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本]_第1页
边境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本]_第2页
边境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本]_第3页
边境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本]_第4页
边境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边境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按照旗委的部署和政协XX年工作安排,XX年4月6日至10日,由政协副主席白志远带队,政协经济环境资源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的政协常委、农牧界委员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同志9人组成了精干调研组,对我旗边境牧区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调查研究。4月22日23日,又与盟政协副主席苏木雅带领盟政协的边境牧区调研组赴巴音杭盖苏木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调研。共调查了边境一线的桑根达来、巴音、乌兰、巴音杭盖和川井五个苏木的9个嘎查,占调查苏木嘎查总数的31%,走访有代表性的边境牧户119户,发放各类调查表600多份。其中:桑根达来苏木14户,巴音苏木24户,乌兰苏木12户,巴音杭盖苏木68户,川井苏木1户,占调查嘎查总户数的 %。总行程1800多公里。调研通过听苏木汇报、发放调查表、深入牧户实地调查等形式进行。经过调研,委员们掌握了当前边境牧民生产生活的实情,大家感触很深。12日下午利用半天的时间召开了座谈会,认真分析研究了当前边境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情况和面临的形势,委员们畅所欲言,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乌中旗是以畜牧业为主体的边境少数民族旗。全旗土地面积23096平方公里,有184公里国界线。牧区面积19328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85%,边境五苏木面积为 平方公里,占牧区总面积的66%。边境五苏木嘎查总数为29个,牧户2600户,人口9318人,占全旗牧区总户数、总人口的 %和 %。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为 万头(只),占全旗牧区牲畜总头数的 %,其中:大畜2247头,小畜 万只,分别占全旗牧区大小畜的75%和 %;绵羊为 万只,山羊为 万只,分别占全旗牧区绵羊、山羊的 %和57%。适龄母畜50万只,占牲畜总数的64%;良种及改良种畜 万头(只),占总头数的60%。人均牲畜87头(只),比全旗牧区人均牲畜60头(只)多27头(只);人均纯收入2321元比全旗牧区人均纯收入XX元多320元;可利用草场1825万亩。户均草场7020亩,比全旗牧区户均草场4678亩多2342亩;畜均草场23亩,比全旗畜均草场21亩多2亩;亩均产草量为17公斤。建成砖木结构棚圈993处91395m2。二、边境牧区草原现状及导致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一)边境牧区草原现状草原不仅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乌拉特草原生态环境的主体。多年来,由于人口自然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牧民为了生存和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所需,一直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发展畜牧业,只顾眼前利益,采取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导致草原退化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旗80年代草场退化面积占全旗草场面积的48%,其中轻度退化占退化草场面积 %,中度退化占退化草场面积的 %。目前,全旗草场全部不同程度退化,其中重度退化.5、中度退化5、轻度退化;荒漠化面积占.1,潜在沙化面积占总面积的.07%,现在草场退化面积以每年 %的速度继续蔓延。草场的严重退化,使我旗原来十分脆弱的荒漠半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严重影响了边境草原畜牧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甚至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特别是98年以来,我旗边境牧区连续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降雨极为稀少,蒸发量加大,地表干燥,优质牧草在不断减少。调研组所到之处,看到赤地千里,四野灰黄,乏羊成群,畜不聊生的惨景,牧民生活非常困难。(二)导致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1、 基础设施薄弱。