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_第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_第2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_第3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_第4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水域风光类资源的形成与演化背景第一节 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和面积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在东经1180012300、北纬27123131之间,东濒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浙江东西与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全省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1.06%,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二、地形条件浙江省地形有以下三个特征:1西南高、东北低浙江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山地高峻,谷地幽深,主要山峰海拔均在1500米上,龙泉县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是浙江省第一高峰;庆元县的百山祖,海拔1856米,为浙江第二高峰。中部多为海拔100500米的丘陵盆地,错落于低山之间,地形显得低矮而破碎。东北部为堆积平原,海拔都在10米以下,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2山地多、平原少 浙江省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次之。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十分之七强,而平原连同水面(不包括海域)的面积约为十分之三弱。山地地形复杂多变,小气候条件十分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丰富。3海岸曲折、岛屿众多浙江省海域广阔,海岸曲折,海岸线长约2200多公里。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2100多个,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份,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岛屿达3061个。岛屿岸线长约4000多公里。浙江省陆域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2.4%,河流和湖泊占5.2%,海涂占2%,土地类型多样。三、水文条件浙江省境内主要有钱塘江、瓯江、甬江、灵江、飞云江、鳌江、苕溪,以及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等八大水系,其中苕溪流入太湖。钱塘江全长605公里,其中在省境内长360.68公里。流域面积4.88万平方公里(其中在省境内的流域面积4.2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2,是本省第一大江。浙江省江河众多,多年平均年径流量937.67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38条。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和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以京杭运河和杭甬运河为主干,天然湖泊星罗棋布,河湖相连,水网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其中,杭州西湖、绍兴鉴湖、嘉兴南湖、鄞州东钱湖、湖州太湖为浙江名湖,而千岛湖为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一个巨大人工湖,水域面积达573.00平方公里,已经成为山水相宜的风景湖泊。四、气候条件浙江地处东南季风剧烈活动的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总特点是: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同时,因濒临海洋,受明显的海洋气候影响,温、湿条件比同纬度的内陆季风区优越,是我国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全省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晴冷天气为主,是低温少雨季节;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东南风为主,从海洋带来充沛的水汽,空气湿润,是高温强光照季节;春秋两季为过度时期,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丰富,冷暖变化较大。冬夏时间长,春秋时间短,各季之间天气差异明显,全年四季分明。全省年均气温自北向南在15.318.3C之间,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最热月份为7月(海岛为8月),最冷月份为1月(海岛为2月),年极端最高气温各地在3343C之间,地区差异较大,总体分布内陆高于沿海、浙西高于浙东。年极端最低气温在-2.2-17.4C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各地的年降水量在9802000毫米之间,分布特点是海岛、平原少,丘陵、山地多。79月沿海热带风暴活动频繁。各地无霜期230270天,普遍浙南多于浙北,平原多于山区,其中东南沿海最长,杭嘉湖平原最短;10C积温47005600C,从南向北逐渐递减。