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理解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及应用2学会用极差、方差与标准差来处理数据3学会用计算器求标准差。二、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主动思考与探索,发现方差计算的合理性2.培养学生的探索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在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极差、方差与标准差来分析数据,然后作出决策;体验用现代算工具处理数据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方差计算式的导出过程难点:方差概念的引入【教学设想】课型:新授课教学思路:从复习旧知入手(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观察导图-研究用什么数据来表示数据高低起伏的变化大小-得出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导出方差的计算式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求标准差。【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理解极差的概念及应用 2明确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3能够举出一些利用极差进行比较的例子【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播放多媒体教材中的导图“你喜欢住在哪个城市?”(或用投影幻灯片或由教学挂图展示)观察导图,讨论用什么样的数来反映数据的高低起伏的变化大小比较合适2、课前热身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3、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从观察导图、复习旧知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极差的概念及其应用,明确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2)四边互动互动1:师: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代表数有什么不同?生:思考、交流。明确: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互动2:师:在导图中,为什么说北京“四季分明”而新加坡“四季温差不大”。生:观察,思考,交流。明确:通过讨论,学生初步感知: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可以用来表示数据高低起伏的变化大小。出示投影:课本么135页表20.1.1 上海每日最高气温统计表(单位:)互动3:师:表20.2.1显示的是上海2001年2月下旬和2002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从表上看,2002年和2001年2月下旬的气温相比,有4天的温度相对高些,有3天的温度相对低些,还有1天的温度相同我们是否可以由此认为2002年2月下旬的气温比2001年高呢?生:小组交流、发表意见师: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请你计算其平均数。生:动手、交流(12)师:这是不是说,两个时候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生:思考、讨论。明确:平均气温(即平均数)是比较两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但它反映不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由此引入极差的概念(板书:1.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极差)互动4:师: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绘成折线图请同学们观察,它们有差别吗?互动4:生: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归纳出:(a)中的折线高低起伏较大;(b)中的折线高低起伏较小师:那么,用什么样的数来反映这种特征比较合适呢?生:探索、讨论、交流归纳出:可以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种变化范围明确:极差最大值一最小值互动5: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与极差打交道,如:班级里个子最高的学生比个子最矮的学生高多少?一次单元测验的最高分比最低分高多少?等等,这都是求极差的例子,你能找到其他例子吗?生:思考、交流明确:通过举例,极差概念的理解,同时感受统计的应用就在自己身边。4、达标反馈请你结合实际,编一道极差的题目,小组交流同桌交换解题(也可以补充3-5分钟的练习)5、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 极差可以反映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 极差二最大值一最小值 (2)方法归纳观察导图,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知识的能力.6、实践活动:两人一组,在安静的环境中,一人估计1min的时间,另一人记下实际时间,将结果记录下来;在吵闹的环境中,再做一次这样的实验;将全班的结果汇总起来,并分别计算安静状态和吵闹坏境中估计结果的平均值和极差。7、巩固练习:第138页练习第1题。【板书设计】1、 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极差 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极差=最大值最小值投影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1 理解方差的概念。2 学会运用方差来处理数据。3 通过主动搜索,发现方差计算的合理性,体会方差的实际意义。【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提问:(1) 极差与数据变化范围大小的关系是什么?(2) 为什么说本章导图中的两个城市,一个“四季温差不大”,一个“四季分明”?2.课前热身比较下列两组数据的极差:A组:2,10,5,5,5,5,5,5,5,5 B组:4,6,3,7,2,8,1,9,5,5试问:A组与B组,哪个组的数据离散程度较大? 3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 从复习旧知入手(极差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极差的局限性,通过探索活动,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导出方差的计算式,发现方差计算的合理性,体会方差的实际意义(2)四边互动: 互动1:师:在“课前热身”提出的问题中,A组与B组的极差分别是多少?