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生猪产品手册.doc_第1页
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生猪产品手册.doc_第2页
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生猪产品手册.doc_第3页
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生猪产品手册.doc_第4页
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生猪产品手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生猪产品手册目录一、产品简介1(一)简介1(二)用途2(三)质量标准4二、产业概况5(一)生猪产业链5(二)产地概况5(三)消费情况6(四)生猪进出口情况8三、产业政策12(一)中央一号文件精神12(二)产业政策整体评价13四、生猪价格影响因素15(一)供求关系15(二)饲料价格17(三)仔猪价格18(四)疫情影响19(五)饲养规模19(六)运输流通19(七)加工阶段20一、产品简介(一)简介 生猪,即对未宰杀家猪的统称(种猪除外)。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在华夏的土地上,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与现在的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当时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猪又名“乌金”、“黑面郎”及“黑爷”,属杂食类动物。家猪的躯体丰满,四肢短小,鼻面短凹或平直,耳下垂或竖立,被毛较粗,有黑、白、棕、红、黑白花等色。猪出生后5-12个月可以配种,妊娠期约为4个月。猪的平均寿命为20年。家猪由野猪驯化而来,具有繁殖力强、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食性广等特点。猪肉细嫩味美,营养丰富,是人类主要肉食品之一。除以鲜肉供食用外,还适于加工成火腿、腌肉、香肠和肉松等制品。猪皮、猪鬃和猪肠也可作工业原料。猪血和猪骨可分别制成血粉和骨粉作饲料用,猪内脏和腺体可以提制多种医疗药品。中国农民素有养猪积肥、以猪粪肥田的习惯,养猪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浙商所上市的生猪属外三元商品猪,外三元商品猪全部选用外来品种杂交而成。如以杜洛克公猪为父本,长白公猪和大约克母猪杂交选留的母猪为母本进行交配,得到的杜长大二代杂交猪就是外三元猪(前提条件是这些种猪都来源于国外)。 外三元商品猪的特点是:规模养殖;生长速度快,周期短;瘦肉率高;肉料比高。 外三元猪的杂交组合: 1.长白公猪大约克母猪长大杂交母猪(二元猪)。 2.大约克公猪长白母猪大长杂交母猪(二元猪)。 3.杜洛克公猪长大杂交母猪杜长大外三元猪。 4.杜洛克公猪大长杂交母猪杜大长外三元猪。 以上3、4两组为当代世界养猪业中最为优良的杂交组合。其后代抗逆性强,具有十分明显的杂种优势。(二)用途 1.肉食用途 生猪早熟易肥,皮薄骨细,胴体瘦肉多,肉质细嫩多汁,香味浓郁。早期即可屠宰食用,就连产下不久的乳猪肉也没有奶腥味,烹调时不加任何调料也香气扑鼻,符合当前国际市场上兴起吃乳猪肉的需要。加工烤乳猪更别具风味,是国内的一道名菜,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烤乳猪已较普遍,其他大、中城市也有烤乳猪,虽还不普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必将逐步普及。 2.药用价值 (1)猪肉:味甘咸,性平,有滋阴、润燥功效,用治热病伤津、消渴瘦弱、燥咳、便秘等症。 (2)猪心:味甘咸,性平,有辅虚益血、镇静安神功效,用治心血虚损、惊悸、失眠、自汗等症。 (3)猪肝:味甘苦,性温,有补肝养血、明目功效,用治血虚萎黄、浮肿、视弱、夜盲等症。 (4)猪肚:味甘,性温,有补虚损、健脾胃功效,用治虚劳瘦弱、消渴、泄泻、小儿疳积、尿频等症。 (5)猪肠:味甘,性平,有补虚润燥、止咳、止血功效,用治虚弱口渴、脱肛、痔疮、便血等症。 (6)猪肾:味咸,性平,有补肾、止遗、止汗、利水功效,用治肾虚耳聋、腰痛、遗精、盗汗、身面浮肿等症。 (7)猪肺:味甘,性平,有补虚、止咳、止血功效,用治肺虚咳嗽、久咳咯血等症。 (8)猪骨:味甘咸,性温,有补脾气、润肠胃、生津液功效,用治下痢、疮癣等症。(9)猪脑:味甘,性寒,有平肝熄风、定惊止痛功效,用治头风眩晕、偏正头痛、神衰等症。 (10)猪蹄:味甘咸,性平,有补血、通乳、祛疮功效,用治产后奶少、痈疽疮疡等症。 (11)猪髓:味甘,性寒,有补阴益髓功效,用治劳热骨蒸、消渴、疮疡等症。 (12)猪油:味甘,性凉,有补虚、润燥功效,用治燥咳少痰、肤燥皲裂、肠燥便秘等症。 (13)猪皮:味甘,性凉,有滋阴利咽功效,用治阴虚发热、咽喉痛、泻痢等症。(三)质量标准 生猪的质量标准按照农医发201020号生猪产地检疫规程执行。二、产业概况(一)生猪产业链(二)产地概况根据我国生猪产量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报告,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生猪产量优势区域布局,总体分为四大片区,分别为长江流域区、中原区、东北区和两广区,四区的生猪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在这些区域中,2007年出栏生猪4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省、湖南省和河南省;年出栏生猪在2000万头至4000万头的有河北省、山东省、湖北省、广东省、广西省、江苏省等其他省(区)。