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管理的基本课程(ppt 60页).ppt_第1页
统计学管理的基本课程(ppt 60页).ppt_第2页
统计学管理的基本课程(ppt 60页).ppt_第3页
统计学管理的基本课程(ppt 60页).ppt_第4页
统计学管理的基本课程(ppt 60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计学原理辅导课 主讲人左彬联系电话 7332586邮箱 zb 主教材 统计学原理 黄良文陈仁恩主编辅导教材 新编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 熊应进刘建萍黄思霞主编学习资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网站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网站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网站自主学习平台平时作业 教学辅导 参考资料 网上讨论 IP课件 课程介绍 统计学原理 是开放专科会计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学分 5分学时 90学时 考核说明 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考核 即学习过程考核 包括4次平时作业 网上活动 到课率三部分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 终结性考核 即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80 试卷题型 1 单项选择题 占全部试题的12 2 多项选择题 占全部试题的8 3 填空题 占全部试题的10 4 判断题 占全部试题的10 5 简答题 占全部试题的10 6 计算分析题 占全部试题的50 统计学原理黄良文 陈仁恩主编 第一章统计总论 第二章统计调查 第三章统计整理 第四章综合指标 第五章抽样估计 第六章假设检验 第七章相关分析 第八章指数分析 第九章动态数列分析 第十章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一章统计总论 教学目的本章对统计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介绍 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的职能 统计组织以及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等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 通过学习对统计学科的性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统计的职能和组织 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章统计总论 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及相互关系 统计实践活动 它是对社会自然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 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第一章统计总论 例如 要了解我国人口情况 统计部门要完成下列工作 设计调查项目 编制调查表 派调查人员逐户调查 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 分析 最后得出反映我国人口基本情况的各种统计指标 它是统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实际资料的总称 统计资料 统计工作 1998年北京市国民总收入2011 77亿元人民币 比1997年增长9 8 各商业企业某月销售额资料 单位 万元 10 60 40 80 130 7050 98 200 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 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统计总论 哪些是我们所需的资料 应当怎样搜集所需的资料 对搜集到的数字资料应当进行怎样整理才能反映资料的真实分布特征 用什么样的方法对数字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解决一切问题所用的方法均由统计学提供 三种涵义的关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活动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统计学 第一章统计总论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包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例如 对我国人口状况进行研究 人口规模有多大 人口构成情况怎么样 人口数量有何变化 劳动力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人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人口的平均寿命有何变化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总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是以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特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变异性 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的总体的数量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 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的各种特征其表现是不相同的 社会性 从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来研究现象的量 社会经济统计活动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的观察 来认识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 过程 结果 反映物质资料的占有关系 分配关系 交换关系以及其它社会关系 第一章统计总论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P7 大量观察法 统计分组法 综合指标法 统计模型法 归纳推断法 大量观察法指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 要从总体上加以考察 就总体中的全部和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调查观察并加以综合研究 统计分组法指根据事物的内在性质和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 将总体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研究方法 例如 人口按年龄分组 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类 国民经济按部门分类等 综合指标法是指运用各种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方法 在统计分析中广泛运用着各种综合指标来反映总体内部的各种数量关系 如动态分析 因素分析 回归与相关分析等 统计模型法指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和假定条件 用数学方程去模拟现实经济现象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统计模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社会经济变量 基本关系式 模型参数 归纳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 从事实到概括的一种推理方法 推断是通过对样本数据的观察 推断出总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 统计工作搜集的资料都是样本资料 样本资料分散 零碎 必须经过整理归纳才能据此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所以归纳推断法在统计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第一章统计总论 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 变异与变量 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 统计总体 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 它是由客观存在的 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整体 总体单位 是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总体单位可以是人 物 也可以是企业机构 地域或状态 长度 时间等等 例如 了解城镇居民生活状况 城镇全部居民就构成统计总体 城镇每一位居民就是总体单位 了解工业企业经营情况 