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PQ-P1.15系列双线分配器.doc_第1页
SSPQ-P1.15系列双线分配器.doc_第2页
SSPQ-P1.15系列双线分配器.doc_第3页
SSPQ-P1.15系列双线分配器.doc_第4页
SSPQ-P1.15系列双线分配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SPQ-P1.15系列双线分配器一、概述SSPQ-P1.15系列双线分配器适用于公称压力为40MPa的干油双线集中润滑系统中,作为一种定量给油装置,通过二条供油管交替输送润滑脂,实现定量给各润滑点供送润滑剂的双线分配器。二、技术参数型号公称压力Mpa启动压力Mpa出口油数每口每次给油量/ml损失量/ml重量/kgmaxmin2SSPQ-P1.15401.821.150.350.171.24SSPQ-P1.1541.76SSPQ-P1.1562.28SSPQ-P1.1582.7适用介质为锥入度不小于265(25,150g)1/10mm的润滑脂。三、外形尺寸型号ABCDEFGHIJKMNOPRSTQ2SSPQ-P1.152772448/20375210.55410592734/4SSPQ-P1.15/75/61/6SSPQ-P1.15/102/88/8SSPQ-P1.15/129/115四、工作原理双线分配器与每两个润滑点相连通的活塞孔中分别有一个控制活塞和一个工作活塞,两个进油口分别与两条供 油管3a、3b连接,当供油管一条加压力时,另一条则卸荷。如上图所示,由泵输送来的润滑脂,经供油管3a进入分配器控制活塞的上端,控制活塞首先向下移动(这时控制活塞下端挤压的润滑脂则进入卸荷的供油管3b),使工作活塞的上腔与控制活塞的上腔连通,然后工作活塞向下移动,这时受工作活塞挤压的润滑脂经过控制活塞的坏形槽被压送到出油口6至润滑点,完成第一周期的给油动作。切换至供油管3b开始第二周期的给油动作,分配器活塞按相同的顺序反向进行前述动作,出油口5排送润滑脂。五、使用说明1、在灰尘大、潮湿、环境恶劣的场合使用,应配防护罩。2、双线分配器在系统中优先采用并联安装法,供油管与分配器在左边或右边联接均可:其次采用串联安装法,须把一侧进油口上起封闭管道作用的二个G3/8螺塞卸掉,最多串接数不允许超过二个;必要时可并串组合安装。3、在运动指示调节装置上(SSPQ2型),调整其给油量,应在指示杆缩回去的状态下旋转限位器的调节螺钉,根据润滑点的实际Z要在最大和最小给油童范围内进行调整。4、给油口数变为奇数时,将相对应出油口间的螺钉拿掉,并把不用的那个出油口用G1/4螺塞封堵,上下出油口连通,活塞正反向动作均从此出油口供油。5、为便于拆卸,从分配器到润滑点的管道最好弯成90或者使用卡套式接头。6、与分配器安装的平面应光滑平整,安装螺栓不宜拧得过紧,以免使用时变形影响正常动作六、常见故障及排除1、分配器不动作。检查供油钤有否压力油输送:润滑点是否阻塞,给油管是否被压扁:分配器是否进入杂质致使活塞孔拉毛等, 查明后排除即可。2.运动指示调节装置指示杆处漏油。拆下限位器体更换油封,可能是油封库存或使用时间过长老化或超过规定的使用环境溫度,查明后更换。七、型号标注及订货说明分配器安装使用环境温度80的必须在订货中注明,以便供货时提供按高温油封。典型干油集中润滑系统分析及维护 润滑是否良好对于机械零部件的使用寿命通常具有决定性作用,润滑系统的正确选用和维护对于机械设备寿命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集中润滑系统根据润滑油(脂)是否循环使用分为开式和闭式两种;根据使用油品不同分为稀油和干油两种。所谓“干油”,就是润滑脂;目前常用的干油集中润滑系统都是开式的,即润滑脂在润滑点消耗掉,不返回油桶。 一、干油集中润滑与稀油集中润滑、手动润滑的比较 手动润滑是指采用油枪或润滑泵对润滑点逐点人工供油的润滑方式。油枪或手动润滑泵润滑由于使用费力且供油量小、压力低,只适用于耗油量很小的场合。现在所谓手动润滑,通常以电动或气动润滑泵作为油源,只是泵与润滑点之间的管路需人工临时装拆。如果润滑点较多,要求给油间隔时间短,采用手动润滑,工作量就会很大。传统的稀油集中润滑一般用于具有较大封闭箱体结构的设备,如减速机、分配箱等,通常是闭式系统,由泵不间断给油,对需油点润滑后油集中回到油箱,经冷却过滤后再由泵抽出循环使用。干油集中润滑适用于润滑点多且分散的一台或多台设备,润滑点通常是轴承、销轴、滑板等。这些部位一般储油空间小,若采用稀油润滑很难将油收集在一起,不易形成闭式系统,因此最好采用开式干油集中润滑。 双线式干油集中润滑系统,优点是:各点的给油量可方便地通过调节分配器供油活塞的限位螺母来调节;缺点是:管路布置必须采用双线,接头多、维护量大;一个分配器坏,不影响整个系统工作,因此润滑点是否给油到位不易判断;压差开关故障率高。 单线式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由于系统是单线串联,管路显然比双线式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短,接头少,维护量小。