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mw发电机组检修规程(锅炉分册).doc_第1页
1000mw发电机组检修规程(锅炉分册).doc_第2页
1000mw发电机组检修规程(锅炉分册).doc_第3页
1000mw发电机组检修规程(锅炉分册).doc_第4页
1000mw发电机组检修规程(锅炉分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00MW汽轮发电机组锅炉检修工艺规程1.范围及引用标准1.1.范围本规程主要规定xxxxx电力有限责任公司(21000MW)工程2号机组锅炉本体及辅机、脱硝系统、灰渣系统检修及工艺要求。1.2.引用标准GB 101841998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DL/Z 870 2004火力发电企业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导则DL/T 838 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DL 50471995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DL 6472004电站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DL 6121996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JB/T96241999电站安全阀技术条件DL/T6162006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与支吊架维修调整导则国能安全(2014)161号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164.1-2010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第1部分:热力和机械GB26860-2011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部分DL/T341-2010火电厂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检修导则Q/ZN201008-2011电力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督管理办法Q/ZN201031-2005环保监督工作实施细则Q/ZN201007-2011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暂行规定Q/ZN201016-2004发电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办法Q/ZN201043-2010生产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锅炉设备结构及主要技术规范2.1.1.概 述xxx电厂(21000MW)工程2号锅炉,型号为HG-2913/29.3-YM2,采用型布置、单炉膛、一次中间再热、低NOX主燃烧器和高位燃尽风分级燃烧技术、反向双切圆燃烧方式,炉膛为内螺纹管垂直上升膜式水冷壁,不带循环泵启动系统;调温方式除煤/水比外,还采用烟气分配挡板、燃烧器摆动、喷水等方式。锅炉采用平衡通风、固态排渣、全钢构架、全悬吊结构。锅炉的汽水流程以内置式汽水分离器为分界点,从水冷壁入口集箱到汽水分离器为水冷壁系统,从分离器出口到过热器出口集箱为过热器系统,另有省煤器系统、再热器系统和启动系统。过热器采用三级布置,即低温过热器(一级)分隔屏过热器(二级)末级过热器(三级);再热器为二级,即低温再热器(一级)末级再热器(二级)。其中低温再热器和低温过热器分别布置于尾部烟道的前、后竖井中,均为逆流布置。在上炉膛、折焰角和水平烟道内分别布置了分隔屏过热器、末级过热器和末级再热器,由于烟温较高均采用顺流布置,所有过热器、再热器和省煤器部件均采用顺列布置,以便于检修和密封,防止结渣和积灰。水冷壁为膜式水冷壁,由于全部为垂直管屏,因此可以不必采用结构复杂的张力板来解决下部炉膛水冷壁的重量传递问题。