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理财观.doc_第1页
中国古代的理财观.doc_第2页
中国古代的理财观.doc_第3页
中国古代的理财观.doc_第4页
中国古代的理财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理财观天津科技大学 苏万贵理财者 2002年第4期(P4852)(开创该刊“古代理财”专栏)【摘 要】本文阐述了财务及其相关概念,提出并论述了财务产生于原始社会的观点,同时结合中国古代财务实践提出了中国古代的种种理财观。【关键词】财务、理财、古代理财、理财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务理论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建国以后的三十年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近十年来,更是硕果累累。但是也必须承认,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财务理论研究还很落后,财务学科地位还很低下,与迅猛发展的经济形势相比还很不适应。科学是有继承性的。要发展财务科学,除了深入研究现实、大力吸收发达国家的财务理论成果外,还要深入挖掘、认真研究我国古人的理财思想。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得以延续的唯一国家。因而中国是世界上文化最悠久、最丰富的国家。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对财及与财相关的概念也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值得认真研究的理财思想。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理财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传。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在其宣言中明确提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充分说明中国先哲在世界学术精英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说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理财思想和理财实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财务及其相关概念中国古代(清朝以前)未见财务一词。但有“财”,有“货”,有“资”,有“贝”,有“理财”等概念。财,指财物、财产、财富。关于财的解释,可见下列诸书:说文:人所宝也。从贝才声。徐曰:可入用者也。玉篇:纳财为食谷也、货也、赂也。易经系辞:何以聚人曰财,注,财所以资物生也。尚书禹贡:底慎财赋,传:所慎者,财货贡赋。周礼天官太宰:以九赋敛财贿,注:财,泉谷也。礼坊记:先财而后礼。注,币泉也。国语周语下:圣人保乐而爱财,财以备器,乐以殖财。荀子成相:务本节用财无极。这里的财都是指的财物、财产、财富。与财密切相关的概念是货和资。按我国最早最权威的字书说文解字的解释:“货,财也”。“资,货也”。战国策楚策1,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这里的资应为财物、本钱。这也说明,财物至少包括土地、士兵、战车、马匹、粮食,可见财与资通。资就是货,货就是财。反过来,除了财具有其它含义外,也可以说财就是货,货就是资。财、货、资意义相通。史记有货殖列传,汉书有食货志,可以说都是有关财方面的专门著述。其中对财的许多方面都有十分精辟的见解。与财有关的字,大多都有贝旁。也就是说,有贝旁的字大都与财有关(除非利用贝字旁的字为偏旁生成的字,如窦、读、惯等)。如贞、责、债、贡、贷、贩、贪、贯、贮、贵、贱、买、卖、费、贴、贸、贺、赂、贿、贾、赁、贼、赈、赇、宾、赊、赉、赐、赏、赔、贽、赋、质、赌、赖、赚、购、赛、贽、赘、赠、赞、赡、赢、赆、赃、赎、膺、赣、实、宝、偿、遗。当然,由于文字的简化,某些字已不见贝形,如买、卖、宾、实、宝、偿等;由于字义的演进,有的古义已经淡化,如贞(卜问,涉及财物)、责(求,也是债之本字)、赛(报祭曰赛神,竞相夸胜曰赛)、贺(慰劳)、宾(所敬也,必涉财物)、质(周礼:大市曰质,小市曰剂。质、剂分别是大小买卖的凭证)、赞(敬神,涉及财物祭品。易:幽赞于神明)等。说文指出,“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而行钱。凡贝之属,皆从贝”。上述诸字,各个独立成词,本身就是一个财务范畴,许多范畴之间还都是相对应的。如买和卖,贩和贮,贵和贱等等;也有的是相连的,如购和买,贩和卖,赢和赚,赏和赐等。与财相连的是富,与财相对的是贫,庄子让王:“无财谓之贫”,在古代,有田谓之富,故富字有田,故财富并称。与财物相关的概念是财产。财产指财物产业。贾谊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糜之者甚众,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与财产相关还有财富、资产。财富是具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唐代,已经出现了资产概念。(07年补正:在汉代,已经出现了资产概念,扶风人孟佗,资产饶赡,与奴朋结,倾谒馈问,无所遗爱,出于后汉书 张让传,在贞观政要中,德教之风被矣,而资产屡空 536 论灾祥贞观11年即637年岑文本上封事;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贫者破资产而不逮论慎终第四十贞观11年太宗诏,545)在陆宣公奏议集中就有,“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之语,这里资产的主人是指农民 何炼成 经济思想管理史P462 西北大学出版社。与财相连的还有资本概念。资本,按辞源的解释就是本钱。语出元曲萧德祥杀狗劝夫“从亡化了双亲,便思营运寻资本,怎得分文”。因而,简单地说,财务就是有关财物(或财产、财富)某些方面的事务。关于“理财”,起源于易经系辞,“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这里理财的意思可理解为管理财政。但是如果将理财仅仅理解为管理财政或整理财政,是不准确的。辞源的解释是,理财为管理财物,后指管理财政。我们认为这种解释的前半段是正确的,但后半段却是不够准确的。古代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理财即包括理国之财,也包括理家之财。