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2)型水库地质报告样本.doc_第1页
小(2)型水库地质报告样本.doc_第2页
小(2)型水库地质报告样本.doc_第3页
小(2)型水库地质报告样本.doc_第4页
小(2)型水库地质报告样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 西 省 石 城 县 青水塘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赣州理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 一一年二月 江 西 省 石 城 县 青水塘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批 准 校 核 编 写 赣州理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 一一年二月 目 录 1绪言绪言 1 2 库区地质概况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库区地质概况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 2 1 库区地质概况 3 2 1 1 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 3 2 1 2 地层岩性 3 2 1 3 地质构造与地震 3 2 1 4 水文地质条件 4 2 2 库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4 2 2 1 水库渗漏 4 2 2 2 库岸稳定 4 2 2 3 水库浸 淹 没 4 2 2 4 库区淤积 4 3 坝址地质概况坝址地质概况 5 3 1 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 5 3 2 地层岩性 5 3 3 地质构造 5 3 4 水文地质条件 6 3 5 岩体风化情况 7 3 6 坝基岩石 体 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8 4 枢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枢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9 4 1 大坝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质量评价 9 4 1 1 坝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9 4 1 2 坝体土填筑质量及评价 9 4 2 灌溉输水系统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13 4 2 1 灌溉输水隧洞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13 4 2 2 放水斜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15 4 3 溢洪道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15 4 3 1 溢洪道的地质条件 15 4 3 2 溢洪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15 4 3 3 岩土设计参数 16 5 天然建筑材料调查天然建筑材料调查 16 5 1 土料场 17 6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 17 附表 一 水质分析成果表 二 心墙土原状土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 三 上游坝坡土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 四 下游坝坡土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 五 原状土土工试验成果总表 六 扰动土试验成果总表 附 图 目 录 序 号图 名图 号 1枢纽区工程地质平面图青水塘水库加固 初 地质 01 2大坝 1 1 工程地质剖面图青水塘水库加固 初 地质 02 3大坝 2 2 工程地质剖面图青水塘水库加固 初 地质 03 4溢洪道 3 3 工程地质剖面图青水塘水库加固 初 地质 04 5溢洪道 4 4 工程地质剖面图青水塘水库加固 初 地质 05 6灌溉输水隧洞 5 5 工程地质剖面图青水塘水库加固 初 地质 06 7坝体渗透剖面图青水塘水库加固 初 地质 07 0 1绪言绪言 青水塘水库位于石城县龙岗乡龙岗镇 距县城 42km 距龙岗镇 500m 坝址以上集水面积 0 53km2 总库容 36 