生:回答略。师:我们发现:A组与B组的极差相等这说明极差虽能反映这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但能判断其离散程度的大小吗?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引导学生发现: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异情况,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因此,有必要重新找一个对整组数据波动情况更敏感的指标演示课件:“谁的成绩较为稳定”,即课本136页的“问题2小明和小兵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较稳定?为什么? 互动2:师:请你计算两人的平均成绩生:操作、交流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两人测试成绩的平均值都是13分我们画出两人测试成绩的折线图,如图20.2.2所示观察发现了什么?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小明的成绩大部蝶中在平均成绩13分的附近,而小兵的成绩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较大。互动3:师:通常,如果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较小,我们就说它比较稳定那么什么样的数据反映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电脑显示表20.2.3)生:思考、交流师:我们已经看出,小兵的测试成绩与其平均值的偏差大,而小明的较小那么如何加以说明呢?可以直接将各数据与平均值的差进行累加吗?生:动手操作师:通过计算,依据最后的结果可以比较两组数据围绕其平均值的波动情况吗?生:比较、思考、交流师:如果不行,请你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在表20.2.4的红色格子中写上新的计算方案,并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电脑显示表20.2.4)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生:可以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求和”,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生:为什么要“平方,?取绝对值行吗?生:如果两组数据不一样多,那么“求和”对数据多的那组就不公平了。生:可以解决这具问题,改为“求平均数”更合理。明确: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导出方差和概念的理解,关注学生的交流过程。互动4:师:求绝对值和求平方都可以解决“作差有正负”的问题,但求绝对值往往计算不便,因而求平方相对常用一些至于最后是“求和”还是“求平均数”,个别同学可能还没有弄明白,清同学们观察表20.2.5,将你的方法与数据填入表中。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总结方法与结果达成共识:“求平均数”比“求和”更合理明确:我们可以用“先平均,再求值,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通常称为方差(板书:方差计算离差的平方的均值)4、达标反馈课本第138页练习第1题(只求方差)5、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 方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方差即计算离差的平方的均值(2)方法归纳通过思考一系列问题,进行合作探索活动,理解导出方差计算式的合理性,强调学生学习理解的过程,避免单纯的数学运算练习,突出能力的培养。6、实践活动:某校拟派一名跳高运动员参加一项校际比赛,现从甲、乙两名跳高运动员中进行挑选,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挑选方案。7、巩固练习:课本习题20.2第1、3题。【板书设计】略投影第三课时 【本课目标】1理解标准筹的概含2理解方差与标准差的区别和联系3.进一步体会方差的实际意义。【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某校要从甲、乙两名跳远运动员中挑选一人参加一项校际比赛在最近的10次选拔赛中,他们的成绩(单位:cm)如下: 甲:585 596 610 598 612 597 604 600 613 601 乙:613 618 580 574 618 593 585 590 598 624 (1)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 (2)他们的极差分别是多少? (3)甲、乙这10次比赛成绩的方差分别是多少? (4)这两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各有什么特点?理解题意,互相交流,形成共识。2.课前热身提问:(1)什么是极差?什么是方差? (2)极差与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什么?3.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从复习旧知入手,由情境导入初步感知不同的统计图表的优劣,指出我们这节课的目的是解决如何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2)四边互动: 互动1:师:你能解决“情境导入“中的问题吗?生:动手操作,全班交流。明确:通过提问和练习巩固旧知。互动2:师:打开课件:“谁的成绩较为稳定”观察理解,探索归纳出方差的计算公式生:四人合作,演示课件(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师:参与讨论,点评分析明确:通过创设愉悦轻松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经历方差计算式的导出过程 互动3:师:回顾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请你归纳出方差的计算过程生: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教师板书)师:我们通常用表示一组数据的方差,用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表示各个数据,那么如何用一个计算式来表示这n个数据的方差呢?生:思考,达成共识S 2=师:观察S 2的数量单位与原数据单位一致吗?如何使其一致呢?生:思考、讨论师:从方差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梦的数量单位与原数据的不一致了,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常常将求出的方差再开平方,这就是标准差(板书)请你计算一下小明与小兵5次测试成绩的标准差是多少?生:动手操作,完成后全班交流师:从标准差看,谁的成绩较为稳定?与前面依据方差所得到的结论一样吗?