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 学习心理学的几个烦恼 n 烦恼之一n 人们听说你是学心理学的,往往要求:“我有点心理问题哎,你帮我开导开导吧。”n 心理学心理咨询 n 烦恼之二n 常被人指着鼻子数落:“亏你还是学心理学的,连这点心理都不懂!”n 懂心理学什么都懂 n 学习心理学的几个烦恼 n 烦恼之三n 会被人怀疑:“你们学心理学的是不是心理都有点问题?”n 心理学变态心理n 烦恼之四n 常有人问:“你学心理学的啊,帮我解解梦吧,要不把我催眠一下?”n 心理学精神分析 n 那么,什么是心理学? n 在人类知识的沧海中,有这样一门学科n 它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但却关系到人类各式各样的行为和意识n 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n 懂得这套知识体系的人可以用之来分析他人,并能用之更加完整和精确地来理解决定人们行为和想法的真正原因 n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n 心理学论文题目摘录n 海洛因成瘾戒断者注意功能障碍研究n 音乐知觉的神经基础研究n 认知风格对不同类型几何问题解决的影响n 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n 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n 意志与意识对记忆的交互影响n 3-5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研究n 步入心理学的世界 n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n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n 大学生网名命名动机的研究n 大学生学习动力变化的心理因素分析n 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心理需求研究n 智力测验的演变和展望n 母子性格、性格匹配与青少年期母子冲突的关系n 早期干预对独生子女气质培养作用的初步评估n 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n n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n 上述研究对象统称为 n 2 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n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n 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n 人文科学n 自然科学n n 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于一身n 理论研究 n 实际应用n n 心理学的学科分支 n 基础心理学n 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n 普通心理学n 实验心理学n 生理心理学n 社会心理学n 认知心理学n 人格心理学n 变态心理学n 心理测量学n 发展心理学n n 心理学的学科分支 n 应用心理学n 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群体,揭示该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n 教育心理学n 临床心理学n 咨询心理学n 工业心理学n 管理心理学n 广告心理学n 消费心理学n 环境心理学n 犯罪心理学n n 3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和基本任务3.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n 心理过程n 心理结构n 心理的脑机制n 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n 心理与环境n 3.2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n 描述和测量n 解释和说明n 预测和控制n 3.3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n 因果研究n 相关研究n 个案研究 n 3.4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n 3.4.1 基本原则 n 客观性原则 n 发展性原则 n 系统性原则n 3.4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n 3.4.2 基本方法n 观察法n 自然条件下对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分析而得出规律n 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n 缺点n 难以重复验证n 难以精确分析n 有时会产生研究现象没有出现的情况n 观察容易“各取所需”n 实验法n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n 种类n 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n 自然实验: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n 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n 优点n 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n 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n 测验法n 个案研究法 n 调查法 n 就某一(某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团体的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n 问卷法n 谈话法n 优点n 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 n 缺点n 如问卷回收率较低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n 问卷的真实性难以保证n 脑成像技术 n 4 现代心理学流派 n “心理学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却有着一个漫长的过去。” n 艾宾浩斯n 心理学的诞生 n 哲学是“父亲”n 生理学是“母亲”n 生物学是“媒人”n “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n 威廉冯特n 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n 深厚的生理学背景n 构造主义的奠基人n 首创系统的实验研究方法n 内省法(introspection)n 研究意识及意识内容n 4.1 构造主义n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n 主要观点n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n 了解意识的关键在于了解其结构n 意识包括三种元素状态n 感知觉n 想象(观念)n 情感n 研究方法:内省n 4.2 机能主义 n 代表人物n 4.2 机能主义 n 主要观点n 整体元素1+元素2+元素3+n 认为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n 心理学应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而非分析意识的元素)。