7 万 m3 设计灌溉面积 1000 亩 是一座以灌溉为主 兼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小 2 型水库 枢纽 建筑物主要由大坝 粘土心墙坝 溢洪道 放水斜管和输水隧洞等组成 该工程于 1966 年动工兴建 1972 年基本建成 并开始发挥效益 建 坝前未做任何地质工作 是一座典型的边勘测 边设计 边施工的 三边 工程 水库投入运行以来 存在着许多质量问题 主要为大坝渗漏 当库 水位达到 59 2m 高程时 其渗漏总量约为 0 01m3 s 且随库水位上升而增 大 输水隧洞浇注砼已老化 砼斜卧管有不同程度的渗漏 现坝体左侧 3 5m 处已开挖新建溢洪道 经现场检查及有关运行管理单位反映 目前工程仍存在较严重的安全 问题 主要有坝下游渗漏 斜卧管渗漏等 为了进一步查明工程存在的问 题 确保工程安全 受石城县水利局的委托 我公司对工程枢纽区进行了 勘探测量工程 外业工作于 2011 年 1 月 28 日开始 于 2011 年 2 月 20 日 结束 完成地勘工作项目及工作量见表 1 1 1 1 表 1 1 主要完成的勘测项目及工作量一览表 工 作 项 目单 位工 作 量备 注 比例 地形图测绘km20 11 500 坝址区平面地质测绘km20 11 500 地质剖面测绘m 条120 3 洛阳铲钻孔m 个65 2 5 取原状土样组20 取水样组2 探坑m 个4 5 3 取扰动土样组1 天然建筑材料调查处1 本次勘察工作的主要依据 技术标准及参考资料如下 1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 SL299 2004 2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 99 3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55 2005 4 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 SL291 2003 5 水利水电工程坑探规程 DL T 5050 2000 6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 SL31 2003 7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程 GB50026 93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赣州幅 9 江西省小型 2 水库大坝安全评估技术规定 试行 10 江西省重点小 2 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及审批导则 11 江西省重点小 2 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 提纲 2 12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 2001 2 库区地质概况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库区地质概况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 1 库区地质概况 2 1 1 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 库区属低山丘陵区地貌 山顶海拨高程一般为 260 275m 库区总体 地势偏差不大 其间分布有小规模的山间盆地 地形起伏变化不大 河流 总体为北东流向南西 河道蜿蜒曲折 库区两侧山头较低 植被较好 地 表大部分为第四系残坡积覆盖 库区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 2 1 2 地层岩性地层岩性 区内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统变质岩及第四系残坡积层和冲积层 现分 述如下 1 震旦系变质岩 Z 主要为变质粉砂岩 出露岩体表面风化较强烈 基本上以全 强风化 状出露 节理裂隙发育 岩体较破碎 越往深部其风化程度逐渐变弱 2 第四系残坡积层 Qel dl 主要分布在库区四周的山坡上及坡脚前缘地段 其厚度的大小与斜度 有关 主要由粘土 粉土质砂砾及碎石土等组成 褐黄色 硬塑 成份为 原岩风化 厚度一般为 3 0 5 0m 一般呈稍密 中密状 较干燥 3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 Q4al 主要分布在库内河道两侧及冲沟内 由褐黄 黄褐色含砂粘土及粘土 组成 部分地段为碎石土 稍湿 可 软塑状 向下稍湿 较湿 软塑状 该层厚度变化较大 一般厚 1 4m 分布在库区四周的阶梯上及河床 2 1 3 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构造与地震 据区域地质资料 区内北东向构造比较发育 岩体层间挤压较强烈 3 