其中东北区已成为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2008-2015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国家重点建设的生猪生产优势区集中在:(1)沿海生猪生产优势区;(2)东北生猪生产优势区;(3)中部生猪生产优势区;(4)西南生猪生产优势区。四大区域根据其区位优势不同,发展方向亦不同。沿海的生猪产区,包括沿海江浙粤闽4省的55个基地县,保障生猪自给率,建立出口猪基地,增加出口量。东北生猪产区,包括辽吉黑3省的30个基地县,利用其饲料优势,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建立大型猪肉加工企业,进行深加工,促进周围大城市的需求。中部生猪产区,包括河北、山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共7省的226个基地县。这一区域主要是邻近大城市消费市场,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扩大屠宰加工能力,保障销区市场供应。西南生猪产区,包括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共 5 省(区市)的 126 个基地县。表1:1999-2010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比重(%)年份1-49头50-499头500-2999头3000-9999头10000-49999头5万头以上合计199978.6014.073.362.091.7308118.124.382.442.030.21100200270.7218.575.182.902.260.36100200462.1524.087.353.342.540.55100200658.6226.028.313.843.010.61100200751.5326.6512.815.143.40.47100200844.0528.6715.506.874.280.64100200938.7129.6317.598.065.220.79100201035.4830.0119.088.795.680.96100(三)消费情况 猪肉是人体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蛋白质来源。2012年中国的猪肉消费量达到5335万吨,远高于第二大的消费地区欧盟27国和第三大消费地区美国。图1:2012年全球猪肉消费情况 猪肉的主销区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均消费水平高的沿海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区,其他地区包括四川、湖南、重庆、云南等作为重要的猪肉生产区,猪肉消费量也很大。猪肉消费呈季节性,冬季为旺季,夏季为淡季,中秋国庆以及春节前夕,很多地区消费者都有多购买猪肉的习惯,是消费需求最旺的阶段。以统计局统计的2011年人均消费量来看,城镇的人均猪肉消费约为21公斤,农村则为14公斤。表2:2003-2001年我国生猪价格与城乡居民猪肉消费量情况年份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生猪生产价格指数(上年=100)102.9112.897.690.6145.9130.881.698.3137.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猪肉数量(千克)全国平均20.419.220.220.018.219.320.520.720.6最低收入户(10%)16.415.115.716.313.213.114.415.015.2低收入户(10%)18.517.017.818.516.016.618.118.418.1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千克)13.813.515.615.513.412.614.014.414.4(四)生猪进出口情况我国在生猪出栏量、存栏量和猪肉产量都处于世界生猪出栏量、存栏量及猪肉产量的领先地位。1999年后,我国生猪出栏量及猪肉产量仍在持续上升;2006年达到其阶段性高点,生猪出栏量占世界生猪总出栏量的48.4%,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6.96%;2007年骤然降到近十年最低点,分别降低2%左右;2009年又回到历史最高位。图2:1999-2009生猪出栏、猪肉产量和生猪出栏胴体重占世界同期指标的比例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庞大的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与世界各国相比都是遥遥领先。2009年生猪出栏量及猪肉产量前十位的国家中,我国生猪出栏头数超出排在第二位的美国近6倍,猪肉产量也将近美国的5倍,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是排在后九位的国家的生猪出栏量及猪肉产量总和的1.77倍和1.55倍。全球生猪生产总体来说分布比较集中,前十国生猪出栏量占到全球生猪出栏总量的76.33%,猪肉产量占到全球猪肉总产量的77.29%。