n 研究方法n 除内省法外,还有观察法、测验法n 4.3 格式塔学派n 代表人物n 4.3 格式塔学派n 主要观点n 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即“整体”,它代表了这个学派的基本主张和宗旨n 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不等于各种元素的总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n 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n 研究方法n 重视实验n 4.4 行为主义n 代表人物n 华生(John Watson, 1878-1958)n 4.4 行为主义 n 主要观点n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n 将人类心理概括为刺激反应模式n 环境决定论 n 研究方法n 反对内省,主张实验方法 n 4.5 精神分析学派 n 代表人物n 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n “影响世界历史的三个犹太人之一”n 4.5 精神分析学派 n 主要观点n 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n 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并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n 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病的重要原因n 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得到宣泄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n 研究方法:个案研究n 4.6 认知心理学 n 主要观点n 把人看成信息加工系统,认为认知就是刺激输入的变换、简化、加工、存储以及使用的过程 n 研究信息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传递、转换、贮存和作用机制n 有代表性的研究领域n 感知、记忆、言语、推理、决策、问题解决、人工智能n 代表性研究方法n 口语报告法:“出声思维”n 计算机模拟 n 4.7 人本主义心理学 n 代表人物 n 4.7 人本主义心理学 n 主要观点 n 对以往心理学流派的批判n 行为主义:幼稚心理学n 精神分析学:伤残心理学n 心理学要研究正常人n 人性本善n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n 要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n 小测验:鸡为什么要过马路?n 它曾经因为过马路而受到过奖励n 行为主义 n 它的无意识愿望驱使它过马路n 精神分析 n 它试图解决平安到达马路对面这一难题n 认知心理学 n 它感到需要去探索发挥自身潜能的新途径n 人本主义 n 推荐读物 n 1 感觉的一般概念1.1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个别属性 颜色、形状视觉 味道嗅觉、味觉 重量触压觉 感觉只负责接收、传递、整合信息,不能解释信息 1.2 感觉的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们就不能根据机体状态调节自己的行为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人从周围环境获得必要的信息,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生活 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是一切高级心理现象的基础 知觉、记忆、情绪、思维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条件 视觉剥夺: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 听觉剥夺: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 触觉剥夺:手臂戴上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 报酬 $20/天(打工收入约$0.5/小时) 实验结果 被试反应:失眠、出现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烦躁、恐惧 绝大多数人很难坚持3天以上 1.2 感觉的发展 种系发展 生物体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例:人类嗅觉的退化 个体发展 与个体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画家有高度精确的色觉 音乐家有高度精确的听觉 品酒师有高度完善的嗅觉和味觉 医生有高度精确的脉搏触摸觉 1.3 感觉的种类 2 感受性及其测定产生感觉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具有一定的感觉能力 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这就涉及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问题。 2.1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并不是一个固定值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二者的关系 反向关系:绝对感觉阈限越大,绝对感受性越小 数量表达式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 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 2.2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其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使人们觉察出它们的差别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最小可觉差(JND,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即刚刚能觉察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强度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二者的关系 反向关系: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小 数量表达式: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 提重实验 被试能否辨别两个重物重量的差异,不是取决于其重量差异的绝对值(I),而是取决于这一绝对值与标准重量值的比例(I/I) 更进一步地,该比例是一个固定的常数,即 上述公式即“韦伯定律” 对于不同的感觉而言,K的数值(韦伯系数)是不同的,可以此来衡量感觉的敏锐程度 注意: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不同感觉的韦伯系数 2.3 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 低于绝对感觉阈限的刺激对我们有影响吗? 