小规模的挤压破碎带较发育 多为角砾岩及粘土矿物充填 地质构造线主 要受 NNE 向控制 库区岩体风化强烈 据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 2001 的较一般倾角陡界定 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 05g 相应地震烈度为 6 度 2 1 4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库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 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埋藏于较松 散的粘 粉 土质砾中 由大气降水及部分库水补给 排泄入沟谷中 有 少量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 以大气降水或其它孔隙潜水补给 呈季节性变化 排泄入更低的沟谷及河床中 2 2 库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 2 1 水库渗漏水库渗漏 库区主要为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 含有石英脉等 岩体本身的透水性 能较小 水库周边山体较雄厚 无低矮垭口 库区周围无深切沟谷 两岸 地下水均排泄入库内 未发现规模较大且透水性强的断裂构造通向库外 故水库无大的渗漏问题 2 2 2 库岸稳定 库区两岸山坡多为全风化粉砂岩出露 局部为第四系残坡积层覆盖 未发现大的结构面组成不稳定岸坡 无力地质现象不甚发育 两岸山坡冲 刷较严重 冲沟较发育 其它库岸基本稳定 没有崩塌 滑坡现象 近坝库岸两岸坡度 35 60 均为全风化粉砂岩及含砂砾粘土裸露 风化厚度较大 松散 稍密状 植被较差 在雨中冲刷作用下易形成小规 模的冲沟 岸坡整体基本稳定 岩层产状为 NE65 NW 80 倾角较 陡 一般大于坡角 两岸边坡局部易风化掉块 整体稳定性较好 4 2 2 3 水库浸 淹 没水库浸 淹 没 水库周边无重要城镇和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 工程的淹 浸 没损失 在工程兴建时已作处理 2 2 4 库区淤积库区淤积 区内植被较差 水土流失现象较轻微 库内淤积不严重 3 坝址地质概况坝址地质概况 3 1 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 坝址区属低山丘陵剥蚀地貌 两岸山顶高程为 300 350m 山脊走向 大致为北东向 山坡植被较发育 沟谷发育 坝址两岸山坡一般为 40 50 大部分为基岩出露 两岸山体较对称 溪流由北东流向南西 河道蜿蜒曲折 河谷呈 V 字型 坝址区河床宽度约为 3 5m 未发现 崩塌及滑坡等物理地质现象 3 2 地层岩性 坝区范围内出露地层为震旦系变质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分述如下 1 震旦系变质岩 Zbd 岩性主要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 砂质板 岩和千枚岩 一般呈灰黄 灰绿 青灰色 变余砂状结构 块状构造或层 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 石英等 新鲜岩石坚硬致密 岩体出露处 多呈强风化状 分布在整个坝址区 2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第四系残坡积层 Qel dl 岩性主要为砂壤土 碎石土等 一般为 灰黄 浅黄色 稍密 中密状 主要分布在两岸山坡上 分布厚度一般为 1 3m 第四系冲积层 Q4al 岩性主要为灰黄 棕红色粉质粘土 粉土 5 及中粗砂层 厚度一般为 1 3m 一般可塑状或稍密状 主要分布在库内 及下游河床中 3 3 地质构造 坝址区地质构造不太发育 地质构造线主要受 NNE 向控制 由于坝区 岩体风化剧烈 坝区大部分为全风化岩体裸露 据地表地质测绘 同时结 合钻探分析 坝区地质构造以节理裂隙为主 主要发育一组 产状为 NW45 SW 56 裂面较平直 延伸较长 裂面呈闭合 微张开状 裂面 可见黑色铁锰质物侵染 密度一般为 2 3 条 m 本次在主坝范围内未发现 断裂破碎带 3 4 水文地质条件 1 地下水类型 坝区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松散层 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第四系堆积层孔隙中 靠大气降水或库水补给 含水 量变化较大 一般砂层含水量较大 粘性土中含水量较小 基岩裂隙水主 要赋存在基岩裂隙和构造带中 靠大气降水和上部潜水 库水补给 含水 量随构造发育程度与性质而异 并与岩体风化有密切关系 以泉的形式排 泄于河床与沟谷 2 地表及地下水水质 本次已分别对库水和库外基岩渗水取样进行水质分析 