为了使回路复杂的后水冷壁工作可靠,将后水冷壁出口集箱(折焰角斜坡管的出口集箱)出口工质分别送往后水冷壁吊挂管和水平烟道二侧包墙二个平行回路,然后再用连接管送往顶棚出口集箱,与前水冷壁和二侧水冷壁出口的工质汇合后再送往尾部包墙系统,这样的布置方式在避免后水冷壁回路在低负荷时发生水动力的不稳定性和减少温度偏差方面较为合理和有利。烟气流程如下:依次流经上炉膛的分隔屏过热器、末级过热器、末级再热器和尾部转向室,再进入用分隔墙分成的前、后二个尾部烟道竖井,在前竖井中烟气流经低温再热器和前级省煤器,另一部分烟气则流经低温过热器和后级省煤器,在前、后二个分竖井出口布置了烟气分配挡板以调节流经前、后分竖井的烟气量,从而达到调节再热器汽温的目的。烟气流经分配挡板后通过连接烟道和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排往电气除尘器和引风机。本工程脱硝装置和锅炉主体工程同步建设,脱硝装置布置于锅炉后方,除尘器进口烟道上方的框架内。流经省煤器出口烟气分配挡板的烟气由连接烟道送往布置于回转式空气预热器上方的脱硝反应器后再送往回转式空气预热器。锅炉启动系统为大气扩容式启动系统,二只立式内置式汽水分离器布置于锅炉的后部上方,由后竖井后包墙管上集箱引出的锅炉顶棚包墙系统的全部工质均通过4根连接管送入二只汽水分离器。在启动阶段,分离出的水通过水连通管与一只立式分离器贮水箱相连,而分离出来的蒸汽则送往水平低温过热器的下集箱。除启动前的水冲洗阶段水质不合格时排往扩容器系统外,在锅炉启动期间的汽水膨胀阶段、在渡过汽水膨胀阶段的最低压力运行时期以及锅炉在最低直流负荷运行期间由贮水箱底部引出的疏水均通过三只贮水箱水位调节阀经疏水扩容器送入冷凝器回收。在锅炉启动期间,锅炉最低直流负荷流量为(25%BMCR),给水流经给水管省煤器水冷壁系统,启动初期锅炉保持5%BMCR给水流量,随锅炉出力达到5%BMCR,三只贮水箱水位调节阀全部关闭,锅炉的蒸发量随着给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此时,锅炉的给水量等于锅炉的蒸发量,启动系统解列,锅炉从二相介质的再循环模式运行(即湿态运行)转为单相介质的直流运行(即干态运行)。过热器采用煤/水比作为主要汽温调节手段,并配合二级喷水减温作为主汽温度的细调节,喷水减温每级左右二点布置以消除各级过热器的左右吸热和汽温偏差。再热器调温以烟气挡板调温为主,燃烧器摆动调温为辅,同时在一、二级再热器之间的连接管上装有事故喷水装置。制粉系统采用北京电力设备总厂ZGM123N-II中速磨正压直吹式系统,每炉配6台磨煤机,燃用设计煤种,B-MCR工况下5台运行,1台备用。每台磨供一层共24=8只燃烧器,燃烧器为低NOX并配有分级送风系统,以进一步降低NOX生成量。锅炉除渣采用干式排渣机排渣至碎渣机破碎后至渣仓方案。锅炉总体布置图(纵剖视)如下:7 2.2.锅炉主要技术规范2.2.1.锅炉主要参数项目单位BMCRBRL过热蒸汽流量t/h31012953.3过热蒸汽出口压力Mpa(g)27.4627.34过热蒸汽出口温度605605再热蒸汽流量t/h2587.72455.6再热器进口蒸汽压力Mpa(g)6.0745.753再热器出口蒸汽压力Mpa(g)5.8745.564再热器进口蒸汽温度373.9364.9再热器出口蒸汽温度603603省煤器进口给水温度299.7295.82.2.2.锅炉热力特性(BMCR、BRL工况)名称符号单位BMCR工况BRL工况主蒸汽流量t/h31012953.3再热蒸汽流量t/h2587.702455.60省煤器入口流量t/h2370.72248.9过热器一级喷水量t/h9388.6过热器二级喷水量t/h3129.5过热器三级喷水量t/h9388.6再热器喷水量t/h/主蒸汽出口压力MPa.g27.4627.34再热蒸汽进口压力MPa.g6.0745.753再热蒸汽出口压力MPa.g5.8745.564分离器压力MPa.g29.1628.89给水压力MPa.g31.4631.04启动循环泵入口压力MPa29.1628.89主蒸汽出口温度605605再热蒸汽进口温度373.9364.9再热蒸汽出口温度603603省煤器进口299.7295.8省煤器出口(过热器侧)331326省煤器出口(再热器侧)316313省煤器出口324320.5过热器减温水299.7295.8再热器减温水190.3186.48 启动分离器432432总燃煤量t/h378.47364.74干烟气热损失LG%4.504.37氢燃烧生成水热损失LHm%0.26燃料中水份引起的热损失Lmf%0.09空气中水份热损失LmA%0.09未燃尽碳热损失LUC%0.60辐射及对流热损失L%0.17未计入热损失LUA%0.30制造厂裕量Lmm%0.57保证热效率(按低位发热量)%93.65炉膛容积热负荷kW/m379.6976.8炉膛断面热负荷MW/m24.444.279燃烧器区壁面热负荷MW/m21.6361.577环境温度20空气预热器出口热风温度一次风温度339.4336.1二次风温度346.7342.8炉膛出口空气过剩系数1.151.15空预器出口烟温(修正前)128.9127.2空预器出口烟温(修正后)123.3122.22.2.3.