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元代州域形势ppt课件.ppt_第1页
读史方舆纪要元代州域形势ppt课件.ppt_第2页
读史方舆纪要元代州域形势ppt课件.ppt_第3页
读史方舆纪要元代州域形势ppt课件.ppt_第4页
读史方舆纪要元代州域形势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讀史方輿紀要 元代州域形勢 元世祖忽必烈像 題解 本文節選自 讀史方輿紀要 卷八 據中華書局1955年版 略有校正 篇名爲編者所加 作者顧祖禹 1631 1692 字景范 學者稱宛溪先生 江蘇無錫人 明末清初著名歷史地理學家 具有民族氣節的愛國學者 他經歷明清之際社會劇烈變動的刺激 隱居鄉里 不仕清朝 從29歲開始 遍考群書 貫穿諸史 旁及稗乘 搜羅官私所修各種地志 兼及親身見聞 前後約20年 十易其稿 到50歲 才撰成本書 讀史方輿紀要 共一百三十卷 全書內容分四個方面 首論歷代州域形勢 按歷史順序 記述從唐虞三代至元 明各朝的行政區劃及沿革 共九卷 次以明代兩京 直隸 江南 十三布政司 省 行政區劃爲單位 依次敍述各府 州 縣轄境之內的城鎮 山川 關隘 橋梁 驛站等等 共一百一十四卷 是全書的主要部分 再列川瀆 採錄歷代地理書中對於山川 江河的記載 共六卷 最後爲分野 列出歷代史志中關於各地星宿分野的說法 共一卷 由於作者不忘明朝的亡國之痛 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角度撰寫此書 因而作者研究地理沿革 非常注意 切實用 以俟來者 所以 全書詳論 山川險易 古今用兵戰守攻取之宜 興亡成敗得失之迹 至於 景物遊覽之勝 則往往從略 以歷代政治 軍事地理爲主線 總結歷代軍事行動勝負得失的經驗教訓 以使其書對恢復明統治有所幫助 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 上略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業 改號曰元 至元八年 始改稱元 摧滅弱宋 遂一天下 史略 忽必烈襲位於開平 今宣府鎮東北七百里有開平廢縣 遣使如宋議和 不報 宋咸湻四年 遣兵攻襄陽 九年 襄陽陷 乃命伯顔等沿漢入江 長驅東下 别將出淮西 趣揚州 既而伯顔入鄂 復分軍規取荊湖以南 德祐初 伯顔入建康 尋分道趣臨安 宋奉表請降 伯顔以帝后北去 自是窮陬遠島 宋無遺境矣 報 此處為回復之義 報有9個義項 判罪 審判 史記 張湯傳 効鼠掠治 傳爰書 訊鞠論報 蘇林 報 論也 斷獄為報 告知 回答 報復 返回 往復 種因而得果曰報 祭名 私通輩份較高的女性 左傳 宣公三年 鄭 文公報鄭子之妃曰陳嬀 注 漢律 淫季父之妻 曰報 如報蒸 報嫂 颶風 讀f 急速 通赴 拔 赴 皆急也 踵遼 金故迹 仍都於燕 都邑攷 太祖鐵木真十五年 定河北諸郡 建都和林 自是五傳 皆都於此 世祖中統初 建開平府 營闕庭於其中 而分立省部於燕京 先是鐵木真克金中都 改曰燕京路 而大興府仍舊 五年 號開平爲上都 至元初 又稱燕京爲中都 四年 改營中都城 遂定都焉 九年 改中都曰大都 又至元五年 改開平府曰上都路 二十一年 改大興府曰大都路 自是大都歲嘗巡幸 立中書省一 行中書省十有一 至大二年 行中書省俱改曰行尚書省 四年復故 史略 元立中書省 統河北 山東 山西地 謂之 腹裏 