其成果见附表 一 根据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 99 现将试验成果 与规范规定的判断标准列表对比如下 表 3 4 1 6 表 3 4 1 环境水腐蚀判定标准 水质分析指标 腐蚀性 类 型 腐蚀性特征 判定依据 腐蚀程度界 限 指 标 库水 库外基 岩渗水 溶 出 型 HCO3 含量 mmol L 无腐蚀 弱腐蚀 中等腐蚀 强腐蚀 HCO3 1 07 1 07 HCO3 0 70 HCO3 0 70 0 330 65 一 般 酸 性 型 PH 值 无腐蚀 弱腐蚀 中等腐蚀 强腐蚀 PH 6 5 6 5 PH 6 0 6 0 PH 5 5 PH 5 5 5 95 9 分 解 类 碳 酸 型 侵 蚀 性 CO2含量 mg L 无腐蚀 弱腐蚀 中等腐蚀 强腐蚀 CO2 15 15 CO2 30 30 CO2 60 CO2 60 8 022 0 分解 结晶 复合 类 硫 酸 镁 型 Mg2 含量 mg L 无腐蚀 弱腐蚀 中等腐蚀 强腐蚀 Mg2 1000 1000 Mg2 1500 1500 Mg2 2000 2000 Mg2 3000 0 21 3 结 晶 类 硫 酸 盐 型 SO42 含量 mg L 无腐蚀 弱腐蚀 中等腐蚀 强腐蚀 普通水泥 SO42 250 250 SO42 400 400 SO42 500 500 SO42 1000 抗硫酸盐水泥 SO42 3000 3000 SO42 4000 4000 SO42 5000 5000 SO42 10000 1 01 0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库水和库外基岩渗水均具有溶出型和一般酸性型 中等腐蚀 库外基岩渗水还具有碳酸型弱腐蚀 3 5 岩体风化情况 岩体风化带的划分是依据岩石的颜色 结构变化情况 地质构造发育 程度及锤击声音来判别 岩体风化主要受地形地貌 岩性和地质构造发育 7 情况控制 据坝区地表测绘和钻探成果 坝区岩体普遍存在风化现象 根 据坝基岩石的组织结构 矿物变化 裂隙发育情况 锤击声音等可划分为 全 强 弱三个风化带 各风化带厚度见表 3 5 1 表 3 5 1 风 化 带 厚 度 统 计 表 部 位 厚度 m 风化类别 左 岸河 床右 岸备 注 全 风 化002 1 强 风 化8 61 37 9 弱 风 化 6 5 10 9 2 3 各风化带的岩体特征分述如下 a 全风化带 原岩组织结构已全部被 破坏 矿物风化 岩芯基本上呈砂土状 具可塑性 冲击易钻进 遇水易 软化 b 强风化带 原岩结构特征已基本破坏 仅有少量石英风化较弱 岩芯锤击易碎 钻进进尺较快 采取率较低 岩芯以碎块状为主 c 弱 风化带 岩体少量矿物有风化迹象 岩石颜色部分保留原色 锤击声脆 钻进进尺较慢 3 6 坝基岩石 体 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坝基岩体均为震旦系变质长石石英岩和砂质板岩 断裂构造较发育 岩体的完整性较差 本次地质勘测未取岩样进行力学试验 根据坝区岩石 情况 结合本区其它类似工程的资料 提供坝基岩石 体 物理力学性质 参数建议值供设计选用 见下表 3 6 1 表 3 6 1 坝基岩石 体 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 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 岩石名称 项 目 名 称 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 容重 KN m3 21 024 025 0 饱和抗压强度 MPa 830 0 8 弹性模量 Gpa 0 40 72 5 0 38 0 480 55 0 550 60 砼 基岩抗 剪 断 强度 C MPa 0 100 25 0 530 60 岩体抗剪 断强度 C MPa 0 080 25 泊松比0 350 30 承载力标准值 k KPa 2005002000 4 枢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枢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4 1 大坝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质量评价 4 1 1 坝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坝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 坝基稳定 左岸坝基 岩性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 上部呈强风化状 下部为弱 微风化 节理裂隙较发育 岩体较坚硬 承载力较高 能满足大坝对坝基 的承载力要求 左岸坝基稳定性较好 河床坝基 据调查 原河床较窄 宽度为 3 5m 属山间溪流 据钻 孔揭露 河床坝基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 