尽管多年来我旗一直致力于以草原水利建设为中心的畜牧业基础建设,但因投入不足,草原的局部建设仍然不能有效遏制整体退化的趋势,畜牧业基础建设仍很薄弱。我们的基础建设规模还比较小,发展还很不平衡,不能有效抵御较大自然灾害的袭击。我旗边境牧区无霜期短,降雨量少,气候恶劣,畜牧业基础建设耗资巨大,成效缓慢。加之十几年来气候的日益干旱,灾害不断,草原退化、沙化严重,虽然各级各届政府和牧民做了最大努力,但建设速度仍然赶不上退化速度,草畜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目前,边境牧区共有围封草库仑1106处, 万亩,其中配套草库仑671处, 万亩,年产饲料772万公斤,产饲草2316万公斤,每只牲畜平均拥有草库伦 亩,饲料 公斤、饲草 公斤。边境牧区共有水井2555眼,其中基本供水井129眼,可利用的38眼;大口井544眼;筒井1685眼。边境牧区共有缺水草场 平方公里,半缺水草场 平方公里,其中 平方公里仍没有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牧民的人、畜饮水只能靠拉运来解决。调查组了解到边境牧区牧民拉水一项开支最多的一户竟高达7000多元。牧区牧民有棚圈和接羔暖棚的993户,有圈无棚的516户,草库伦建设仅使18%的牧户解决了过冬渡春的保命草料,还有82%的牧户没有草库伦,60%的牧户没有暖棚。这部分牧民的牲畜饲草料,完全依靠自然牧场和用贷款购买饲草料解决,生产支出大,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丰年增点产,自我抗灾能力相当弱。2、 自然因素。一是受全球气候的影响,长年持续的干旱少雨,是导致生态恶化的直接原因。近20年来,牧区牧业人口的相对增加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速了草场的退化速度,使本来十分脆弱的荒漠半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形成了恶性循环,加剧了沙尘暴的发生,造成严重的后果。据气象资料显示,我旗平均风速 米/秒,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874天,最高年份60129天,最大风速28米/秒,年平均沙尘暴610天,最高42天。9099年十年间共发生沙尘暴14次,而仅XX年就发生11次,XX年发生12次(包括局部),XX年发生5次,XX年没有发生。合并发生37次,边境牧区发生的次数更多(由于边境牧区没有观测站,无法统计具体数据)。特别是强沙尘暴和强劲的西北风,频繁发生,所过之处,肥沃的表土和枯草及草籽被吹走,牧草根系暴露、拉伤,有的草地被沙土覆盖,部分大口井被掩埋,牧草返青延迟,有的纯粹被吹干刮死,部分地区赤地千里,寸草不生。造成草原砂砾化侵蚀,土壤水分蒸发,使地表土壤和土质发生磨损、分解、搬迁,年平均剥蚀土层厚度2毫米以上,风蚀模数7000吨/年平方公里。风蚀是草原沙化的重要因素。二是干旱少雨分布不均且降雨集中也是草原沙化的重要因素。边境牧区属于干旱少雨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带,以荒漠草原为主,年降雨量由东向西逐步减少,降雨为150200mm,无霜期90-120天。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际降雨变化较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雨的75%以上,年蒸发量20302950mm,是降雨量的18倍左右.由于降雨集中短促,极易造成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据统计,90年年降水255mm, 97年降水 , XX年降水 , XX年降水 , XX年降水 , XX年降水 , 截止今年6月6日降水仅有 mm,边境五苏木沙尘暴次数发生的更多,降水更少。3、 长期超载过牧。解放初期畜少、人稀,平均 亩草场载畜1个绵羊单位,全旗草场共载畜 万个绵羊单位,由此持续到65年的 万个绵羊单位。目前边境牧区人口增至8987人,每平方公里 人。按现行草畜平衡每百亩 个绵羊单位计算,超载43万个绵羊单位。长期的超载过牧,使草原不堪负重。加上草原退化沙化程度从60年代的 %、70年代的 %、90年代的65%,达到目前的 %。亩产草也由60年代的 公斤、70年代的 公斤、80年代的 公斤,降至90年代的 公斤,XX年17公斤。99年、XX年巴音杭盖地区草场亩均产草不足10公斤,有的草场连续几年没有返青,产草量为零。造成牲畜采食不足,体质下降,一遇灾害难以抵御,导致生产成本逐年增加。以山羊为例,按99年折价,60年代一周年的成本为 元,70年代为 元,80年代为 元,90年代为44元,而现在为90100元左右。特别是今年前半年每只羊的费用就达到30元以上,巴音杭盖部分牧民高达35元。随着旱情的持续,保畜成本还会增加。如无力支出,牲畜将会出现死亡。4、 经营观念落后,盲目追求数量,成本意识不强,科技滞后,饲养粗放,出栏周期长,经济效益不高。调查组了解到,边境牧区从事牧业生产的牧民2207户,其中,自然放牧1886户,占总户数 %;半牧半舍饲放牧的65户,占总户数的 %,(桑根达来苏木);划区轮牧191户,占总数的 %;全舍饲户26户,占总户数的 %,(桑根达来苏木);禁牧261户,占总数的 %,平均出栏周期5年。出栏率 %,商品率 %,每只羊出栏时的饲养成本达到158元,每只羊的纯收入22元。5、草原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改革开放多年来,国家虽然实施许多保护草原的工程,但终因投入力度不够,本级财政和牧户又无力投入,草原的局部建设不能有效遏制整体退化的趋势。