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语文教案六七八单元.doc_第1页
三(下)语文教案六七八单元.doc_第2页
三(下)语文教案六七八单元.doc_第3页
三(下)语文教案六七八单元.doc_第4页
三(下)语文教案六七八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 语文 学科教学设计 20112012学年度 第二学期课 题16 第一朵杏花课 型讲读课课时安排2课时总第 6263课时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分析及策略准备第一朵杏花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竺可桢的相关资料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8个字,认识9个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和传神。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情感与态度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特别是人物对话),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动态修改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感知课文。2学习并书写本课生字词。3学习15自然段。一、看图揭题:1、 PPT 出示杏花图片,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2、 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3、 板书第一朵杏花。4、 读课题,质疑。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后的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注意以下字音: “竺”“皱”“桢”“株”“充”“郑”2、开火车接力读课文,正音。3、自由回答开课质疑时提出的问题。4、读了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问题?5、再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你可以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些什么。第一部分(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部分(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部分(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三、学习第1-5 自然段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2. 讨论,相机指导朗读。3.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ppt:“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指导读这句话。“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4. 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 一个做评委。5. 指名练读。四、指导写字:1、 讨论书写要点。2、 老师范写“郑”。五、布置作业:1、 熟读课文。想想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第二课时妙引课题,感受春景之美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6课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导朗读。语言描绘师: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大地都有什么变化呢?自由读第6自然段。相机出示: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二)交流分享师:这些变化都仿佛告诉人们什么季节来到了?阳光明媚的春天,百花争奇斗艳,多么令人神往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美妙的春天。(三)朗读感受意境。感悟读: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用心去感受这美好的春天。展示读:让我们分享你的读书成果吧!示范读:这么美的春天,老师也想来把她赞美!(指导本段朗读)拓展读: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谁来说说春风轻拂,大地还会有什么变化?(语言积累,拓展运用)回归读:师生共同赞美春天。(齐读本段)回顾旧知,质疑。师:美丽的春天就要来到人间,杏花马上就要开放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去年杏花开放时,竺爷爷遗憾地说了什么吗?(生答)学习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学习715自然段,合作完成“快乐读写园地”。策略一:问题导思师:孩子今年还会错过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吗?自由读715自然段,看看你从哪里能找到答案?(对话部分)师:一年前,孩子还不能确定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一年后,带着组爷爷的叮嘱,孩子终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他多想快一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竺爷爷呀!。(出示对话) “竺爷爷!竺爷爷!” “什么事情呀?”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策略二:读中感悟同桌互读对话部分。男女生共读对话部分。师生合作朗读对话部分。从这段对话中,你们知道了什么?策略三:换位体验师:这是他们俩的一段对话,书上没有他们说话的表情、语气,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填一填,填好的小组再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完成“快乐书写园地”)快乐读写园地小孩( )地说:“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 )问:“什么事情呀?”小孩(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 )问:“什么时候?”小孩( )地说:“刚才。”竺爷爷( )问:“是第一朵吗?”小孩( )地说:“是。”小组分角色展示完整对话。师:同学们对人物情感的体会有所不同,但都说的很有道理。刚才在同学们填的时候,老师注意到填竺爷爷的问话时,同学们大多填了“关切”、“惊喜”等词语,这是为什么?在填孩子说的话时,大多填了“激动”、“兴奋”,这又是为什么?(挖掘人物内心。)师:综合自己的智慧结晶,带着你们的体会读一读这段对话。(指导朗读)策略四:升华情感师:孩子为看见第一朵杏花的开放而欣喜,竺爷爷为孩子的执着而欣慰,看,连杏花也为他们高兴相机出示: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啊!师:谁来读出杏花的美?(指导朗读)师:我就是这株阳光下的杏花,我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捧出了自己的第一朵杏花。我要把自己珍贵的花朵送给谁呢?谁来帮助我?(竺爷爷或者“我”)朗读语录,领悟道理1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地理、物候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件出示竺可桢的照片及简介)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了不起的成绩呢?2学习第16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师:什么是“精确”?课文中“精确的时间”指的是什么?师:当竺可桢知道了这一精确时间后,他认真地、严肃地、一丝不苟地记了下来。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的态度?(郑重)(相机板书)师:“大概”、“也许”精确吗?“估计”、“推断”精确吗?3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给予自己的启示。再次朗读本段。深化情感,拓展延伸布置课堂作业。