双耳分听实验的证据 低于绝对阈限的刺激,虽然我们感觉不到,但却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应,例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刺激能引起脑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扩大 3 视觉3.1 视觉刺激 380-780毫微米的光波,就是视觉的适宜刺激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接受的光线主要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 视觉刺激物的特性既包括光源的特性,也包括反射物体表面的特性 3.2 基本视觉现象及其规律光线的基本特性有:波长、强度、空间分布和持续时间。我们的视觉系统在反映光的这些特性时,便产生了一系列视觉现象 3.2.1 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阈限 明度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一般来说,光线越强,看上去越亮;光线越弱,看上去越暗 正常情况下,人的视觉系统能够对大约从10-6烛光/ 到107烛光/ 的光强作出反应 10-6烛光/平方米是视觉系统明度的绝对阈限 明度的差别阈限在光强为中等强度时,符合韦伯定律,其数值近似于1/100 明度的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大小,都与光刺激作用的视网膜部位有关 3.2.1 视觉的感受阈限 波长 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锥体细胞对光谱的中央部分(约555nm)最敏感,对低于500nm和高于625nm的波长的感受性要差得多 棒体细胞对较短的波长具有最大感受性,而对波长超过620毫微米的红光几乎不敏感 浦肯野现象 指在不同的光线条件(适应状态)下对有色光的视觉灵敏度不同的现象 在明亮光线下(明适应时)红色和橙色看起来较亮,而在昏暗光线下(暗适应时)蓝色看起来较亮 这是因为明适应时视锥细胞起作用,而随着逐渐暗适应变为视杆细胞起作用的缘故 3.2.2 颜色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广义的颜色包括非彩色和彩色;狭义的颜色仅指彩色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色轴 3.2.2 颜色 颜色混合的规律 互补律: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与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混合律:混合色圈上两个非互补的颜色产生介于这两种颜色之间的中间色 代替律: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的混合色可以代替相应的单纯色 3.2.3 色觉缺失 色弱 色盲 全色盲 蓝黄色盲 红绿色盲 3.2.4 视敏度 空间视敏度 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即视力 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 其影响因素有 网膜受刺激的部位 背景的照明 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 眼睛的适应状态 3.2.4 视敏度 时间视敏度 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是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即后像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闪光融合 连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是时间视敏度的指标 3.2.5 视觉对比 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明暗对比 颜色对比 颜色对比 4 听觉 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的构造 听觉的传导和中枢机制 耳的构造 4 听觉4.1 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刺激,它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的。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20000赫兹4.2 基本听觉现象 音调 音响 听觉疲劳与听力丧失 音调 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 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为16-20000Hz 1000-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16Hz是人的音调的下阈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和声波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 音响 音响是由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强度大,响度高 强度小,响度低 5 其他感觉5.1 皮肤感觉5.2 嗅觉和味觉5.3 运动觉和平衡觉5.4 机体觉 5.1 皮肤感觉 肤觉: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 触压觉: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压力梯度)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 触觉: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 压觉:外界刺激使皮肤明显变形 温度觉:由温度刺激引起的感觉 温度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来决定的,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 痛觉:任何一种刺激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 皮肤感觉点的分布(个/cm2) 5.2 嗅觉和味觉 嗅觉 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嗅觉感受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对不同性质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感受性 它和环境因素、机体状态有关 适应会使嗅觉感受性明显下降 味觉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明显的影响 味觉的适应和对比作用都很明显 5.3 运动觉和平衡觉 动觉 动觉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动觉的感受器分布于肌肉、肌腱及内耳前庭器官 平衡觉 平衡觉也叫静觉,是由人体作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 平衡觉的感受器在内耳的前庭器官中 5.4 机体觉 机体觉即内脏感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正常情况下内脏不会产生感觉 