年均蒸发量600900毫米。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夏秋的热带气旋、梅季暴雨、伏秋干旱和冰雹、大风等。五、土壤条件浙江土壤种类繁多,据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可分为10个土类,21个亚类。浙江省土壤在中国土壤地理分区上属“江南红壤黄壤水稻土大区”。地带性土壤为红壤、黄壤、棕黄壤。低山丘陵还零星分布着一些岩性土,如石灰土、紫色土、铁(镁)粘土(基岩性土)等。滨海平原盐渍地区、河谷平原冲击地区、水网平原河湖相沉积地区多为盐土、潮土、水稻土等平原土壤(见表11)。表1.1 浙江省土壤分类面积比例表土壤类型红壤黄壤紫色土石灰土粗骨土基性岩土和山地草甸土潮土滨海盐土水稻土所占比例40.06%10.62%3.54%1.64%14.09%0.04%3.80%4.10%21.95%六、植被条件根据中国植被区划的划分,浙江全省范围均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但由于浙江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频繁,目前除少数地方外绝大多数原生植被已被人为影响下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所代替。浙江的主要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针阔叶树混交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水生植被、人工植被等。其中针叶林则是浙江森林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并且多为层次单一的常绿针叶林。七、地质灾害浙江地理位置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频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也越来越大,导致了沿海平原地面沉降、山区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岩溶地面塌陷、景观破坏、水土污染等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使原本比较脆弱的地质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我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4月9月的春雨、梅雨和台风雨季节,常形成暴雨、旱涝等气象灾害。在山区,暴雨常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河流多沿构造线发育,主要有钱塘江等七大自然水系,皆属“雨源型”河流。第二节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形成的背景条件一、水文地理分区水文现象千变万化,都是在极其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因此,任何地区,任何水体的水文现象,都不能脱离该地区、该水体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是自然地理诸要素之一,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即区域性。水文地理区是按水文现象在区内的相似性和区际的差异性来分区划片,进而阐明区内水体的分布及共水文现象的分布变化规律,并指出存在问题和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多年平均年径流深,最能反映水文要素的地区性规律,因而作为划分水文地理区的主要依据。同时考虑地貌特征、径流的季节变化、悬移质假定蚀模数、潮汐影响等,把浙江省划分为以下四个水文地理区:浙北平原区、浙西南山区、浙中丘陵盆地区、浙东滨海岛屿区。(一)浙北平原区本区包括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南部基本上以多年平均年径流深600毫米为界,大致从西苕溪的范家村,经德清、瓶窑,然后跨越富春江,经临浦、绍兴、余姚、宁波到镇海;北部、东北部与江苏、上海为界。区内地势平坦,属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海拔在20米以下,河湖交错密布,年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下,年径流深小于600毫米,陆面蒸发量约800毫米,水面蒸发量在9001000毫米之间,为浙江省降水量和径流量最小而蒸发量最大的水文地理区。径流主要集中在5、6月和8、9月,河水流速缓慢,水位变幅小,河口受潮汐影响,悬移质侵蚀模数小于150吨/平方公里。为浙江省河流含沙量最小的地区之一。杭嘉湖平原由于地势低洼,原有的排水河道不断堵塞,太湖等湖淀水面积日益缩小,常年水位逐年增高,每逢梅雨、台风雨季节,排水不畅易形成内涝,且时间较长。宁绍平原主要河流均发源于会稽山和四明山,每当上游发生洪水,下游亦易成灾,但为期较短。当夏秋连日无雨,温度高,蒸发强,往往出现旱象。因而,解决杭嘉湖的排水出路和宁绍平原的水源不足,则成为本区水文和水利工作和重要任务。 (二)浙西南山区本区位于浙江西部和南部山区,大致从瓶窑、经临安、分水、新安江水库至江山,再折向东经遂昌、丽水直至临海,大致以1000毫米的年径流深等值线为界;东部与滨海岛屿区为界,大致从临海往南经梅岙、永和至水头。区内全为山区,一般海拔在1000米以上,多“V”型河谷,峡谷浅滩断续分布,水流湍急,洪水暴涨暴落,为山溪性河流。本区地势高,且多数处在迎风面上,年平均降水量大于1600毫米,年径流深在1000毫米以上,为浙江省降水与径流最丰富的水文地理区。陆面蒸发量小于700毫米,有些地区只有500毫米,为本省最小的地区。水面蒸发量8001000毫米。悬移质侵蚀模数除少数地区较高外,皆在250吨/平方公里以下。径流年内分配多集中在5、6月和8、9月,但各地差异明显。西部的常山港、江山港、乌溪江、龙泉溪等河流,5、6两月径流量可占年径流总量的4046%;8、9两月仅占611% 。南部的飞云江、鳌江等水系,5、6月占2531%;而8、9两月高于5、6月,可占年径流总量的2936%。