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明确:标准差也是反映数据波动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互动4:师:我们已经得出:标准差也能刻画数据的波动情况请你计算一下“情境导入”中甲、乙两人比赛成绩的标准差,看是否与依据方差得出的结果一致?生:动手操作,完成后全班交流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明确:通过实例,了解标准差的应用及其计算方法,即:方差标准差的平方(板书)互动5:师:反思和发表对本节课的体验生:互相质疑,同伴互助,自主评价明确:通过这种开放式的约5分钟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同时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评价。4、达标反馈课本138页练习第2题。5、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 S 2= 方差标准差的平方 标准差也是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2)方法归纳经历方差与标准差的计算式的导出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自主评价能力。6、实践活动:选择一个适当的课题(如:吸烟的危害),组成合作小组,制定一个调查方案,展开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7、巩固练习:课本习题20.2第2题。【板书设计】略投影第四课时 【本课目标】1字会用计算器求标准差。2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中的求标准差的功能。3体验用现代计算工具处理数据的作用。【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我们知道,利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中的Excel可以很方便地制作统计图,计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其实,利用Excel还可以很方便地求出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同学们不妨试一试。2.课前热身(出示投影)提问:(1)什么是极差?什么是方差与标准差? (2)极差、方差与标准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什么? (3)八(1)班在一次单元测验中的数学成绩如下: 83 74 81 50 87 92 75 94 87 92 83 77 74 70 80 9178 66 92 89 93 89 87 86 78 89 75 86 78 49 86 75 9279 90 75 72 99 80 76 88 84 79 80 82 84 85 99 83 9082 88 70 90 79 88 63 73 91 63 68请你计算出该班数学成绩的平均分、方差与标准差3.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从复习旧知入手,在解决“课前热身”的问题过程中,体验用笔算的方法计算标准差之繁琐,感受到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的必要性本节课主要通过课本第139页练习的操作熟悉计算器求标准差的操作过程,并通过多媒体演示,了解计算机中求标准差的功能。(2)四边互动: 互动1:师:你能回答投影中的问题吗?生:思考、逐个回答、动手操作师:在“课前热身”提出的第3个问题中,你算出方差和标准差吗?生:动手操作(有的不知所措而停下来,期待老师帮助)师:请在你自己使用的计算器上探索一下如何求标准差生:独自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方差的计算往往计算量很大,可以借助计算器完成互动2:师:教材中介绍的计算器求标准差,所用的计算器与你自己使用的计算器相同吗?具体操作步骤相同吗?请你以计算2002年2月下旬的上海最高气温的标准差为例,进行比较生:比较、操作、全班交流归纳出大致步骤是:进入统计计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标准差(教师板书)师:你能在计算器直接得到方差吗?生:操作发现:计算器一般不具有求方差的功能,可以先求出标准差,再平方即可求出方差(教师板书)明确: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熟悉计算器求标准差的大致步骤。互动3:师:我们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求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打开课件“借助计算机求方差与标准差”),请大家自己试一试生:观察、操作(教师巡视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下半年北京市房山区事业单位招聘72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湖北省武汉十三中学2026届九上化学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2030肉牛副产品综合利用与增值开发机会分析
- 2025-2030肉牛养殖保险机制探索及风险管理与资本保障体系分析报告
- 2025-2030糖尿病专用食品配方研发与患者依从性分析报告
- 2025年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公开招聘编外中学教师93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江西九江市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招聘编外聘用人员17人备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商丘永城市特岗教师招聘递补备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招聘2人备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高铁建设对区域旅游产业链条延伸的影响研究:2025年报告
-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行业研究报告
- 家博会现场抽奖活动方案
- 芦苇创意美术课件
- 古建筑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鲁迅美术学院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 湖北省枣阳市实验中学2025届七年级英语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公司行政综合部管理制度
- 餐厅迎宾培训内容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部优课件1
- 梅毒测试题及答案
- 光伏发电工程竣工最终验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