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内脏会产生牵拉或疼痛感 6 感觉的相互作用6.1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6.2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 联觉 感觉适应 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引起的感受性变化 适应的方向 适应使感觉变得迟钝 适应使感觉变得敏锐 视觉适应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其他感觉的适应 适应的意义 进化上的意义:低调处理富余或持续不变的信息 感觉对比 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比的种类 同时对比:如颜色对比、明暗对比 先后对比:味觉对比 研究对比现象的意义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种类 视觉与听觉 视觉与平衡觉 视觉、嗅觉与味觉 一般规律 对一种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对一种感受器的强烈刺激会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 感觉代偿:某种感觉缺失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感觉代偿的实例 听觉与触觉对视觉的代偿 视觉与触觉对听觉的代偿 感觉代偿的原理 刺激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联觉 联觉: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联觉的种类 色-听联觉: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 色-温联觉:暖色和冷色 光幻觉:可伴有味、触、痛、嗅或温度觉 语-色联觉:某些词汇可引起的色觉 对联觉的解释 各种感知能力在开始时是融合在一起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才逐渐被分开,发生联觉可能是因为负责这些感觉的大脑皮层区很接近1 知觉的一般特性1.1 什么是知觉p 一个红红的、圆圆的物体 n 西红柿?n 红皮球?n 苹果?n 人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 p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n 1 知觉的一般特性1.2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和区别p 联系n 均为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n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p 区别n 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物体整体属性的反映p 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间vs.纯粹的心理活动p 单纯的反映vs.包含主观选择过程 p 单一分析器活动vs.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n 知觉包含了主观选择过程n 1.3 知觉的种类n 划分依据: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p 视知觉p 听知觉p 触知觉n 划分依据: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p 空间知觉p 时间知觉p 运动知觉n 划分依据: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p 错觉n 2 知觉的基本特性2.1 知觉的选择性2.2 知觉的理解性2.3 知觉的整体性2.4 知觉的恒常性n 2.1 知觉的选择性人的知觉系统并不会对所有刺激来者不拒地加工,而是仅对其中部分加以反应。n “对象”与“背景”p 对象:被知觉选择的刺激物p 背景:未被选择的其它刺激物p 对象与背景的关系n 对象与背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n 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而且存在于时间系列中 p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即“知觉定势”(perceptual set)n 2.1 知觉的选择性n 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p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n 强度大、对比明显者容易成为知觉对象p 对象的运动n 静止背景上的运动物体容易成为知觉对象p 知觉对象的新颖性n “司空见惯”的事物容易为知觉所忽视p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n 知觉者的知识经验及刺激物对人的意义n 2.2 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要在过去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n 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p 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p 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p 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n 影响知觉理解的因素p 知识经验p 言语指导 p 对知觉对象的态度、情绪状态等n 区分对象和背景n 促成知觉的整体性n 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n 2.3 知觉的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n 整体与部分互相依存 p 知觉的整合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p 对个别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n 整体优先于局部 n 知觉整体性的作用 p 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p 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细节特征n 部分对整体的依赖关系n 知觉的整体优先效应n 知觉整体性的作用n 2.3 知觉的整体性 主体倾向于将具有某种潜在关系的客体组合成一个独立的整体予以解释n 知觉的组织原则p 接近性原则 p 相似性原则 p 共同命运原则 p 完好性原则 p 封闭性原则 p 对称性原则 n 接近性原则n 相似性原则n 共同命运原则n 完好性原则n 封闭性原则n 对称性原则n 2.4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2.4.1 恒常性的种类p 形状恒常性 p 大小恒常性 p 明度恒常性 p 颜色恒常性 n 形状恒常性n 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的恒常性。n 大小恒常性n 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到对象大小的变化,并不和网膜映象大小的变化相吻合。