因此可以预见其出口量比较活跃的一定在这些猪肉生产集中区,进口量就得考虑当地的肉类消费偏好情况。 表3:2009年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居全球前十位的国家序号国家出栏头数(百万头)国家猪肉产量(万吨)1中国650.4中国4987.92美国113.7美国1044.23德国52.6德国527.74西班牙40.9西班牙329.15越南37.0巴西292.46巴西30.9越南255.37俄罗斯26.0俄罗斯216.98法国24.9法国200.49菲律宾24.1波兰173.510波兰20.1菲律宾171.0前十总计1020.78198.4全球1337.210606.9前十总计占全球比例76.33%77.29% 另外,从其它资料中我们发现在2009年猪肉产量和生猪出栏量排在前十名的国家中,我国的生猪出栏率比较低,仅比越南和巴西的生猪出栏率高,而我国生猪出栏胴体重也只比越南和菲律宾高。在猪肉产量居前十位的国家中,德国出栏率最高,达到1.96,出栏生猪胴体重也是最高的,达到100.2千克/头,紧随其后的是美国、波兰和法国等国。生猪出栏率越高,出栏生猪胴体重越重,其单位生猪存栏的猪肉贡献度越高,说明饲养的效率越高。与我国生猪生产外在指标(出栏率和出栏胴体重)对比,说明我国的生猪饲养效率与其他生猪主要生产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也暗示我国生猪生产还有潜力待挖掘,如果我国的出栏率和出栏胴体重能同时达到德国水平,我国的生猪产量还能大幅提高。 我国的活猪进出口主要是种猪的进出口,我国基本不进口用于屠宰的活生猪而仅出口部分屠宰生猪到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在种猪的进出口上,种猪的进口远超过出口。我国出口部分种猪到我国香港及周边国家,但是其出口量不大,2008年出口种猪总数1946头,2009年仅出口668头,主要出口地区是我国香港,其用于再出口。我国每年要从美国、丹麦、英国、法国等国家进口大量良种种猪,2008年进口量达到11613头,价值达1817.8万美元,2009年进口量为8768头,价值达571.6万美元,相对于2008年,2009年进口的种猪价格有所下降。三、产业政策(一)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试点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健康养殖业,健康养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继续落实相关补贴政策,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采取市场预警、储备调节、增加险种、期货交易等措施,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继续落实生猪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扩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范围”;“增加畜禽标准化养殖场项目投资建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落实养殖场用地等政策”。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支持建设生猪养殖场,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支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做好棉花、食糖、猪肉调控预案保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和合理水平”。 同时,中央一号文件还多次提到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国务院各部委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促进生猪养殖、屠宰及加工行业发展。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猪户(场)猪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和保险保费补助支出,生猪流通和加工方面的贷款贴息支出,生猪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综合运用储备吞吐、进出口调节等手段,合理确定不同农产品价格波动调控区间,保障重要农产品市场基本稳定。科学确定重要农产品储备功能和规模,强化地方尤其是主销区的储备责任,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大宗农产品政策性收储。健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度考核激励机制,完善生猪市场价格调控体系,抓好牛羊肉生产供应。进一步开展国家对农业大县的直接统计调查,编制发布权威性的农产品价格指数。(二)产业政策整体评价 总结来看,生猪产业链条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疫病防疫补助、生猪良种补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强制扑杀补偿、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补助、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完善生猪生产消费监测预警体系、增加猪肉储备规模、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生猪原种场和扩繁场建设等。