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稻细菌基腐病菌发生规律及防治.doc_第1页
探讨水稻细菌基腐病菌发生规律及防治.doc_第2页
探讨水稻细菌基腐病菌发生规律及防治.doc_第3页
探讨水稻细菌基腐病菌发生规律及防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讨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菌发生规律及防治摘要:水稻产区中,中国及东南亚国家重要细菌病害之一是水稻细菌性基腐病(rice bacterial foot rot),在局部水稻产区不同年份起灾流行。本文针对该病害在中国的病原细菌的分类现状、发生危害情况、寄主范围、侵染特性、致病性致、病因子等相关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的问题。 关键词:玉米狄克氏细菌;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规律和防治 0.引言水稻上重要病害之一是由玉米狄克氏细菌引起的水稻细菌性基腐病(rice bacterial foot rot),在中国的15个省(市)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先后报道发生,部分地区危害较重。从分蘖期到穗期均可发病,产生白穗,茎基部腐烂,罹病水稻分蘖减少,严重的可造成水稻大面积失收,秕谷,目前已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水稻的生产。品种抗性测定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间的抗性差异显著,通常,早稻比中稻、晚稻抗病;籼稻比糯稻、粳稻抗病;杂交稻比常规稻抗病。在实际生产中对该病的防治除了抗病品种之外,仍要以防治药剂为辅助。由于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20世纪70年代末首次报道的新病害,目前该病害有逐年加重和扩展蔓延的趋势,但国内外对该病害的发生机理还缺乏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指导该病害的科学防治,便于对水稻基腐病的深入研究,本文对水稻基腐病的分类地位、发生现状及机理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1概况1.1危害及病原种子萌芽过程中侵入,可造成烂芽、烂种。大田期一般发病发生在分蘖至灌浆期都有。至病后植株茎基部逐渐变黑并且开始腐烂,伴有腐臭味。随着病情越来越重,病株根茎处极容易折断。在同一稻丛中常与健株相混生,并在田间病株呈现零星分布。如果在水稻分蘖期发病,病株会吵醒心叶青卷,逐渐枯黄,外观呈现受螟虫危害的枯心苗。如在灾圆秆拔节期发病,叶片从叶尖到叶茎逐渐变黄,叶鞘近水面处有中间青灰色、边缘褐色的长条形病斑。发病在孕穗期以后,常呈现为急性青枯死苗现象,病株先失水青枯,形成枯穗、半枯穗和枯孕穗,部分病株基部以上23个茎节出现同时变褐黑色,并生有少量倒生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原为Erwinia chrysan themi pv.zeae (sabet) Victria, arboledaet Munoz.,称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菊欧氏杆菌属细菌。细菌单生,两端钝圆,短杆状,大小为(2.6-3) um*(0.60.8)um,无芽孢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鞭毛周生。在牛肉浸膏蛋白胨脂基上菌落呈变形虫状,初期为乳白色,后期变为无光泽,土黄色。不耐盐,厌氧生长,能使多种糖产酸,产生吲哚,使明胶液化,而且对红霉素敏感,产生抑制圈。1.2.发生规律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原可在病稻茬、病稻草和杂草上越冬。病菌从水稻伤口、水孔、根系和叶鞘伤口侵入,以茎基部和根部伤口侵入为主。在病菌成功侵入植株后,最先从根基部气孔中系统开始感染,然而会重复感染在整个生育期。抗病性在不同水稻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容易在移栽时根部造成伤口,因秧苗素质差,有便于细菌侵入,发病重;偏施迟施氮肥、缺少钾肥和有机肥的田块,发病重;长期抠水的田块,发病重;黏重土壤通气性差、地势低,发病重;分蘖末期烤田过度易发病。一般晚稻发病重于早稻。一般有3个明显的高峰容易使大田发病,进入第一次发病高峰,即分蘖期,以“枯心型”病株为主;第二次发病高峰为孕穗期,以“剥死型”病株为主;第三次发病高峰为抽穗灌浆期,以“青枯型”病株为主,之后出现白穗,孕穗等症状。2 发病特点2.1 品种差异不同水稻品种对该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一般抗病规律大致表现为常规稻抗性弱于杂交稻。2.2 偏施氮肥发病重不施钾肥和锌肥、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尤其是施尿素超过10kg分蘖肥每667 m2的田块,发病较重。2.3 病情发展快,为害重气候条件适宜(高湿、高温)使该病菌迅速传播蔓延发病重。2.4 秧苗差易发病据调查,选用秧苗素质好的壮秧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秧苗栽后返青快,现拔现栽,抗病力强,发病较轻;反之,则易发病 。