而是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n 大小恒常性n 明度恒常性n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即明度(视亮度)恒常性。n 颜色恒常性n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人们对其表面颜色的知觉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n 2.4.2 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n 一个重要条件:视觉线索n 视觉线索p 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它们给人们提供了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的恒常性有重要的意义p 在黑暗的环境里观察周围物体,或观察一个陌生物体,大小恒常性消失n 视觉线索的作用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对恒常性有重要的影响p 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们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经验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n 2.4.3 知觉恒常性的意义n 使人能够在不同客观条件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n 如果知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时刻变化,就不能获得任何确定的知识,从而无法适应外界环境n 3 空间知觉3.1 形状知觉3.2 大小知觉3.3 距离知觉3.4 立体知觉3.5 方位知觉n 3.1 形状知觉n 形状知觉是物体所有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它是由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n 3.2 大小知觉n 影响大小知觉的因素p 物体的大小n 在距离相等时,网像大,说明物体大;网像小,说明物体小p 物体的距离n 物体大小与物体的距离成反比n 3.3 距离知觉n 距离知觉是对物体离我们远近的知觉n 距离知觉的线索n 中间物的重叠 n 空气透视 n 线条透视 n 明暗和阴影 n 运动视差 n 生理线索n 眼睛的调节p 水晶体曲度变化的信号提供了距离的信息p 看近物,水晶体曲度变大;远物,曲度变小n 双眼视轴辐合p 辐合:指眼睛随物体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p 控制双眼视轴辐合的眼肌运动提供了关于距离的信号p 物体近,辐合角大;物体远,辐合角小n 中间物的重叠n 空气透视n 线条透视n 明暗和阴影n 运动视差n 3.4 立体知觉(深度知觉)n 双眼视差p 当人看物体时,由于两眼间有距离,两眼视像不完全落在视网膜对应的部位,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有了差异n 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些p 双眼视差的大小提供了远近的信息n 视差小,物体远,视差大,物体近p 距离超过1300米时,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不起作用n 3.5 方位知觉3.5.1 方位知觉概述p 方位知觉n 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p 方位知觉的参照系n 3.5 方位知觉3.5.2 视觉的方向定位p 视觉方向定位的依据n 视网膜上的投影位置n 主客观参照物p 视觉定向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学会的p 在视觉定向中,视觉、触觉、动觉、平衡觉的联合作用有重要的意义n 3.5 方位知觉3.5.3 听觉的方向定位n 听觉定向的规律p 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p 前方和两耳轴线水平面上的声音辨认最准确p 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p 如果以两耳联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则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易混淆 n 3.5 方位知觉n 人分辨声源方向的原因p 人的两耳间相隔约27.5厘米,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便产生了两耳刺激的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这是人耳进行声音定向的主要线索n 单耳侧圆锥底面定向n 听觉定向n 4 时间知觉4.1 时间知觉概述p 时间知觉n 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p 时间知觉的形式n 对时间的分辨p “刚才在休息,现在在上课” n 对时间的确认p “今年是2008年” n 对持续时间的估量p “这节课已经过去了半小时” n 对时间的预测p “三个多月后就要放暑假” n 4.2 时间知觉的依据对时间的知觉必须通过各种媒介间接地进行。p 时间知觉的参照系n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p 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化等p 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生物钟n 心跳和脉搏:每分钟60-70次n 从进食到饥饿:每周期4-6小时p 计时工具n 日历、时钟、手表等n 4.3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4.3.1 感觉通道辨认时间间隔p 听觉:1/100秒p 触觉:1/40秒p 视觉:1/10-1/20秒4.3.2 活动内容p 在现实中n 活动内容贫乏枯燥,将度过的时间估计得比实际长n 活动内容丰富有趣,将度过的时间估计得比实际短p 在回忆时n 经历贫乏枯燥,将回忆中的时间估计得比实际短n 经历丰富有趣,将回忆中的时间估计得比实际长p 4.3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4.3.3 情绪和态度p 情绪的影响n 兴奋欢乐时,觉得时间过得快,出现估计不足n 厌恶烦闷时,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高估你坐在一个漂亮姑娘旁边,坐了两小时,觉得只过了一分钟;如果你紧挨着一个火炉,只坐了一分钟,却觉得过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爱因斯坦p 态度的影响n 期待某种事物时,觉得时间过得慢n 对不愿出现的事物,觉得时间过得快5 运动知觉n 运动知觉概述p 运动知觉n 人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p 运动知觉对人和动物的适应性行为有重要意义n 运动失认症(motion agnosia)p 无法用茶壶倒茶p 无法待在人多的地方p 过马路有困难 n 运动知觉的种类p 真动知觉: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p 似动知觉:将静止物体知觉为运动n 真正运动的知觉n 由真正运动引起的知觉p 