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资产动态监测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估.doc_第1页
基于生态资产动态监测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估.doc_第2页
基于生态资产动态监测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估.doc_第3页
基于生态资产动态监测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估.doc_第4页
基于生态资产动态监测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社会与生态资产核算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摘要:为构建基于生态资产空间格局的生态文明定量评价体系,揭示喀斯特脆弱山区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方向。文章从生态资产变化的角度,建立涵盖生态资产和综合社会经济2个评价角度,9个评价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贵阳市1995-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贵阳市1995-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且年际增长率相对稳定,1995年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值由1728.83104元提升至2010年的51600.61104元,年均增长率达8.58%。从历年生态资产与社会资产的变化特征来看,导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的关键是是社会资产的大幅提升。基于社会资产与生态资产核算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方法具有典型、可定量的特点,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估提供良好参考。关键词:生态资产 土地利用 生态文明 动态 评价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evel based on social and ecological assets accountingAbstract: In order to build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ecological asset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ragile mountain area of Karst is revealed, and the advancing dire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clear. From the angle of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asset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9 evaluation indexes, which covers the 2 perspectives of ecological assets and comprehensive social economic evaluation, and evaluates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Guiyang city in 1995-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Guiyang city in is increasing, and the annual growth rate is relatively stabl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1995 increased from 1728.83104 yuan in 2010, and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51600.61104 yuan. From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ecological assets and social assets, the key i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social asset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evel based on social assets and ecological assets accounting has typical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Key words: ecological assets, land u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ynamic evaluation1.引言 在全球生态环境变化背景下,维持生态系统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创造良好的人类生存条件,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以来1-2 ,人们开始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涵义、地位、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开展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涵义上,狭义与广义之分3-5。在评价指标体系上,除包括生态环境、生态经济两大类指标外,还包括了生态制度、生态意识等指标;在评价模型上,除一般模型外,还有非期望产出SBM模型6、趋善化模型7、GEP模型8等;在评价对象上,主要为城市 9、农村10、矿区11、林业12,流域13等角度,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服务系统与人类活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但生态文明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区域生态文明水平,监测生态文明进程,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方向与重点的基础14,却存在以下一些缺陷和不足:1.评价指标体系冗繁,指标选取量大,不仅增加了统计数据的工作量,而且许多相关生态指标与生态文明无直接联系,易出现指标重叠现象,未能很好表达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新型文明形态的应有的核心内涵,评价体系适用性较低。2.选取的制度性、文化意识性指标的定量分析难度大,指标权重不易确定,直接影响生态文明评估结果失真。3.评价多以行政区或自然地域单元的生态文明水平,评价结果较模糊,不能清晰的区分评价区内部差异性,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实效性不强。因此,构建一个生态文明定量化、可操作性强的评估模型显得十分必要。鉴于此,本文从狭义生态文明的中心内涵出发,建立以生态资产社会资产核算的角度评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选取定量化的生态文明相关指标,构建水源保护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为简易定量化评价生态文明水平提供评价模型,以期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决策参考与支持。2生态文明评估模型 以生态资产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一个随时空动态变化的量值,是区域内所有土地覆被上的生态系统类型提供的所有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自然资源价值的总和,并随着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水源保护区遥感影像的成像特点,考虑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本文参照Constanza15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体系,确定了基于生态资产的 “两湖一库”水源保护区生态文明评估指标体系(表1)。在指标体系的确定中,由于裸地面积较小,且生态资产价值低,因此,在未列入到相关评价计算中。2.1生态资产核算 根据不同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产品的差异,建立基于植被覆盖度和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模型,如式1-3所示。 一定区域内的生态资产价值总量(V)可以表示为16: V=i=1nVC (1)其中, V表示第C类生态系统生态资产价值,VC指代第i类生态系统生态资产价值,可表示为: VC=i=1nj=1mRijVciSij (2)式中:Vci代表第C生态系统的第i种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单位面积价值;j=1,2,,m表示一定区域内Vci在空间上分布的斑块数;Sij为各个斑块的面积大小;Rij代表Vci在不同斑块的调整系数,它是由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决定的。