史记“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写范蠡“既已施之国,吾欲用之家”,都说明了这一点。也有人认为还包括理民之财。现在我们经常见到企业理财、公司理财的概念,也经常见到家庭理财、私人理财的概念,显然这都不是通常的财政概念所能概括得了的。因而,只能说理财是“管理财物,也指管理财政”,否则就有失偏颇。我们认为,理是管理,财是财物,财产,资财,也可以说是财富。至于是谁的财物、财产、财富那是另一个问题。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财务可定义如下:财务是经济主体的财富数量及种类变化(包括现实变化和潜在变化)的事务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这可称作财富变化论。财务的产生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除了土地等自然物(包括矿藏等),其余的财物一般都是人创造的。但如果没有财物的所有者,占有者,使用者,就谈不到财务。如果没有剩余产品,也谈不到财务。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最初是指人类满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后所积累的粮食、储藏的织品、饲养的牲畜等产品。根据各种文献的记载,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根据社会现象的分析,我们认为,从时间上看,财务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当然这并不是说有史以来就有财务。但原始社会中晚期,就已经有了一些剩余,有了粮食、纺织品的储藏,这本身就是财务。自从人类有了剩余,就有了财务。财产就是剩余的表现。一般认为,财务与商品经济有着本质联系,与货币有本质联系。有人认为,商品货币经济出现前,只存在财产物资的实物运动,而无财务资金运动,即无财务 郭复初国家财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也有人认为,原始社会无财务 耿汉斌社会主义财务理论研究P2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我们认为,自从出现剩余之后,在无货币时代,甚至在无商品时代,就已经产生了财务。这是因为,远古的征服自然,如疏通河道,修建房屋,祭祀鬼神,部落战争,都涉及财物的消耗,而收获庄稼、养蚕,打猎,都涉及财物的增加,因而都存在财务活动。而事实上在人类的早期,是没有交换的,生产是为了积累,以防自然灾害;在交换的早期,是没有货币的,交换往往是以物易物。著名的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其名著古代社会中提出了人类七大文化发展阶段是: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根据摩尔根的考证,蒙昧人的财产是微不足道的。当时被视为最有价值的物品都成为所有者的随葬品。但剩余的物品足以引起继承的问题。因而在氏族制度建立后,就出现了第一条继承大法,它规定把死者的所有物分给其氏族的成员。这说明,在蒙昧阶段的后期,已经有了剩余,已经有了继承问题,因而也就有了财务。到了低级野蛮社会,又出现了新的财产,即耕地和园圃。虽然土地为部落共有,但耕地的所有权在当时已被视为是个人的,或某个集体的,因而也就成了一种可继承的东西。但夫妻的财产和所有物都分得清清除楚,死后则分给各自之氏族。可见,财产的各自所有、分别继承的本身就是财务。这里不仅有氏族财务,也存在个人财务。在中国,尚书洪范提出八政,一曰食,二曰货。根据汉书食货志的解释和记载: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耒蓐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当然,关于日中为市的记载,最早见于易经系辞。这说明,我国在神农之世就有了剩余,有了交易,也就有了财务。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有享(根据礼记解释,享是五方致贡),“以征不享”,帝尧,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尧舜时已有度量衡。按照现行公认的观点,此时都属于原始社会阶段。这说明,当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财务范畴,如享,同时出现了一些理财实践。再看考古发现:在距今7300年的河北省的磁山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就已有储存粮食用的专门窖穴,1986年以来发掘出不同时代粮食窖穴798个,仅据1976年至1978年发掘资料统计,88个粮食窖穴,存粟十万余斤。同时发现,磁山先民生活比较富有,物资有所剩余。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在其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稻谷。还建造了木构干栏式长屋。在辽宁的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后来又发现了巨型建筑,可与金字塔媲美,石雕玉器件件珍异绝伦。显然,这些建筑、石雕玉器都是财富。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也发现了许多储存的粮食。1977年,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省乐都县,发掘出一处大型的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在墓葬出土的陶瓮里,留有保存过小米的痕迹。栽桑养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生物资源取得伟大成就的最显著的例子之一。在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盛在竹蓝子里的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诗经郑风将仲子“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这里已有管理桑树这种财产的味道。中国南方的古越人是典型的海洋民族,他们在七千年前就驾舟出海并向海外迁徙,这本身也是一种财务活动。恩格斯在其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也明确指出:希腊雅典的氏族拥有共同财产以及自己的首长和司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P96 人民出版社。