系统油源可采用气动干油泵,也可采用电动干油泵,对于使用管道压缩空气便利的场合,采用气动干油泵可使系统更为简捷且便于使用和维护。系统相对不足之处是,单独改变某一点的给油量较困难,需通过分配器油口的短接来实现。任一供油口堵死都会导致相应阀芯无法动作,从而导致整个分配器无法工作。 二、智能式干油集中润滑系统 典型的智能式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由电动干油泵、加油泵、过滤器、分配器(如图1,由四组电磁换向阀流量传感器组成)、控制柜、管路附件组成。其油路采用一个电磁换向阀控制一个润滑点的方式,管路布置和工作原理简单,故障判断和处理相对于使用单线或双线分配器容易;缺点是分配器体积较大。该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将传统的集中润滑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采用PLC对系统进行自动控制,并可实现计算机远程监控。控制柜中的PLC是该系统的核心,它控制系统实现:按设定的循环间隔时间,启动系统,各电磁换向阀依次得电动作,逐点给油;通过设定各电磁换向阀得电时间,控制各点给油量;电磁换向阀得电时,流量传感器检测油流信号并反馈,通过指示灯或在监控电脑画面上显示;系统高、低压、油位低自动保护及报警;系统运行和故障记录功能。采用计算机远程监控,则更可凸显系统控制和维护方便的高科技特点。系统适用于上百个给油点的大型机械设备或生产线的集中润滑,并可与单线式集中润滑系统相结合使用。与这些优点对应的是:系统的维护对电气人员、系统的使用对系统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系统的价格较高。 三、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使用与维护 1.管理者重视与采用专人维护 对于大型机械设备或生产线的干油集中润滑系统,润滑点众多,管路维护量大,宜采用专人维护。据笔者了解,国内许多钢铁企业20世纪90年代上的生产线均配备双线或单线式干油集中润滑系统,使用效果并不理想,许多系统因维护不善,逐步被弃用,又重新回到采用手动润滑的方式。究其根本原因,是机械设备的管理者存在只重视主体设备,不重视辅助设备的问题,在检修主体设备时常将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管路破坏;而对于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维护者来说,系统是为主体设备服务,既然主体设备的管理者如此不在乎,何苦将其维护好呢?于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因此,要将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维护好,不仅要采用专人维护,还需主体设备的管理者改变观念,予以重视与配合。 2.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管路 干油集中润滑系统之所以难以维护,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润滑点一多,管路和管接头就多,管接头多则意味着潜在的泄漏点多;管路和管接头多且通径小,遭受外力容易损坏。显然,要减少系统的维护量,应尽可能简化系统管路,从这一角度看,智能和单线式系统明显优于双线式系统,这是双线式系统逐渐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为减少泄漏和简化管路,对于钢管,除与元件直接相连必须活接头外,尽可能全部采用焊接,一次到位,后患较少。分配器与润滑点之间建议采用整条的软管接头,可使管路布置灵活,无中间接头且易于更换;布置软管接头时,可类似电控系统的电缆,将相同走向的众多软管置于管槽中予以保护。对于活接头的形式,笔者倾向于选用焊接式管接头,对比卡套式接头,管子不必插入接头的锥面内,更易于拆卸,干油系统中常用的小通径(如6mm、8mm)的管接头,甚至可不装O形密封圈也不会泄漏。若使用卡套式接头,应注意避免铜卡套接头用于钢管的连接,否则系统压力不能超过15Mpa。 3.关于给油是否到位和油量是否足够的问题 如何判断给油是否到位和油量是否足够是使用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关键问题和难点。如前所述,单线式系统可通过任一分配器或气动泵是否动作来判断各润滑点是否给油;智能式系统通过流量传感器的检测和反馈来判断各润滑点是否给油;双线式系统原理上可通过观察每一分配器活塞杆是否动作来判断各润滑点是否给油,但事实上却很难实现。油量是否足够的问题,国内外均有人提出根据润滑部位如轴承的大小计算出所需油量,然后通过设定干油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