锅炉结构参数名称单位技术数据1.启动系统锅炉启动流量t/h775启动系统设计容量t/h775最小直流负荷%BMCR251)启动分离器设计压力MPa.g29.03最高工作压力MPa.g27.65设计温度445最高工作温度430外径壁厚mmmm1150150数量台2总长度m4.68材质15CrMoG钢板许用应力1049 名称单 位技术数据钢板脆性转变温度(FATT)/水进口数量/外径壁厚个/mmmm4/45770疏水出口数量/外径壁厚个/mmmm2/50878蒸汽出口数量/外径壁厚个/mmmm2/50878水容积(启动分离器+贮水箱)m312.1总重量(包括内部装置)t50贮水箱外径壁厚mmmm1150150贮水箱长度m14.8总重量(包括内部装置)t702)启动循环泵数量台/机组1制造厂KSB型式离心式容量t/h1023压头MPa130电动机型式潜水电机电动机功率kW620电动机电压V60003)疏水扩容器体积m3115工作压力MPa1.0工作温度oC283设计压力MPa.g1.2设计温度oC3004)疏水箱有效容积m355工作压力MPa0.3工作温度oC144疏水流量t/h450疏水焓值kJ/kg6052.燃烧室,水冷壁及燃烧设备炉膛型式膜式壁炉膛尺寸(宽,深,高)m34.22015.67066.610 名称单 位技术数据炉膛容积m329845炉膛总受热面积m213588炉膛辐射受热面积m213588炉膛容积热负荷(BMCR)*kW/m380.79炉膛截面热负荷(BMCR)*MW/m24.496炉膛有效投影辐射受热面(EPRS)热负荷 (BMCR)*kW/m2177.44燃烧器区壁面热负荷(BMCR)*MW/m21.657炉膛出口温度(BMCR)998炉膛设计压力Pa5980短时不变形承载压力Pa9980燃烧器型式低NOx、PM切向摆动式燃烧器燃烧器喷口宽度mm750燃烧器数量(每层只数层数)只48(68)燃烧器组高度m16.8点火及低负荷用的油枪型式简单机械雾化油枪配备数量个24单个油枪耗油量kg/h1565供油压力MPa2.94最上排燃烧器中心到屏下端的距离m22.364最上排燃烧器中心到烟窗中心的距离m29.70最下排燃烧器中心到灰斗上沿的距离m6.24锅炉下联箱标高m6.3灰斗的排渣口标高m7.0灰斗上沿标高m17.509排渣量占锅炉排灰渣总量的百分比%20垂直管圈水冷壁设计压力MPa.g32.10垂直管圈水冷壁工作压力MPa.g29.55垂直管圈水冷壁质量流速(BMCR/直流负荷起点)kg/m2s1842/495垂直管圈水冷壁循环回路数/垂直管圈水冷壁管管型内螺纹管+光管垂直管圈上集箱中心标高m73.4垂直管圈下集箱中心标高m6.3垂直管圈水冷壁管外径壁厚mmmm28.6x5.811名称单 位技术数据垂直管圈水冷壁管管距mm44.5垂直管圈水冷壁管根数根2240垂直管圈水冷壁管材质15CrMoG垂直管圈水冷壁受热面积m26050水冷壁总受热面积m26050水冷壁水容积m31803.过热器和再热器末级过热器设计压力MPa.g27.8末级过热器工作压力MPa.g26.53分隔屏过热器设计压力MPa.g28.6分隔屏过热器工作压力MPa.g27.28屏式级过热器设计压力MPa.g28.2屏式过热器工作压力MPa.g26.90低温过热器设计压力MPa.g28.9低温过热器工作压力MPa.g27.65包墙过热器设计压力MPa.g31.0包墙过热器工作压力MPa.g28.29顶棚过热器设计压力MPa.g31.0顶棚过热器工作压力MPa.g28.29顶棚过热器受热面积m2536包墙过热器受热面积m24200分隔屏过热器受热面积m22652分隔屏过热器片数片12分隔屏过热器片距mm2670分隔屏过热器质量流速kg/m2s830分隔屏过热器后烟温1153屏式过热器受热面积m22845屏式过热器片数片62屏式过热器片距mm534屏式过热器质量流速kg/m2s1020屏式过热器前烟温1153屏式过热器后烟温998屏式过热器底部烟温131912名称单 位技术数据末级过热器受热面积m25700末级过热器片数片100末级过热器片距mm333.8末级过热器质量流速kg/m2s710末级过热器前烟温998末级过热器后烟温922末级过热器底部烟温/过热器受热面积总计m237797维持额定主汽温的最低负荷%30过热器调温方式,级数煤水比喷水,三级过热器左右侧交叉换位次数次0过热器总压降(BMCR) (计算值)MPa1.50各级过热器出口汽温(BMCR)低温过热器450分隔屏过热器492屏式过热器553末级过热器605过热器总水容积m33004.