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_第1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_第2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_第3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_第4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第一章 规划背景1一、发展背景分析1二、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特征与问题6三、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0第二章 空间发展战略要点13一、区域功能定位13二、空间组织形态14三、产业支撑与空间优化16第三章 都市圈空间组织与引导24一、总体结构24二、片区空间组合27三、核心城市空间29四、跨市域城市组团29五、重点中心镇空间30第四章 都市圈支撑条件建设33一、交通运输体系33二、数字城市和信息港42三、天然气利用43四、区域供水44五、基础设施走廊45第五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46一、原则和目标46二、区域环境污染防治48三、区域防灾减灾50四、生态功能区划52第六章 区域文化与风景旅游资源的整合55一、区域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优势55二、旅游地形象定位56三、风景旅游资源的整合58第七章 区域空间管治协调62一、管治协调准则62二、管治区域与重点63三、协调区域与重点70四、管治措施74第八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78一、区域人才流动机制78二、区域资金流动机制80三、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协调政策81四、区域协调机制81五、乡镇镇区和农村居民点撤并的政策机制82第一章 规划背景苏锡常地区,包括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设区市,土地面积1.75万平方公里,人口1349万,是江苏和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发展背景分析1、区域人口最密集、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苏锡常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土地肥沃,是我国农业集约经营较早的地区。长期以来,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和高产出的殷实农业,促进了人口高度密集,人口密度已达到770人/平方公里,超过沿海其它几个城市密集地区,如珠江三角洲、浙东北及环渤海地区,并造就了农业经济和水运条件下小城镇均等密集发育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扩张,土地基本开发殆尽,人口和经济不断增长过程中的各项空间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图1-1 苏锡常地区人口密度与人均耕地面积的区域比较(1999年)注: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全市以及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浙东北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环渤海地区受资料所限,仅选择了辽宁境内的大连、营口、锦州。2、城镇发展历史悠久,古今交融的文化积淀深厚苏锡常历史悠久,苏州、常州等城市都具有2千年以上的历史,“水乡泽国”的水、城和谐,历史文化名城(镇)众多,在海内外有着很高的声誉,蕴藏着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作为吴文化植根的地区,文化底蕴丰厚,内涵丰富,人才荟萃,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特别是在现代经济环境下,苏锡常人充分发挥吴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市场意识强,创新思维优,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现代经济的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创造了苏锡常经济的新成就,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思维巧妙结合的榜样。3、江苏经济发展的精华地区和对外开放的先导地区苏锡常地区以仅占江苏省17.07%的面积,18.71%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3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投资消费量,尤其是占据全省67.92%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和58.81%的外贸出口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2492元,是江苏省平均值的2.2倍;GDP及外向型经济指标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也远远超过其人口和土地所占的比重;苏锡常是财税的重要贡献地区,在江苏省以及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的经济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珠江三角洲、浙东北、环渤海等沿海城市密集区相比,苏锡常的经济指标高于浙东北、环渤海地区等,但普遍低于珠江三角洲。发挥竞争优势,提升发展水平,是苏锡常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表1-1 苏锡常在江苏省及长江三角洲中的经济比重(1999年)苏锡常总量占江苏比重(%)占长江三角洲比重(%)上海人口(万人)134918.7118.061313土地面积(平方公里)1751317.0717.576340国内生产总值(亿元)303539.4322.0940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93133.9318.5318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82234.3317.621590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10858.8132.23188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4567.9233.3860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2532.4115.11432 表1-2 苏锡常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区域比较(1999年)珠江三角洲浙东北渤海湾(辽宁)苏锡常人均GDP(元)28463.5317128.7412505.5822492.48人均财政收入(元)2151.72603.57843.19924.30三次产业结构6.4:49.7:43.910.3:55.4:34.313.6:43.3:46.45.9:56.6:37.5乡镇企业总收入(亿元)6145.795274.52全社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元)9310.305617.141754.586898.41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10989.815581.897297.026091.20人均外贸出口总额(美元)2981.20797.65人均实际利用外资(美元)531.3648.20121.59332.24年末三资企业工商登记数(户)3887655568305城乡居民人均年末存款余额(元)27648963910205119664、产业结构以制造业占主导,混合经济呈现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1980年代,苏锡常的产业动力来自乡镇企业的发展,到1990年代初已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并造就了典型的“苏南模式”。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股份制、合资等公司制企业为主体的混合型经济成为产业主导力量,1999年国有控股工业只占工业总产值的14.2%。城市开发区建设和外资介入带动了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值在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位居第2、第9和第29位;以江阴10多家乡镇企业上市公司为代表的股份制经济,通过地区资本重组和扩张推动区域和空间扩展;昆山普遍与外商及港台投资合资,发展独资企业,通过外向型经济带动经济飞跃。