其中强风化层厚度为 1 3m 下部 为弱微风化 河床坝基有 F1 和 F4 断层 斜交河床 充填物一般为断层角 砾岩和碎块岩 性状总体一般 坝基上部岩体为强风化变质长石石英砂岩 承载力较高 不存在坝基变形问题 河床坝基的稳定条件较好 右岸坝基 据钻孔揭露 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 其中全风化厚度为 2 10m 强风化厚度为 7 9m 下部为弱微风化 节理裂隙及岩脉较发育 承载力能满足坝体要求 稳定性较好 9 4 1 2 坝体土填筑质量及评价坝体土填筑质量及评价 大坝为心墙土坝 据原设计资料 坝顶高程为 282 5m 最大坝高 27 5m 坝顶长度为 72m 宽为 4 0m 正常蓄水位 280 6m 上游坝坡在 271 7m 高程设有一马道 马道宽度约为 2m 马道以上坝坡为 1 2 25 马 道以下坝坡为 1 2 75 下游坝坡在 269 7m 高程设一马道 马道宽为 2 0m 其中马道以上坝坡为 1 2 0 马道以下坝坡为 1 2 25 心墙顶高 程为 279 7m 底高程为 255 2m 本次实测坝顶长度为 73 3m 宽为 3 2m 本次勘探揭露最大坝高为 27 0m 上游坝坡在 269 5m 高程设一马道 马道宽度约为 1 6m 马道以上 坝坡为 1 2 48 马道以下坝坡为 1 2 9 下游坝坡在 269 5m 高程设一马道 马道宽度为 3 45m 下游坝坡坡比为 1 1 96 1 心墙土的质量评价 本次勘探 ZK1 ZK3 ZK5 号钻孔深 2 5m 以下土体为原心墙土体 从野外所取土芯观察 填筑土料以含砾低液限粘土为主 土质不均一 湿 饱和 其中在 5 15 0 孔深段以可塑状为主 在 15 0m 以下段以软塑 状为主 土体总体较松散 本区域共取原状土样 13 组 从室内土工试验资料分析 砾石 碎石 含量为 20 40 最大 64 5 粘粒含量一般 10 15 最小 8 0 最大 16 1 天然含水量一般 22 26 算术平均值 24 93 干容重算术平均 值 1 52g cm3 小值平均值 1 48g cm3 孔隙比一般 0 75 0 85 算术平均值 0 79 凝聚力算术平均值 14 07Kpa 小值平均值为 10 93 Kpa 内摩擦角算 术平均值 19 23 度 小值平均值为 17 64 度 渗透系数算术平均值 2 18 10 4cm s 大值平均值 4 02 10 4cm s 各项指标成果详见心墙土 原状土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 附表一 心墙土区域进行野外钻孔注水试验共 8 段 据钻孔注水试验 心墙土 的渗透系数范围值为 3 72 10 4 8 76 10 4cm s 算术平均值为 10 5 80 10 4cm s 大值平均值为 7 37 10 4cm s 小值平均值为 4 23 10 4cm s 本区域共取扰动土样 1 组做击实试验 击实后的最大干容重为 1 70g cm3 原状土干容重算术平均值为 1 52g cm3 心墙土的压实度为 89 4 据上述资料分析 原心墙土土质较差 土质不均一 且以软可塑状为 主 土体总体不太紧密 碾压质量差 防渗性能不足 2 上游坝坡土 本区共布钻孔 1 个 zk4 号钻孔 和三个探坑 从野外所取土芯观察 填筑土质一般为粘土质砾 局部为含砾低液限粘土 红黄 浅黄色为主 稍湿 饱和 结构松散 稍密 砾石 碎石等含量变化较大 土质均一性 差 填筑土主要为变质岩风化料 局部夹强风化变质砂岩碎块 最大者可 达 5 10cm 填土中上部呈可塑状 下部呈软塑状 本区域共取土样 11 组 从室内土工试验资料分析 砾石 碎石含量 30 45 粘粒含量最大 17 6 最小 5 8 天然含水量一般为 22 26 算术平均值 24 36 干容重算术平均值 1 51g cm3 小值平均 值 1 47g cm3 孔隙比一般 0 7 0 9 算术平均值 0 808 凝聚力算术平均 值 10 34Kpa 小值平均值 7 74Kpa 内摩擦角算术平均值 20 13 度 小值 平均值 18 7 度 渗透系数算术平均值 3 92 10 4cm s 大值平均值 5 89 10 4cm s 各项指标成果详见上游坝坡土原状土土工试验成果统计 表 附表二 本区域共取扰动土样 1 组做击实试验 据室内试验资料 上游坝坡土 击实后的最大干容重为 1 72g cm3 原状土的干容重算术平均值为 1 55g cm3 压实度为 90 1 据上述资料分析 上游坝壳土较差且不均匀 碾压不够紧密 以松 散 稍密状为主 填筑质量差 11 3 下游坝坡土 本区共布钻孔 1 个 zk2 号钻孔 从野外所取土芯观察 填筑土质主 要以含砂低液限粘土为主 局部为粘土质砾 含砾石 碎石为 20 35 直径一般 1 5cm 个别大于 8cm 碎石成份主要为强风化变质砂岩 板 岩等 浅黄色 红黄色 顶部较干 下部湿 较湿 结构松散 稍密 局 部中密 填筑土料主要以全 强风化变质砂岩为主 呈可塑状 下部软塑 状 本区域共取土样 6 组 从室内土工试验资料分析 砾石 碎石含量一 般为 18 38 4 粘粒含量一般 8 12 最小 8 4 最大 13 6 天然 