师:让我们精确地记录下竺可桢爷爷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吧!(书写竺可桢语录)教师小结。师:当我们精确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当我们精确的观察生活中每一处细小的变化时,我们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神奇、美好!生活是有规律可寻的!同学们,让我们在欣赏美妙的春景时,学会享受科学的春天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吧!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 题17科利亚的木匣课 型讲读课课时安排3课时总第 6466 课时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分析及策略准备科利亚的木匣写的是科利亚从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告诉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会认本课6个生字,学会本课生字8个,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2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部分大意。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情感与态度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教学重点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教学难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教学过程动态修改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 2你们想问哪些问题? 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 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学生课文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三、检查自学情况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盛“是多音字。 “斯”是平舌音。3简介卫国战争。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些什么?科利亚埋木匣。科利亚挖木匣。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3大家能把分别写这三个部分的自然段找出来吗?(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第十三自然段)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五、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2讨论思考题。(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3学生质疑。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二、学习课文课文412自然段1默读课文第412自然段,思考:(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2讨论思考题。(1)讨论思考题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2)讨论思考题引读: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4)讨论思考题教师引读: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教师引读: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来量十挖不到木匣。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板书: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6学生带问题读第13自然段课文。(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三课时一、复习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二、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2领会课文写法。(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四、指导朗的读课文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 题18 处处皆学问课 型讲读课课时安排2课时总第6768课时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分析及策略准备处处皆学问告诉我们只要在生活中认真倾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在生活中静静思考,就会发现,奇妙的世界里处处都有学问。它们等待去探索,等待去追求,聪明的人类已经将许许多多的知识应用与生活。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2、默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的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感受、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习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情感与态度默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的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感受、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习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动态修改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流利,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学会“宇、宙、捕、判、虎、挥、奏、妙、寻、将”10个生字,认识“揭、潮、汐、”3个生字。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现在都在学校里学习,都在学知识。那你们平时都是从哪里来学知识的?其实知识无处不在,只要你时时留心,处处留心,就会发现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藏有知识。不信,我们来学一学这篇文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处处皆学问,齐读,理解“皆”的意思。二、初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意思。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及词语。 2、抽查读书的情况。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读准词语:揭开 潮汐、裁判、 心领神会、和谐 3、指名学生逐段读课文,大家评读。 4、自己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5、指名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 6、你知道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7、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8、你有什么疑问吗? 9、是呀!为什么这样说呢?下节课我们再深入的学习。三、学习生字。1、自读生字。学生确定较难的生字。2、教师讲解落 注意是上下结构的生字,不要写成了左右结构。 判 注意左边第五笔是撇,不要写成了竖。 奏 注意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天,不要写成夭,最后一笔是点。