2.5 病菌从伤口侵入病菌主要从叶上的伤口、气孔、叶鞘、根系和茎基部伤口侵入,以茎基部和根部伤口侵入为 主,侵入后在根基部的气孔系统感染。 3 防治技术3.3.1 调整茬口布局实行水旱轮作,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据2007年调查分析,枯穗率、病丛率和水旱轮作区的病田率,分别为0.10、0.49和22.28,而连作区为1.66、6.34和61.49。3.3.2 选用抗病品种 一般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是选用抗病品种。大田观察发现,籼稻和糯稻较粳稻抗性好。在广东粳稻产区,不同品种之间发病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扬辐粳8号发病最重 ,其次为武粳13,武育粳3号和盐稻 9号发病相对较轻 (表 1)。2007年在广东一农户的同一块稻田中,发现同时种植有糯9925、武香粳14和扬辐粳8号,然而因基腐病的枯死率分别为1.23、0.15和14.62。 3.3.3 加强健身栽培 搞好种子处理是控制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扩散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搞好种子处理除了田间病残体和病稻草上的病菌外,成为初侵染的来源也有可能是种子带菌 ,特别是在新病区有可能是重要的初侵染源。据有关资料,用强氯精3000倍液浸种12h,其防治效果也较好;用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48h,其防病效果可达90。 合理施用肥料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合理增施钾肥、磷和分次施肥,避免过多施用氮素肥料以及一次性重施氮素化肥。实施配方施肥,要依据实际土壤肥力水平调配。根据项中坚珥试验,水稻在大田内施用等量肥料的情况下,一次重施和分次施肥的茎发病率分别12.76和3.30,其病情前者是后者的3.87倍。要把好移栽质量关,做到避免过多植伤和适期栽插。同时,培育健壮秧苗在培肥床土的基础上,要确保壮苗健长,就要采用湿润、匀播和稀播育秧,可增强秧苗的抗逆性。科学肥水管理浅水勤灌、干干湿湿与持续 浅水灌溉相比,发病期可超前6 d,产量减少10.61茎,发病率可增加6.13%。2012年9月20日在广东一农户在其它条件差异性不大的相邻两块稻田内调查,因地势稍高的干湿交替灌溉田的病株率只有3.5,而地势低而长期深水灌溉稻田的病株率高达52.0。另一方面,土壤持续缺水时间过长,或水稻生长后期田问过早断水,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但对于已经发病的田块,适当保持一定的薄水层,可有效减轻病害带来的损失。3.3.4 改进栽插方式手插秧与机插、抛栽相比,病情明显加重,枯穗率仅为机插、抛栽10倍左右(表2)。这因为手插秧苗移栽时对植株伤害大,而引起栽后早期初侵染严重的后果。 另外,适当浅栽减轻发病程度嘲和可推迟该病发生,插秧深度7 cm和5 cm的比3 cm的初发病期分别提早5 d和2 d,丛发病率分别增加 14.57%与l7.00%,茎发病率分别增加26.52%与 30.10%,产量分别减少30.82与18.96。3.3.5 开展药剂防治刘安敏等,区试验结果表明, 农用链霉素、克菌康(中生霉素)等可明显推迟该病的发病期,减轻该病的发病程度,冠菌铜(氢氧化铜)、龙克菌 (噻菌铜)等铜制剂对水稻植株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水稻发病前的孕穗期和分蘖期各喷药一次,每667m用冠菌铜可湿粉(wP)80g 3、20龙克菌悬浮剂(sc)loog、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可溶粉(SP)15g 77和克菌康可湿粉(WP)80 g,相对株防效分别可达69.6、78.7、66.9、67.6。4.结束语 目前在不同的年份,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于在中国局部地区水稻上致灾危害,对农业生产具有潜在隐患以及威胁。从该病害来说由于具有潜伏侵染现象,而且在病菌前期已经侵入,但不表现出致病现象,在病状出现后,水稻植株快速腐烂以致死亡,难以用药治疗,只能尽量减少损失。因此对于该病害的预测预报、早期诊断、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有效防控措施等,仍需要系统地深入研究。尽管有研究表明水稻品种间对基腐病抗性有差异显著,但水稻基腐病菌互作机制研究仍属空白。除了水稻基腐病菌重要致病因子毒素的研究较为清楚外,其它致病因子,如果纤维素酶、胶裂解酶、蛋白酶、果胶甲基酯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木聚糖酶、靛蓝色色素、铁代谢、通过的III型分泌系统分泌的效应蛋白和胞外多糖等在致病性中的作用以及作用机理仍不清楚。参考文献 【1】汪涌.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福建农业,2007,(7):2223 【2】Goto MBacterial foot rot of rice caused by a str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