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刺激视网膜上对运动敏感的感受野时,便激活视觉系统高级部位的相应神经细胞,从而产生运动知觉n 真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p 物体位移速度过慢时,我们便不能察觉它在运动n 运动知觉下阈:约2 6 /秒 p 物体位移速度过快时,我们同样不能觉察它在运动n 运动知觉上阈:约35/秒n 似动知觉n 似动知觉p 将静止的物体知觉为运动 p 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n 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p 动景运动 p 诱导运动 p 自主运动 p 运动后效 n 动景运动n 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刺激物的连续运动n 动景运动n 对动景运动的解释p 由于刺激所引起的感官兴奋有一个短暂的持续时间,当第一个刺激所产生的兴奋尚未消失时便接着出现第二个刺激,两个刺激印象便发生融合,观察者就产生了似动的知觉 n 诱导运动n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p 站台错觉n 坐在静止火车中等待错车,相邻站台列车的移动引发自身列车移动的错觉p 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但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p 相对于较大的、不封闭的物体,较小的封闭的物体容易被“诱导”得运动n 自主运动n 自主运动(游动效应)p 由于人的眼睛长时间注视一个固定的光点,从而发现光点飘忽移动的现象p 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背景上没有其他参照物,无法确定刺激物是否稳定的缘故n 运动后效n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n 6 错觉 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n 6 错觉6.1 视错觉p 线条长短错觉n 垂直-水平错觉 n 缪勒-莱耶尔错觉(箭形错觉) n 潘佐错觉(铁轨错觉) n 贾斯特罗错觉 p 面积大小错觉n 艾宾浩斯错觉 n 月亮错觉 n 垂直-水平错觉n 缪勒-莱耶尔错觉n 缪勒-莱耶尔错觉的应用n 潘佐错觉n 贾斯特罗错觉n 艾宾浩斯错觉月亮错觉n 6 错觉6.1 视错觉p 形状错觉n 赫林错觉 n 奥比森错觉 p 方向错觉n 左氏错觉 n 波根多夫错觉 p 颜色错觉n 水彩错觉 p 其他视错觉 n 赫林错觉n 奥比森错觉n 奥比森错觉n 形状错觉n 形状错觉n 左氏错觉n 左氏错觉n 波根多夫错觉n 波根多夫错觉n 水彩错觉n 编索错觉n 编索错觉n 楼梯错觉n 赫氏方格图n 6.3 对错觉的解释n 眼动理论p 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p 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n 垂直-水平错觉n 缪勒-莱耶尔错觉p 但是有实验证明眼动不是造成错觉的真正原因n 6.3 对错觉的解释n 周围抑制论p 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p 物体各部分反光度不同,使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受到抑制n 6.3 对错觉的解释n 深度加工和恒常性误用理论p 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p 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p 这种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加工理论n 垂直-水平错觉n 缪勒-莱耶尔错觉n 潘佐错觉n 常性误用理论n 感知觉练习题n 晴朗的黑夜能看见30英里外的一束烛光,这是感觉的()。p 绝对阈限p 相对阈限n 刚洒香水时你可以闻到它,再过一会儿就闻不到了,这是感觉的()。p 绝对阈限p 感受性提高p 感觉对比p 感觉适应n 感知觉练习题n 当一个物体逐渐向你移近时,你双眼的眼球都将向内转动,这时的眼肌紧张度提供了一种深度知觉的线索,称为()。p 重叠p 运动视差p 辐合n 注视红灯之后看白墙,眼前出现了绿色的光斑,这种现象叫做()。p 正后像p 负后像p 明度对比p 色彩对比n 感知觉练习题n 人们能从“花瓶人面”两可图形中看到花瓶和人的侧脸两种不同的物体,这说明了知觉的()。p 理解性 p 选择性 p 恒常性 p 整体性 n 当我们坐在火车上看窗外时,近处的树木飞快闪过,远处的房屋则移动较慢,这种现象称为()。p 运动后效p 诱导运动p 运动视差 n 感知觉练习题n 请就下列现象各举一个例子p 感觉适应p 感觉对比p 联觉p 知觉的选择性p 知觉的整体性p 知觉的恒常性p 动景运动p 诱导运动一个实验 p 哪个才是真正的一分钱?n 实验者p Nickerson & Adams, 1979n 实验材料p 15个硬币图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n 实验要求p 让被试指认:哪一个是真正的一分钱?n 实验结果p 平均答对率1/15,说明被试完全靠猜测来回答熟悉的事物未必容易记忆。为什么?p 真实的一美分硬币图像p 实验参与者绘制的一美分硬币正面图像p 一个问题 p 1 注意的一般概念1.1 什么是注意n 注意的定义p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n 注意的“探照灯”比喻 n 注意的特征p 指向性 、集中性 p 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关系密不可分n 指向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n 集中是指向的深入和发展n 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注意的指向范围就缩小p 注意的指向性p 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瞬间,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对象n 例子p 在剧院看京剧p 极端的例子:Eastern Airlines Flight 401 n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p 为了更有效地加工一些刺激,其他的要退缩出来n 注意的对象有外部和内部之分p 外部:外界事物p 内部:自身的机体变化、心理活动等p Eastern Airlines Flight 401p 1972年12月29日,美国Eastern Airlines的401号航班从纽约起飞,很快将抵达目的地,就在当机组人员要放下起落架准备在迈阿密降落时,他们发现前起落架“放下并锁定”的指示灯没有亮起。p 机组得到控制台的同意后向西飞到位于埃弗格来兹上空的一片隔离区,保持2,000英尺的低空飞行高度,同时检查哪里出现问题。p 机长要大副将飞机转为自动驾驶状态。二副下到驾驶舱下面的电子舱检查那里的手动驾驶指示装置。该公司的一位维修专家正好作为观察员在驾驶舱里。他也下到了电子舱。p Eastern Airlines Flight 401p 此时,航空管理员注意到雷达屏幕显示飞行高度只有900英尺,他提醒机组人员注意,控制台随即收到机组回答:“好,我们掉个头回到机场。航空管理员进一步指示,“Eastern Airlines401航班向左转,飞向180区域。”p 几秒钟后,飞机掉转航向左倾斜28度,此时,全神贯注于解决起落架指示灯问题的机组人员才发现飞行高度不够!但是发现得太晚了。飞机当即坠毁,致使101人丧生。