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刑讯制度之比较.doc_第1页
唐宋刑讯制度之比较.doc_第2页
唐宋刑讯制度之比较.doc_第3页
唐宋刑讯制度之比较.doc_第4页
唐宋刑讯制度之比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刑讯制度之比较 唐宋刑讯制度之比较【摘要】唐宋的法律制度乃一脉相承。 但宋代的刑讯制度较唐代有所发展和变化。 本文从刑讯前提条件、回避制度、刑讯实施程序以及违法刑讯处罚等几个方面,对唐宋刑讯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认为,宋律比唐律更加完善和人性化第一,刑讯前提要求更高;第二,回避制度规定明确且更具有操作性;第三,刑讯对象扩大到皇室宗亲和品级官员;第四,规定了每次刑讯次数并减少了刑讯部位;第五,要求刑讯长官亲自审案;第六,对刑讯致死人犯官员处罚更重。 【关键词】唐宋;刑讯制度;比较刑讯在古代案件侦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唐宋时期已使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发展臻于完备。 唐代统治者在总结历代司法经验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和发展,使其法制空前完善,刑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为嗣后的封建朝代所承袭。 换言之,唐宋的法律制度乃一脉相承。 但宋代的刑讯制度较唐代有所发展和变化,因此,有必要将唐宋刑讯制度进行比较。 笔者将从刑讯前提条件、回避制度、刑讯实施程序以及违法刑讯处罚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刑讯前提条件和回避制度之比较 1、刑讯前提条件唐代刑讯的前提和适用条件可从唐律疏议中窥见一斑。 唐律疏议断狱规定“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复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 违者,杖六十。 从上述规定看,唐代的讯问活动实际上由两个步骤组成。 第一步是情讯,即与传统的“五听”讯问法精神基本一致,要求司法官员须察言观色,通过囚犯的语气、表情等分析判断口供的真伪。 同时,还须就所述犯罪过程进行推敲,并对供词进行思考和推理,进而判断其虚实。 倘若如此仍不能断案,才实施第二步骤,即刑讯。 另外,唐律还规定了不应刑讯的情形。 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在有关赃物案件中,倘若追赃已经完成,案件事实已经核查清楚,则不应刑讯;二是杀人案件的事实已经明了,证据确实无误,且尚无可疑之处,即使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也不需刑讯逼供;三是其罪行已被赦免,在对其进行询问相关犯罪情形时,不应讯拷。 宋代刑讯制度的基本精神乃沿袭唐律,但在继承的基础上也有发展。 具体到刑讯前提条件,宋刑统断狱律规定“须别设法取情,多方辨听,不得便行鞭拷。 如是堪到宿食行止与元通词款异同,或即支证分明及赃验见在,公然拒抗,不招情款者,方得依法拷掠。 从上述规定不难看出,宋朝的刑讯前提条件虽然须先情讯,但规定得更具体。 除了须“五听”外,还须满足案情尚有可疑之处、囚犯拒不招供等方面的条件后,方可刑讯。 由此,可从中分析出其立法思路的差异。 唐律更注重讯问活动的程序和步骤,宋律则更倾向于防治非法刑讯。 这其中自然有继承发展之功,但也有宋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之虑,尽量防止冤假错案的出现。 另外,唐律规定刑讯的目的更多是出于获取案件线索的考虑,而宋律规定刑讯的目的则更多是为了获得口供证据。 2、回避制度唐代之前,我国古代的律法中鲜见司法官员办案的回避制度。 虽然唐律中已有回避制度,但其规定却是比较抽象,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 相反,宋律中的回避制度却规定的较为完善,可操作性强。 其中,对于刑讯中的官员回避也规定得较为详细具体。 其回避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亲朋故旧之关系或仇嫌关系的,须回避;二是禁止司法官员回原籍所在地对案件进行刑讯,此乃籍贯回避;三是强调各司其职,严禁负责缉捕盗贼的司法官吏参与刑讯;四是为了防止官官相护,要求司法官员之间也须回避。 特别是对于重审案件,其前后主审的官员不得沾亲带故。 二、刑讯实施程序之比较 1、刑讯对象中国古代可以被刑讯的对象是相当多的,特别是那些杀人放火,罪大恶极之徒以及被拿赃的盗窃疑犯等。 在唐宋时期,这些犯罪嫌疑人自然也是被刑讯的对象,无甚差别。 只是应被刑讯的对象不胜枚举。 因此,在立法技巧上,唐宋统治者均未对刑讯对象的范围进行具体的列举,往往是以排除法加以昭示。 换言之,明确列举出不应刑讯的对象,借以即可推论,其他人则属于刑讯对象的范畴。 唐律规定了三种不应刑讯的对象一是不能对享有“议”、“请”、“减”法律特权的贵族、官吏及其亲属等人进行拷问;二是不能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十五岁以下的孩童进行刑讯逼供,一般犯罪还可免予连坐;三是不能对一肢残废、腰脊骨折断、白痴、哑巴、矮人等“废疾”者进行刑讯,不使其受讯拷之苦。 总体来说,宋律在这方面继承了唐律的规定,但也进行了一些改变。 最大的变化乃宋朝时品官与宗室人员是可以刑讯的。 宋徽宗在位时曾颁布“品官枷讯”和“宗室捶考”两个法令。 这两个法令均允许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对品官与宗室人员进行刑讯。 换言之,在宋代对品官与宗室人员进行刑讯,其事实是存在的。 2、刑讯次数与刑讯部位刑讯制度中对刑讯次数和间隔时间的规定是相当重要的。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囚徒能否承受其刑讯之苦,是否会导致拷讯过度致死的情况发生。 但若刑讯过轻,则又达不到刑讯破案的效果。 因此,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还须统治者颇费一番思量。 唐律对拷讯囚徒是有严格的次数及间隔时间的规定。 唐代时拷讯囚徒总数不能超过三次。 并且还考虑到一特殊情况,即倘若刑讯尚未完毕,囚徒就被其他司法机关接办刑讯的,其先前刑讯的次数将被统一计算在内,冲抵总共次数。 另外,拷打刑讯的总数也有明文规定,不得超过两百,并且两次拷打之间要有二十天的间隔时间。 宋代初期关于刑讯次数之规定沿袭唐律,其规定也大同小异,无甚实质区别。 但是,到了宋孝宗乾道四年颁行了笞杖令,对刑讯次数进行了变动。 其中规定“凡大小轻重,须一依法制,不得以私意易;其讯囚合用荆子,一次不得过三十,共不得过二百。 此规定最大改动的地方是,没有规定刑讯的次数,而是改为限制每次刑讯拷打的数量。 笔者以为,相比较来说这个改动更人性化和科学。 前面已经提到,规定刑讯次数的初衷其实是防止囚徒难以承受刑讯之苦而死。 倘若不限制每次刑讯拷打的数量,以致可以一次拷打上百下,那么使较多囚徒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