西北部的苕溪、分水江等河流,5、6两月的比重图高于8、9两月,前者约占2532%;后者在1722%之间。 由于本省西部和西北部受梅雨控制,台风影响小,夏秋干旱严重。梅雨期间虽有洪水发生,但河谷两岸没有大片农田,灾害并不严重。区内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有待今后重点开发。(三)浙中丘陵盆地区本区位于浙江省中部,北界与浙北平原区相连,西部和南部与浙西南山区相接,东部大致从鄞县、奉化至临海一线,与浙东滨海岛屿区为界。区内为丘陵盆地,降水少,蒸发强,故地表径流较少。年降水量一般在14001600毫米之间,年径流深多数地区在1000毫米以下,盆地中心只有600毫米。陆面蒸发量为700800毫米,水面蒸发量大致为9001000毫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位于本区西部的浦阳江、东阳江、衢江等河流,5、6两月的径流量可占年径流总理的3540%;8、9两月仅占814%。位于本区东部的曹娥江、永安肖、剡江等河流,5、6两月占2734%;8、9两月由于台风影响比西部强,则所占比重较大,为2528%。本区洪、枯水比值很大,流量变率大于其他水文地理区。本区盆地多为第三纪红砂岩,植被少,悬移质侵蚀模数在200500吨/平方公里之间,为浙江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水文地理区。盆地内分布大片农田,7至8月雨量稀少,气温高,蒸发强,农田需水量大,常出现严重干旱,沿江两岸亦易发生洪灾。因而,必须继续搞好各种蓄水、引水等水利工程,提高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四)浙东滨海岛屿区本区包括浙江省东部滨海平原和沿海岛屿,滨海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多港湾,河口深受潮汐影响。沿海岛屿河流短小。流量不大。区内降水和径流等值线,大致与海岸平行,年降水深大致自西1600毫米向东递减为1400毫米,年径流深从1000毫米下降为600毫米,水面蒸发9001000毫米,悬移质侵蚀模数小于150吨/平方公里。二、水系(一)水系浙江省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公里的河流有两条,300010000平方公里的有四条。独流入海有的钱塘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鳌江;流入太湖的有苕溪。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和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以京杭运河和杭甬运河为主干,河湖相连,水网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浙江北部,天然湖泊星罗棋布,其中以杭州西湖、嘉兴南湖、绍兴东湖最为著名。人工湖泊水库遍布全省,大型的新安江水库(千岛湖),座落在省境西部。浙江省江、河、湖、海水体俱全。从河长、流域面积以及年径流量来看,以钱塘江水系为最大,其次是瓯江水系。(二)分水界浙江省河流除钱塘江水系外,均发源于省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位于省境西北部的天目山,是长江水系苕溪和钱塘江水系分水江的分水界;西南部的仙霞岭,是钱塘江水系和瓯江水系的分水界;仙霞岭向东北延伸的大盘山、天台山为曹娥江水系、甬江水系和灵江水系的分水界;天台山以北的四明山,为甬江水系和曹娥江水系的分水界,东南部的洞宫山,向东北延展的括苍山,为灵江水系和瓯江水系的分水界;洞宫山以北的南雁山,为瓯江水系和飞云江水系的分水界。(三)水系形状水系形状,对河流的水文特征有重要影响。本省河流发育与华夏式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由于本省在第三纪末到第四纪的地壳不等量上升,西南部上升量大,东北部小,从而形成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钱塘江水系沿华夏系断裂线发育,在纵横断裂影响下,形成了典型的羽状水系。瓯江水系也具有同样的排列形状,沿途接纳支流,这对洪水涨落起了调节作用。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河渠纵横、河流密布,属格子状水系。流域的对称程度,直接影响着洪水的发生及其径流的水文特征。本省河流,具有左右岸流域面积不对称的特点。如瓯江水系,大部分支流发育在左岸,右岸流域面积与左岸流域面积的比值约为1:1.4,钱塘江水系左岸与右岸的比值约为1:1.5;甬江水系更不对称,右岸与左岸的比值达1:1.8。(四)河流纵横断面浙江省河流的源头和上游河段大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而下游河口则为滨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钱塘江最大的支流兰江上源龙溪,谷坡陡峭,床身狭窄,河床比降在2以上,河宽4070米。马金溪比降约1,河宽在60120米。中游衢江段,河床平均比降下降为0.5,河床展开达300米左右,自西而东横贯金衢盆地。七里泷河谷,河床比降约0.15,河宽在250米左右。到下游富春江,河床比降为0.02,河宽达400800米,多沙洲,水流分汊。瓯江发源于黄茅尖,源头海拔1900多米,进入海滨平原仅6米,河床比降大,具有山溪性河谷的特点。干流上游龙泉溪,河床比降为1.2,河宽100200米。中游大溪,在碧湖丽水段,水流缓慢,河谷开阔,河宽400800米。丽水至青田圩仁段,水流进入峡谷区,河床比降为0.55,河宽250400米。圩仁以下的下游段,河床比降为0.27%,河宽在500800米之间,边滩、沙洲发育,水流出现分汊。浙江省河流断面,具有谷深坡陡,水流湍急,多瀑布急滩,多“V”型峡谷的特点。瓯江、新安江、飞云江、灵江等河流,与南西北东的华夏式山脉成直交,河流雪断构造线,形成峡谷。如龙泉溪,从龙泉至丽水大港头的100多公里长的河段中,有险滩80余处;丽水县虎头山至青田圩仁段的100多公里长的河段中,也有滩险30余处。新安江,在未建水库前,滩多流急。虽然险滩瀑布对航运不利,但却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建立水电站提供了优越的坝址。三、河流水文(一)径流径流是指大气降水到达地面,除一小部分蒸发外,其余均通过地面或地下,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的水。