含水量一般 22 26 算术平均值 24 57 干容重算术平均值 1 51g cm3 小值平均值 1 50g cm3 孔隙比一般 0 7 0 8 算术平均值 0 792 凝聚力算术平均值 10 68Kpa 小值平均值 8 6Kpa 内摩擦角算术 平均值 19 27 度 小值平均值 17 77 度 渗透系数算术平均值 5 18 10 4cm s 大值平均值 6 78 10 4cm s 各项指标成果详见下游坝 坡土原状土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 附表三 据上述钻孔现场土质描述及土工试验资料 下游坝壳土质不均匀 碾 压质量差 砾 碎 石含量较多 粘粒含量较少 土质稍差 4 根据土工试验成果 结合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 99 附录 M 土的渗透变形判别 坝体填土均为不连续级配土 坝体土的不均匀系数均大于 5 细粒颗粒含量均大于 35 判别心墙土为 流土 型渗透变形 按照有关公式计算结果 结合野外土体的性质 综合 确定各区域土的允许渗透比降建议值见表 4 1 1 5 坝体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根据野外钻探及取样试验工作 结合其它工程同类土体土工试验数据 类比 提出坝体土物理力学指标供设计参考选用 其中心墙土的室内渗透 试验与野外钻孔注水试验渗透系数的算术平均值为 3 99 10 4cm s 而室 12 内试验的渗透系数大值平均值为 4 02 10 4cm s 因此取室内试验渗透系 数的大值平均值为建议值 由于上 下游坝坡土未做注水试验 由心墙土 类比出上 下游坝坡渗透系数取室内试验渗透系数的大值平均值为建议值 见下表 4 1 1 表 4 1 1 坝体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采用值 总应力指标有效应力指标 名称 湿容重 g cm3 干容重 g cm3 凝聚力 Kpa 内摩擦角 0 凝聚力 Kpa 内摩擦角 0 渗透系数 K cm s 压缩系数 数 MPa 1 允许渗 透比降 J 心墙土1 901 5210 9317 649 8419 4 4 02 10 4 0 400 38 上游坝坡土1 881 517 7418 706 9720 57 5 89 10 4 0 390 32 下游坝坡土1 891 518 6017 777 7419 55 6 78 10 4 0 400 30 下游棱体堆石1 7035 8 5 10 2 6 排水棱体 大坝下游设置了排水棱体 棱体顶高程为 261 2m 顶宽为 2m 外坡 坡度为 1 1 5 结构形式为干砌块石 据表面观察及施工人员回忆 块石 岩性主要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和砂质板岩 以弱风化为主 部分为强风化 块径一般为 25 35cm 个别大于 40cm 堆石体架空较多 不具人工砌筑 特征 堆砌质量较差 棱体内坡坡度为 1 1 本次钻探期间在棱体与下游 坝坡接触位置挖了一个探坑对反滤层进行观察 据探坑揭露 反滤层未分 层设置 对反滤作用有一定影响 7 坝体与坝基的接触关系 据施工回忆 坝基开挖时在心墙部位河床段清至基岩 基岩呈强风状 并在心墙底部设有一齿槽 开挖深度为 0 5 1 0m 两岸山坡清除了表面 杂草 未开挖截水齿槽 基岩呈全 强风化 局部含有第四系残坡积层 上下游坝坡河床砂砾卵石层未清除 据此分析 坝体心墙河床段清基较彻 底 心墙土与基岩接触 两岸及上下游岸坡坝体土填筑在全 强风化基岩 及残坡积土上 本次钻探在 zk1 zk3 和 zk5 号钻孔坝体与坝基接触位置均 13 做了注水试验 据试验资料 坝体与坝基接触带的渗透系数 K 1 72 4 3 10 4cm s 属中等透水 另据坝后渗漏观察 坝脚及两岸坡 上部坝体与岸坡接合带有渗水或湿润现象 说明坝体与坝基接触带存在接 触渗漏问题 8 其它工程地质问题 坝顶不平整 上游坝坡护坡块石风化较严重 块径 20 30cm 居多 部分已风化成碎石 块石与坝体接触处未设垫层 下游坝坡杂草丛生 坡面零乱 不平整 表面可见许多树枝状雨水 冲沟 冲刷严重 坝顶坝坡无排水 4 2 灌溉输水系统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4 2 1 灌溉输水隧洞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灌溉输水隧洞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隧洞位于大坝右侧山体内 全长为 82m 断面尺寸为 1 0 1 6m 设 计为城门洞形 属无压隧洞 1 进口段 据隧洞的进出口观察 进口段地形较陡 位于库内山坡 坡度约为 40 表面多为强风化变质砂岩 节理裂隙很发育 主要发育一组产状为 NE40 NW 35 其走向与进口段洞线呈 35 角 倾向山体内 对边 坡稳定影响较小 无断裂构造 岩体较破碎 无大的不利结构面组合 除 进口段局部易风化掉块外其整体的稳定性较好 2 洞身段 0 000 0 