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备课.doc_第1页
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备课.doc_第2页
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备课.doc_第3页
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备课.doc_第4页
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备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组教学方法初探穆振岭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许多灿若星辰的伟大作家,像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安徒生、泰戈尔、契诃夫他们创作的不朽作品,早已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组教材的主题是“外国名篇名著”,编者安排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两个单篇作品,以及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梗概及其片段,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又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让学生成长得更快。怎样教学这一组课文效果好呢?句段:品味含义与特点一、佳句品其味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分析:这是课文的第一句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大年夜。一般而言,大年夜意味着快乐幸福、团圆美满。故事接下来却是一个小女孩的悲惨故事。快乐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2“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分析:这不仅起到了过渡的作用,也暗示了小女孩的死,预示了在下一次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将是奶奶,可见作者这样写是颇有用心的。3“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分析:整篇文章通过幻象可以了解小女孩的内心渴望,小女孩的内心独白则加深了读者的感受。见到亲爱的奶奶,她急迫地叫起来,她知道奶奶也会在火柴熄灭时很快不见,所以恳求奶奶把她带走,她向奶奶表达自己此时痛苦的心情。小女孩的话中四次出现了感叹号,表达了小女孩的渴盼。4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分析:联系前文可知,前一个“幸福”的含义: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从这两个“幸福”,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5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枝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分析:圣诞节前夜,凡卡没躺下睡觉,是因为节日让他思念唯一的亲人爷爷,也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心愿偷偷地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把他接回去。一个“等就”看出凡卡心情的迫切。凡卡等所有人都不在了才敢写,害怕被人发现,也暗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6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分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凡卡梦想信很快到达爷爷的手里,爷爷读到信就来接他。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对这个问题不能仅停留在“凡卡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这个表面答案上,还要深入理解,即使收到信,爷爷会来接凡卡吗?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凡卡的爷爷不过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恐怕没有能力抚养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在村子里又找不到可供凡卡吃饭的活儿,要不,怎么忍心把唯一的孙子送到陌生的大城市里寻找活路呢?即使收到,也无能为力。这样看来,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只是一个天真的梦而已。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甚至更加悲惨,因为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没有了。7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分析:这句话正是鲁滨孙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是从未听说过的,他的心情是忧郁和寂寞的。一人置身于孤岛,可以说,鲁滨孙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的窘迫,还有孤寂和绝望。如何战胜心灵上忧郁和失望,是他能否在岛上活下去的关键。8我并不想它替我衔什么东西,也不想它替我做个什么伴,我只想它同我说说话,它却办不到。分析:在孤岛上有一只狗在身边,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伴儿。鲁滨孙这样说,是他极度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流的,这种想法太强烈以后,就希望身边的狗能开口说话。这也反映出鲁滨孙的孤寂和无奈。难怪后来鲁滨孙遇见“星期五”时,有这样的描写:“但是,此刻那头一个被击昏的人苏醒过来了,我就指着他,让被救的野人看。这个人马上对我说了一串我听不懂的话,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因为这是我来到荒岛上二十五年以来头一回听见人说话的声音。”9总起来说,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分析:这段话要结合前文鲁滨孙把流落荒岛的“幸”和“不幸”排列出来来理解:孤身一人,流落荒岛,艰险重重,是大不幸,是消极的东西,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还是幸运的,毕竟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所以应该心存感激。这句话是鲁滨孙“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体现。10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分析:这句话是鲁滨孙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之所以能孤身荒岛28年,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11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身边围满了热切的听众。