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定义总结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P1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P43. 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做适当控制,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P44.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中,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借助于一定的仪器,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P45. 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P56. 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程度。可以通过行为预测来表示。P57. 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P58. 临床法: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P59. 个案发: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P510.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就是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研究其本质,规律和机制。这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原则。P611. 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加以考察。P61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都应该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并从实际的需要出发,最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P613. 胚种阶段:0-2周,受精后约两周的时间。P2314. 胚胎阶段:3-8周,胚胎阶段是发育中一个关键阶段,对各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适应力很差。P2315. 胎儿阶段:9-38周,在胎儿期,所有器官和机能趋于“人”,所有系统开始具有整体功能。P2316.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P3317.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P3318.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P3419. 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P3420. 泛化现象: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当一种无关刺激物已成为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反射后,同这种刺激物类似的刺激物,虽未曾与条件刺激物结合,但也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P3521.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上代许多的生物特征传给下代的过程。P3922.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的,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P3923. 噪声: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无组织的,不定型的听觉刺激。有三个维度:强度,可判断性,可控性。P4024. 拷贝世界:就是由电视,网络,书,报,杂志,广播,电影,光碟等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P4425.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闭锁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闭锁性首先表现出现了“内心的秘密”。P4826. (中学生心理发展)第二次诞生:由于思维的发展,青少年把探索的视线转向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开始转向自己的内心活动,在斯普兰格理论中叫做“第二次诞生”,在汤姆利尔茨的理论中叫做“内部的获得时期”。P4827.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P5328.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P6429.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P6430.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P6531. (学习迁移的种类)正迁移:前一种学习有助于后一种学习的现象。例如会素描就容易学油画,会打棒球就容易学打高尔夫。P6832. 负迁移:前一种学习阻碍了后一种学习的现象。学习汉语拼音不利于学英文字母。P6833.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面的学习的影响。例如温故而知新。P6834. 逆向迁移:后面学习影响着前面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使原有的经验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使之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重构等。P6835.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轴向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课堂学了新词,之后用在了阅读上。P6836. 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轴向,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植物-动物-生物,角-直角-锐角。P6837. 一般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P6938. 具体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特殊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例如学会写“石”,就有助于写“磊”。P6939. 官能:是指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心理能力。P6940. 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P7041. 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P7042. 理解: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未知事物的属性,联系与关系,直至解释其本质规律的思维过程。P7243. 实物直观:是指通过演示实物,实际参观,见习等使学生获得实际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和观念的一种直观形式。P7344. 模像直观:指利用图形,实物模型等材料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的一种直观形式。P7345. 言语直观:利用生动形象的言语描述,使学生对所描述的事物形成清晰映像的一种直观形式。P7346. 变式:指不断地变换材料的呈现形式,从不同角度和方面使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P7347. 知识的应用:主要指用已学过的知识解答各种口头或书面的作业题以及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完成各门学科所规定的练习作业。P7348. (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审题:指了解题意,搞清问题中所给予的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它是知识应用的首要环节。P7449. 课题类化:是指学生把要解答的课题归入到某一类课题中去的过程。P7450.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P7551. 动作技能:是一种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躯体运动方式,它借助骨骼和相应的神经过程的活动表现出来。P7552.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P7553.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P7954.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P7955.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P10156.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P10357.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P10358. 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P10359. 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P10360. 差别感受性: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P10461. 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也叫做最小可觉差。P10462. 后象: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注视亮着的灯,然后闭眼,就会有灯的亮点出现在背景上。P10563. 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例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看见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暖的感觉。P10664. (减法颜色混合)颜料混合:是将两种颜料在调色板上混合之后作用于视觉系统引起的。它遵循一种减法过程。例如黄和蓝混合产生绿。P11065. (加法颜色混合)色光混合:是当各种不同的波长同时作用于眼睛时在视觉系统中实现的混合。(互补律,间色律,代替律)P10966. 互补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同它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色光成为互补色。例如黄和蓝,绿和紫,红和青。P10967. 皮肤觉:包括触觉,压觉,痛觉,冷觉和热觉。P11768. 平衡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做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做旋转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P11769.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P11870. 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P11971. 运动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直动知觉和似动知觉。P12372.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P12373. 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例如电影,电视的原理。P12374. 诱发运动: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知觉。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P12375. 自主运动:引起移动知觉经验的刺激,其本身静止,而观察者却知觉其在移动的现象。例如注视蜡烛的光点,会看到光点似乎在运动。P12376. 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P12377.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P12978. 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P12979. 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三个环节是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P13780. 识记: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P13881.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P13882. 再认或回忆:是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P13883. 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概念,原理为内容的记忆。P13984. 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P13985. 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是1-2秒。P14386. 短时记忆:一般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短时记忆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P14587. 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的记忆。P14788.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与重现。P15189. (影响遗忘因素之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P15290. 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P15291. 低度学习材料:对学习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P15392. 