領大都等路二十九 曹州等州八 又屬府三 順甯 中山 河中也 屬州九十一 順甯即唐之武州 今爲宣府鎮 而立行中書省 分鎮藩服 曰嶺北 領和甯路 即和林也 蒙古初建都於此 曰元昌路 尋改轉運和林使司 中統以後 不復建都 置宣慰司及都元帥府於此 大德十一年 始改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 皇慶初 改曰嶺北行省 而和林路亦改曰和甯路 漠北諸屯戍皆屬焉 曰遼陽 領遼陽等路七 咸平府一 屬州十二 遼東西諸城鎮以及高麗之西京皆屬焉 元志 至元六年 高麗統領李延齡等 以國中乖亂 挈西京五十餘城內附 八年 改西京爲東甯府 尋改曰東甯路 以領其地 西京即高麗平壤城也 咸平府 金所置 見前 曰河南 亦曰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領汴梁等路十二 南陽等府七 荊門州一 屬州三十四 自河南至淮東 西 又湖北之境 亦分屬焉 元志 至元十年 嘗置河南等路行省於襄陽 十三年 又置淮南行省於揚州 尋皆改廢 至正中 復置淮南行省於揚州 汴梁路即宋開封府 荊門州即宋荊門軍也 曰陝西 領奉元等路四 鳳翔等府五 邠州等州二十七 屬州十二 自陝西以至漢中 又西南至四川西山諸州之境皆屬焉 奉元即宋京兆府也 曰四川 領成都等路九 府三 潼川 紹慶 懷德也 又屬府二 曰保甯 廣安 屬州三十六 軍一 長甯也 自四川及湖廣 貴州諸蠻境皆屬焉 元志 中統三年 置陝西四川行省 治京兆 二十二年 始分置四川行省於成都 懷德府在今西陽宣撫司西南 保甯府即宋閬州 廣安府即宋廣安軍 與長甯軍俱見前 曰甘肅 領甘州等路七 州二 曰山丹 西甯 又屬州五 西涼 瓜 靈 鳴沙 應理也 元至元八年 以置西夏中興等處行中書省 二十五年 改中興府爲甯夏路 元貞初 並甯夏行省於甘肅 山丹 西甯 今陝西屬衛也 應理州在今莊浪衛東 元所置 餘並見前 曰雲南 領中慶等路三十七 府二 曰仁德 柏興 又屬府三 曰北勝 永昌 騰沖 屬州五十四 自雲南接四川西南 又東接貴州西境諸蠻皆屬焉 中慶路即今雲南府 仁德今爲尋甸軍民府 柏興今四川建昌行都司鹽井衛也 北勝今雲南直隸州 永昌即今永昌軍民府 騰沖今爲騰沖軍民衛 又雲南境内有甸寨軍民等府 不在路府州之列 曰江浙 領杭州等路三十 府一 曰松江 州二 曰江陰 鉛山 屬州二十一 自兩浙以至江西之湖東 又福建境內俱屬焉 元志 至元二十一年 自揚州遷江淮行省 治杭州路 改曰江浙行省 又至元十五年 置福建行省於泉州路 十八年 遷治福州 自是徙治不一 二十二年 併入江浙行省 其後復析置 大德初 改爲福建平海等處行省 仍治泉州 至正中 還治福州 蓋時廢時置也 松江即今府 元所置 江陰州即宋江陰軍 鉛山今江西饒州府屬縣 曰江西 領龍興等路十八 南豐等州九 又屬州十三 自江西至廣東之境皆屬焉 龍興路即今南昌府 南豐 今建昌府屬縣 曰湖廣 領武昌等路三十 歸州等州十三 府二 曰漢陽 平樂 安撫司十五 軍三 曰南甯 萬安 吉陽 屬州十七 自湖廣至廣西 貴州及四川南境皆屬焉 至正中 又分置廣西行省於靜江路 漢陽即宋漢陽軍 平樂即宋廣西路之昭州 南甯等軍俱見宋廣西路 曰征東 與高麗國同治 領府二 曰瀋陽等路高麗軍民總管府 耽羅軍民總管府 又慶尚等道勸課司使五 高麗國境皆屬焉 元志 至元中 以征日本 置征東行省於高麗 尋廢 大德三年復置 自是屢廢屢置 瀋陽 今遼東屬衛 耽羅 今朝鮮全羅道南境濟州城也 而邊境番夷皆立官分職以統隸之 如宣慰 宣撫之屬 蓋疆理之遠 軼於前代矣 