全部工业企业就构成统计总体 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总体单位 注意 总体与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 总体的范围可大可小 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总体的范围 当总体确定了则相应的总体单位也就确定了 根据总体包括的总体单位是否有限 统计总体可以分为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 无限总体 总体中包括的单位无限多 数不清 有限总体 总体中包括的单位有限多 可以数清 单位标志 简称标志 指总体中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标志表现 标志的具体表现形式 例如 职业是品质标志 标志表现具体为工人 公务员 商业职工 教师等 年龄是数量标志 标志表现具体为10岁 20岁 30岁等 变异 就是差异 指某个标志在总体各单位表现的不同 变量 一般把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 统计指标 反映实际存在的社会经济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 如工业总产值 商品销售额等 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的联系和区别 区别 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指标具有可量性 无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 都能用数值表示 而标志不一定 只有数量标志才能用数值表示 品质标志不可以 联系 指标值往往是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在一定条件下 数量标志和指标存在着变换关系 标志才能用数值表示 品质标志不可以 联系 指标值往往是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在一定条件下 数量标志和指标存在着变换关系 统计指标体系 是各种相互联系的指标构成的整体 用以说明所研究现象各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一章统计总论 统计的职能 国家统计系统是社会经济统计的主体 是国家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国家管理系统包括决策系统 执行系统 信息系统 咨询系统和监督系统 国家统计则兼有其中的信息 咨询 监督三种系统的职能 统计的组织 综合统计系统 专业统计系统 基层单位的统计组织 第一章统计总论 一 判断对错 1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2 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 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4 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3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但它在具体研究时也离不开对现象质的认识 5 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 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现 所以品质标志不能直接转化为统计指标 6 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 质量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 二者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第一章统计总论 二 单项选择题 1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A 调查单位B 标志值C 品质标志D 总体单位 D 2 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 总体单位是 A 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B 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C 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D 每一个工业企业 B 3 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 78分 88分 89分 96分 学生成绩 是 A 品质标志B 数量标志C 标志值D 数量指标 B 4 统计指标按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种 其中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 A 绝对数B 相对数C 平均数D 百分数 A 5 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A 男性是品质标志B 人的年龄是变量C 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 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B 三 多项选择题部分 第一章统计总论 1 要了解某地区的就业情况 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 成年人口总数是统计指标 成年人口就业率是统计标志D 某人职业是教师是标志表现E 反映每个人特征的职业是数量指标 ABD 2 下列各项中 属于统计指标的有 1999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B 某台机床使用年限C 某市年供水量 某地区原煤生产量E 某学员平均成绩 ACD 3 在工业普查中 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B 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D 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 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 BCE 第二章统计调查 教学目的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即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阶段 所搜集的数据资料的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到统计分析的结果 因此 搜集统计资料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方式 方法 本章对此问题进行了介绍 通过本章的学习 要求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 种类 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各种统计调查方式 方法的应用条件 第二章统计调查 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和统计调查的种类 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统计调查方法 统计调查资料的检查 第二章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统计调查的种类 根据被研究总体的范围划分 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划分 连续调查 非连续调查 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划分 直接调查 凭证调查 派员调查 问卷调查 准确性 及时性 第二章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P42 调查目的 调查对象 调查项目 调查表 调查时间和期限 调查的组织工作 统计调查方案是指导统计调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调查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调查数据的质量 不同调查任务的调查方案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会有一定的差别 但包括的主要内容大体是一致的 第二章统计调查 调查目的是调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它回答的是 为什么调查 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调查具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意义 调查目的的写作应简明扼要 例如 我国人口普查的目的是 为准确地查清我国在人口数量 地区分布 构成和素质方面的变化 为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 统一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检查人口政策执行情况 提供可靠的资料 调查目的 