1径流总量 是径流的重要特征值之一。指一定时段(时、日、月、年)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总水量。降水是河川径流的源泉,降水丰沛,径流总量就较大。据浙江省水文总站近30年的测验资料统计,我省多年平均年降水深为1623毫米,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1652亿立方米。河川径流采用年径流深等值线图量算法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937.67亿立方米,其中山区地下径流量为63.2亿立方米。大部分地区年径流深,在7001500毫米之间,大体与降水分布一致。具有山区大于丘陵、丘陵大于平原,迎风坡大于背风坡的特点。东部、南部和西部山区,年径流深大于1000毫米,中部丘陵盆地,在6001000毫米之间,沿海及北部平原在600毫米以下。据估算,丘陵山区的水量约占全省总水量90,平原地区约占10。浙江省耕地的地区分布与水量分布很不一致。丘陵山区,水量多,耕地少,水量占全省总水量的90%,而耕地占全省总耕地的58%;平原地区,耕地多,水量少,耕地占全省总耕地的42%,而水量仅占全省总水量的10%。2径流模数 是指单位流域面积上所产生的水量。单位以立方分米/秒平方公里计。根据本省主要河流代表站的实测流量资料计算,年径流模数在2050立方分米/秒平方公里之间,与全国河流相比,单位面积产水量较高。年径流模数地区分布不均,其变化与年径流深一致。东南部和西部山区较高,鳌江流域高达50立方分米/秒平方公里;中部丘陵盆地较低,浦阳江、东阳江流域在2025立方分米/秒平方公里;最低是北部平原。3径流系数 是指任意时段内的径流深(或径流总量)与同时段内的降水深(或降水总量)的比值。径流系数,说明在降水量中有多少变成径流,它综合反映了流域内降水、径流和蒸发三个水量平衡要素的相互关系。从年径流系数统计值来看,区别较大,变化范围在0.350.75之间。最大值在浙江东南部山区和西部山区,瓯江、飞云江、鳌江中上游地区,年径流系数高达0.75,成为本省的最高中心。金衢、东阳、义乌、浦江等盆地,径流系数在0.55以下,尤其是东阳至金华的东阳江流域,其值为0.45,成为本省的低中心之一。宁绍平原北部、东西苕溪下游、杭嘉湖平原,为本省最低地区,径流系数在0.45以下。浙江省径流系数分布的特点是:高山大于丘陵、丘陵大于平原;台风雨主控区大于梅雨主控区。其趋势与降水深、径流深相一致。径流系数山地大于丘陵、平原的原因是:山区降水比丘陵、平原多;山区坡度大,有利于径流汇集;山区气温低、蒸发少,径流损失也小。这也说明了地貌对降水与径流的作用。4径流的年际变化 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是不重复性,任何一条河流的年径流量大小,并不是固定不变重复出现,而是历年变化、各具差异,多水年的年径流量可能很大,少水年则可能很小。表明年径流量的变化程度,常采用变差系数Cv来衡量。Cv值大,说明该地区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对径流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利;反之,Cv值小,年际变化小,则有助于径流资源的开发。我省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根据主要河流代表站实测资料计算,一般在0.200.40之间,比年雨量变差系数要大。最高值出现在马金溪、新安江中上游、分水江上游、东西苕溪中上游、瓯江支流楠溪和飞云江、鳌江的中上游等地,Cv值大于0.35。最低值出现在浙江北部平原、金衢盆地及其以南地区,如金华江、衢江,Cv值在0.30以下。年际极值比,也是反映年径流的年际变化程度。按照本省主要河流代表站的实测资料计算,年际极值比一般在2.54.6之间。西北部及西部地区的东西苕溪可达4.6;鳌江、剡江在3.5左右;永安溪、曹娥江较低,在2.8上下;最低出现在金华江和瓯江的中下游,其年际极值比在2.5左右。其变化和分布与Cv值基本一致。5径流的年内变化 任何一条天然河流,不仅年与年之间其径流量不相同,而且在一年内的各个时段,如日、旬、月、季的径流量也不会完全一样。径流的年内分配,直接关系到水旱灾害的发生,工农业的供水情况以及通航时间的长短等,与国民经济关系甚大。径流的年内分配,主要取决于补给来源及其变化。本省河流都以雨水补给为主,因此,径流的年内分配也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此外,与流域其他自然地理因素也有较密切的关系。本省降水以5、6月的梅雨和8、9月的台风雨居多,径流也大多集中在这两个时期,造成年内分配不均。从4月到9月是汛期,其径流量可占年径流总是的6580%,连续最大四个月的径流量,可占年径流总量的4570%,但各地出现时间不一。曹娥江出现在3月至6月,常山港出现在4月至7月,而鳌江出现在6月至9月。最大月径流量多数出现在5月或6月,也有出现在9月的。东西苕溪、常山港、分水江等河流出现在5月,其径流量可占年径流总量的1421%;衢江、金华江、浦阳江、曹娥江、瓯江等河流出现在6月,月径流量可占年径流总量的1625%;飞云江、鳌江等浙南水系,由于受台风影响较强,最大月径流量出现在9月,其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的1518%。最小月径流量多数出现在12月,省数出现在1月,其径流量约占年径流总量的23%,以上均说明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6径流的年内变化类型 本省河流按径流的年内分配,大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1)梅雨为主控的单峰型 包括瓯江水系的龙泉溪、大溪,钱塘江水系的常山港、江山港、衢江、新安江等河流,年内只有一个高峰,发生在5月或6月。(2)台风雨为主控的双峰型 包括鳌江、飞云江、瓯江下游及其支流楠溪、灵江、甬江等。年径流的年内变化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发生在6月,第二个高峰发生在9月,且前峰往往小于后峰,特别是台风频繁的年份尤为显著。(3)梅雨和台风雨兼有的双峰型 包括瓯江水系的小溪、钱塘江水系的金华江、浦阳江、东西苕溪等。一年中也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发生在5月或6月,另一个高峰发生在8月或9月,线程前峰高于后峰。