我国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行业的规模化和行业集中度较低,规模化是生猪产业发展方向,政策总体持鼓励与支持态度。四、生猪价格影响因素 供求关系是影响生猪价格变化的最直接因素,其他因素包括饲料价格、仔猪价格、疫情影响、饲养规模、运输流通和加工阶段等。(一)供求关系 影响生猪价格变动的直接原因是供求关系。供给是可以提供屠宰的生猪数量,这与生猪的存栏量相关。需求是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量。当供大于求时,养殖户降价销售生猪;当供小于求时,生猪供应少,货源紧缺,将造成生猪价格的上升。近年来,我国生猪价格一直处于大幅波动中,但这种波动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而是陷入大约以5年为一周期的“生猪难卖价格下跌减少存栏生猪减少供应短价格上涨养殖增加生猪难卖”的怪圈,这一怪圈也正是生猪生产周期的体现。生猪市场周期包括成长期、高峰期、下滑期、衰退期、低谷期、回升期 6个阶段。相对于生猪的供给来说,猪肉的需求弹性较小,因此在某一时期生猪出栏数减少,则生猪市场供应量减少,其结果是供小于求,从而导致生猪价格上涨,这一段时期为成长期;由于生产者总是根据目前的价格来决定以后的生产,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仔猪被大量留作后备母猪,这使生猪供应量进一步减少,市场上生猪价格进一步上升,进入高峰期;由于生产者加大补栏力度,且后备母猪开始产仔,导致总存栏数偏多,猪价开始下滑,市场进入下滑期;生产经营者担心猪价进一步下跌而提前出售更多的生猪,随着出栏数的不断增多,结果只能是在那一时期(约一年半,相当于母猪的繁殖及生猪的生长期)猪价持续下跌而进入低谷期。在此之后,生产者又会减少母猪的饲养量,减少生猪的存栏数,以至于在下一时期(约半年,相当于肉猪的饲养期)由于生猪出栏数的减少,供小于求,生猪市场价格开始回升。当生产者的利润达到盈亏平衡线以上时,市场重新进入新一轮的循环。图3:2000-2012(4月)我国生猪价格走势 从跨年度的波动周期看,2006年以来我国活猪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从2006年6月价格低谷开始活猪价格在波动中上涨,到2008年23月达到价格高峰,然后开始在波动中下降,到2009年6月底,结束了这次价格波动大周期,历时大约3年时间。2009年5月活猪价格每千克15.46元,相比2008年2月最高价每千克18.08元,下降了近60%,而相对于2006年6月每千克10.58元,上涨了46%。之后从2009年5月到2010年6月大约一年时间完成一个小周期波动,总体价格处于低位震荡。从2010年6月开始活猪价格开始新一周期的上涨,到2011年9月创历史新高,之后开始呈现下降走势,在经过2012年7月到2013年2月上涨后,又出现下降,至目前为止,已经连续3个月下降。这也表明当前一段时间活猪价格正处于下降通道中。(二)饲料价格 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60%以上,生猪饲料主要包括玉米、麸皮、豆粕等,而其中玉米又是主要成分。因此,玉米价格成为影响饲料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从理论上讲,投入品和猪肉的价格变化是一致的,猪肉价格随投入品价格上升而上升。这里的投入品主要是指生猪饲料、仔猪价格等,因此玉米价格的上涨会导致生猪价格提升。然而,粮食价格虽然对生猪价格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粮食价格冲击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不一致。在短期内,粮价的波动在短期内会对生猪价格带来一定的价格上升和下降的压力,粮食价格的上涨对生猪价格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在长期内,粮食价格的波动对生猪价格影响有限。图4:2000-2012(四月)我国生猪饲料价格走势。(三)仔猪价格 仔猪价格同样是养猪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猪价格与当期仔猪价格密切相关,其变化与仔猪价格的变化有同趋性。仔猪价格高,生猪价格也高;仔猪价格低,生猪价格也低。图5:2000-2012年(5月份)我国生猪养殖成本走势(四)疫情影响 疫情是影响生猪价格的重要因素。2003年非典疫情使猪肉的需求量骤降,生猪购销市场也受到疫情影响严重。2007年,我国北方的部分省市发生了高热病。该疫病不仅使母猪、生猪和仔猪的供应量减少,而且增加了养殖户的饲养成本,导致生猪存栏量减少,这一疫情造成生猪价格的上涨。近几年来,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动物疫情,但是对疫情的防御还是应该十分重视的。毋庸置疑,疫情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预防。 但是,如何防治疫情必然给养殖户带了饲养成本的增加。况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