街及普雄一线穿过,使全省岩溶面积较大的62个县之一,岩溶面积占1994.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6%,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形成了全县复杂的地型地貌,境内呈西南部高、东北部低、中部和北部有盆地的地势。气候和水文特征:沿途气候由河口的热带季雨林气候过渡到建水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干湿分明、雨热同季、秋春相连、夏长无冬”的气候特点。沿线河流分属南盘江和红河水系。南盘江为珠江支流西江的上源,在建水县境东北部边缘南流,成为建水与弥勒县的界河,建水县境内分布着大面积的石灰岩层,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地下暗河发育良好,有127处地下岩溶泉出口,12个龙潭,著名的有泸江河的颜洞和燕子洞伏流。建水县地下水资源丰富,同时还拥有较丰富地热资源。植被:河口至建水植被类型由以热带经济橡胶林为主热带季风雨林的过渡到以主要以云南松、华山松、杉木、云南油杉、旱冬皿、栎类、桉类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土壤:河口县土壤分布以砖红壤赤红壤为主,建水县土壤分布以黄棕壤、黄壤、紫色土等为主。5.2马堵山水库 经纬度(230434N,1031316E) 海拔高度:227m 水文、土壤、植被:红河为云南第三大水系,发源于大理巍山。其流域面积比较大,经历了不同的气候带,年径流量比较大。红河的变差系数也比较大,但是它的变差系数大于长江,小于澜沧江。干旱系数达到1.5导致植被发生变化。在干热河谷中的植物叶比较细。此地以蛮耗镇为界,蛮耗镇以下为湿热河谷,而蛮耗镇以上则为干热河谷。越往上走其降水减少,湿度不够,种不出三叶橡胶。而下游河谷为砖红壤、山地红壤、黄棕壤上游为燥红壤。典型的植物是稀疏乔木和稀疏灌草丛,但是其物质的淋溶不如砖红土等。该土壤的发生层不明显,含有较多的泥石碎屑块,有些山坡上土体红,土层深厚,上下有差别,但是差别不大,总体比较偏红,但颜色比砖红壤的色调偏暗,亮度和彩度偏低。在此我们挖了一个小的剖面对土壤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剖面号码:5地形:溶蚀残丘的丘坡上坡向:未测坡度:未测剖面高度:未测土壤名称:砖红土母质:未测侵蚀情况:轻度(弱)植被:人工林发生层:未测采样位置:新土层颜色:红棕质地:块状结构:未测松紧度:疏松干湿度:干燥根系:无新生体:无侵入体:无PH:8.0碳酸盐反应:未测5.3建水人文地理 建水历史悠久,自唐元和年间设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纽。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形成了汉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的多元一体文化。县境内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诸多,具有元、明、清各朝代建筑特点的寺、庙、塔、楼、桥和民居达百余处,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其中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的典型建筑:始建于公元1285年,占地约7.6万平方米,在中国首屈一指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雄踞红河岸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彝族土司府署;在云南省内罕见的宋式大型木桥架古建筑指林寺;历经风雨600多年仍巍然屹立,比北京天安门早建28年的朝阳楼;被列为中国18座著名大型古桥之一的双龙桥;具有滇南大观园美称的清代大型民居朱家花园;历史文化名村团山等。此外,县境内还有被称为亚洲最大、最壮观的天然溶洞燕子洞为代表的溶洞以及以云龙山、黄龙寺、哈尼山寨、绵羊冲水库、曲江温泉渡假村等为代表,融山水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光为一体的重点景区120多处,成为建水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6、建水到抚仙湖2012年4月23日 建水通海江川昆明 天气:晴6.1沿途概况在沿途我们经过了一些著名的高原湖泊分别是抚仙湖、星云湖位于江川县、澄江县、华宁县三县境内,是我省九大高原湖泊中的两个姊妹湖,均属南盘江水系。抚仙湖为云南高原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断陷型深水湖泊,流域径流面积1053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