(二)水位水位是指河流某处的水面高程,是河流水情要素之一。水位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量的增减,而水量的增减又与河流补给情况有密切的关系。此外,潮汐、风、干支流汇合以及人类活动等都能影响水位的涨落。水位与流量一样,亦具有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以降水为补给水源的河流,水位变化取决于降水。山区河流,每遇暴雨,水位变化异常剧烈,而平原地区变化和缓。河口受潮汐影响的河流,其潮水位呈周期性变化。河流水位的年内变化和降水、流量变化相一致,一年中最高水位大多出现在5至6月,一般有如下三种类型:一是5月最高,6月次之,多发生在梅雨为主控地区的河流;二是6月最高,9月次之,多发生在台风雨为主控地区的河流;三是6月最高,5月次之,一般发生在梅雨与台风雨兼有的地区。一年中,最低水位多数出现在12月,也有少数河流出现在1月。浙江省在7月至8月处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高温少雨,蒸发强,农田耗水多,河川径流很小,水位低,有些小河往往断流。由于本省降水,在一年中一般具有两个相对雨季和两个相对干季,反映在水位上,也呈现两高两低的双峰型,但两峰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在梅雨主控区,第二个水位峰就不很明显。从历年的年最高水位和年最低水位变幅来看,水位年际变幅极值很可观。平原河流一般在23米,山区河流各河差别悬殊,从56米直到1617米。芦茨埠站1956年8月2日,曾出现22.58米(吴淞)的历年最高水位,而1947年8月21日仅6.54米,水位差达16.04米。飞云江站,1973年10月11日年最高水位为35.1米,1956年8月17日为20.54米,水位差也达14.56米。从历史洪水调查所得水位变幅极值,在七里泷严东关曾达21.11米,为全省统计中的最大值。浙江省河流水位年际变幅极值,一般是自上游至下游从小到大。钱塘江最大支流兰江的上游密赛站,年最高水位与年最低水位差为6.27米;衢江衢州站为10.89米;富春江七里泷芦茨埠达16.04米。瓯江上游均溪站为8.51米;中游圩仁站为11.34米。浙江省独流入海的河流,河口均受潮汐影响,反映潮水位特征的是潮位差、潮差和涨落潮历时。从钱塘江、鳌江、瓯江等河口历年潮水位资料分析,各河口潮位差与潮差均较大,潮位差在5.09.5米左右,潮差在3.58.0米之间,两者均以钱塘江最大,鳌江次之,甬江和曹娥江最小。(三)泥沙河流泥沙是河流水文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表示河流泥沙多寡,或流域内地表泥沙冲刷程度,采用含沙量、输沙量和侵蚀模数等特征值。省内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0.10.3公斤/立方米,与全国河流相比,其值极低,除了洪水时水较混浊,含沙量较高外,平时江水清澈。由于各河流所流经地区的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程度的不同,其含沙量也有明显的差异。曹娥江上游澄潭江,多年平均含沙量大于0.5公斤/立方米;东阳江、江山港、灵江上游永安溪、浦阳江、衢江等河流,一般在0.2公斤/立方米以上;东苕溪、西苕溪、常山港、龙泉溪、剡江等河流较低,约在0.2公斤/立方米以下。河流泥沙的年内变化与流量变化相适应,最高含沙量出现在汛期4至9月,其中多数河流以6月最高,5月次之。如芦茨埠站5、6月的平均含沙量大于0.2公斤/立方米,而11、12月在0.02公斤/立方米以下。浙江东南部诸河流,最高月出现在8月或9月。含沙量的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大年平均含沙量与最小年平均含沙量之比值,低者23,高者10倍以上。输沙量的年际变化比含沙量更大,均在4倍以上。年侵蚀模数一般在100300吨/平方公里之间,水土流失严重的少数地区可达500吨/平方公里。东西苕溪中下游、杭嘉湖平原、浙江西部的部分山区,年侵蚀模数在100吨/平方公里以下;甬江、瓯江等流域一般为100200吨/平方公里;金衢盆地、分水江、浦阳江、开化江以及灵江流域较高,在200350吨/平方公里之间;曹娥江、飞云江文成一带高达500吨/平方公里,为省内侵蚀模数最高的地区。侵蚀模数大小,除了取决于土壤、植被、暴雨强度、地面坡度等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澄潭江、新昌江流域侵蚀模数大的主要原因是山坡大量垦殖,造成水土严重流失,飞云江、鳌江流域,位于台风严重影响区,为省内暴雨中心,暴雨强度大,冲刷能力强,以致成为本地区土壤严重冲刷的重要原因。(四)水温水温,是河流水文重要的物理特征之一。河流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水温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是和气候条件,特别是气温相适应。河水的补给来源对水温的影响也较显著。各河流年平均水温一般在1720,最高值出现在浙江南部诸河流,瓯江圩仁站、鳌江埭头站,年平均水温在19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浙江北部,运河嘉兴站约18,与年平均气温的纬向分布相一致。自新安江水库建成后,七里泷因受水库下部水之影响,夏季水温较低,成为本省水温最低的河段之一。河流水温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最高月水温出现在7月或8月,但南北不同,浙北的苕溪、钱塘江水系最高月水温多数出现在8月,而瓯江、飞云江等浙东南水系,最高月水温大多出现在7月。最低月平均水温均出现在1月,其次是2月。水温年内变幅较大,最高月平均和最低月平均的水温差,各河不尽不同,中北部地区河流在20以上,东南部地区河流在20以下。水温的年际变化不大,年平均水温变化值一般在13之间,但从年最高水温与年最低水温的变幅极值来看,多数河流均在30以上。年际变幅大小与年内变化大小相适应,嘉兴、瓶窑等站的年内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也相应较大,年际变化极值在36以上。相反,埭头、柏枝岙、溪口等站的年际变幅极值在30,而年内变化也是本省最小的河流。