再热器设计压力MPa.g7.2低温再热器工作压力MPa.g6.14高温再热器工作压力MPa.g6.02再热器蒸汽流量(BMCR)t/h2566.0再热器进口压力(BMCR)MPa.g6.14再热器出口压力(BMCR)MPa.g5.89再热器进口温度(BMCR)367再热器出口温度(BMCR)603主要调温方式,级数尾部烟气调温挡板摆动燃烧器事故喷水一级(低温)再热器受热面积m224276一级(低温)再热器片数片256一级(低温)再热器片数mm133.5一级(低温)再热器前烟温(BMCR)779一级(低温)再热器后烟温(BMCR)444末级(高温)再热器受热面积m2873313名称单 位技术数据末级(高温)再热器片数片126末级(高温)再热器片距mm267末级(高温)再热器前烟温(BMCR)910末级(高温)再热器后烟温(BMCR)784再热器受热面积总计m233009再热器左右侧交叉换位次数次0再热器总压降(BMCR)MPa0.25各级再热器出口汽温(BMCR)一级(低温)再热器504末级(高温)再热器603维持额定再热汽温的最低负荷%BMCR50再热器总水容积m35405.省煤器设计压力(BMCR)MPa.g32.3工作压力(BMCR)MPa.g29.75设计进口温度(B-MCR)298设计出口温度(B-MCR)(过热器/再热器)327/321受热面积m218743省煤器压降(BMCR)MPa0.20进口烟气流速(BMCR)m/s9.4/9.3出口烟气流速(BMCR)m/s8.6/8.5省煤器管排列方式顺列省煤器管外径mm51省煤器管内径mm37省煤器管节距mm102省煤器管材质SA-210C省煤器管并联管数1336省煤器管的防磨设施有省煤器总水容积m3140省煤器总压降MPa0.206.空气预热器型式34-VI(T)-1900-QMR数量台214 名称单 位技术数据制造厂见附件2入口烟气温度(BMCR)372出口烟气温度(BMCR)(修正前)128出口烟气温度(BMCR)(修正后)123入口空气温度(BMCR)一次风/二次风26/23一次风出口温度(BMCR)308二次风出口温度(BMCR)330投运时及运行一年后的漏风率(BMCR)%6/8高温段传热元件的材质Q215-A高温段传热元件的厚度mm0.5高温段传热元件的面积m2135000(双面)高温段传热元件的高度mm950中温段传热元件的材质/中温段传热元件的厚度mm/中温段传热元件的面积m2/中温段传热元件的高度mm/低温段传热元件的材质SPCC-SD低温段传热元件的厚度mm0.8/1.2(涂搪瓷)低温段传热元件的面积m2123000(双面)低温段传热元件的高度mm950空气预热器轴承润滑及冷却方式油浴润滑/水冷空气预热器转子直径mm16422空气预热器转子高度m3.3空气预热器转子总重量t570/台预热器空气预热器转子转速r/min0.91空气预热器驱动电动机型式Y200L2-6 B5空气预热器驱动电动机台数台2空气预热器驱动电动机转速r/min970空气预热器驱动电动机铭牌功率kW22空气预热器驱动减速机型式硬齿面齿轮减速机或涡轮蜗杆减速机空气预热器辅助马达型式HH5M-56空气预热器辅助马达台数台1空气预热器辅助马达功率kW6.0815 名称单 位技术数据7.