第二章统计调查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查范围 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 是搜集数据资料的基本单位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所解决的问题是 向谁调查 由谁来提供所需资料 例如 人口普查的调查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 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每一个人 注意 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区别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第二章统计调查 它可以是调查单位的数量特征 如一个人的年龄 收入 一个企业的职工人数 产值 调查表是用于登记调查数据的一种表格 一般由表头 表体和表外附加三部分组成 调查项目是调查的具体内容 也可以是调查单位的某种属性特征 如一个人的性别 职业 一个企业的经济类型等 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为确保调查资料的准确性 统计调查必须规定这两种时间 是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即规定所调查的是哪个时期或时点的资料 是进行调查工作的期限 即从调查工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长度 例如 第四次人口普查规定的标准时间是 1990年7月1日0时 并要求在 1990年7月1日至10日完成普查的登记工作 1990年7月1日0时就是调查时间 1990年7月1日至10日就是调查时限 调查时间 调查时限 调查时间和时限 调查的组织工作 这项内容包括的比较多 如调查机构的确定 调查人员的选择 培训 调查经费的来源和支出预算 以及其它一些调查工作的准备等 第二章统计调查 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普查P47 涵义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 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 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 普查必须规定标准调查时间 作用 普查主要用来搜集那些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 例如 人口普查 工业普查 物资库存普查 乡镇企业普查 商业饮食业普查等等 统计调查方法 第二章统计调查 抽样调查 P51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观察 用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 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但是又要达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 按照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 经济性 时效性 准确性 灵活性 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 可以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 简单随机抽样类型随机抽样等距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 组织形式 对总体不进行任何整理 直接从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 作用 特点 涵义 优点 先对总体各单位按主要标志进行分类 再按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 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大小顺序排列 然后依一定间隔抽取样本单位进行调查 先将总体各单位划分为许多群 再以群为单位 从中随机抽选部分群 对中选群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第二章统计调查 统计报表 P55 什么是统计报表 基本特点是什么 有何作用 有哪几种类型 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 P58 都属于非全面调查 二者共同点 根据客观标准选择重点单位 在对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典型单位 调查目的不同 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 重点调查的目的是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 典型调查的目的是推算总体的数量特征 二者区别 第二章统计调查 调查资料的检查 P62 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 准确性检查就是对调查误差的检查 登记性误差 代表性误差 由于错误判断事实或错误登记事实而发生的误差 这种误差可以避免 根据样本单位的数量特征推断总体数量特征时产生的误差 这种误差不可避免 登记性误差 逻辑检查 计算检查 代表性误差 可计算出误差 并通过调整一些条件控制误差的大小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 判断对错 1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到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2 对某市下岗职工生活状况进行调查 要求在一个月内报送调查结果 所规定的一个月时间是调查时间 3 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 而填报单位是户 4 采用重点调查搜集资料时 选择的调查单位是标志值较大的单位 5 统计调查误差就是指由于错误判断事实或者错误登记事实而发生的误差 6 典型调查既可以搜集数字资料 又可以搜集不能用数字反映的实际情况 7 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一致的 即都是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 来达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 第二章统计调查 二 单项选择题 1 连续调查与不连续调查的划分依据是 A 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B 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C 调查单位包括的范围是否全面D 调查资料的来源不同 B 2 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 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A 全面调查B 抽样调查C 典型调查D 重点调查 B 3 下列调查中 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A 企业设备调查B 人口普查C 农村耕地调查D 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D 4 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A 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B 推断总体数量特征C 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研究D 广泛运用数学方法 B 5 下述各项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A 对某种连续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检验B 某地区对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C 对全面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D 抽选部分地块进行农产量调查 B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三 多项选择题部分 1 在工业设备普查中 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B 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每台设备是填报单位D 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E 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是调查对象 BDE 2 制定统计调查方案 应确定 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B 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 调查项目和调查表D 调查资料的使用范围 调查的时间和时限 ABCE 3 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共同点是 