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上).ppt_第1页
第二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上).ppt_第2页
第二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上).ppt_第3页
第二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上).ppt_第4页
第二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上).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 上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 第一节凯恩斯及凯恩斯经济学的形成第二节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理论第三节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主张第四节 凯恩斯经济学评说 第一节凯恩斯及凯恩斯经济学的形成 一 凯恩斯的生平和著作 一 生平 二 著作 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 1919 货币改革论 1923 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 1926 货币论 1930 印度货币与财富 1933 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 1936 最后一本书简称 通论 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代表作 此书提出了以财政干预为主导的需求管理方案 并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比较完整的宏观理论体系 一些西方学者把它与亚当 斯密的 国富论 和马克思的 资本论 相提并论 二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一 时代背景 凯恩斯经济学不仅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 而且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英国由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逐步过渡到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英国由盛转衰 江河日下的困难时期 1929 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最深刻的一次危机 深度 范围 持续的时间都大大超过以往危机 二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二 理论背景1 首先是传统经济学推崇的亚当 斯密的 看不见的手 的机制即市场机制自动促使经济趋于均衡的理论破产 2 萨伊定律的破产 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它自身的需求 不论供给高达什么水平 都不愁在市场上找不到销路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危机 只承认由于经济局部或偶然失调 均衡受到破坏 经济危机被认为是从均衡破坏到均衡恢复之间的过渡型衰退 所以 政府此时不用采取任何措施 只需市场供求作用的自动调节 经济就会恢复均衡 而这一观点在这次危机中受到强烈冲击 三 凯恩斯经济学的学术渊源 1 重商主义的国家干涉主义重商主义从流通领域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最初的理论考察 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重商主义者认为 利润只在流通领域中产生 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真正源泉 因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垄断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2 马尔萨斯 1766 1834 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马尔萨斯在经济危机问题上 他承认一般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 认为生产过剩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三 凯恩斯经济学的学术渊源 3 孟德维尔 1670 1733 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思想孟德维尔是英国作家和经济学家 他在 蜜蜂的寓言 中提出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经济思想 比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一般商品过剩的经济思想要早一个世纪 孟德维尔的寓言说 一群蜜蜂在高消费和生活奢侈时 社会富裕而繁荣 在实行节约和储蓄时 社会则走向贫穷和衰弱 4 霍布森 1858 1940 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的学说霍布森是英国经济学家 以研究帝国主义和有效需求学说而闻名 霍布森认为 经济萧条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人人储蓄造成储蓄过度 储蓄过度造成消费不足 结果是经济萧条 他批判颂扬节俭 视节俭为美德的经济学 第二节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理论 一 就业理论二 投资乘数理论三 工资 货币与物价理论四 经济周期理论 一 就业理论 一 充分就业的含义充分就业 凯恩斯认为 只要消除了非自愿失业 即使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 的就业状况就是充分就业 摩擦性失业 由于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 不健全 或暂时的失调而偶然出现的失业 自愿性失业 客观上有工作岗位 但有工作能力的劳动者因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或不愿降低已得到的工资水平而产生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 凯恩斯提出的第三种失业概念 工人愿意接受比当前实际工资更低的工资 但仍找不到工作 一 就业理论 二 有效需求原理这是凯恩斯用以分析失业原因的理论 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整个理论的核心 