3、学生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默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的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感受、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3、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习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是围绕“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来写的,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这样说的疑问,今天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阅读2-3段,交流所得,学习说理方法。 1、请同学们带着“为什么说生活中处处皆学问”的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的2、3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来讲这个道理的?(举例说明)那作者又是用哪些例子来说明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4、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星星运转的周期,宇宙天际的奥秘。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读给我们听一听! 这些人是怎样发现了宇宙天际的秘密呢? 指名读“夜晚,仰望天上发现了星星运转的周期”。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总结:你们看,有些人只是看到了星星的美丽,这只是单纯的欣赏;而有些人却发现了星星运转的周期(规律),这需要更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同是看星星,结果却不同,看来知识是要你去发现,否则你就不会知道它。这两种人的对比,我们知道发现研究是掌握知识的关键一步。 齐读“人们奥秘” 过渡: 还有什么例子也说明了生活中处处皆学问? 潮汐与月亮和太阳有关。抓住“巧合”,引导学生反馈潮汐的课外知识。 这些人又是怎样发现的呢? 指名读课文3段,说说理解。 教师注意指导:格外细心,发现有巧合,探索研究发现秘密。 5、你知道了人们是怎样发现星星和潮汐的秘密,那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知识藏在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就看你能不能发现)。 (发现知识是最重要的。)6、你还了解哪些这样的事例? (教师提示:比如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了地球的引力,阿基米德通过洗澡发现了水的浮力等。)三、创情景,自主探究。1、生活中的知识多如牛毛,只要你们在生活中(引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还写了我们平时也很容易放过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结合你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研究这些现象的结果。2、小小交流会,把你知道的和大家交流。我是,我观察到,我知道这是因为。3、教师点评,归纳发现学问的方法。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知道,知识是生活中倾听、观察、思考,而后得来的。(相机板书:仔细观察 认真倾听 静静思考)4、你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学问,作者也观察到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4段。5、是呀知识就在生活中,你要去倾听、观察、思考才会得到知识。来,我们一起来记住这句话,齐读“只要在生活处处都有学问”。6、这些知识等着你去探索,等着你去追求,其实有很多知识已经运用到生活中了。你知道哪些?你还想知道哪些?7、不必刻意寻找,你们从生活中找到了许多的知识,这就是齐读“生活里有知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1、默读全文,想想第1自然段和最后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2、处处留心皆学问,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这个好习惯会帮助你走向成功。期望你们都做这样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 题宿建德江课 型讲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总第 69 课时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分析及策略准备宿建德江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会认5个生字,理解诗句。2能进入诗人描绘意境。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4体会诗人旅愁的心情过程与方法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初步了解诗的大意。情感与态度结合插图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旅愁的心情。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触景生情,托景抒情。教学难点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江边夜景,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的旅愁。教学过程动态修改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春晓的作者吗? 老师介绍作者(孟浩然(六八九七四零),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宦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一首他的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1老师下面要来个四组读诗比赛, 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2指名读3随机纠正字音、节奏。4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2泊:停船靠岸。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三 精读,入诗境,悟诗情。1 指名读第一句。大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吗? (“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从中你能推测到什么。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作者很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古诗的第一句。2指导读第二句。 大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吗?(第三行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 第四行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 通过远近的对比描写表现了什么? 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所以他一直孤寂、愁闷。 大家再试着读读第二句话。总结: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朗读时,语调要舒缓。四、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的孤寂、愁闷的心情吧。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 题语文乐园(六)课 型练习课课时安排5课时总第 7074 课时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分析及策略准备语文乐园(六)共有“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和“口语交际”三大板块。其中“我来试试”包括:读一读;认一认,读一读;写一写,背一背;读一则成语故事一鸣惊人。