七里泷、富春江,由于受新安江水库和富春江水库的影响,年内变化与年际变化均较和缓。据分析,七里泷7、8月的月平均水温比新安江水库未建前要低6左右,而12月和次年1月的月平均水温却高于水库未建前约2。(五)水化学河水是一种溶有多种成分的溶液。河流水化学特征,主要决定于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浙江省属副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高,雨量多,地表径流丰沛,土体及风化壳常年受流水淋溶,可溶性盐类难以积累。因此,河水离子总量(矿化度),除沿海受潮汐影响而较高外,其他各地均较低,一般年平均在30150毫克/升。永安溪、龙泉溪、瓯江、飞云江、江山港、乌溪江、灵山港等小于50毫/升;曹娥江、浦阳江、昌化江、寿昌江、武义江等介于两者之间。矿化度的季节变化明显,它与流量的年内分配呈反向变化。多数河流以6月最小,11月最大。5、6月正值江南梅雨季节,降水多,河流水量大,为一年中低矿化期;10、11月秋高气爽,蒸发大于降水,此时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因而秋季成为一年中高矿化季节。矿化度的年际变化不大,通常年最高为年最低的1.41.8倍。在河水的化学组成中,以含量最高,次之,多数为零。各离子含量高低变化,主要取决于各河流所流经的岩性分布。按OA阿列金水化学分类法,省内河流除潮汐河口为氯化物水外,其余均为重碳酸盐水。钱塘江水系多数属重碳酸盐钙组水,瓯江、飞云江、鳌江一般为重碳酸盐钠组水河水总硬度,年平均值介于0.21.50 毫克当量/升之间,硬度小,属软水或极软水。总碱度,由于河水中多数为零,故总碱度就是水中的含量,省内各河流年平均介于0.10.14毫克当量/升量之间,碱度也较小。总硬度和总碱度,也存在着地区差异。如金衢盆地,大致以衢江为界分成南北两部份,总碱度和总硬度北部均高于南部。北部总硬度在0.51.0毫克当量/升,南部总硬度则小于0.5毫克当量/升。各河流pH值(氢离子浓度),年增均在6.57.5之间,属中性水。从各河流的天然水化学分析来看,我省河水矿化度低,硬度小,天然水质好,原始水环境较好。但是随着长期的人为破坏,浙江地表水环境已经受到极大的污染,不少河流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六)潮汐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运动,它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而产生的。浙江省入海河流、河口均有潮汐现象,尤其是杭州湾的钱江潮,闻名天下,蔚为壮观。潮差是反映潮汐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本省沿海河口潮差较大,其中以杭州湾澉浦为最大,历史上最大潮差高达8.93米;其次是三门湾的巡检司,达7.75米,瓯江口的龙湾为7.21米,鳌江口和飞云江口最大潮差在67米之间;最小的是甬江口和曹娥江口,但最大潮差也在35米之间。潮差的沿程变化,先从口外向口内逐渐递增,然后又慢慢递减。杭州湾为典型的喇叭形,宽度自湾口向里急剧收缩,自湾口北岸的南汇嘴到南岸镇海宽约100公里,向口内约100公里到澉浦,水面宽缩小到20公里。由于河道收缩,水深减小,潮差沿程增加,平均潮差金山为3.93米,到澉浦达5.51米。澉浦以上,因河水摩擦消能,潮差逐渐减小,海宁的平均潮差为3.4米,到闸口只有0.49米。瓯江口潮差沿程变化与钱塘江口相类似,但衰减率比钱塘江口小。平均潮差黄华为4.29米,至龙湾为4.59米。龙湾以上,水深渐减,河床摩擦消能,潮差减小,温州平均潮差为3.92米,梅岙为3.25米,花岩头仍达3.19米。涨落潮历时,也是反映潮汐变化的特征之一。当潮波从口外向口内前进时,由于水深变浅,传播速度小,加上河流的摩擦阻力,使得潮波的前坡较陡峻,后波较平缓,从而涨潮历时比落潮历时要短,钱塘江的澉浦,1955年2月大潮,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07分,落潮历时为7小时10分。瓯江的温州,平均涨潮历时为4小时46分,落潮历时为7小时40分。潮流速以钱塘江口为最大,由于钱塘江口潮差大,水深小,因而潮流急,实测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在盐官镇附近可达810节(约45米/秒),是我国的强潮流区。瓯江口流速以北口、龙湾、江心寺南江最大,最大涨潮流速约1.5米/秒,汛期落潮流速可超过2米/秒。甬江潮流速较小,在甬江口大游山以东的金塘水道,涨潮流速在0.91.2米/秒,落潮流速在1.21.5米/秒之间。“涌潮”或称“暴涨潮”,是一种奇特的潮汐现象。杭州湾的涌潮驰名中外,涌潮起自尖山,到盐官最大,至杭州市区之江段六和塔附近逐渐消失,涌潮潮头高可达3.43.7米。当涌潮来临,潮端陡立如水墙;奔腾咆哮似雷鸣,确有“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壮观。四、主要河流(一)钱塘江及其主要支流1钱塘江浙江第一大河,古称“浙江”,因流经钱塘县(杭州之古称)而称为钱塘江。钱塘江正源为新安江,源头在安徽省休宁县西南,皖、赣两省交界的怀玉山脉主峰六股尖的东坡,海拔1350米处。入浙后干流流经淳安、建德、桐庐、富阳、萧山、杭州、余杭、海宁、上虞、余姚和海盐等地,最后在澉浦长山东南咀和余姚西三闸一线注入杭州湾,全长605公里(其中在省境内长360.68公里)。流域面积4.88万平方公里(其中在省境内的流域面积4.2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2。钱塘江上游称新安江、富春江、之江,闸口以下始称为钱塘江,钱塘江水系发达,大小支流60多条,较大的有兰江、浦阳江和曹娥江等。钱塘江开发历史悠久,以源头到河口,干支流沿线有许多名山、秀水、奇洞和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支流自上而下,兰江、分水江、浦阳江和曹娥江。钱塘江水系发达,干流和众多的支流沿华夏式断层线发育,形成完美的羽状水系。钱塘江流域,地处副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左右,流域中,上游山区较高,中下游丘陵盆地区较低。年平均陆面蒸发量约760毫米,丘陵盆地和平原区大于山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水量丰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00多亿立方米,年径流深880毫米。