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2、 学习本文分论点式结构,体会其论证的严密性;3、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4、 通过沉吟涵咏对本文进行体味和品赏,丰富感情世界,提高古文修养。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扫清语音障碍,读顺全文。2、 研习1、2两段。一、导入: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省悟的事件,也留下许多经验教训。在我国秦和六国的故事一直被众多文人关注,同样北宋策论大师苏洵也一直关注着这个历史课题,深有感触地写下宏篇六国论。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 作者简介(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初读全文,争取读顺课文。1、 教师范读或录音朗读。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自主朗读。3、 教师让学生逐段朗读,指出学生朗读过程中的问题。4、 最后学生齐读课文。(处理这个环节时,教师要反复强调会意式阅读方式,以此培养学生会意阅读的习惯。)四、研习1、2段1、 诵读第1、2段(1)诵读的准备停顿:“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语气:破灭之道也(肯定判断)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互丧”,先后相继灭亡。“率赂秦耶”:设问兼反问。提出此问的根据是齐、赵、燕三国未赂秦。“盖失”两句,用解释语气读。(2)要求速背,只用3分钟。(3)学生讲出这两段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教师补充。破、兵、而、或、率、以、盖、完(4)学生口译这两段,原则:信、达、雅。(5)归纳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两个分论点,即“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6)有感情地朗读1、2段,读中体悟苏大师论述的严密性和他的恳切的语气。五、布置作业:1、 默写1、2段;2、 口译3、4段。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 研习3、4段;3、 理清层次结构,进一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1. 诵读的准备。 开头至“固不在战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说事实后作论断。“则”,相当于“可见”。 “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提示:议论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绘。对比“先人”与“子孙”,包含着对赂秦政策的严厉批评。“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繁;“五城”“十城”极言割地之多。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至段末。提示:注意对偶句式、比喻写法。2、 层次结构的分析:秦国得地 贿赂多 战争少 固不在战 非兵不利诸侯失地 贿赂多 而在赂 战不善战争少 祖父得地难子孙失地易 三国割地 赂秦而力亏,三 国 秦兵又至 破灭之道也。(韩、魏、楚) 诸侯之地有限奉繁 暴秦之欲无厌侵急引用苏代之言3、 运用结构记忆法背诵第3段。4、 学生讲出这一段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教师补充。亡、暴、理、得、以、夫、与,文言句式等。5、归纳本段大意;论证“赂秦而力亏”的论点,指出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原因。三、诵读第4段1、 诵读的准备(1)补充注释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词,这。 “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赵忽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再,两次。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按:“秦实行郡县制。) 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 (2)层次分析 教师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五国既丧”。)作者对秦持怎样的态度?(从“与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问:作者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有赞扬,有批评。)赞扬什么?(以武力对抗的政策。)批判什么?(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这两句话是照应上文哪一句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小结:可见,作者这样来论述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作者这样论述了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三国各爱其他良将犹在”。)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是不可能办到的。)注意“或未易量”一语,它说明什么?(不能轻易地断定谁胜谁负。)这告诉我们下判断切忌武断,要注意分寸。(3)注意文言虚词在朗读时的语气如:“齐人未尝赂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换“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也”不能删。 “齐亦不免矣”中,“矣”有讽刺意。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中,“也”有感叹意。 “且燕赵处秦”中,“且”表推进一层之意。 “向使,则”,要读得语意连贯。 2、 学生诵读,当堂背诵。3.归纳本段大意:指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四、朗读体味,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朗读时应注意议论的语气及在历时冥思中仔细体会作者在当时的心胸气宇,同时要注意议论文中特有的议论副词、连词等的力度,气息,连贯等要点。议论时或强责,或缓导;叙事时或平静,或急促。皆要有章有法,不可随意为之。结论处,更应一气呵成,方显作者心中之强烈希求。(关于朗读语气的探讨,可让学生发言,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1、 翻译3、4段2、 巩固、背诵3、 分发苏辙的六国论,说说苏氏父子在六国问题上的见解有什么异同。附:苏辙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指史记),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以上第一段,“不知天下之势”为一篇纲领。)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出入要道),而蔽(护)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以上第二段,论述韩魏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使归附)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知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徧受其祸。 (以上第三段,指出因韩魏附秦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排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助)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引申为抵抗、对付)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以上最后一段,提出“厚韩亲魏”的策略,归纳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 研习4、5段;2、 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3、 试拿苏辙的同题文章与本文做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背诵前四段,要求读出语气。二、研习4段1、 诵读第4段(1)学生自己提出重要文言词语和文言现象,口译此段。(2)层次分析 问:“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各领出一层意思。)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问: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上段句末从消极方面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后一层有什么作用?(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问:“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2、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二、研习最后一段1、导入本段,略讲时代背景。 问: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 问: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 问:为什么不这样写,“苟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修辞中亦有“避讳”一格。) 3、 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三、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联系背景,想象苏洵写此文时的神情,有感情的朗读4、5两段。四、比较苏辙的六国论,说说苏氏父子在六国问题上的见解有什么异同。学习方式:问题探讨。共同点(或相似点):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苏辙明确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当是“厚韩亲魏以摈秦”。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也主要是指韩魏说的(这二国以地事秦最为突出),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不同点: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这是内容的不同。苏洵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这是基本构思的不同。苏洵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后),苏辙以“不知天下之势”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前)这是布局上的不同。五、布置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提示:注意搜集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过秦论伶官传序谏太宗十思疏出师表孟子二章阿房宫赋邹忌讽齐王纳谏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划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六国论(苏辙)等。)课堂练习(一)1下列成语中加线字的意义,四个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沽名钓誉一文不名不可名状师出无名 栉风沐雨风声鹤泪移风易俗附庸风雅 横生枝节起死回生无中生有妙笔生花 动人心弦兴师动众动辄得咎惊心动魄2、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3、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思厥先祖父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 B C D4、说说下列各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由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6、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句读之不知唯弈秋之为听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皆不可限以时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势弱于秦唯利是图吞舟是漏A/B/C/D/7、说说下边加黑词语的意义,它们和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有什么不同。(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课堂练习(二)一、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1.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以 以 而 而 之 之 2.对加黑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D“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3.翻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与高司谏书欧阳修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未,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辩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庭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给画线的部分加标点正确的是( )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销售团队出差费用报销及市场拓展合同
- 个人艺术收藏借款合同范本
- 民政殡葬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孤独症康复专业试题及答案
- 医师专业面试题及答案
- 转专业考试语言试题及答案
- 社交媒体医械信任度提升-洞察及研究
- 木材加工技术革新与政策法规应对策略-洞察及研究
- 2025至2030中央商务区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湿喷混凝土机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
- 创业板指数历史数据(2010年06月01日-2025年3月31日)399006
- 会议管理服务合同样本
- 中医养生馆合作协议书范本
- 海底捞晋升面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教育事业统计综合调查制度
- 穿越机的基础知识
- 《仓库出入库流程》课件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表(2024版)
- 《员工质量意识培训》课件
- 有债务男方愿意承担一切债务离婚协议书范文
- 2024年湖北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