他给他们讲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最后又描述了他怎样离开贝琪去探险分析:汤姆是主人公,关于他,梗概中有简单的概括“淘气的机灵鬼”“镇上孩子的头儿”“在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汤姆从山洞里回来后的情况:因为他身体虚弱,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所以“躺在沙发上”。尽管如此,他讲得还是那样眉飞色舞,“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一番”,可见他的淘气和历险后心里获得的极大满足人们把他们回来看作奇迹,他也觉得自己成了真正的英雄!二、修辞一点通1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赏析:这句话采用了排比手法,联系前文可知,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2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赏析:这句话采用了比喻手法,突出了凡卡的学徒生活悲惨。凡卡来大城市做学徒,本指望学会做鞋,有个一技之长,养家糊口,可来这里做的事跟学做鞋没有一点关系;本指望从此有吃有住,却“饿得要命”,差点被打死,连狗都不如;本指望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活下去容易些,可是依然没有穷人的活路饥饿、孤独、痛苦,彻底打碎了凡卡的梦想,所以他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3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赏析:这句话采用了形象的拟人,突出了冬夜充满快活、欢乐的气氛,也与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形成了对比。4晴朗的夜,明亮的星,灌木林丛,篝火野餐;没有了大人的训斥、牧师的教诲、法官的威严、老师的惩罚,有的是沙滩、草地、树林、鸟儿、松树、蝴蝶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里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赏析:这句话采用了排比手法,活现出了孩子内心纯真的向往,使他们的淘气调皮带上了可爱的色彩。梗概中有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汤姆和伙伴的“海盗生活”,与其说“小海盗”们向往做海盗,不如说他们向往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顺应天性、以自然为伴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课文:了解内容与特色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作者巧妙运用衬托手法,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反映了无数贫困儿童的悲惨命运。其一,以富衬贫“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每个穿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些写出了富人的蛮横骄狂,没有同情心,在大年夜张灯结彩、花天酒地地享受着。而小女孩“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竟“光着头赤着脚”,“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她有“金黄的”“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的长头发,可她“没注意这些”。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这样写烘托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富悬殊可谓天壤之别,小女孩美丽可爱却生活贫困痛苦,激起人们对她的同情和关心。其二,以虚衬实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困苦,遭遇凄惨,而作者却尽力渲染她的美妙幻想饱暖快乐的幸福生活:“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大火炉,这烘托出小女孩的寒冷,渴望得到温暖;“冒着香气”的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向她走来,这烘托出小女孩的饥饿,渴望得到食物;圣诞树的装饰比富商家的那一棵还要美,绿枝上点着几千支明烛,许多幅彩色画片都朝她眨眼睛,这烘托出小女孩痛苦,渴望得到欢乐;“温和、慈爱”的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求她“把我带走”,这烘托出小女孩孤单,渴望得到爱抚;“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飞走了,这烘托出小女孩生活悲惨,渴望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幸福生活。像这样以虚衬实以美妙的幻想衬托悲惨的现实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小女孩的希望与憧憬,体验到了她的可怜、痛苦与凄惨,领略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增强了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其三,以乐衬哀“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本来,笑与死是多么的不协调,但在小女孩身上却统一起来了。她“微笑”,准以为自己“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呢。她哪里知道她“飞”之时,却是自己“死”之日。这“笑”比“哭”更令人揪心,更催人泪下。而太阳这个光明和温暖之神,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是多么的渴望呀!然而,它偏偏来迟,在新年的第一天才照着小女孩的“尸体”!多么可悲可泣啊!这样以乐衬哀的描写,实属点睛之笔,是对黑暗社会无声的控诉,更能激发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与关切!教学时要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还可以结合课后思考2引导学生边读边悟,读悟结合。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读悟,重点读好擦火柴的部分,可以通过幻象和现实对比朗读的方式,读出小女孩内心渴望的美好和现实的严酷,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作者深深的同情,从而体会作者表达方法及表达效果。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本文表达上主要特点鲜明:首先,条理清楚,交织推进。文章是按写信的过程记叙的。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过圣诞节的情景);最后写凡卡把写好的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正在念着他的信。