路一百八十五 府三十一 州三百五十九 軍四 四川一 湖廣三 見上 安撫司十五 皆在湖廣境內 曰播州 yan邊安撫司 即唐播州也 曰思州軍民安撫司 亦即唐之思州 曰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 即宋之慶遠府 曰乾甯軍民安撫司 即宋之瓊州 曰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 即今貴陽府 曰新添葛蠻安撫司7 即今貴州新添衛 曰盧番靜海軍安撫司 今貴陽府盧番長官司也 曰程番武勝軍安撫司 今爲程番長官司 曰方番河中府安撫司 今爲方番長官司 曰臥龍番南甯州安撫司 今爲臥龍番長官司 曰金石番太平軍安撫司 今爲金石番長官司 曰小龍番靜蠻軍安撫司 今爲小龍番長官司 曰大龍番應天府安撫司 今爲大龍番長官司 曰羅番遏蠻軍安撫司 今爲羅番長官司 俱屬貴陽府 蓋羈縻諸蠻地也 元志 思 播諸州 以及順元諸番安撫司 初皆屬四川 至元二十八年 始改屬湖廣云 縣一千一百二十七 東盡遼左 西極流沙 南越海表 北逾陰山 東西萬餘里 南北幾二萬里 鄭氏曰 分州始於人皇 州統縣 縣統郡 始於周 郡統縣 始於秦 州統郡 郡統縣 始於漢 割據之世 置州乃多 隋文析天下爲州 煬帝改州爲郡 而州郡相等 唐混州郡爲一 於建置京邑之州 則始命爲府 宋又府州並列矣 自元建路 府 州之制 州乃益降而小 幾與縣同列云 王氏曰 元人制路 府 州 縣之等 分路始於宋 金人從而附益之 元分路益多 路遂與府州並屬於行省 其制大率以路領州 州領縣 亦有以路領府 府領州 州領縣者 又有府與州不隸路而直隸省者 其戶口之多 輿地之廣 雖漢 唐極盛之際 有不逮焉 何也 元起於沙漠 遂兼西域 其西北所至 未可以里數限也 要荒之甸不分 疆索之防不設 古今中外之勢至此一變焉 噫 亦乾坤之異數已 割據之世 置州乃多 西漢州14 郡103 縣邑1578 南北朝 陳 周 州275 郡674 縣1724 要荒 国语 夫先王之制 邦内甸服 邦外侯服 侯 卫宾服 蛮 夷要服 戎 狄荒服 甸服者祭 侯服者祀 宾服者享 要服者贡 荒服者王 注 邦内 谓天子畿内千里之地 商颂曰 邦畿千里 维民所止 王制曰 千里之内曰甸 京邑在其中央 故夏书曰 五百里甸服 则古今同矣 甸 王田也 服 服其职业也 自商以前 并畿内为五服 武王克殷 周公致太平 因禹所弼除畿内 更制天下为九服 千里之内谓之王畿 王畿之外曰侯服 侯服之外曰甸服 今谋父谏穆王 称先王之制犹以王畿为甸服者 甸 古名 世俗所习也 故周襄王谓晋文公曰 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 规方千里 以为甸服 是也 周礼亦以蛮服为要服 足以相况也 及元運將傾 驅除輩出 劉福通潁上一呼 實爲之倡 史略 元主妥懽帖睦爾嗣位 綱維日紊 民心怨叛 多以妖術聚衆 近自畿輔 遠至嶺海 倡亂者以百數 至正十一年 劉福通聚衆破潁州 福通 潁州人 以妖術事欒城韓山童 至是起兵 以紅巾爲號 欒城 今真定府屬縣 據朱臯 朱臯鎮在潁州南七十里 引兵西略 轉陷汝甯府及光 息二州 十五年 迎韓林兒爲帝 林兒即山童子 時山童被殺 林兒遁武安 福通自碭山夾河迎立之 號爲小明王 武安 今河南磁州屬縣 碭山 今徐州屬縣 夾河在縣西南五十里 據亳州 稱宋 既而爲元軍所敗 林兒走安豐 時元兵敗福通於太康 進圍亳州 林兒南走 太康 今陳州屬縣 安豐即壽州也 元曰安豐路 十七年 福通等復熾 遣其党毛貴陷膠州 而北略山東諸州郡 