安全阀过热器系统安全阀型式弹簧式过热器进口安全阀台数台6过热器进口安全阀公称直径mm76.2过热器进口安全阀喉部直径mm/过热器进口安全阀排汽量(每台)kg/h416000/412000/409000/405000/402000/398000过热器进口安全阀起座压力MPa.g31.78/31.63/31.48/31.33/31.18/31.03过热器进口安全阀回座压力MPa.g29.56/29.42/29.28/29.14/29.00/28.86过热器出口安全阀台数台2过热器出口安全阀公称直径mm63.5过热器出口安全阀喉部直径mm/过热器出口安全阀排汽量(每台)kg/h195000/195000过热器出口安全阀起座压力MPa.g30.88/30.88过热器出口安全阀回座压力MPa.g28.72/28.72过热器系统安全阀制造厂家进口过热器系统安全阀设计制造技术标准ASME过热器系统电磁泄放阀(PCV)型式电磁式过热器系统电磁泄放阀(PCV)台数台2过热器系统电磁泄放阀(PCV)公称直径mm63.5过热器系统电磁泄放阀(PCV)喉部直径mm/过热器系统电磁泄放阀(PCV)排汽量(每台)kg/h175000/175000过热器系统电磁泄放阀(PCV)起座压力MPa.g27.40/27.40过热器系统电磁泄放阀(PCV)回座压力MPa.g26.58/26.58过热器系统电磁泄放阀(PCV)制造厂家进口过热器系统电磁泄放阀(PCV)设计制造技术标准ASME再热器入口安全阀型式弹簧式再热器入口安全阀台数台8再热器入口安全阀公称直径mm152.4再热器入口安全阀喉部直径mm/再热器入口安全阀排汽量(每台)kg/h230000/230000/240000/240000/305000/305000/315000/315000再热器入口安全阀起座压力MPa.g7.2/7.2/7.27/7.27/7.34/7.34/7.41/7.4116 名称单 位技术数据再热器入口安全阀回座压力MPa.g6.92/6.92/6.98/6.98/7.05/7.05/7.12/7.12再热器入口安全阀制造厂家进口再热器入口安全阀设计制造技术标准ASME再热器出口安全阀型式弹簧式再热器出口安全阀台数台2再热器出口安全阀公称直径mm152.4再热器出口安全阀喉部直径mm/再热器出口安全阀排汽量(每台)kg/h215000/215000再热器出口安全阀起座压力MPa.g6.90/6.90再热器出口安全阀回座压力MPa.g6.62/6.62再热器出口安全阀制造厂家进口再热器出口安全阀设计制造技术标准ASME8.汽轮机高低压旁路阀(推荐)高低压旁路阀制造厂进口高低压旁路阀型式液动或电动高压低压旁路阀数量个/高压低压旁路阀额定容量BMCR30/30高旁喷水9.吹灰器及烟温探针吹灰器制造厂上海克莱德炉膛配备的吹灰器型式墙式炉膛配备的吹灰器长度m0.3炉膛配备的吹灰器台数台92对流受热面配备的吹灰器型式伸缩式对流受热面配备的吹灰器长度m17对流受热面配备的吹灰器台数台50空气预热器配备的吹灰器型式双介质空气预热器配备的吹灰器长度m/空气预热器配备的吹灰器台数台4/台炉每台锅炉配备的吹灰器总数台146炉膛及对流受热面在炉墙上预留的吹灰器孔数个/供吹灰器的蒸汽来源及参数冷再进口减压站配用减压阀的制造厂进口减压站配用减压阀的型式气动17 名称单 位技术数据减压站配用减压阀的公称直径mm50.8减压站配用减压阀的入口侧蒸汽压力MPa.g26.91减压站配用减压阀的出口侧蒸汽压力MPa.g3.2减压站配用减压阀的供汽量t/h20减压站配用减压阀的疏水方式/减压站配用安全阀的制造厂进口减压站配用安全阀的型式弹簧式减压站配用安全阀的公称直径mmDN80烟温探针的型式伸缩式烟温探针的制造厂上海克莱德烟温探针的配备台数台2烟温探针的测温范围7002.2.4.主要烟气污染物控制指标(按燃煤锅炉超低排放值控制)主要烟气 污染物项目单 位燃煤锅炉 排放限值燃煤锅炉重点地 区排放限值天然气机组 排放限值燃煤锅炉 超低排放值烟尘mg/Nm3302055二氧化硫mg/Nm3200503535氮氧化物mg/Nm31001005050三氧化硫mg/Nm35汞及其化合物ug/Nm3303033.锅炉本体设备3.1锅炉启动(水冷壁及分离器)系统3.1.1锅炉启动(水冷壁及分离器)系统概述3.1.1.1锅炉启动系统水冷壁概述炉膛水冷壁采用焊接膜式壁、内螺纹管垂直上升式,炉膛断面尺寸为34220mm15670mm,水冷壁管共有2240根,前后墙各768根,两侧墙各352根,均为28.6mm5.8mm(最小壁厚)四头螺纹管,管材均为15CrMoG,节距为44.5mm,管子间加焊的扁钢宽为15.9mm,厚度6mm,材质15CrMo,在上下炉膛之间装设了一圈中间混合集箱以消除下炉膛工质吸热与温度的偏差。