过度学习材料:如果达到恰能背诵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的材料。P15393. (遗忘的原因之干扰说)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P15494.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P15495. “舌尖”现象:明明知道某件事情但就是无法回忆出来的现象。P15596. 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P15597. 遗觉象: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遗觉象是记忆表象的一种特殊形式。P15698.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P16899.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P169100.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P169101. 比较: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的过程。P170102. 抽象:是把事件的共有特征,本质属性都抽取出来,并对与其不同的,不能反映其本质内容的舍弃。P170103. 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P170104. 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问题的思维。P171105.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P171106.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P172107.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主要特点是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P172108. 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P172109. 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P173110.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前提要真实,二是推理形式要符合逻辑规则。P178111.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到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P179112.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到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P179113.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一种推理。P180114. 前提气氛效应:前提的气氛会促使人按照这个气氛来接受或推出不正确的结论的这种现象。115. 赌徒谬误:只凭经验的概率的推理方式。例如“赢多了就要输,输多了就要赢”和抛硬币猜正反面的例子。P181116. 算法策略:就是逐个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P183117.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固着是问题解决中的一个重要障碍。P184118. 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P185(区别:定势既有积极面,又有消极面;功能固着只起消极作用。)119. 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的这种现象。P186120. 想象:是在人脑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新的结合。P191121. (想象的过程)拟人化: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P192122.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P192123. 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的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P193124.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P193125.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P193126.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P194127. 空想:消极的幻想是完全脱离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毫无实现可能的幻想。P194128. 焦点意识:是指个体全神贯注于某些刺激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识经验。例如考试时集中注意于试卷所获得的意识。P203129. 前意识:头脑中许多当前不在意识之后的记忆和思维,在必要时可以把它带到意识中。位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P203130. 潜意识: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意识的控制与压抑,致使个体不觉知的意识。P203131. 无意识: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P204132. 冥想:是一种不同的意识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识和良好状态。P205133.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为指向性和集中性。P206134.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P208135.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P209136.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活动对象或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P210137. 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的注意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也叫注意广度。P210138. 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P211139. 睡眠:是受睡眠-觉醒中枢主动调节的一种周期性的可逆性的静息现象。P214140. 睡眠锭:在浅度睡眠期,偶尔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P214141. 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一种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按把普洛夫的解释,梦是大脑皮层产生的一种弥漫性抑制。P193和P216142. 成瘾:某种强迫性的习惯模式。P217143.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P228144. 动机:是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P233145.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P236146. 双趋式冲突:也称接近-接近式冲突,是指个体同时被两个同等的事物或目标所吸引,难以取舍时产生的心理冲突。例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P238147. 双避式冲突:也称回避-回避式冲突,是指个体同时对两个同等的事物或目标产生排斥,但又必须接受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例如:既不想牙疼,又不想看病。P238148. 趋避式冲突:也称接近-回避式冲突,是指个体面对一个既具有吸引力同时又具有排斥力的事物或目标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例如:想考好学校又怕考不上。P238149. 双重趋避式冲突:也称双重接近-回避式冲突,是指个体面对两个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的事物或目标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例如春节前买火车票。P238150. 挫折: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P239151.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P241152.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的特点。P243153.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P243154.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P244155. 压力:指由于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P248156. 职业枯竭:又称“工作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P252157. 焦虑:是指当一个人预测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愉快情绪。P253158.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P264159. 人格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现实态度和积极性行为的动力系统。它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人格因素。P266160. 人格心理特征:是人格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P266161.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了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注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P268162. 情景测验:就是主试在某种情景下观察被试的行为反应,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P272163.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P273164. 一般能力:指在进行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核心。P274165. 再造能力:指在生活中顺利地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并按现成的模式进行活动的能力。P275166. 创造能力:指在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具有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的特点。P275167. 液体能力:也叫液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P275168. 晶体能力:也叫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P275169.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脾气和秉性都属于气质P282170.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性格特征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思想道德品质。P285171. 健康人格:是具有积极倾向性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是适应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有利于发挥人的潜能,完成自我实现的理性追求,个体表现于外,体现于内的整体精神面貌。P289172. 应对: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P291173.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肾内科医生外出进修汇报
- 消防基本常识与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含答案)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海南-海南水土保持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糖蜜行业供需态势及消费趋势预测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医技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防疫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管道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林木种苗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防疫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西-江西环境监测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4年工会财务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6个英语字母描红练习(素材)-小学英语
- DL∕T 686-2018 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
- 糖尿病医疗广告宣传指南
- 2023年河南省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 中外民歌欣赏(高中音乐课件)
- Revit-基础教程课件
- 大学美育(第二版) 课件 第五单元:书法艺术
- 消防工程技术咨询合同
-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命运观
- 高中新外研版单词总表(必修123+选修123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