倪文俊陷陝 虢諸州 破潼關 掠同 華以西 李武等亦入武關 見前 破商州 趣長安 文俊等尋爲察罕帖木兒所敗引還 福通尋引兵攻汴梁 復分遣關先生等趣晉 冀 元以平陽府爲晉甯路 太原府爲冀甯路 謂之晉冀是也 白不信等趣關中 而毛貴據益都 時山東城邑多附於貴 勢大振 福通尋陷曹 濮 大名及衛輝諸路 白不信等轉入南山 終南山也 見前 破興元 陷秦隴 據鞏昌 窺鳳翔 尋復爲察罕所敗 遁入蜀 十八年 田豐陷東平 豐本元將 降於福通 毛貴陷清 滄諸州 據長蘆鎮 今滄州治是也 時田豐陷濟甯及東昌路 貴復陷濟南及般陽路 般陽即宋淄州 遂取河間 逾直沽 今河間府靜海縣北九十里小直沽是也 衛河合白河之水 由此入海 天津衛在焉 攻薊州及漷州 漷州 今通州漷縣 略柳林 在縣西 縣又有棗林 時毛貴等自漷州至棗林 遂略柳林 逼畿甸 京師震恐 尋爲元將劉哈剌不花所敗 潰還濟南 關先生等分二道 一出絳州 一出沁州 逾太行 焚上黨 破遼州及晉 冀 雁門 雲中 代郡 雲中謂大同府 代郡謂蔚州也 烽火數千里 遂出上谷 謂宣府鎮 大掠塞外諸郡 焚毀上都宮闕 自是元主不復時巡至上都矣 轉掠遼陽 入高麗 其後二十二年 福通敗亡 關先生餘党復引而西攻上都 元孛羅帖木兒擊降之 福通亦陷汴梁 據其城 自安豐迎韓林兒都之 元將周全以懷慶路降於福通 王信亦以滕州降 田豐復陷順德等路 於是巴 蜀 荊 楚 江 淮 齊 魯 遼海 西至甘肅 所在兵起 與福通相聯結 十九年 毛貴爲其黨所殺 部將因互相仇敵 勢遂弱 會察罕帖木兒起義兵擊賊 察罕 沈邱人 至正十二年起義兵 所向有功 沈邱今陳州屬縣 先定關 陝 復清河東 引兵南下 遂拔汴梁 福通復以林兒走安豐 於是河南悉定 察罕乃圖山東 會兵進討 所至降下 二十二年 察罕圍益都未下 爲降賊田豐所殺 先是田豐進陷保定路 以察罕來攻 引還濟甯 復降於察罕 保定 今直隸屬府 其子擴廓帖木兒代總其兵 盡平餘寇 於是元人復有山東 陝西 河南地 然江淮以南 不敢復問矣 二十三年 張士誠將呂珍入安豐 殺福通 林兒南走 二十六年 終於建康 於是乘時並奮者 方國珍據浙東 史略 至正八年 黃巗民方國珍兵起 黃巗 今台州府屬縣 國珍結黨入海 劫掠漕運 元兵討之 不克 勢遂熾 十一年 焚掠沿海州郡 元遣使招之 自是屢降屢叛 閩浙運道 遂爲所阻 國珍擁巨艘千餘 據海道 阻絕糧運 元人始困 尋據有台 溫 慶元三郡地 二十五年 元授國珍淮南行省左丞相 分省慶元 張士誠據浙西 史略 至正十三年 泰州白駒場亭民張士誠兵起 白駒場 在今高郵州興化縣東北百二十里 陷泰州及興化 即今興化縣 進據高郵 稱王 士誠自稱成王 國號周 十四年 寇揚州 陷盱眙及泗州 盱眙縣 今屬泗州 既而脫脫擊敗士誠於高郵城外 取天長 六合諸城戍 天長縣 今屬泗州 六合縣屬應天府 士誠窮蹙 會脫脫獲罪去 泰不花代總其兵 士誠遂復熾 十六年 陷平江路 據之 士誠改平江路爲隆平府 進陷湖州 松江 常州諸路 又遣兵破杭州 既而元復取之 陷淮安 十七年 士誠降元 二十三年 稱吳王 時士誠遣兵據杭州 又並嘉興路 表求王爵 元主未許 遂自稱吳王 又兼有紹興路 北逾江 據通 泰 高郵 淮安 徐 泗 宿 濠 安豐諸郡 號爲富強 張士誠像 陳友諒據湖廣 史略 先是至正十一年 羅田人徐壽輝兵起 壽輝一名貞 與麻城人鄒普勝共起兵 亦以紅巾爲號 羅田 麻城 今黃州府屬縣也 陷蘄水縣及黃州府 蘄水縣亦屬黃州府 壽輝遂據蘄水稱帝 國號天完 遣兵陷饒 信諸州 十二年 陷漢陽 武昌及安陸 沔陽 安陸府今曰承天府 沔陽府今承天府屬州 又陷興國 九江 宋興國軍 