,通常选取植被覆盖度( f) 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来表征8: Rij=(NPPjNPPmean+fjfmean)/2 (3) 式中,NPPmean和fmean分别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覆盖度的均值; NPPj和fj为j斑块的植被初级生产力和覆盖度。NPP采用Thornthwaite 模型计算: NPP=30001-e-0.0009695(E-20) (4) E=1.05R(1+(1+1.05R/L)2) (5) L=3000+25t+25t3 (6) 其中,不同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生态资产价值初始值参考Constanza15、潘耀忠等16的设定,裸地和建设用地为0,其他分别为: 林地26.03104元/km2;草地20.00104元/km2;耕地7.93104元/km2;水体732.00104元/km2等。2.3社会资产核算由于社会资产指标值除了人口密度和建设用地之外,都具有直接的价值属性,故无需进行再次核算,对于建设用地采用综合估算的单位面积建设用地年均纯效益987.263104元/km217,人口密度根据贵州省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标准核算,其历年标准分别为:1995年0.4475104元/a;2000年0.7648104元/a;2006年1.6815104元/a;2010年3.1458104元/a。核算数据来源于贵州省历年统计年鉴。2.4基于生态资产的综合评价 依据综合指数法评价原理对各类生态资产价值进行加权求和(如式7所示),计算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水平。 Y=i=1nW*V=(w1v1,w2v2,wivi) (7) 式中:Y代表某区域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值,wi和vi为区域第i种生态系统的权重和价值。 3.实例验证3.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贵州省中部, 介于10607E10707E 和2611N2722N 之间, 范围为云岩区、花溪区、南明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等6个区, 主要包括云岩城区、黔灵镇、南明城区、后巢乡、乌当城区、新天寨、东风镇、野鸭乡、花溪城区、花溪镇、金竹镇、小河区、白云城区、艳山红乡等26个区、镇, 总面积约2416.03km2 。地貌属山地、丘陵为主的盆地地区, 最高海拔为1 762m,最低海拔为506m ,市中心平均海拔为1000m , 海拔高差达1 256 m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 具有明显的高原性季风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在15.3 左右18。3.2数据来源与预处理研究数据主要由研究区域1995年、2001年TM影像,2006年的CBERS-01影像和2010年的ALOS影像解译后获得。土地利用分类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0000制图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利用ENVI5.0提供的FLAASH 大气校正模块( 基于改进的MORTRAN4+模型) 对TM和MSS影像进行了大气校正,得到地表反射率影像。利用ERDAS Imagine软件提供的Geometric Correction模块,以1:50000地形图作为参考,对TM和MSS影像进行了影像镶嵌、几何精校正、影像配准、遥感解译后利用Arcmap10.0提取1995-2010年贵阳市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数据。其他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贵州省历年统计年鉴,具体数据来源与处理过程(见表1)。表1 数据来源与处理过程Table 1 data sources and processing procedures名称来源预处理过程1995、2001年TM影像中科院地理空间数据云FLAASH 大气校正、几何精校正、影像融合、监督分类2006年CBERS-01影像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影像镶嵌、几何精校正、影像配准、监督分类2010年ALOS影像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影像镶嵌、几何精校正、影像配准、监督分类 GDP、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密度贵州省、贵阳市历年统计年鉴资料整理指标数据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3.3基于生态资产的生态文明评价3.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土地利用变化为基础的生态资产核算,能有效的反映出生态资产的时期变更和区域差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本文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和生态资产与社会资产核算方法,以林地、耕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等6个土地利用类型指标,选取4个社会经济评价指标,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表2 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Table 2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总目标评价准则评价指标释义权重生态文明综合指数生态资产耕地表征区域耕地生态农业建设水平,水田、旱地作为主要耕地资源,对维持平缓地区宜耕地的生态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0.019 林地表征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森林系统在提供生态产品服务和维持生态平衡起关键作用,高等级森林面积越大,则区域生态文明水平越高0.044 草地表征草地生态环境状况,草地在干旱、温凉、土壤条件差的地区起重要作用,草类植物繁盛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区域生态文明水平0.127 水域表征区域水资源分布特征,水域变化,对水生环境影响较大,同等条件下,水域面积越大,对生态环境的供水量也越大,受人类活动干扰越小0.026 未利用地表征区域荒漠化程度及人类活动的响应程度-建设用地表征区域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建设用地面积越大,代表人为性建筑对原始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大0.162 社会资产单位面积GDP产值表征区域土地GDP的生产效率,效率越高能耗越低0.245 固定资产投入表征人类活动中对建设用地的经济投入程度,属固定资产0.120 人口密度表征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人口密度大的区域对生态资产利用程度大0.060 人均GDP表征人类利用整体效率,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0.197 注:由于研究区未利用地面积较少,相应的划入草地、建设用地的范围,故本次研究不计入计算范围内。3.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根据表1中的评价准则中相关指标正负向性质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评价指标组合赋权(见公式8),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Wi=2wsi*wrii=1n2wsi*wri (8)式中Wi为第i个指标的组合权重,wsi 和wri分别为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第i个指标权重分配值。3.3.2评价结果与分析基于生态资产动态监测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估能有效的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特别是地表覆被改变背景下的以生态环境系统空间格局为核心的生态文明综合指数评价,提供一种定量化、客观性的评价方法。