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华信移动无线视音频传输系统技术方案.doc_第1页
久华信移动无线视音频传输系统技术方案.doc_第2页
久华信移动无线视音频传输系统技术方案.doc_第3页
久华信移动无线视音频传输系统技术方案.doc_第4页
久华信移动无线视音频传输系统技术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用移动无线视音频传输系统技术要求1 范围本技术条件规定了专用移动无线视音频传输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组成及技术要求,是设计、制造和检验专用移动无线视音频传输系统的基本依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2633-2001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13421-1992 无线电发射机杂散发射功率电平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T15211-1994 报警系统环境试验GB16796-1997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GB/T17626.2-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idt IEC61000-4-2:1995)GB/T17626.3-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idt IEC61000-4-3:1995)GB/T17626.4-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态脉冲群抗扰度试验(idt IEC61000-4-4:1995)GB/T17626.5-1999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idt IEC61000-4-5:1995)GB/T17626.11-1999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idt IEC61000-4-11:1994)GB20815-2006 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GB20600-2006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停产编码和调制EN 300 744 V1.4.1(2001-01),European Standard (Telecommunications series),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 Framing structure , 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digital terrestial television工信部无2008333号关于专用移动无线视频传输系统使用频率的通知3 系统组成专用移动无线视音频传输系统主要由发射机、发射天线、接收机、接收天线等设备组成,分为便携式系统和车载系统两类。 3.1便携式系统 便携式系统主要由便携式发射机、发射天线、接收机、接收天线、电池及充电器、背负马甲和其它线缆附件等组成。 3.2车载系统 车载系统主要由车载发射机、发射天线、接收机、接收天线、馈线及其它线缆附件等组成。4 外观及结构要求4.1外观就符合GB12663-2001中5.1.1要求。4.2机械结构4.2.1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机壳盖板或门应有锁定装置;4.2.2控制面板上除按键及指示器外,其他任何会影响功能的操作机构均应安装在机壳内,开关、按键、旋钮的操作应灵活可靠,整机结构及零部件应坚固不松动。4.2.3机壳设计应对设备电源作出可靠安排。4.3标志系统各组成部分应有清晰、永久的标志。产品标志应符合GB12663-2001中5.1.3.25.1.3.4要求。4.4机械强度 4.4.1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外壳应能承受对每个能正常接触到的表面施加0.5J的碰撞,试验后不应产生永久的变形和损坏。4.4.2车载系统设备的车载安装部分应进行加速度为20g持续时间30ms,3个相互垂直方向,每方向碰撞1次的碰撞试验,试验后不应产生永久的变形和损坏。4.5设备重量 便携式系统前端设备中全部设备重量之和应不大于4kg;车载系统前端设备中除天线外的全部设备重量之和应不大于15kg。4.6外壳防护能力4.6.1系统室内安装的部分应符合GB/T15211-1994中IP30的规定;4.6.2系统需人体背负部分应符合GB/T15211-1994中IP55的规定。淋水试验后,应能正常工作,并符合规定的抗电强度和绝缘电阻要求。4.6.3系统需车载安装部分,应符合GB/T15211-1994中IP42的规定。5发射机部分性能参数5.1载波频率容限5.1.1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发射机未加调制信号时,载波频率与标称频率之差应小于110-6 。5.1.2在电源电压变化、温度变化及连续工作4h的情况下,载波频率与标称频率之差应小于210-6 。5.2信道带宽5.2.1系统信道带宽应2MHz。5.2.2当必须满足应用需求并不对其他应用产生影响时,系统可具有信道带宽可调性,信道带宽可设备为8MHz。5.3信道中心频率5.3.1发射机的信道中心频率fc(MHz)=337+N2,N为整数,取值03。5.3.2汉信道带宽设置为8MHz时,发射机的信道中心频率fc(MHz)应为340MHz。5.4发射功率5.4.1在调制情况下,一个射频周期和标称信道占用带宽内发射机加给传输线的平均功率应符合工信部无2008333号文件规定。5.4.2在电源电压变化、温度变化及连续工作4h的情况下,发射功率的变化应在5%范围内。5.5频谱特性采用不同调制方式的发射机输出功率频谱应在标准频谱模板的限定范围内。5.5.1信道带宽为2MHz时,天线端口标准频谱模板见表1表1 2MHz信道带宽标准频谱模板频率偏移f(MHz)0.951.091.952.955.0最大电平(dB)0-25-32-50-50注:测量带宽为30kHz。5.5.2信道带宽为8MHz时 a.带内频谱特性发射机射频带内频谱不平坦度(fc3.591MHz)应在0.5dB以内。 b.带外频谱特性发射机输出的带外功率频谱应在图1频谱模板的限定范围内。相应的频谱模板的转折点由表2给出。图1信号功率在4kHz带宽下测得,其中0dB对应整个输出功率。