两者都是非全面调查 两者选取单位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两者都按随机原则选取单位 两者都按非随机原则选取单位 两者都可以用来推断总体指标 AB 4 调查单位是 需要调查的总体 需要调查的总体单位负责人 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负责报告调查结果的单位 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 CE 第三章统计整理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 要求掌握各种不同类型资料的整理方法 整理原则 以及一些相关的概念 并能够利用所学的方法对所给的实际资料按照研究目的的要求进行整理 第三章统计整理 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方法 统计分组的含义和种类 统计分组的方法 统计分布和分配数列的编制 统计表的结构和种类 第三章统计整理 统计调查搜集上来的资料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资料都必须经过整理才能进一步进行分析 资料的类型不同 研究的目的不同 资料整理的方法也不同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 对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组 汇总 使其条理化 系统化的工作过程 一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方法 根据某班4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析该班学生考试情况 57894984868775737268758297816781547987957671609065767270868589896457838178877261 按成绩等级分组人数 人 各组人数占总人数比重 不及格410 0及格615 0中1230 0良1537 5优37 5合计40100 0 第三章统计整理 再如 通过调查取得100个商业企业某月销售额资料 单位 万元 20 60 45 90 105 56 250 89 130 30 98 300 将这些数据资料按 销售额 的多少进行整理 得到下列整理结果 第三章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的方法 分组 汇总 编表 第三章统计整理 统计分组的含义和种类 统计分组 根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 把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 统计分组应达到的要求 同一组内的单位性质相同 不同组所包括的单位性质相异 二 例如 工业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 可分为以下几组 经济类型企业数 个 国有企业1000合资企业200合作经营企业300股份制企业500 工业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 可分为以下几组 职工人数企业数 个 500人以下50500 10002001000 1500100 工业企业按地区分组 可分为以下几组 地区企业数 个 北京市10000天津市8000上海市11000 分组标志的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分组标志 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分组结果 因此 分组标志的选择是统计分组的关键 选择分组标志的一般原则 必须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 在对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抓住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及反映现象内在联系的标志来作为分组标志 P81 统计分组的种类 按研究任务和作用不同 按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 按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 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分析分组 简单分组复合分组 品质分组变量分组 第三章统计整理 品质分组方法 变量分组方法 以一个变量值代表一组 如 人口按年龄分组1岁一组 学生按报考科目分组等 这种分组适用于离散性变量 且变量值的个数较少的情况 以变量值变动的一个区间作为一组 区间的距离称为组距 适用于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的变量值较多的情况 按品质标志对资料进行分组 这种分组有些比较简单 有些非常复杂 复杂的品质分组称为分类 如 人口按性别分组 按职业分组 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 等 单项式分组 组距式分组 三 统计分组方法 第三章统计整理 等距分组 各组组距均相等 如 10 2020 3030 40以上各组组距均为10 这种分组适用于均匀分布的总体 不等距分组 各组组距不一定相等 如 10 2020 5050 6060 70以上分组中 其中第二组与其它各组的组距不同 这种分组适用于资料分布离差较大或者是为了满足特殊的研究目的的需要 第三章统计整理 在进行组距分组时 会涉及到一些问题 包括 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组 组限 组中值 组限 组限就是每一组两端的数值 10 2020 3030 40 下限 上限 确定组限的方法有两种 间断式确定组限和重叠式确定组限 职工人数 人 99以下100 199200 299300 399 固定资产额 万元 50 6060 7070 8080 90 间断式确定组限适用于离散变量 重叠式确定组限适用于连续变量 第三章统计整理 组中值 每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 是各组的假定平均数 组中值 上限值 下限值 2 开口组组中值的计算 缺下限 组中值 本组上限 相邻组组距 2缺上限 组中值 本组下限 相邻组组距 2 例如 产值 万元 50以下50 6060 7070以上 第一组组中值 50 10 2 45 最后一组组中值 70 10 2 75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一 统计分布 统计分布又称分配数列 它是把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并排列后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 它由两部分组成 总体所分的各个组和各组所拥有的单位数 次数或频数 四 统计分布和分配数列的编制 第三章统计整理 频率 各组的频率大于0 各组的频率总和等于1或100 二 分配数列的种类 分配数列是在分组的基础上形成的 根据分组时采用的分组标志不同 分配数列可分为 品质分配数列 变量分配数列 单项式分配数列 组距分配数列 等距数列 不等距数列 分配数列 这种数列一般比较稳定 只要分组标准定的比较恰当 通常能准确地反映总体的分布特征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三 分配数列的编制 1 品质分配数列的编制 只需将品质标志的表现一一排列出来 然后汇总出每一种标志表现出现的次数即可 如下例 第三章统计整理 100 250 合计 4032208 100805020 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 比重 企业数 经济类型 第三章统计整理 2 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 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 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第二步 确定变量的类型和分组方法 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分组 第三步 确定组数和组距 当组数确定后 组距可计算得到 组距 全距 组数全距 最大变量值 最小变量值 第三章统计整理 第四步 确定组限 注意 第一组的下限要小于或等于最小变量值 最后一组的上限要大于最大变量值 第五步 汇总出各组的单位数 计算频率 并编制统计表 注意不同方法确定的组限在汇总单位数时的区别 见教材P89例题 间断式确定组限 汇总各组单位数时 按照 上下限均包括在本组内 的原则汇总 职工人数 人 499以下500 599600 699700 799 重叠式确定组限 汇总各组单位数时 按照 上组限不在内 的原则汇总 产值 万元 50 6060 7070 8080 90 单位数 个 单位数 个 因为有了 上组限不在内 的原则 实际工作中 对于离散型变量也经常采用重叠式确定组限的方法 3 累计频数或频率分配数列的编制方法 通过累计频数分配数列可以反映累计到某一组出现的总次数或总频率 想一想 第四组的累计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第三章统计整理 2 7 21 52 117 169 192 200 1 0 3 5 10 5 26 0 58 5 84 5 96 0 100 8 31 83 148 179 193 198 200 4 0 15 5 41 5 74 0 89 5 96 5 99 0 100 第三章统计整理 四 统计分布的类型 钟型分布 U型分布 J型分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