水冷壁系统与过热器系统的分界点为汽水分离器,自水冷壁下集箱的入口导管开始到汽水分离器贮水箱出口导管为止均属于水冷壁系统,其流程(见附图0103),由省煤器出口的工质通过二根大直径供水管送到二只水冷壁进水汇集装置,再用较多的分散供水管送到各水冷壁下集箱,再分别流经下炉膛前、后及二侧水冷壁,然后进入中间混合集箱进行混合以消除工质吸热偏差,然后进入上炉膛前、后、二侧墙水冷壁,其中前墙水冷壁上集箱和二侧墙水冷壁上集箱出来的工质引往顶棚管入口集箱经顶棚管进入布置于后竖井外的顶棚管出口集箱;进入上炉膛后水冷壁的工质,先后流经折焰角和水平烟道斜面坡进入后水冷壁出口集箱,再通过二汇集装置分别送往后水冷壁吊挂管和水平烟道二侧包墙管,由后水冷壁吊挂管出口集箱和水平烟道二侧包墙出口集箱引出的工质也均送往顶棚管出口集箱,由顶棚管出口集箱引出二根大直径连接管将工质送往二只后竖井工质汇集集箱,通过连接管将大部分工质送往后竖井的前、后、二侧包墙管及中间分隔墙。所有包墙管上集箱出来的工质全部用连接管引至后包墙管出口集箱,然后用连接管引至布置于锅炉后部的二只汽水分离器,由分离器顶部引出的蒸汽送往一级过热器进口集箱,进入过热器系统。在启动过程中,锅炉以再循环模式作湿态运行时,由水冷壁来的二相介质在汽水分离器内分离后,蒸汽自分离器上部引出,而分离出来的水自分离器底部由连通管送往分离器贮水箱,再用一根大直径疏水管由启动循环泵将再循环水送入省煤器前的给水管道进行混合,然后送往省煤器和水冷壁系统进行再循环运行,而在锅炉结束启动阶段达到最低直流负荷后,由于启动泵已切除,启动系统进入干态运行模式,此时汽水分离器内全部为蒸汽,只起到蒸汽汇合集箱的作用。由前水冷壁上集箱出口的工质经顶棚管流入顶棚出口集箱,前部顶棚管512根经分叉管过渡到256根后部顶棚管,所有顶棚管均为膜式壁。水平烟道二侧包墙管和后水冷壁吊挂管,这二个平行回路出口的工质也均用连接管送往顶棚管出口集箱。这样所有从炉膛水冷壁出口来的全部工质均集中到顶棚出口集箱,然后由此集箱一部分用连接管送往后竖井包墙管进口集箱再分别流经后竖井的前、后、二侧包墙及分隔墙,这些包墙管出口的工质全部集中到后包墙出口集箱,然后用四根45780的大直径连接管送到布置于锅炉上方的汽水分离器。所有包墙管均采用膜式壁结构,管间扁钢厚为6mm,分隔墙扁钢厚为8mm,扁钢材质均为15CrMo,所有包墙管均采用上升流动,因此对防止低负荷和启动时水动力不稳定性有利。顶棚包墙管子列表如下:名称规格节距mm根数材质前部顶棚管44.58.066.7551215CrMoG后部顶棚管549.5133.525615CrMoG水平烟道两侧包墙管388.58913615CrMoG后水冷壁吊挂管5111.526712715CrMoG尾部烟道前包墙管3810133.525615CrMoG尾部烟道后包墙管4213133.525515CrMoG尾部烟道两侧包墙管381012320015CrMoG尾部烟道分隔墙管327.5100.1334115CrMoG水冷壁下集箱不再采用垂直水冷壁所采用的类似于控制循环锅炉那样的大直径集箱(800900)而改用219mm的小直径集箱,并将节流孔圈移到水冷壁集箱外面的水冷壁管入口段,入口短管采用44.59.5的较粗管子,在其嵌焊入节流孔圈,再通过二次三叉管过渡的方法,与28.6的水冷壁管相接,这样节流孔圈的孔径允许采用较大的节流范围,可以保证孔圈有足够的节流能力,按照水平方向各墙的热负荷分配和结构特点,调节各回路水冷壁管中的流量,以保证水冷壁出口工质温度的均匀性,并防止个别受热强烈和结构复杂的回路与管段产生DNB和出现壁温不可控制的干涸(DRO)现象。内螺纹管水冷壁管采用28.65.8的内螺纹管,节距为44.5mm,共2240根。内螺纹管的结构特性如下:19 材质15CrMoG管子外径及公差28.6mm0.15mm最小壁厚及公差5.8mm+ 20%- 0%螺纹头数4螺纹导角30螺纹宽度(环向)及公差4.8mm0.6mm 螺纹宽度(纵向)及公差8.5mm1.04mm 螺纹高度0.85mm0.3mm螺纹节距21.55mm3.18mm鳍片(扁钢)材质15CrMo鳍片宽15.9mm鳍片厚6mm炉膛中间混合集箱炉膛中间混合集箱位于炉膛水冷壁的中部,每一根水冷壁管子的内部工质都有从入口到出口温度逐渐升高的分布趋势。当水冷壁管子内的工质流到炉膛中间混合集箱时,可以得到充分的混合, 使炉膛中间混合集箱出口工质温度均匀,并使温度偏差带来的热应力减小。炉膛中间混合集箱主要包含以下四项:炉膛中间入口集箱:前后墙和两侧墙各一个27355,SA-335P12的集箱。炉膛一级混合器:前后墙各2个,左右墙各1个,共6个,规格为762131,SA-335P12。炉膛二级混合器入口管道:前后墙各36根,左右墙各16根,规格为8916,15CrMoG。炉膛二级混合器前后墙各36个,左右墙各16个,共104个。