也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 被西方经济学称为经济学上的 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否定新古典学派的自动均衡论 认为所谓的 充分就业均衡 只是一种 特殊情况 而通常存在的却是一种 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则在于 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 是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的总需求 一个国家的总就业是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 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一 就业理论 二 有效需求原理总供给价格 资本家雇佣一定量工人进行生产时所要求得到的全部产品的最低限度卖价 或称最低的预期收益 凯恩斯用总供给函数表示这种关系 如果Z为雇佣N个工人所生产产品的总供给价格 则Z和N之间就存在函数关系 即随着就业量的增加 产量也增加 因此 总供给价格提高 可写为 Z N 一 就业理论 二 有效需求原理总需求价格 资本家雇佣一定量工人进行生产时 预期社会对其全部产品所愿意支付的总价格 即预期的总买价 或称预期获得的收益总额 凯恩斯用总需求函数表示了这种关系 如果D为资本家预期雇佣N个工人所能获得的总收益 则D和N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即雇佣的工人越多 产量也越大 总需求价格也就越高 可写为 D f N 一 就业理论 三 有效需求不足及其产生的原因1 有效需求不足2 原因凯恩斯认为 在短期内 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较大的变动 因此 总供给可视为一个常数 从而就业量实际取决于总需求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 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又是由以下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决定的 一 就业理论 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一 第一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增加 但在增加的收入中 用来消费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用来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一 就业理论 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二 第二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从长期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投资越多 生产越多 资本家或企业家预期的利润率就低 资本边际效率将逐渐下降 原因 生产扩大引起对资本设备供给价格的提高 使其成本提高 随着生产的扩大 生产产品数量越来越多 引起市场产品供给增加 产品价格下降 引起投资预期收益下降 这是造成投资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 就业理论 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三 第三 流动偏好规律 流动偏好就是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留一部分财富的心理动机 流动偏好起因于三种动机 交易动机 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持有现金的愿望 谨慎动机 为防止意外事故和抓住没有预见到的有利的购买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 投机动机 为了抓住有利的投资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 凯恩斯认为 前两种动机对利率的反映不很敏感 而后者会非常敏感 二 投资乘数理论 投资乘数理论是凯恩斯用来论证其有效需求原理的一种理论 是其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中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凯恩斯认为 投资乘数是各个生产部门之间连锁反应的结果 当一个部门投资增加 就必然引起对另一个部门产品需求的增加 从而又使另一个部门投资增加 如此连锁影响以致使一系列部门的收入 就业都会随之增加 所以 全社会的收入 就业量将成倍增加 投资乘数 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 投资的增加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 Y表示增加的收入 I表示增加的投资 那么投资乘数可表示为 Y K I 二 投资乘数理论 如果用K表示增加的收入为投资增加的倍数 r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则乘数公式为K 1 1 r r C Y 其中 C表示增加的消费 Y表示增加的收入 设增加投资100万元 边际消费倾向为80 那么 Y K 100万 1 1 80 100万 500万 元 这里的乘数就为5 三 工资 货币与物价理论 一 工资理论传统经济学认为 工资率具有充分的伸缩性 资本主义制度总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不会出现长期非自愿失业 凯恩斯认为 在现实生活中 货币工资是具有下降刚性的 原因如下 第一 降低货币工资要遭到工人反抗 特别是在工会力量增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第二 降低货币工资 对个别企业来讲虽可起到刺激投资的作用 对全社会而言 却意味着降低社会总需求 这就会使市场萎缩 投资减少 从而失业增加 第三 降低货币工资 社会需求减少 产品价格下降 如果货币工资与物价同步下降 实际工资也不可能下降 或者下降较小 一 工资理论 基于以上原因 凯恩斯认为不能以直接降低货币工资的办法来增加就业 凯恩斯主张 在经济衰退期 实行 温和的 通货膨胀政策 运用提高物价的办法降低实际工资 这不仅可以提高资本边际效率 刺激投资 而且可以使工人产生货币幻觉 不致群起反抗 二 货币与物价理论 1 货币经济理论 把货币论与价值论结合起来分析 前提 假定所有资源的生产效率相同 而且可以互换 构成边际成本的各个生产要素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不要求增加工资 货币数量与社会有效需求按照同一比例变动 二 货币与物价理论 1 货币经济理论内容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对价格水平是间接的影响 