图1 8MHz信道带宽设备标准频谱模板表2 8MHz信道带宽设备频谱模板的转折点相对中心频率fc的频率值(MHz)-10.75-9.75-5.75-4.943.9+4.25+5.25+6.25+10.25相对电平(dB)-76.9-76.9-74.2-69.9-32.8-64.9-76.9-76.9-76.9注:测量带宽为30kHz。5.6杂散发射5.6.1信道带宽为2MHz时,在超过载波中心频率fc5MHz之外的任何频率,天线端口的杂散发射电平应符合表3要求。表3 2MHz信道带宽设备杂散发射电平限值频率范围最大电平测量带宽9kHz150kHz-36dBm1kHz150kHz30MHz-36dBm10kHz30MHz1GHz-36dBm100kHz1GHz12.75GHz-30dBm1MHz注:载波中心频率fc5MHz范围内为杂散免测段5.6.2信道带宽为8MHz时,载波中心频率fc4MH至fc12MHz之间的杂散发射功率与带内发射功率之比应-45dB,或满足杂散发射功率13mW。在超过载波中心频率fc12MHz之外的杂散发射功率与带内发射功率的比-60dB,或满足杂散发射功率13mW。5.7频道间隔及各信道发射功率均衡度信道频率间隔应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各信道发射功率均衡度应0.5dB。5.8发射机启动时间发射机从守候向发射状态转变至输出功率达到功率所需要的时间3s。5.9发射机效率发射机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应10%6接收机部分性能参数6.1接收灵敏度接收灵敏度应-95dB6.2、动态范围接收机动态范围应100dB7系统性能参数7.1输入阻抗:视频输入阻抗应为75;音频输入阻抗应为600。7.2视频信号输出幅度:白电平峰值:白电平峰值:700mV210mV色同步峰值:300mV+200 -500mV行同步脉冲:-300mV+50 -100mV7.3视频通道幅频特性7.3.1信道带宽为2MHz时,系统视频通道幅频特性在0.53MHz频段应在3dB范围内。7.3.2信道带宽为8MHz时,系统视频通道幅频特性在0.55.8MHz频段应在3dB范围内。7.4微分增益、微分相位系统视频通道微分增益应8%,微分相位8。7.5系统图像帧率应不低于24帧/s。7.6图像分辨力及灰度等级7.6.1当信道带宽2MHz时图像传输水平分辨力应220TVL,灰度等级应8级。7.6.2当信道带宽8MHz时图像传输水平分辨力应320TVL,灰度等级应9级。7.7音频通道频率响应系统音频通道频率响应在3003400Hz范围内,相对于1kHz的幅度变化应在3dB范围内。7.8音频通道失真系统音频通道在1kHz频率点的谐波失真应5%。7.9纠错后的误码率BER接收端的BER应210-4。7.10编码方式系统采用的视频和音频编码方式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7.11传输速率系统应能支持1.5Mbps6Mbps的视频编码传输速率。7.12系统响应时间系统从启动发射机输出信号到接收机收到所传输的视音频信号,并实现清晰稳定显示所需的时间应不大于15s。8连续工作时间系统所有设备同时工作时,连续工作时间应不小于4h。9实地拉距9.1实地拉距试验通过模拟使用环境,在规定测试路线上对系统进行固定点和移动状态视音频传输功能试验。对于便携式系统,应分别选择1km、2km、测试点,以实景摄像测试。对于车载系统,应分别选择2km、4km测试点,并选择规定路段进行30km/h、60km/h、80km/h移动图像传输试验。9.2图像画面信息不应有明显的缺损、马赛克效应,物体移动时图像边缘不应有明显的锯齿状、拉毛、断裂等现象;声音清晰不应有明显的失真;视音频同步误差应500ms。10电源要求10.1电源电压适应性 当电源电压在下列范围内变化时,系统设备应不需调整而能正常工作。在规定的电源电压变化范围内,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交、直流静态功耗、备用电源的容量应在产品说明书中给出。a. 使用一般交流电源,电源电压在额定值的15%范围内变化时;b. 使用开关电源,电源电压在100V250V范围内变化时;c. 使用直流电源,电源电压在额定值的15%范围内变化时;d. 使用车载12V或24V电源供电的系统设备,电源电压在6V36V范围内变化时。e. 使用车载48V电源供电的系统设备,电源电压在36V60V范围内变化时。10.2主电源容量应保证满载工作条件下连续工作4h。10.3电源转换 当主电源断电时,系统应能自动转换到备用电源工作;当主电源恢复正常后,应能自动转回到主电源工作。转换过程中,系统应工作正常,无误动作。10.4自动充电和欠压保护10.4.1主电源应能自动对备用电源进行充电,并应符合蓄电池浮充使用充电的技术要求。10.4.2备用电源电压降低至额定终止值时,应有保护措施,过放电。11环境适应性要求根据系统使用环境的严酷程度不同分为三个等级见表3。表3 环境适应性要求项目级级级额定值试验时间额定值试验时间额定值试验时间高温试验+5524h+7024h+8524h低温试验-1034h-2534h-4034h恒定湿热试验+402RH(93)%48h+402RH(93)%48h+402RH(93)%48h正弦振动试验1055Hz振幅0.35mmX、Y、Z方向各15min45min10500Hz振幅0.5mm最大加速度3gX、Y、Z方向各25min75min10500Hz振幅0.5mm最大加速度3gX、Y、Z方向各25min75min11.1系统需人体背负部分应至少符合级要求,车载安装部分应至少符合级要求。11.2系统在承受各项气候和机械环境试验后,应无任何电气故障、结构变形和接触不良现象。每项试验中及试验后系统基本功能均应正常。12安全性要求12.1抗电强度系统电源插头和电源引入端与外壳裸露金属部件之间应能承受GB16796-1997中表2规定的45Hz65Hz交流电压的抗电强度试验,历时1min应无击穿和飞弧现象。12.2绝缘电阻 系统电源插头或电源引入端子与外壳或外壳裸露金属部件之间的绝缘电阻,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应不小于100M,湿热条件下应不小于100M。12.3泄漏电流 交流220V供电的系统,系统泄漏电流应不大于5mA(AC、峰值)。12.4温升12.4.1系统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各组成部分的外壳温度不应超过65,机内发热部件连续工作4h后,其温升不应超过该部件的规定值。12.4.2便携式系统需人体背负部分在连续工作4h后,需接触人体部分的温度不应超过37.513电磁兼适应性要求 系统应能承受以下电磁干扰的有害影响:a. GB/T17626.2-1998中试验等级3所规定的静电放电干扰;b. G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