本文在生态资产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类型组合权重值,通过指数加权核算出贵阳市生态文明综合指数的历年变化,其评价结果表3所示: 表3 贵阳市1995-2010年生态文明评价结果与变化特征Table 3 evaluation resul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Guiyang city during 1995-2010年份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单位面积GDP产值固定资产投入密度人口密度人均GDP综合评价值1995421.031 2342.290 165.679 1296.138 11772.759 79.320 591.465 19.527 1138.622 17826.832 2000447.218 1783.439 468.479 1080.677 20673.774 155.293 1149.575 41.990 1966.950 27767.394 2006413.688 1962.065 343.381 1187.016 30226.141 341.582 1680.738 109.033 3299.665 39563.309 2010381.754 1885.954 324.298 1203.838 40421.683 601.228 1776.517 249.082 4756.259 51600.613 年际变化量 1995-200026.187 -558.851 302.800 -215.462 8901.015 75.973 558.109 22.463 828.327 9940.562 2000-2006-33.531 178.625 -125.098 106.340 9552.367 186.289 531.164 67.043 1332.715 11795.915 2006-2010-31.934 -76.111 -19.083 16.822 10195.542 259.646 95.779 140.048 1456.595 12037.304 年均变化率(%)1995-20001.244 -4.772 36.553 -3.325 15.121 19.156 18.872 23.008 14.550 11.152 2000-2006-1.250 1.669 -4.451 1.640 7.701 19.993 7.701 26.611 11.293 7.080 2006-2010-1.930 -0.970 -1.389 0.354 8.433 19.003 1.425 32.111 11.036 7.606 注:年际变化量(率)中,正值代表增加趋势,负值代表减少趋势。依据生态文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贵阳市1995-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且年际增长率相对稳定。贵阳市1995年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值由1728.832104元提升至2010年的51600.613104元,年均增长率达8.578%。从历年生态资产与社会资产的变化特征来看,导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的关键是是社会资产的大幅提升。1995-2000年间,由于林地、水域面积分别减少246.776km2和4.460km2,生态资产总减少量为445.326104元,但社会资产指标全面上升,使得社会资产增加了10385.888104元,同时,使贵阳市1996-2000年间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增长值为9940.562104元,但由于1995年基数小,故年均增长率最大,达11.152%;2000-2006年间耕地面积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96.619km2和48.115km2,林地和水域却分别增加了78.877km2和2.201km2,故生态资产价值也增加了126.336*104万元,且社会资产增加了11669.579104元,综合导致贵阳市2000-2006年间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值增长量为11795.915104元,年均增长率最低为7.08%;2006-2010年间,除水域面积小幅增加了0.348km2外,耕地、林地和草地分别减少了92.017km2、33.609km2和7.34km2,生态资产价值大幅下降110.305104元,但社会资产大幅提升了12147.609104元,故贵阳市2006-2010年间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增长量最大为12037.304104元,年平均增长量达3009.326104元,年均增长率也达到7.606%(见图1)。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缘于社会资产的不断增加,生态资产的波动下降直接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人为干扰影响的加强,生态资产量转化成社会资产量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图1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资产构成变化图Figure 1.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a change in the level of assets(4)生态文明驱动力分析为探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驱动机制,比较各评价指标的历年变化特征,对1995-2010年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分析出各指标不同的变化速率和趋势。1995-2010年间各指标变化程度不一,生态资产指标中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总体呈下降,水域基本变化不大,其因为贵阳市属于属于以山地、丘陵为主的丘原盆地地区,岗阜起伏,剥蚀丘陵与盆地、谷地、洼地相间分布,城市建设对旱地和林草地的面积压缩作用较大,特别是城市边缘区的低缓山地和旱地分布区,城市扩张直接导致耕地和林草地面积减少,生态资产价值下降,但喀斯特地貌的广泛发育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建设对林草地的占用,故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集中在耕地分布区,从2000-2010年10年间耕地面积就减少了188.636km2,年均减少18.864km2(见图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资产总量不断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固定资产投入、人均GDP等社会经济指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带动生态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如图1所示,社会资产与生态文明有直接的相关性,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图2 评价指标历年变化特征图(标准化)Figure 2.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calendar year, the change of the characteristic chart (standardizated) 4.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贵阳市土地利用变更条件下的生态资产和社会资产核算为评价准则,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定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赋予组合权重的条件下,对贵阳市1995-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综合来看,贵阳市1995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各年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贵阳市历年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状态,这对于指导贵阳市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具体来讲,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方面建设:( 1) 在生态资产方面,贵阳市要进一步优化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积极从城区改造中扩展商业用地面积,规范居民建设用地建设标准,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对林地、草地和耕地的占用状况,积极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社会经济价值,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 ( 2) 在社会资产方面,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的单位GDP产值,加强城市园林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改善城市宜居环境,加快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参考文献1 Morrison .Ecological DemocracyM.Boston: South End Press, 1995: 2812 叶谦吉.真正的文明时代才刚刚起步叶谦吉教授呼吁开展 “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环境报,1987-06-23(3)3 王如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