0 015 0 桩号和 0 077 0 0 082 0 桩号段拱顶直墙为浆石砌 衬护 0 015 0 0 046 3 桩号段拱顶直墙为钢筋砼衬护 0 046 3 0 077 0 未衬护 全洞底板 C15砼平整 洞身岩体主要为弱风化变质长石石英砂岩 其中进口 25m 和出口 17m 段主要为强风化长石石英砂岩 节理裂隙很发 育 主要一组裂隙产状为 NE55 NW 50 其走向与洞线约呈 10 夹 角 倾向右侧山体 该组裂隙对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小 断层主要有 F3 与 14 洞线斜交 产状为 NW50 60 SW 55 58 带宽约为 0 5m 性状一 般 该断层对周围岩体稳定有一定的影响 3 出口段 出口段现为一山坡 坡度为 40 45 表面零星分布有第四系残坡积 层 下部为全 强风化变质长石石英砂岩 节理裂隙很发育 且有 F1 断 层的影响 周边岩体均较破碎 未发现对出口边坡稳定不利的结构面 出 口段整体稳定性较好 4 隧洞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 进口段 25m 范围和出口段 17m 范围及断层破碎带区域按 V 类围岩考 虑 其它洞身段按 III 类围岩考虑 类围岩 Ko 4 6MPa cm f 2 5 2 3g cm3 35 C 0 4Mpa E 5 0Gpa 0 29 类围岩 Ko 0 8MPa cm f 0 8 2 05g cm3 28 C 0 06Mpa E 0 3Gpa 0 40 4 2 2 放水斜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放水斜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放水斜管位于大坝右岸山体 为隧洞的进口附近 内径 0 4m 全长为 45m 据施工回忆及现场踏勘 斜管基础以强风化变质砂岩为主 部分呈 全风化状 岩体的节理裂隙很发育 承载力一般 地质条件基本能满足斜 管的要求 但是斜管本身质量较差 砼老化破损现象较严重 可见有许多 裂缝和蜂窝麻面现象 渗漏较严重 4 3 溢洪道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4 3 1 溢洪道的地质条件溢洪道的地质条件 溢洪道位于大坝右岸 离大坝约 20m 原始地形为一山坡 后经开挖 形成 采用无闸控制自由溢流 其中溢流宽度上部为 9 0m 下部为 5 0m 采用挑流消能 溢洪道堰面型式为宽顶堰 主要由引渠控制段 陡 15 槽 消力池段组成 溢洪道两侧现开挖成一山坡 两则山坡坡度 30 35 未发现崩塌和 滑坡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溢洪道区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为震旦系下统变 质长石石英砂岩 岩体出露处多呈全强风化状 其中强风化层厚度为 20 3m 下部为弱风化岩体 溢洪道地质构造较发育 顺层裂隙较发育 产状为 NE65 NW 80 密度一般为 8 10 条 m 延伸较长 多呈微张 开状 裂面有铁锰质充填 面较平直 断层主要有 F1 与溢洪道斜交 带 宽为 1 2m 充填物主要为风化岩块和断层角砾岩 性状一般 地下水类 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 含水量较贫乏 靠大气降水库水补给 排泄于库内 和下游河床 溢洪道上部岩体的渗透系数 K 3 6 10 4 6 5 10 4cm s 下部岩体的透水率 q 8 6 22 5Lu 属弱透水 中等透水岩体 4 3 2 溢洪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溢洪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进口引渠段 表面约有 0 3m 砼衬护 从表面观察 砼老化破损较严 重 可见许多细小裂缝 缝宽一般为 2 5mm 延伸一般为 3 5m 易冲刷 破坏 下部为强风化长石石英砂岩 厚度为 20 3m 其中表层接近全风化 状 性状较差 遇水易软化 抗冲刷能力差 陡槽段 表面为 0 3 0 5m 的钢筋砼现浇 从表面观察 砼老化破损 较严重 质量较差 可见裂缝 缝宽一般为 2 3mm 陡槽段基础上部主要 为全 强风化长石石砂岩 强风化层厚度为 10 20m 往下逐渐过渡为弱 微风化 陡槽段岩体承载力能满足要求 抗冲刷能力较差 消力池段 消力池段现为一天然冲坑 未设消力池 采用挑流消能 表面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砂壤土覆盖 厚度一般为 1 2m 呈可塑状 该层抗冲刷能力差 在洪水的冲刷下对溢洪道基础的稳定不利 两侧边墙 两侧边墙均为浆砌石结构 表面为水泥砂浆抹面 边墙基 础为全强风化变质长石石英砂岩 承载力一般 地基能满足要求 边墙本 身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