这说明,在货币经济出现以前,甚至在商品经济出现以前,在原始社会后期有了剩余产品之后,就已经有了财务。因此,财务的产生不应限于商品经济以后,更不应限于货币经济活动出现以后。那种认为原始社会无财务,非货币经济时代无财务,非商品经济时代无财务的观点都是值得推敲的。进入奴隶社会以后,财务又有了新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周礼中关于财务机构的设置十分完善,冢宰制国用,其下设有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这些都是掌财币之官。后来管子在齐国也设轻重九府,以至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在古代埃及,法老之下设有宰相,州长。各州都设有国库。各州的国库负责征税,再将征收的财物送解中央国库。国库长官,对国库具有绝对的支配权。按规定,每月州长要向宰相作一次财务报告,再由宰相亲自编写决算表,向法老作一次关于国库收支的报告。在古巴比伦,也大体如此。但最有特色的是汉穆拉比法典,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其中就包括出租土地、放高利贷、债务、财产继承、租赁船、房屋、牛、经营商业,以及雇佣手工业者报酬的法律条文,实际上也总结了一系列财务范畴。中国古代的理财观中国古代有那些理财观,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限于本人的水平和篇幅,难以一一列举。但其主要的有以下而不限于以下数端:财富观尚书洪范论述了五福,首先谈寿,接着就重点谈富。礼记大学有许多精彩的理财论述,故有名联: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这说明财富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一项核心内容。史记提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这又揭示了人类社会追求财富的普遍规律。同时,战争靠财力,军队赖给养。古人常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管子七法中提出克敌制胜无敌者八,其中第一个就是“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无敌”。“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生财观既然财富是人类的永恒追求,那么如何增加财富,就是需要回答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经典礼记大学中提出:“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元代金履祥对此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传之四语,万世理财之大法也。” 墨子也提出“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墨子七患),与前语相合。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尚书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这些都是生财观的体现。劳动观靠什么致富,靠的是劳动。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深刻地认识了这一点。在农业经济社会,财富的源泉是土地和劳动。大戴礼武王践祚:“慎之劳,劳则富”。另外古人还有“一夫不耕,或为之饥;一妇不织,或为之寒”的古训。这与配第提出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劳动之母”的论断十分相近,但在时间上却要早2000多年。在尚书周书中,有周文王亲自参加劳动,从早晨到中午,也不休息的记载。谚语的“坐吃山空,立吃地陷”。也是在强调劳动的必要性。义利观财富的取得有合法与非法之分,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增广贤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或曰生财有道。什么是“道”,怎样才是有道?赌博、掘墓、假冒、偷税、走私、贩毒、卖淫,都有生财之可能,但不合道。务农、采矿、办厂、开店、炒股、集物,一般都是生财的途径,但办厂生产什么,开店经营什么,也有一个道的问题。吕不韦的生财之道,认为秦公子异人,奇货可居。谓其父,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战国策)。关于义与利的关系,是古代理财观的一大特色。我国古代强调重义轻利,在讲求义的前提下追求利。这并不是象有人说的那样只要义,不要利。孔子明确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国语晋语:“废义则利不立”。就是说,如果废弃了道义,就不会有利润了。从而提出了义对于利的制约作用。列子提出:“出不由门,行不从经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古代就有以歪道求富的现象。荀子大略引用民谚揭露了奸富的嘴脸:欲富乎,忍耻矣,倾绝矣,绝故旧矣,与义分背矣。史记提出,“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这里的本、末分别是指务农致富和经商致富,而奸富则是违法乱纪的致富。规划观现代管理,强调计划。但我国在2000多年前,在礼记王制中就明确提出了“量入以为出”的理财原则。“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这里不仅包括短期计划,也包括长期计划。其期限30年,可谓深谋远虑。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理财规划上也很值得称道。根据史料记载,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曾画叉取钱。后来他致信秦太虚,介绍具体作法:俸禄减少,人口依旧,我很担心日常的开支,但痛自节俭,把每天开支压缩到不超过一百五十个铜钱。每月初一,取出四千五百个铜钱,平均分成三十堆,堆堆用绳子串起来挂在屋梁上。每天早晨用画叉挑取一串,挑好就把画叉藏起来。在墙边仍旧放一只大竹桶,贮存当天用剩的钱,以备招待客人。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也教导人们要早作安排,防患于未然。另外还有格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在强调理财上的计划性。