三、边境牧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近年来,草场沙化退化严重,畜产品价格走低,牧民增收缓慢,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牧户收入差距扩大,贫困群体人口增加。由于连续干旱少雨,植被稀疏,长期的超载放牧,草场沙化退化严重,有的地方已到了人畜无法生存的地步,加之多年来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牧民生产生活更加窘迫。据有关资料显示,86年草原发生自然灾害60万亩,受灾牧户500户,受灾人口2100人,受灾牲畜 万(头)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0万元;XX年发生蝗灾150万亩,受灾牧户1100户,受灾人口4990人,受灾牲畜 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800万元,同时又遭受了特大白灾,灾情覆盖全部牧区;XX年发生蝗灾700万亩,受灾牧户5880户,受灾人口24991人,受灾牲畜52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4000余万元;自1990年以来,累计发生鼠害150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000万元。因此,导致养畜成本逐年加大,遇到大灾年份,养畜几乎无利可图,甚至赔本返贫。按目前传统的饲养方式,牧民如果人均不到只羊,就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只能靠增加牲畜数量才能提高收入,这又加剧了草场的退化,严重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从总体上看,牧民的收入水平在下降,贫富两极分化开始拉大。XX年是我旗牧区少有的丰收年,雨水充沛,自然灾害相对较轻,然而就是这样的丰收年景,牧民总体收入水平仍然低下。据测算,XX年边境牧区总收入为5739万元,生产总支出3576万元,人均纯收入2321元。牧民家庭各类开支,包括雇工、饮食、穿衣、住房、教育、医疗、贷款付息等人均2894元。可以看出,牧民收入不能满足其日常开支,即便去除雇工开支,收支相抵仍亏空400余元。如果遇上灾年,畜均增加生产开支2030元,牧民人均纯收入下降为10001500元,远远不能满足其正常生活需求,有的甚至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牧民生活水平低,生存艰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统计,XX年牧区贫困户2060户、7588人分别占牧区总户总人口的24%和31%,其中边境苏木贫困户922户,3574人,占边境牧区总户数、总人口的 %、 %。其中230户、925人沦为特困户,有无畜户122户、427人。其中,乌兰苏木就有贫困户295户、885人。据调查分析,一是无畜户出现并呈逐步增加趋势,目前边境牧区无畜牧户比XX年90户300人提高了35%和71%。二是牧民生产支出迅速攀升,主要表现为牲畜补饲周期过长,由过去的3个月延长到现在的6个月,灾年甚至达到8个月。三是畜产品价格下跌,生产成本加大,牧民生活水平下降。四是牧民学生上学费用增加,部分牧户已无力支出。五是牧民存款下降,贷款增加,XX年牧民在信用社存款1660万元,贷款3550万元,今年(4月份)存款1352万元,贷款4460万元。在调研走访的78户调查牧户中:人均纯收入在1500以下户25户、占调查户32%,收支持平的户2户、占调查户 %,收不抵支的户5户、占调查户 %,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4000元户共17户,占调查户22%,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7000元户共29户,占调查户37%,纯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户7户,占调查户9%。调查户中有贷款和借款的户共47户,606800元,占总调查户的60%,户均贷款7779元。上述数据说明由于养畜成本的增加,60%的牧民靠贷款和赊欠维持生活。四、牧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过以上调研分析,可以看出牧民生产生活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草原沙化、退化严重,已威胁牧民的生存环境,严重制约着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长期的超载过牧,草场压力加大,草畜矛盾日益突出。(三)边境牧民增收空间狭小,增收缓慢,甚至出现收入下滑趋势,牧户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贫困群体人口增加。近年来由于牧区干旱、沙尘暴、蝗灾、鼠害自然灾害频繁,加之牲畜长期超载过牧,按目前传统的饲养方式,牧民如果人均达不到50只羊,就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只能增加牲畜数量才能提高收入,更加剧草场退化,增加了饲养成本,收入来源单一有限。同时,不断增加新的支出,如拉沙、拉水等费用。(四)农牧民的文化素质低、开拓市场能力差,部分牧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仍较严重。牧民传统的粗放经营观念没有得到转变。(五)边境牧户人畜饮水问题较为突出。