由于流域内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梅雨季节,因而径流也以5、6月所占比重最大,约占年径流总量的40左右,12月到次年1月, 一般仅占5。从流量月分配来看,中上游为单峰型,高峰出现在5月或6月的梅雨期;下游为双峰型,主峰分别出现在5、6月的梅雨期和8、9月的台风雨期。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小,变差系数Cv值在0.28g一0.38之间,年际极值比在3.0左右。解放前,洪、旱灾害严重,平均七至八年发生一次。洪峰浪量很大,芦茨埠站,多年平均流量为925立方米/秒。中上游属山溪性河流,水位变幅很大,河口潮差也大,水位年内变化与径流变化相适应,以5、6月最最,11、12月最低。钱塘江水系含沙量在0.10.4公斤/立方米,年侵蚀模数100500吨/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输沙量约540万吨。河口澉浦含沙量达34公斤/立方米,平均每个潮进出泥沙约1000万吨。钱塘江干支流天然水质较好,河水矿化度低,除河口受潮汐影响较高外,一般在25140毫克/升之间,其中以乌溪江最低,其次是灵山港和武义江,而昌化江、浦阳江和曹娥江较高。潮汐可上溯到富春江水库大坝,大坝至闻堰的80余公里为钱塘江的近口段,以上游河流来水作用为主;闻堰至澉浦109公里为河口段,河水和潮水相互作用;澉浦以下属口外海滨,以潮汐作用为主。从乍浦到闻堰,河底为一庞大的沙坎隆起,长约103公里,最高点在仓前,高出基线约10米。钱塘江潮汐,每天涨落两次,涨落周期为12小时25分,潮流速一般1.52.0米/秒,大潮时北岸可达34米/秒,平均进潮流量约30亿立方米。由于河口具有独特的纵横断面,因而形成闻名遐迩的“钱塘潮”,潮头高,流速大。涌潮上溯流速一般57米/秒,最大可达10米/秒,潮头一到,潮位很快可上升5米余。2江山港源出仙霞岭海拔1171米的苏州岭,自西南向东北贯穿江山县,流至衢州城西双港口与常山港汇合后称衢江。全长134公里,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流域内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约1880毫米,年径流量23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150毫米,年径流模数较高,在35立方分米/秒平方公里左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至6月的梅雨期,占年径流总量一半以上,年均流量月分配过程呈单峰型。水位变化较大,和流量变化相一致。江山港流经第三纪红色岩系,抗蚀能力差,水土流失较严重,平均含沙量约为0.25公斤/立方米,年侵蚀模数在285吨/平方公里左右,是浙江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河流。江山港流域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约为20万瓩。3乌溪江上游称住溪,发源于仙霞岭山脉大福罗峰,自西南向东北流入遂昌县境,汇集主要支流梭溪、周公源后在衢州市樟树潭注入衢江。全长150公里,流域面积为2570平方公里。 本流域年降水量约1770毫米,年径流量为29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140毫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6两月,约占年径流总量的44 洪峰流量和枯水流量相差悬殊,湖南站曾出现最大洪峰流量为556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仅1.3立方米/秒。历年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差在10米以上。乌溪江流域岩石坚硬,难以风化淋溶,因而河水含沙量少,矿化度低。年平均含沙量约0.55公斤/立方米,为钱塘江流域中含沙量较低河流。乌溪江比降大,上游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28万瓩,单位面积水力资源为106瓩/平方公里,在钱塘江各支流中居首位。乌溪江分两级开发,第一级为湖南镇水电站;第二级为黄坛口水电站,已开于1958年建成投入运行。湖南镇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耕地峡口水库最大,总库容为20.6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17万瓩。4、金华江又名婺江,系指金华至兰溪一段,由东阳江和武义江汇合而成。全长27公里,流域面积约900平方公里。东阳江是金华江的上游,发源于东阳县海拔约929米的龙乌尖,经义乌至金华的通济桥附近,纳武义江后注入金华江,全长154公里,流域面积3312平方公里。武义江上游称南溪,源于缙云县雪峰山,流经永康、武义至金华市与东阳江汇合后注入金华江。全长116公里,流域面积2511平方公里。金华江流域(包括东阳江、武义江),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1500毫米之间,年径流量为52亿立方米,年径流深770毫米。年径流模数较小,金华小约22立方分米/秒平方公里左右,为钱塘江水系地表径流量最少的河流。径流年内分配不均,集中在4至6月,占全年径流总量50以上,其中6月最大,可占20。7、8月高温少雨,蒸发强,径流只占21,秋旱成为本流域严重问题,水位暴涨暴落,年内变化与径流相一致。由于森林保护不力,山坡任意被垦殖,东阳江流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含沙量大,水色混浊,含沙量大于0.2公斤/立方米,是钱塘江水系含沙量较高的河流。5分水江源出浙江省临安市浙皖边境之绩岭(1634米)。上游昌化溪从昌化镇向东南至紫溪附近,与发源于西天目山的浮溪相汇后称天目溪,向东南流入桐庐县境,经分水镇在桐庐县城附近桐君山麓入富春江。全长134公里,流域面积3430平方公里。分水江属山溪性河流,从河源至河口总落差286米,河流下切作用强烈,河道弯曲,河床多卵石滩地。流域年降水量为1600毫米,年径流量3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为930毫米。