预测观谈到预测,人们往往以为它是现代管理的特色。殊不知,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预测的理财活动的记载。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里的“亿”,就是预测。亿则屡中,是说预测的结果往往都很准确。这说明古人已经利用预测生财。史记中也提出,“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这也是预测。决策观在中国古代,关于理财方面的决策也很值得提出。庄子逍遥游中有一个寓言,应该看作是财务决策的典型事例。说的是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制不龟手之药为事。客闻之,愿出百金买其药方。宋人聚族而谋,鬻技百金。客得之以说吴王,后为将,大败越人,裂地以封之。这说明,在当时,这种特殊的技能是一种财富,是一种无形资产。如何对待这一无形资产,原有方,是否出卖,涉及决策问题,购买方,是否值得购买,也涉及决策。最后,原有方决定出卖,取得了较大的利益。而购买方购买之后,取得了更大的利益。应该说,这个决策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对双方来说,决策都是正确的。这里既有决策的结果,也有决策的过程 苏万贵 不龟手之药的启示 知识产权 1999.4积贮观重视积累,这一理财观念在我国形成最早。如前所述,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还提出: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管子牧民)。计倪也提出:人之生无几,必先忧积蓄,以备妖祥(越绝书)。西汉著名的政论家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指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致远,何招而不至?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同时贾谊在无蓄中还指出:禹有十年之蓄,故免九年之水;汤有十年之积,故胜七年之旱。夫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向而不济?西汉的另一位著名政论家晁错在其贵粟疏中指出: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亡瘠者,以蓄积多而备先具也。计倪也提出: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越绝书150)。另外上述苏轼的画叉取钱故事,也是古人积贮观念的体现。贵粟观积贮,解决的是要有积蓄,从原理上说,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物品。在现代,作为家庭,积蓄的主要是货币及证券等金融资产。但在市场相对狭窄的古代,积蓄的则主要是粮食,即粟,而不是货币。民以食为天,虽然古今一理,但取得的难易有别,因而内容不同。据古代兵书军志载:神农之教曰:虽有石城千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无粟弗能守也。强调了粟即粮食的重要性。晁错专门写的贵粟疏,对于粮食问题,更加重视。他指出: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珠玉。可以说,这完全符合现代经济学的某些原理。节用观要增加财富,就要节约开支。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有许多记载。史记记载黄帝“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帝喾“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六韬文韬:周文王的老师太公吕尚描述帝尧王天下之时的情景,给予充分肯定: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粮之饭,藜藿之羹。孔子明确提出:政在节财(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墨子一贯提倡节俭,他专门写了节用篇。他指出“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将节俭提高到生死存亡的高度。增广贤文:传家二字耕与读,防家二字盗与奸,倾家二字淫与赌,守家二字勤与俭。为人要学大,莫学小,志气一卑污了,品格难乎其高;持家要学小,莫学大,门面一弄阔了,后来难乎其继。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这些都强调了节用观念。赈济观中国人,不仅自己节用,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在个人节俭的同时还助人。这里既有个人与个人的相助,也有国与国的相助,还有政府对国民的相助。国语晋语:晋饥,乞籴于秦。尽管两国关系不和,但秦还是泛舟于河,归籴于晋。史记中记载有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困弟”。中国历史上还有义仓之设,用以救济灾民。周转观加速资金周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途径,这不仅为现代经营所共识,而且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这个观念。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就明确提出了加速货币周转问题。“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上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另外,谚语“有钱不买半年闲”也在强调加速周转的必要性。成本观古人讲求成本,谚语千里不贩籴,百里不贩樵,教导人们经营必须讲求成本。对于今天仍有指导意义。在汉书食货志中,有李悝对农夫家庭核算的实例,也有核算酒成本的实例。这说明中国古代是有较强的成本观念的。经营观古人在经营上,也有丰富的理财实践和深刻的论述。表现在:讲求谋略,早在2000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写道:夫纤吝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史记写到:白圭“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并指出,吾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