入口节流孔圈及连接入口节流孔圈装于水冷壁下集箱外面的水冷壁入口管段上,由于小直径水冷壁管直接装设节流孔圈调节流量的能力有限,因此通过三叉管过渡的方式,将水冷壁入口管段直径加大、根数减少的方法,使装设节流孔圈的管段直径达到44.5mm,使其内径加大,因此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孔圈内径,大大提高了孔圈的节流度和节流调节的能力,这种装于炉外的节流孔圈也便于调试和检修,而且可以采用较细的水冷壁下集箱,简化了结构。前、后墙底部各有一部分56根548的水冷壁管子,通过三叉管一次过渡到112根44.59.5的水冷壁管子,从44.59.5第二次过渡到224根388.0的管子,从388.0的管子第三次过渡到448根28.65.8的水冷壁管子。另各有一部分136根44.59.5的水冷壁管子, 通过三叉管一次过渡到272根388.0的管子,从388.0的管子第二次过渡到544根28.65.8的水冷壁管子。两侧墙底部各有44根548的水冷壁管子,通过三叉管一次过渡到88根44.59.5的水冷壁管子,再通过三叉管二次过渡到176根388.0的管子,从388.0的管子第三次过渡到20 352根28.65.8的水冷壁管子。通常,节流孔圈在安装调试时应换下,以保证实际运行条件下水冷壁中保持更好的流量分配。顶棚和包墙系统的旁路为了降低顶棚包墙系统阻力以及保证复杂的后水冷壁回路的可靠性,采用了两次旁路。第一次旁路是后水冷壁的工质不经顶棚而流经折焰角、水平烟道斜坡、水平烟道二侧墙引出8根15931和后水吊挂出口管引出10根15931,材质为15CrMoG的共18根顶棚旁路管送往顶棚出口集箱。第二次旁路则是由顶棚出口集箱引出的工质并不全部送往后烟道包墙管,而是有一部份用2根40667的包墙旁路管直接送往后包墙管出口集箱与后烟道包墙系统汇合后全部引入汽水分离器,在包墙旁路管上装有节流阀,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旁通量。3.1.1.2启动分离器系统概述启动系统为大气扩容式不带再循环泵系统。启动系统的功能为:锅炉给水系统和水冷壁及省煤器的冷态和温态水冲洗,并将冲洗水通过扩容器和疏水箱排入冷却水总管或冷凝器。满足锅炉冷态、温态、热态和极热态启动的需要,直到锅炉达到30%BMCR最低直流负荷,由湿态运行转入干态运行为止。只要水质合格,启动系统可完全回收部分工质及其所含的热量。锅炉转入直流运行时,启动系统处于热备用状态,一旦锅炉渡过启动期间的汽水膨胀期,即通过给水泵进行炉水再循环。在最低直流负荷以下运行,贮水箱出现水位时,将根据水位的高低自动打开相应的水位调节阀,进行炉水再循环。启动分离器系统也能起到在水冷壁出口集箱与过热器之间的温度补偿作用,均匀分配进入过热器的蒸汽流量。启动系统由如下设备和管路组成:汽水分离器及其引入与引出管系统。一只立式贮水箱。由贮水箱底部引出的疏水总管。通往扩容器的疏水管,装有传动装置的水位调节阀及截止阀。启动系统暖管管路。到锅炉过热器喷水管道及喷水旁路。在锅炉干态运行时,由于暖阀管道一直有水进入,因此分离器贮水箱中的水位在升高,在暖管管路上设有调节阀,该调节阀主要用于控制进入疏水管路中的暖管水流量,使之与贮水箱中的蒸发量相匹配,避免因暖管流量的引入造成贮水箱水位过高;另外,开启喷水旁路管道也可降低贮水箱水位。4.2.1 启动分离器为立式,共2只,布置于锅炉后部上方,分离器外径为1150,壁厚为155mm,总高度为5.6m,筒身直段长度为3.71M,材料为SA335-P12,由后包墙管出口集箱引出的4根45780材质为15CrMoG的连接管切向引入二只汽水分离器,在分离器的底部布置有一根轴向引出的水连通管通往分离器贮水箱,此连通管为61095mm,材质为15CrMoG,因此共有2根水连通管通往分离器贮水箱,贮水箱为1150155mm,材质为SA335-P12,全长15.858米,直段长度为13.8米,汽水分离系统的水容积满足水位调节阀执行机构动作时间的要求。贮水箱底部引出的一根出水管采用55973的管子,材质为SA-106C。在这疏水管上引出一路去扩容器的三只水位调节阀(分成三个支管),供启动阶段特别是启动初期的汽水膨胀阶段时稳定分离器水位并回收工质用。3.1.1.3疏水扩容器及疏水箱疏水扩容器立式布置,两台炉对称布置,距离锅炉B71.6柱3.1米,筒体材料16MnR,承重由从锅炉零米起的柱子支撑。疏水扩容器内径3.6米,全容积130m3,有效容积130m3。疏水扩容器用于接收锅炉启动过程中的最大启动疏水量,及锅炉本体范围内其他疏放水水量,包括过热器疏水、再热器疏水、过热器和再热器减温水疏水、吹灰器疏水、空预器疏水、省煤器放水等。