元爲興國路 九江 元曰江州路 復分兵略東西諸州郡 時西陷鄂州及房州 東陷南康及袁 瑞諸州 又别將項普略自饒州 轉陷徽州及杭州 爲元將董摶霄所敗 杭 徽二州復爲元有 又遣將據池陽 太平諸路 池陽 元曰池州路 太平路即今府 時壽輝將趙普勝據池陽 太平 遂攻安慶 元將星吉募兵進擊 克池州及江州 普勝與吉戰於湖口 吉敗死 遂復據其地 十三年 元兵攻壽輝於蘄水 壽輝走黃州 時江西 浙江 湖廣行省 共討壽輝 復饒州 江州 富州 臨江 瑞州及武昌 漢陽諸郡 進攻蘄水 拔之 富州 今南昌府豐城縣也 元置州於此 十五年 壽輝將倪文俊復破沔陽 入襄陽 襄陽旋爲元兵所復 轉陷中興路 即今荊州府 十六年 又取漢陽 遂營宮室 迎壽輝入據之 復進陷常德 澧州 衡州 岳州諸路 明年 陷峽州 遂入蜀 使明玉珍守之而還 尋謀殺壽輝 不果 乃奔黃州 别將陳友諒襲殺文俊 并其兵 自稱平章 友諒本沔陽漁人子 從壽輝等起兵 隸文俊麾下 尋别領一軍爲元帥 既并文俊兵 遂強 遽不可制 十八年 友諒陷安慶路 又破龍興路 復略吉安 建昌 進攻贛州及汀州諸路 皆陷之 十九年 取信州路 進略衢州 分遣兵陷襄陽府 又南入杉關 先是友諒遣將攻邵武未下 至是復分兵陷杉關 侵福建諸州郡 杉關在今邵武府光澤縣西北九十里 詳福建重險 既而徙其主壽輝於江西 自稱漢王 初壽輝聞友諒破龍興 欲徙都之 至是引兵自漢陽東下 友諒忌其逼己 伏兵江州城西 壽輝至 伏發盡殺其部曲 止存壽輝一人 居之江州 二十年 友諒陷太平 弑其主壽輝於舟中 友諒帥舟師犯太平 挾壽輝俱東 太平陷 急謀僭竊 乃殺之於采石舟中 僭稱帝 國號漢 都江州 時湖廣 江西以及江東境内州郡 多爲友諒所竊據 地廣兵強 爲上游勁敵 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 部曲 古时军队的编制单位 续汉书 百官志 将军领军 皆有部曲 大将军营五部 部校尉一人 部下有曲 曲有军候一人 豪门大族私人的军队 此处指后者 明玉珍據兩川 史略 至正十七年 徐壽輝將明玉珍從倪文俊入蜀 玉珍 隨州人 從壽輝起兵爲别將 所至降潰 文俊因命玉珍守成都而還 文俊既死 玉珍以蜀地險遠易固 遂謀據之 益掠取附近諸城邑 二十一年 取嘉定等路 又悉并東川郡縣 明年 引兵侵雲南 屯金馬山 在雲南府東二十五里 既而敗却 於是東扼夔關 即夔州府 南戍瀘水 即金沙江也 見前忽必烈逾金沙江 時玉珍屢越瀘水 侵雲南 皆不克 稱隴蜀王 既又分兵克龍州青川 今龍安府東百二十里青川所是也 掠興元 鞏諸昌路 復敗還 二十三年 稱帝 國號夏 都成都 二十六年 卒 子昇嗣 元代至顺三年铜火铳 陳友定據福建 史略 至正十九年 清流人陳友定起義兵擊賊 清流 今汀州府屬縣 以功授行省參政 二十三年 復取汀州路 時汀州爲陳友諒所有 元主命友定分省汀州 二十四年 遷於延平 尋授福建行省平章事 友定遂據有八閩之地 何真據廣東 史略 至正二十年 東莞人何真起義兵擊賊 東莞 今廣州府屬縣 元主立江西分省於廣州 命真爲右丞 真據東莞 兼有循 惠二州地 擴廓據山西 史略 初擴廓帖木兒代父任 擴廓一名王保保 本察罕姊子也 總兵柄 至正二十五年 封河南王 時命擴廓總制關 陝 晉 冀 山東諸道 並迤南一應軍馬 討江 淮 川 蜀拒命者 擴廓屯懷慶 尋移彰德 調度各路軍馬 節制諸軍 會陝西諸將李思齊等不受命 擴廓遂治兵相攻 時擴廓以陝西行省參政張良弼首謀拒命 遣兵攻之 軍於鹿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