但是直接影响利息率水平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可以使利率水平降低 利率的降低可以提高资本边际效率 即提高资本家心目中预期的利润率 预期利润率的提高可以鼓励资本家增加投资 从而可以增加投资需求 投资需求的增加可以增加就业 投入和产量 而这三者的增加使得工人议价的地位得到加强 于是劳动成本便增加 同时还由于短期报酬的递减 瓶颈状态的发生以及替他各种原因 物价就开始上涨 就业与物价共同上涨 越接近充分就业 物价越上涨 一旦达到充分就业 就业将不可能再行增加 如果有效需求再继续增加 则只能促使物价愈上涨 结果必然导致绝对的通货膨胀 二 货币与物价理论 2 半通货膨胀 理论绝对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对物价的实际影响 是以充分就业作为 最后临界点 的 当达到充分就业这个 最后临界点 后 社会需求随着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时 由于供给已完全无弹性 物价便随着社会需求按同一比例上升 凯恩斯称之为 绝对通货膨胀 半通货膨胀 在达到充分就业这一最后临界点之前 还存在一组半临界点 在半临界点上 当货币数量增加 社会需求增加时 一方面引起就业量增加 从而产量增加 另一方面又引起成本增加 从而物价上涨 但物价上涨不及社会需求增加得快 凯恩斯将在这些点上增加有效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之为 半通货膨胀 四 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认为 资本主义经济必然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原因 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而必然引起有效需求不足 这意味着必然出现非自愿的失业和经济危机 而且危机还是周期性出现 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循环运动中 四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危机突然爆发的主要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循环运动 直接起因于投资的变动 而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大小 这又要看对未来的预期收益怎样 而预期是一个很不确定的因素 如果企业家的情绪不佳 对预期收益作悲观的估计 那就会导致投资锐减 特别是在繁荣阶段的后期 由于一般人对未来之收益作合理估计 以致乐观过度 购买过多 一旦失望来临时 失望情绪就骤然而至 相互感染 资本边际效率便会立即崩溃 与此同时 由于人们对未来之看法悲观 不放心去投资或购买债券 于是灵活偏好大增 利率上涨 这样更会使投资急剧下降 危机就突然爆发了 四 经济周期理论 结论 经济萧条时 应采取果断措施 实施收入再分配 以提高消费倾向 再者 经济周期主要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 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则根源于投资市场的心理 没有理由预期这种心理会发生深刻变化 所以 结论是 不能把决定当前投资总额的职责放在私人手中 而应当由中央当局审慎地加以控制和管理 第三节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主张 一 凯恩斯政策主张的出发点 国家干预经济二 凯恩斯政策主张的着眼点 总需求管理三 凯恩斯提出的主要政策手段 一 财政政策 主要手段 1 通过赋税政策 实行收入再分配2 用政府支出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二 货币政策 辅助手段 降低利息率 虽然作用有限 但仍能对投资产生一定影响 温和的通货膨胀 三 对外经济政策 以政府干预的方式 扩大出口 限制进口 第四节 凯恩斯经济学评说 一 贡献凯恩斯是现代经济学界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的理论学说在基本理论 政策主张 研究方法诸方面都背离了传统经济学 开创了经济学说史的新纪元 对当代经济学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首先 凯恩斯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 病症 诊断得比较准确 所开具的 处方 取得了一定的治标效果 符合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实际和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 其次 凯恩斯关于消费和生产的论述是可取的 他认为 资本不能离开消费而独自存在 如果消费需求减少 资本需求也将减少 消费乃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 唯一对象 再次 凯恩斯经济学以宏观总量分析代替微观个量分析 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第四节 凯恩斯经济学评说 二 局限性第一 只有宏观理论 没有微观理论 第二 只有需求理论 没有供给理论 第三 只有短期比较静态分析 缺乏长期动态分析 第四节 凯恩斯经济学评说 三 实质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的直接产物 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与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新古典经济学不同 凯恩斯敢于面对事实 大胆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经济危机和失业 但是 凯恩斯这一行为 丝毫没有引起资产阶级的恐惧和不安 这是因为 凯恩斯在大胆承认上述事实的同时 小心翼翼地遮盖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真正原因 对垄断资本来说 凯恩斯的高明之处在于 他一方面割断了经济危机和失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 另一方面建立起医治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方案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的联系 第四节 凯恩斯经济学评说 但凯恩斯在解释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原因时 认为有效需求是根源 包括有效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 在说明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时 他又求助于主观心理因素 三大心理规律 这种有效需求不足论实际上是经济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