径流多集中在4至6月,占全年径流总量的44%,11月至翌年1月仅占9%左右。上游天目山是我省暴雨中心之一,洪水频繁。1969年7月5日大洪水,分水站洪峰流量9800立方米/秒,为历史上实测最大流量的1.5倍,造成很大灾害。分水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8万瓩。 7浦阳江源于浦江县西部花桥乡井坑岭(737米)。流经诸暨,至萧山闻堰注入钱塘江。全长151公里,流域面积3431平方公里。上游河床坡度陡,水流湍急,中下游进入平原,流速减缓,河道狭窄曲折,两岸筑堤。流域内年降水量在4001500毫米之间,年径流量为25亿立方米,年径流深710毫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连续最大四个月(3至6月)可占年径流总量的57%左右。浦阳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受钱塘江潮汐顶托,故洪涝频繁。据诸暨县志记载:“上有山洪直注,下有江潮顶托,田成沧海,人为鱼鳖。”本流域水土流失有日益增加的趋势,洪水也有恶化的现象,洪水坡坡度增大,洪峰到达时间提前,洪峰流量增大,洪水位逐年上升。8曹娥江古称舜江。源出于东阳县境大寒尖西面的齐公岭,自南至北流经新昌县、嵊州市,在上虞市三江口注入钱塘江口。全长92公里,流域面积5921平方公里。上游段称澄潭江,在嵊县盆地接纳新昌江、长乐江、黄泽江后始称曹娥江。上游比降大,水流湍急,具山溪性河流的特性;下游经萧绍平原,河流受江堤约束,流速缓慢,并受潮汐影响。流域内年降水量在职3001500毫米之间,雨量年内分配不均,有6月(梅雨)和8、9月(台风雨)两个高峰。年径流量约45亿立方米,年径流深760毫米,径流年内分配与雨量一致,逐日平均流量过程线呈现双峰型。水位暴涨暴落,年最高水位与年最低水位差大于9米。曹娥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人称“黄龙”。年侵蚀模数在200400吨/平方公里,年平均含沙量在0.20.5公斤/立方米。曹娥江是我省水患严重的河流,在历史文献中,诸如“平地如湖,淹田无数”、“禾稼不实,民多饿死”之类的记载不绝于书。1922年为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新昌站洪峰流量达2500立方米/秒。79月为枯水期,干旱严重。建国以来,为根治曹娥江的旱涝灾害,兴建了南山、长诏两座大型水库和中小型水库等二、三百座,建造了排涝闸、挡潮闸,在两岸筑起几百里的江堤,为减轻涝灾、旱灾、潮害,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域内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二十万瓩。(二)东、西苕溪1东苕溪属长江水系。发源于天目山南麓的水竹坞(950米)。上游称南苕溪,向东流入余杭境内,在瓶窑镇附近接纳中苕溪、北苕溪后称东苕溪,经德清至湖州注入太湖。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2830平方公里。上游高山峻岭,坡陡水急,洪水峰高量大,水位暴涨暴落,具山溪河流特征;下游流经杭嘉湖平原西侧,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水流缓慢,具平原河流特征。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在职2001500毫米之间,年径流量约16亿立方米。径流年际变化较大,瓶窑站径流年际极值比为4.1,变差系数Cv达0.42,河性较差。过去,流域内水旱灾害频繁,下游排水不畅酿成内涝。建国后,在临安县境内兴建了库容为21500万立方米,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和养殖等综合利用的青山水库,自1964年竣工投产以来,在历次洪水拦洪削峰,起着显攻功能。位于德清的对河口水库,库容11600万立方米,在防洪、灌溉、发电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东苕溪的导流工程和东、西苕溪的分流入湖工程,对减少洪水东侵平原,减轻内涝灾害有一定效能。在余杭沿江兴建的西险大塘,是使杭州免遭水患的关键性工程。2西苕溪属长江水系。发源于天目山北麓,有两源:西溪源出狮子山(985米);南溪源出龙王山(1587米),为西苕溪正源。两溪在莺家塘汇合后始称西苕,流经梅溪,范家村、湖州市等地注入太湖。全长145公里,流域面积3310平方公里。源头峰峦竣拔,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中游流经海拔10米左右的丘陵盆地;下游为太湖平原,河流蜿蜒曲折,水位变化平缓。上游天目山区是省内暴雨中心之一。流域内年降水量约1300毫米,年径流流量为约2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680毫米。径流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有两个高峰,发生在5、6月的梅雨季和8、9月的台风雨季。西苕溪上游山林植被覆盖较好,有利于水源涵养,水土流失较轻,含沙量在0.1公斤/立方米左右,年侵蚀模数约为92吨/平方公里。西苕溪洪水流量较大,洪峰流量出现时间往往比东苕溪早,这不但影响东苕溪洪水的排泄,并且西茹西溪的水反而倒灌东苕溪,致使东苕溪洪水受顶托而被迫东流,造成东苕溪下游及其东部平原积涝成灾。建国以来,在西溪兴建了赋石水库,总库容为2.18亿立方米;在南溪建造了老石坎水库,总库容为1.16亿立方米。对根治水害发挥了巨大作用。(三)甬江及其主要支流1甬江发源于奉化、新昌、嵊州交界的乌山撞山岗南麓。上游称剡江,亦称奉化西江,在三江口与奉化东江、鄞江汇合后称奉化江。奉化江往东北流经鄞县,至宁波市区与姚江汇合后始称甬江,在镇海口外游山注入东海,干流长106公里,流域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甬江流域年降水量约1300毫米,年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径流年内分配有明显的两个高峰,即6月和9月,分别占年径流总量的15%左右。上游属山溪性河流,水位变化大,下游受潮汐影响。河流含沙量约为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