“探究与发现”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运用修改符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德句子概念。“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发明带来的变化”。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周围的人。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和热情,感受发明和创造带来的变化。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积累词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的好习惯。2、学习认识一组和思考、学习有关的成语。3、学习积累名言警句。4、读成语故事,弄清成语意思,能讲成语故事。5.探究修改病句的方法。6.口语交际:发明带来的变化。7.习作:火星上会有什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和热情,感受发明和创造带来的变化。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学习积累好词好句。教学难点理解成语,弄清成语意思,能讲成语故事。教学过程动态修改第一课时一、我来试试。(一)读一读。1、请同学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2、指名读词语,边读边想:这些词语在哪里见到过?哪些词语自己经常运用。3、小组交流。4、全班反馈。5、拓展学习:生活中还知道像这样类似的新词语。说一说。(二)认一认,读一读。1、自由读成语,了解词语的意思。2、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3、连读这组成语,把你的发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4、小组交流。5、全班反馈。6、拓展学习:收集相关的成语。(三)写一写,背一背。1、请同学自读句子,感受句子内容。2、交流:读句子的感受。3、用多种形式朗读。4、学生背诵名言警句。5、指导抄写名言。(四)读一读。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2、自由朗读成语故事,读准字音,读通故事。3、了解故事内容。4、思考:从两个人物对话中,你体会到什么。5、全班交流。6、学生自读故事,互相讲一讲。第二课时探究与发现一 学习修改病句的方法:1、自由读句子,发现什么?2、学生尝试修改病句。3、对照书上的修改,认识修改符号。4、再出示病句,请学生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5、找出自己习作中的病句进行修改。二 小小诊断所1、在小组会上,他首先第一个发言。2、老爷爷不但满头银发,而且身体非常健康。3、李华热烈帮助同学。4、教室里专心地写作业。5、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6、公园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红花。7、西安的古迹很多,有大雁塔,钟楼,电视塔等。8、战士们冒着雨和泥泞的道路前进。第三课时口语交际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指名读书中对话。3.小组内交流,说说发明带来的变化。4.全班交流。第四、五课时习作一、谈话导入二、读课文习作提示,明确内容,要求。1.学生读习作提示,从中明确此次习作内容:想象火星上有什么。2.习作要求:想象丰富,具体,有趣味。3.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想象上面会有什么?4.全班交流,师小结。三、明确习作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出示例文:文章哪些地方很有趣?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四、习作,修改。五、评议。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 题19 点金术课 型讲读课课时安排2课时总第 75、76课时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分析及策略准备本课通过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写出了麦得斯的感情变化,让我们明白人要知足的,贪心的人必要受到惩罚。幸福就在你身边,它永远比金钱重要。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麦得斯的感情变化。情感与态度通过本课的教学,明白人要知足的,贪心的人必要受到惩罚。幸福就在你身边,它永远比金钱重要。教学重点体会麦得斯的感情变化,明白人要知足的,贪心的人必要受到惩罚。教学难点体会麦得斯的感情变化,明白幸福就在身边,它永远比金钱重要。教学过程动态修改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认识和学习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读顺课文。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19 点金术2、齐读课题。3、谈话:“术”在这里是什么意思?4、围绕课题质疑。预设问题:谁会点金术?他是怎么会的?会了点金术之后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一类生词:希腊、触摸、扫兴、亲吻、贪得无厌、饥肠辘辘、疾步如飞二类词语:祈祷、赏赐、惩罚、玫瑰、愚蠢2、理解词语。饥肠辘辘: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车行声。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疾步如飞:疾步:快步。走得很快像飞一样。祈祷:也作“祷告”。指向上帝呼求、感谢、赞美等。惩罚 :处罚。愚蠢 :愚笨,愚昧无知。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4、讨论:回答学前的提问,并说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三、 课堂小结,书写生字。1、教师小结。2、指导书写生字。(1)指名认读生字。(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3)重点指导“贪、疾”字。(4)学生书写。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复述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麦得斯的感情变化,明白人要知足的,贪心的人必要受到惩罚。幸福就在你身边,它永远比金钱重要。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读后,说说你对麦得斯的了解。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二、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 自由读210自然段,思考: 神灵赐给麦得斯点金术后,发生了些什么事?2、发生这些事情之后,麦得斯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相关的语句。3、小组交流,体会麦得斯心理变化的过程。4、朗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麦得斯心情的变化。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6、指名朗读课文28自然段,体会麦得斯的心情变化?为什么?7、教师小结:麦得斯的心情从欣喜万分一直跌落到情绪的低谷,甚至为自己得到点金术而感到痛苦。这是因为在他获得了金钱的同时,不但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权利,还失去了自己最疼爱的小女儿。那有那么多的金子有什么用呢?你想对麦得斯说些什么呢?三、总结全文,情感延伸。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麦得斯得到了什么教训?你们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复述课文。再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总结全文。