疏水扩容器的容积能满足上述疏水扩容、汽水分离的要求,同时设置必要的装置,防止设备震动、产生过大的噪声,以及防止排汽带水现象的发生。扩容器能满足锅炉在冷态清洗和热态清洗及启动时汽水膨胀工况的疏水。从启动分离器下的贮水箱下引出三条疏水管路进入扩容器(接扩容器管规格为559、切向进入扩容器),三条疏水管路上设有疏水调节阀。另有三条锅炉本体疏水母管进入扩容器。此三条疏水管路在阀后与疏水母管相接部分设计压力0.5Mpa,疏水母管1汇集了过热器减温水管路的疏水,疏水母管2汇集了一级过热器入口连接管的启动疏水,疏水母管3汇集了上部水冷壁、尾部包墙、循环泵出口管道和再热器减温水管路等的疏水,疏水母管的最高设计温度取425。扩容器下部设有连接到疏水箱的管接头,上部设置排气管道。为了防止疏水喷射而引起水蚀,疏水扩容器设有防磨板和挡水板。疏水箱上留有疏水泵小流量管路的接口及其它需要的接口。同时在疏水箱及疏水管路上留有疏水泵过冷管接口,并提供一次门。疏水箱有效疏水量不小于5分钟的锅炉最大启动疏水量。为了确保电厂安全运行,锅炉疏水扩容器及疏水箱设计能承受电厂所有运行情况下可能存在荷载的最不利组合。(1)内部及外部的设计压力;(2)零部件重量及运行或试验情况下存水重量;(3)附加荷载,包括管道及保温等;(4)设备还考虑风载和地震荷载;设备的接口能承受从外部管道传来的同时作用的反作用力和力矩,并留有足够的余量。启动系统的回路设置是:水从省煤器入口集箱进入,经过省煤器、炉膛到汽水分离器,分离下来的水通过分离器下部的贮水箱由疏水管路排到扩容器中,分离出来的蒸汽进入锅炉顶棚、水平烟道侧包墙和尾部烟道包墙,然后依次流经低温过热器、分隔屏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最后由主汽管道引出。当机组负荷达到直流负荷点以上时,启动系统将被关闭进入热备用状态,锅炉处于纯直流干态运行状态。此时进入锅炉的给水量与进入汽机的蒸汽量相等。在点火之前,给水品质应符合标准所推荐的要求。如果给水品质不符合要求,比如在长时间停炉之后,可以用锅炉的给水泵将水经省煤器、炉膛水冷壁送入汽水分离器,再由分离器引至疏水扩容器。此处不合格的水可以根据水质不同经冷凝器送入精处理设备,或者直接排入地沟。一旦给水品质满足要求,就可以通过锅炉给水泵给锅炉上水。在此期间省煤器上的放气阀要打开,以便排除省煤器中的空气。省煤器中空气排除完后,关闭省煤器放气阀,并由贮水箱疏水到扩容器以维持贮水箱中的液面高度。如果所有的联锁保护就绪,锅炉就可以点火。在过热器和再热器建立足够的蒸汽流量之前,燃料的投放量一定要控制,并确保末级再热器前的烟气温度不高于538。当过热器和再热器内的流量大约为最大流量的15%时,减温器可以投入运行来控制蒸汽温度。随蒸汽流量的增加,疏水量逐渐减小。当汽机主汽阀前的蒸汽压力和温度达到汽机冲转所需的最低值后,汽机可以进行冲转。随燃烧率和负荷的提高,进入汽水分离器的蒸汽质量百分比也逐渐增加。在锅炉负荷提高到直流负荷点以上后,进入汽水分离器的将全部是蒸汽。此时锅炉进入直流的运行模式,疏水阀关闭。锅炉启动系统开启暖管系统,维持疏水阀一定的温度,使其处于热备用状态。锅炉在30%BMCR90%BMCR之间采用滑压运行模式。锅炉机组的停运与启动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在停炉过程中,在直流点以上锅炉和汽机的负荷是不断降低的。在直流点以下炉膛水冷壁内的工质流量应维持恒定。随着燃烧率和负荷的持续下降,汽水分离器中将有水被分离出来。当贮水箱中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后,疏水阀开启,疏水泵应启动。随负荷进一步降低,越来越多的水从分离器中被分离出来。此时应逐渐降低给水泵的出力,同时降低疏水量,以达到维持锅炉炉膛水冷壁内最低工质流量的要求,并保持贮水箱中液面的高度。在汽机达到最小负荷时,锅炉和汽机可以停运。系统的各种主要运行模式:初次启动或长期停炉后启动前进行冷态和温态水冲洗时,冲洗水量可达30%B-MCR,以清除给水系统中的杂质。如果停炉时间在一个星期以上,启动前也必需进行冲洗。锅炉启动:在整个启动期间,省煤器的给水量必须保持25%BMCR以上的主汽流量左右。冷态和温态启动时,在锅炉点火2030分钟后,水冷壁即出现“汽水膨胀”,分离器贮水箱内水位迅速上升至高水位,也通过疏水管路上的调节阀顺利将工质排到扩容器。若水质合格,可通过冷凝器进行回收。热备用: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