地下水资源普遍匮乏,打井平均深度达150米,每口井投资额达26万元,仅靠旗乡两级政府和牧民自身很难解决。(六)矿山开采造成草场植被破坏,有的矿山企业严重污染了草场及地下水源,被废弃的矿井越来越多,由于矿井不回填,给牧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隐患。(七)是草场流转及管理制度亟使规范。大量外地牲畜流入本地,增加了草场负担,严重破坏了草场。(八)边境地区学生上学和看病就医费用高的问题较为突出。据调查,支付大中专每生每年费用1XX元左右,中学生每生每年费用6000元左右,小学生每生每年费用4000元左右,有的甚至无钱而辍学;据初步测算,边境牧区牧民年户均支出医疗费用5001500元左右,由此而出现了为支付学费和因病而返贫的现象。五、建议草原生态是边境牧区牧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当前,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边境牧区自然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饲养方式发展边境牧区畜牧业,通过增加载畜量提高边境牧民收入,这样只会进一步加剧草原的退化,最终边境牧民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因此,调研组认为,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从生态上讲,合理利用,依法保护,积极建设草原,遏制草场的进一步退化。采取保护和建设并举的措施,以保护为主,建设为辅,积极争取和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加快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步伐,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保住边疆地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二是从经济上讲,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边境牧民增收。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逐年增加的饲草料投入和生产成本,已使边境牧区牧民生活不堪重负,大多数牧民在付出巨大生产性支出的同时,换来的是草原生态继续恶化的结果。三是从政治上讲,逐步提高边境牧区牧民收入水平,确保边疆稳定的政治局面。世代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牧民三百多年来为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受到地理位置偏远、教育条件差、教育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人正在转变弱势群体,有的失去了牲畜,有的甚至把草场也流转给他人,变得一无所有。针对这种现状,在我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边境牧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维护边疆稳定,是摆在我们各级各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调研组在全面分析边境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所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经过协商讨论,提出几点想法和建议:(一)边境牧区的发展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三个关系,坚持一个原则。即处理好经济、社会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坚持一个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二)制定边境牧区发展的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根据不同地区的草原情况,对重度退化的草场,实施生态移民,降低边境牧区人口密度;实施分阶段草场禁牧、休牧、轮牧和限牧,促进草原植被的迅速恢复,走生态效益型畜牧业的路子。据巴音杭盖苏木围栏封育的天然草场调查结果显示,项目区围封禁牧一年后,草群覆盖率达20%,暖季牧草产量达40公斤,高度提高30%左右,草群结构发生变化,优良牧草比例增加。改变过去粗放的、单一的放牧饲养方式为科学轮牧、季节性休牧的新的放牧饲养方式和科学舍饲、半舍饲饲养方式,提高边境牧区科学管理和饲养水平。(三)本级和上级人大应制定草原沙漠化防治单行地方法规,使荒漠化尽早步入依法防治的轨道。(四)建议国家出台长期的退牧还草政策,并加大生态移民项目的投资力度,以彻底减少从事畜牧业的人口与牲畜数量,对荒漠和半荒漠草原要减轻草畜压力,并建立起相关的配套政策加以规范,确保退出来的草场能稳得住,移出来的牧民长期生活有保障。从根子上解决草原生态恶化问题,再造乌拉特秀美山川。(五)各级政府要加大草畜平衡工作力度,以国家补贴的形式来以草定畜,方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严防超载过牧。并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