文章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文中以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再加上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最后,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其次,对比映衬,塑造形象。巧用对比、映衬,塑造了一个饱受摧残和虐待的小学徒形象,有力地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与罪恶,表达了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环境对比凡卡在鞋铺当学徒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牢房似的制作间,昏暗的神像,两边的架子上摆满了楦头这环境让人感到死气沉沉,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而乡下是另一个天地:“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这冬夜的美丽景色与鞋铺的生活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生活对比在鞋铺里,凡卡干活如牛马,吃睡似猪狗。早晚只能吃一点儿面包,午饭只能喝一点儿稀粥。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才能大吃大喝。“房子全是老爷们的”,凡卡只能睡在过道里。老板的生活奢侈与凡卡的生活悲惨对比强烈,更激起人们对凡卡的同情。人物对比鞋铺老板和老板娘的狠毒、凶残,小崽子的折磨,伙计们的捉弄,使凡卡深感恐惧、孤独和痛苦。而乡下有慈爱的爷爷、和蔼可亲的乡亲们,就连两只狗也可爱。这两种人物的对比,反映出凡卡学徒生活的孤独凄苦和他对爷爷、对乡亲、对家乡的思念。虚实对比结尾的虚笔,写凡卡寄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梦见爷爷正坐在暖炕上念他的信。这个充满温暖和甜蜜的美梦,与凡卡的悲惨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它预示着凡卡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只不过是个幻想而已,凡卡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这样写使我们更加同情凡卡,更加痛恨黑暗的旧社会。然后,细节刻画,耐人寻味。凡卡的三“叹”三“看”,值得品味。先看三“叹”:“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周围的一切唤起了凡卡对三个月来的繁重劳动的回忆,悲惨的处境能不令人伤心叹气!但这气由一个九岁的孩子口中叹出,就显得过分沉重、悲哀了。这是因苦闷而“叹气”,这一“叹”,给全文笼罩上一层沉重而又令人压抑的气氛。“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凡卡从美好的令人陶醉的联想中又回到了悲惨的现实,这是因为失望而“叹气”。这一“叹”道出了凡卡心中无限的悲哀。“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为什么想到快乐的希望时,凡卡的情绪反而又低沉甚至伤心起来了呢?这是因不能和和爷爷过圣诞节而“叹气”,是因为希望的渺茫而伤心,衬托出凡卡学徒生活的孤独、痛苦、凄惨。再看三“看”窗户:“在写第一个字以前,凡卡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这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既渲染了气氛,又暗示出凡卡处境艰难,连给爷爷写信也担惊害怕,虽然明知老板才走不久,但心里还是怕他们突然回来。“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玻璃窗上映出蜡烛的模糊的影子”写信前看窗户是担心老板突然回来,此时看窗户却是因为感情激动,进入沉思状态所致。“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这次望窗口起到过渡的作用,由写信引出了回忆,回忆在乡村砍圣诞树的动人情景。教学时一要理清线索,把握条理。通过快速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初步的了解,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然后,让学生把文中信的内容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内容分别做上不同的记号。这样,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动手标记,就基本整体了解了课文结构。这也是课后第1题的设计意图。二要突出重点,深入体会。本文内容很丰富,其中核心内容是凡卡写给爷爷的信,而信中最集中反映凡卡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是第8.1015自然段。教学中要把这三个自然段作为理解、体会的重点,尤其要把第8自然段作为重中之重,使内容和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找出信的内容之后,让学生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因。接着,围绕“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句话,引导学生想象凡卡来做学徒,曾经有什么指望?然后采取自读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最后,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三要体会写作手法。紧扣课文,抓住文中回忆的内容与信相关的内容的对比、衬托写法,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作者在凡卡写信过程中穿插了两次往事回忆,一次是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圣诞节前夜美丽的夜景,一次是跟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时的“快乐”生活。这样安排,意在与现实的悲惨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凡卡在乡村的生活显然也是很苦的,凡卡回忆起来却感到很美好,很快乐,可见在城里的日子是怎样的痛苦。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凡卡三次叹气的心理活动,这样切实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内心世界。鲁滨孙漂流记叙述十七世纪有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航海中遇险,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为了战胜死亡,他依靠破船上剩下的一点生产和生活资料,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每做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大的困难,但他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凭着艰苦的劳动,成功地在荒岛上建起了房舍,开垦了农田,营造了羊圈,使荒岛面貌有了改变,他的生活也有了改变。经过二十八年多的孤苦生活,他终于脱险,返回故乡。鲁滨孙漂流记的梗概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