p 在飞机坠毁前,机组成员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起落架指示灯上,竟没有一个人去看关键的高度表和注意到控制台的警告,造成了极端的注意选择情形认知隧道。 p 注意的集中性p 心理活动对所指向的对象作出清晰的反映:“聚焦” p 注意集中性的两种体现n 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p “聚精会神” p “专心致志” n 就同一种心理活动而言,它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深入下去p “注视” p “倾听” p 1.1 什么是注意p 注意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n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p 人们常说的“注意”,其实是把注意所指向和集中的心理过程内容省略了,实际上应该是“注意听”、“注意看”等如果把心理过程比做一艘航船,那么注意不仅掌管着启航,还负责领航、护航。注意贯穿于各个心理过程的始终。一旦注意中止,心理过程将偏离目标,甚至中止。p 1.2 注意的功能p 选择功能n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p “瓶颈” p 被注意选择了的信息才能进入下一步加工n look see; listen hear; touch feel n 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p 小测试 p 鸡尾酒会效应 p 瓶颈现象与注意的选择功能p 小测试p 请大家看下图,图片消失后,请回答出图中有哪些数字,其总和是多少。p 小测试p 请再回答下列问题n 刚才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n 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n 图形的顺序如何?p 答案n 蓝色三角形n 红色正方形n 橙色圆形n 绿色正五边形p 启示n 当注意被导向数字时,图形的形状和颜色被忽略n 注意使得人们可以撇开无关信息,集中加工有关信息p 鸡尾酒会效应p 1.2 注意的功能p 维持功能n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n 如果没有注意的维持功能,头脑中的信息很快就会从意识中消失p 调节和监督功能n 调节功能p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对象发生转移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顺利完成n 监督功能p 使心理活动不会偏离预定的目标p 1.3 注意的外部表现和生理指标p 注意的外部表现n 适应性动作p “侧耳倾听”、“凝视” n 无关运动的停止p “鸦雀无声”、“呆了” n 呼吸运动的变化p 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p 紧张注意时会出现“屏息”现象n 注意的外部表现有时可能会与内部状态不一致p “似注意”和“似不注意” p 1.3 注意的外部表现和生理指标p 注意的生理指标n 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变化p 集中注意时,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n 瞳孔直径的变化p 努力维持注意时,瞳孔直径变大n 脑诱发电位的变化p 2 注意的类型分类的依据:根据注意时有无自觉目的和意志努力。2.1 无意注意n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p 无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朝向反射n 由情景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n 朝向反射常伴随着身体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提高动物感官的感受性,能动员全身能量资源以应付个体面临的活动任务p 2 注意的类型2.1 无意注意n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p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n 刺激物的强度n 刺激物的新异性n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n 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p 人的主观状态n 需要、兴趣和态度n 情绪状态n 知识经验p 2.2 有意注意p 含义n 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p 有意注意的特征n 目的性n 意志性p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n 个体的意志努力n 对活动任务的理解和认识 n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n 对活动的精心组织p 2.3 有意后注意p 含义n 事先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通常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p 特征n 相对于无意注意p 有意后注意是由预定的目的任务引起的n 相对于有意注意p 有意后注意的保持并不需要意志努力p 形成条件n 对活动浓厚的兴趣n 活动的自动化p 2.3 有意后注意p 兴趣与注意的关系n 兴趣与注意的相关性p 直接兴趣引起无意注意p 间接兴趣引起有意注意n 兴趣与有意注意到无意注意的转换p 三种注意的区别p 2.4 三种注意的特性与课堂教学p 无意注意n 教学环境排除干扰n 教学内容丰富新颖n 教学方法生动灵活p 有意注意n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n 正确组织教学,防止学生疲劳n 加强意志力的培养p 2.4 三种注意的特性与课堂教学p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结合n 单纯依靠无意注意,会使得教学重形式轻内容,而且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n 单纯依靠有意注意,会因为长时间用意志努力来维持注意而使人产生疲劳,造成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垂直大模型安全手册
- 节能减排规定
-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策划模板企业文化传播手册
- 产品研发进度管理表带任务分配模块
- 财务管理费用预测与控制方案工具
- 儿童生活环境确保承诺函6篇范文
- 证券从业教程考试不去及答案解析
- 英语的时态体系与时态的正确使用教案
- 承诺履行合同条款责任保证承诺书3篇范文
- 幼儿园合作经营合同书
- 做最勇敢的自己
- 《中国象棋基础教程》课件
- 保险销售技巧培训课件
-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课件
- 2025年河北石家庄市高速公路集团限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收费人员150名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地面铺装室外施工合同
- 人员分级管理
- 2024-2025年江苏专转本英语历年真题(含答案)
- 《铁路轨道维护》课件-钢轨母材探伤
- 餐饮服务工作培训
- 高中学习主题班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