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通过游记的形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课前准备】【资料链接】(一)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又称王文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其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二)时代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三)“其”字用法提示1“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2.“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3.“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4.“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 5.“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其”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6.“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预习题】1. 熟读课文,尝试口译,初步疏通、理解课文,了解作者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试找出文中记游部分和说理部分相互照应的语句。【活动过程】【导入】【活动一】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思考: 1谈谈本文和印象中的游记是否一样?2.作者的游踪是什么?【活动二】研习课文1浏览课文第一段,思考: 褒禅山的本名叫什么?何以见得?为什么褒禅山又叫“花山”?找出课文中原话。指名朗读并翻译。作者由此得出了一个什么感慨和认识?找出相关文字并翻译。2请读课文二三两段,试着找出前后呼应的语句,填在下表中。第二段第三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随以止或咎其欲出者在己为有悔思考:在王安石看来,要欣赏到美景,要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哪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哪一点最重要?【活动三】探究思考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尽吾志”的理解。【课堂总结】【巩固练习】1.文学常识王安石,字_,_时期_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_家和_家。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褒禅( ) 庐冢( ) 仆道( ) 昏惑( ) 华山( )窈然( ) 瑰怪( ) 罕至( ) 胜道( ) 懈怠( )3选出“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A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B盖其又深。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B.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C.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6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 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7.将下列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的加点的词语挑出来,并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行礼之往来,共其乏困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A. / / B. /C. / D. /8翻译例句正确的一项是( )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这就是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B所以要求这些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C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D所以要求治学的这些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9. 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拿着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C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D而在己为有悔 己:自己10. 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11.翻译下列句子:(1)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2.这一段写游山洞的情况,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在记叙中作者进行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活动过程】【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写过游记?你们一般写那些内容?(生答略)朗读并思考:读过之后,感觉本文和印象中的游记一样吗?【本题着重研究与众不同的“叙议结合”的游记方式。】明确:本文是一篇游记,但是他并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游记那样绘声绘色地描摹景物、记叙游程,而是更侧重于抒发感慨。前两段是记游,是叙述;后两段是抒发感慨,是议论。【板书:记游(叙) 感慨(议)】【提示:文章没有对褒禅山景色进行细致精妙的描绘,不是因为景色不美。这一点从课文注释和文中“其见愈奇”等句可以看出。其实本文名为游记,可实际正如古文观止评语所云:“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这个“道”,我们可理解为治学之道,也可理解为创业之道。它的具体内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很显然,它不是一般记游之作,而是倾吐抱负、借题发挥的“思想小品”。作者这样写,正体现其“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这一主张。因此全文的重点应在后一部分的发挥议论、阐明道理上。】思考:作者的游踪是什么?讨论明确:作者的游玩路线是从慧空禅院石碑前洞后洞。对课文做了简单的梳理之后,我们现在来看文章第一段。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第一段,回答: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褒禅山的本名叫什么?何以见得?明确:华山(褒禅山是别名。)。证据:“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指名翻译,并提请注意关键词:名)说明此前不叫褒禅山那么,褒禅山为什么又叫“花山”的?找出课文中原话。指名朗读并翻译。(注意正音)【投影补充:】今言“华”(hu)如“华(hu)实”之“华(hu)”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花(hu)”字,没有“华”字,后来有了“华”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而不应读“华(hu奢侈、虚浮)实”的hu。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山”)。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翻译】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花”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师:作者说:“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这段文字看上去是对“仆碑”的介绍,其实是对“华山”(花山)之名的考证,指出今人所读的错误。由此作者还得出了一个认识,这个认识可以从文中的哪一段找到?(第四段)大家一齐来把这段话读一下。(生齐读:“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讨论并翻译。明确: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亦通。】问:“仆碑”和上文哪句话相照应?(“有碑仆道” )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又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这正是倡导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板书:仆碑 音谬 深思慎取】问:很显然,一四段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第一段的的记叙正是为第四段的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请读课文二三两段,试着找出前后呼应的语句,填在下表中。第二段第三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随以止或咎其欲出者在己为有悔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简单交流,并投影一个答案,然后点击投影参考答案。提示翻译几个加粗的句子:提问:这篇文章以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请找出几个照应的句子。明确:(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2)“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3)“而世之奇伟、瑰怪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4)“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结果,“可讥”“有悔”和“无讥”“无悔”正反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第四段由于“古书之不存”照应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讨论明确: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翻译: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追问:1在王安石看来,要欣赏到美景,要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哪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明确:力、志、物。2三者之间,你认为哪一点最重要?为什么?“志”。 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翻译)【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尽吾志”的理解。首先要有自己的志向。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追问1:作者认为人应该立下什么志向?要看到险远之处的奇景异观远大的志向。追问2:为什么“志”的前面用“吾”来修饰?强调志向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只有有自己的志向,才能不人云亦云,“随以怠”,才能愈深愈进。其次要尽自己的志向。追问1:“尽”是什么概念?竭尽,毫无保留。追问2:尽志其实就是尽什么?尽力,尽物。竭尽全力,竭尽一切有利条件。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不随以止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齐读体会,并翻译)【小结】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板书:游洞 悔随 尽吾志无悔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课堂总结】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内容:作者借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山,提到两条深刻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已无悔,于人不可讥。这里是借游山喻人生哲理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对“华山”的“华”字读音的谬传而发的慨叹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游褒禅山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写法: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优点不是纯客观描绘山水,在刻画奇景同时 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季识字写字教学课件
- 个人药店工作总结与计划
- 合力叉车售后培训
- 外墙防水贴纸施工方案
- 安全员c证题库考题及答案解析
- 村医岗前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装饰装修施工方案样板图
- 钢铁棒材设备安装工艺方案范本
-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
- 石膏板圆形吊顶施工方案
- 2025年共青团入团考试测试题库及答案
- (高清版)DZT 0261-2014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 GB/T 11638-2020乙炔气瓶
- GB/T 10081-2005矩形内花键长度系列
- GA/T 1968-2021法医学死亡原因分类及其鉴定指南
- GA 1551.6-2021石油石化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第6部分:石油天然气管道企业
- 《古筝的艺术流派》
- 徐州的传统民俗
- DDI高绩效辅导经典课程讲义
- 公共秩序部车辆管理办法
- DB11-T 775-2021多孔混凝土铺装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