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 题20 七色花课 型讲读课课时安排2课时总第 77、78课时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分析及策略准备七色花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中的选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写小姑娘珍妮在迷路时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用它做了七件事,表现了珍妮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愿为别人带来幸福快乐的美好品质,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10个字,认识10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速度。过程与方法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感情,领悟文章道理。情感与态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凡事都应该为别人着想,懂得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教学重点读懂珍妮是怎样使用七色花的花瓣的。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凡事都应该为别人找想,懂得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教学过程动态修改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认识和学习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读顺课文。谈话导入: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师述:如果给你一朵有魔力的花朵,可以实现你的一个愿望,你最想让它帮你实现什么愿望?2、师述: 正如同学们所说得那样,美好的愿望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20七色花,给我们讲述的就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珍妮的幸福和快乐。让我们一起去同她分享吧。3、指名朗读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2、理解词语。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4、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珍妮是怎样使用七色花的花瓣的。2、全班交流。学习质疑解难。3、提出问题,教师总结归纳,在学习课文时找答案。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1、教师小结。2、指导书写生字。(1)指名认读生字。(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3)重点指导书写“降”字。(4)学生书写。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读懂珍妮是怎样使用七色花的花瓣的。体会到凡事都应该为别人找想,懂得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回顾课文: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提问:请回顾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师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珍妮用七色花做了些什么?二、学习课文。1、默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是什么?(1)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2)讨论交流。师问:这时,珍妮的心情怎样?2、学习课文622自然段。(1)讨论:珍妮用七色花做了些什么?(2)分别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3、拓展学习。1、师述:这朵神奇的七色花,让珍妮实现了不少愿望。可是,让珍妮得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的,是哪一片花瓣。从中你体会到什么?2、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总结全文。 小珍妮的天真可爱,心地善良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也体会到,凡事都应该为别人着想,只有乐于助人才能得到真正地幸福和快乐。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 题21 黑眼睛的大红鱼课 型讲读课课时安排2课时总第79、80 课时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分析及策略准备黑眼睛的大红鱼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浅显易懂,描写生动形象,极富儿童气息。学生在故事中得到乐趣的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6个字。认识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好世界的向往。情感与态度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身处困境,要勇于面对,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身处困境,要勇于面对,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动态修改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认识和学习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读顺课文。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师述:大家知道在大海里什么动物最凶猛吗?2、教师小结:对了,是大鲨鱼,但是有一群小鱼不怕它们,还把大鲨鱼吓跑了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3、板书课题:21黑眼睛的大红鱼4、齐读课题。二、 读课文。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3、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2)说说生词的意思。(3)指名说课文大意。4、 质疑问难,交流体会。5、 教师将问题归类,提炼出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有价值的问题。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读一读。3、自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发生了什么事?4、看图认识虎头鲨。5、失去了同伴的小黑,感到怎么样?6、指名读第三自然段。7、指导感情朗读23自然段。四、指导书写生字。1、学生分析字的结构特点。2、指导学生书写。3、教师巡视。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身处困境,要勇于面对,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一、 复习导入。1、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2、 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二、学习新课。1、师述:失去了同伴的小黑又孤寂,又害怕,又难过,它到了哪里呢?2、学生自己读第四自然段。3、说说小黑在海底看到了什么奇妙的生物。在文中勾画出来。4、海底世界多么奇妙啊,谁来读读这段?5、小黑又碰见了很多小红鱼,他想出了一个什么好主意?6、他的办法有作用吗?7、一起来读读课文吧三、拓展训练。1、师述:小黑和他的朋友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2、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后来的故事。3、分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5、学生评议,6、教师小结7、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课 题古诗诵读 牧 童课 型讲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总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