由于上述产业投资大规模集中于制造业方面,强化了苏锡常制造业的地位,第二产业仍是GDP增长的最大贡献者。与沿海其他城市密集区相比,苏锡常第二产业比重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创新体系较弱,高新技术R&D支出占GDP不足0.4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69.2亿元,比上海的1269.72亿元约低39.4%,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产值来自高新技术制造加工业,其产品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基本上在区外。 表1-3 苏锡常各市(县)人均GDP的排名人均GDP199019951999数量排位数量排位数量排位苏锡常35091522722494苏州市区557631403510245407常熟35267151528209929张家港33588224831286975昆山35796172876291973吴江320410170327231188太仓37264189464302152吴县26611113510111878011无锡市区64331200653340651江阴33559178944262016宜兴22891311937131615813锡山36995203202287844常州市区592021431291942210溧阳166215789014943115金坛1917147612151039914武进25421213473121736112注:鉴于统计资料缘故和便于比较,仍延用撤销同城县级市之前的行政划分。 表1-4 苏锡常三次产业比重及其贡献率产值比重(%)就业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8019.4863.1516.6755.6233.7210.65199015.363.121.528.6552.1919.1619995.9156.6437.4523.1831.7345.09对GDP贡献率对就业贡献率1980-199011.1349.3317.90-19.6022.949.911990-19954.4445.6727.39-8.30-2.378.321995-19990.6216.5215.851.45-21.0316.23注:GDP贡献率以现价计算,比实际增长率要高5、与上海的关系开始由单向接受辐射向双向互动发展演进近代以来,苏锡常与上海在产业与原料、金融与市场等方面就有密切的联系和天然的分工协作。苏锡常既是上海的农产品及消费品工业原材料供应地,也是工业配套基地和支撑上海产品和流通消费的主要市场。1990年代的浦东开发有力促进了苏锡常的经济发展,上海对外开放的波及效果明显。以浦东开发为契机,国际工商经贸界掀起了上海热,比邻的苏锡常也因此成为外商投资新的热点。跨国公司往往在上海设立总部和营销中心,而把生产基地放在苏锡常,并加速技术和投资向苏锡常转移,促进了制造业升级。同时改革开放的加速带来的发展机会剧增,随着许多重大改革措施在上海先行,如金融体制的改革,证券交易所的开设、浦东保税区的建立等,首先得益的周边地区就是苏锡常,如上海交通银行的首批分行就设在苏锡常等周边地区。而苏锡常的繁荣又反过来推动了浦东建设。苏锡常进入浦东新区或在上海参股的企业很多,强有力地支持了浦东的开发建设。随着双边投资的增强,人流、资金流等更加密切和频繁,两地之间出现了“周通勤”的现象。两地通过联合与竞争,在三大产业方面基本形成了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协作分工的“双赢”局面。在制造业方面,苏锡常与上海之间从以配套为主的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错位趋势发展,经济联系更为密切,竞争也更为激烈。苏锡常地区一直是上海的制造业配套基地,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发展又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海通过配套技术、周日工程师等形式帮助了乡镇企业的成长。随着自身发展能力的增强和制造业结构升级,苏锡常的制造业从为上海配套起步,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基本形成与上海水平分工的行业格局。根据有关研究认为,长江三角洲内部上海与苏锡常的产业结构最为相似,1999年以工业销售产值计算的制造业结构行业相似系数为0.819487,除了纺织和交通运输制造业各有所长外,大部分制造业行业仍然接近。根据新贸易发展趋势,垂直分工贸易逐步为产品差别型的水平分工贸易所替代,即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最密切,而且通过优势竞争,能更快地促进结构优化。苏锡常与上海之间的产业水平分工趋向使物流密度更高,联系更为频繁紧密,约有20%的长途电话是与上海交往的。同时,在一些共同拥有优势的行业,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生产方面,仍将存在激烈竞争。这种竞争有利于促进地区行业的专业化、特色化分工的形成。 表1-5 苏锡常和上海的主要制造业分布(1999年,单位:%)纺织业服装化学原料黑色金属冶炼金属制品交通运输制造业电气电子苏锡常15.1464.8998.7165.7464.1234.2357.34010.045上海4.0973.4276.3829.3414.84512.8057.15010.352现代服务业仍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工。上海作为金融、信息及物流中心和产品的出入枢纽,其较强的综合服务功能所提供的产业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创新服务、金融服务等已成为苏锡常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大企业集团都把上海作为最重要的营销基地之一,设立分公司,甚至把总部搬迁到上海。即便这样,上海的发展仍离不开苏锡常的支持,苏锡常地区发达的制造业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市场需求,苏锡常较发达的基础设施,如通信、运输体系已成为上海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同时,苏锡常地区作为原料、能源和半成品的输入地和成品的输出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上海向外辐射中转站的作用。更者,苏锡常作为上海旅游后方基地,正承担着上海旅游、消费、休闲地和房地产市场的部分功能,日益发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苏州旅游的外省人数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上海,上海已成为苏州旅游业最大的省外市场。 表1-6 苏锡常与上海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1999年)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上海2000.9813.5922.2828.8610.529.58苏锡常1136.5814.539.8712.429.578.18农业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意义的农业联系减弱,向上海调拨和流入的农产品和其他第一产业的产品数量大大减少,这一功能逐渐为苏北和其他邻近地区所替代。但苏锡常地区紧跟都市型市场的变化,大力发展了为大都市服务的郊区型农业、优质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随着上海的经济日益繁荣,上海也成为苏锡常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之一。二、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特征与问题苏锡常地区城镇发育早,在农耕和水运条件的农业社会,城镇基本表现为平原水网地区小规模的均衡、密集分布的典型特征。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上海的兴起,一些交通便利城镇的工商业职能日益凸显,沿沪宁铁路的无锡、苏州、常州等逐渐发展为制造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空间分布开始出现交通指向性的特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体系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并存在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一)基本特征 1、苏锡常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的都市化区域,已开始具有多中心的都市圈特征苏锡常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水平为47.7%,城镇规模序列齐全(表1-7),大中小城市比例均衡,城镇体系发育较成熟。从地域分布看,城镇群体主要集中在沪宁交通沿线和沿江地区,呈现城镇空间密集、连片发展的趋势。以苏州、无锡和常州为一级中心,以常熟、江阴、张家港、昆山等第二等级城市和一大批小城市、城镇以及城镇之间的通达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形态初具、内部联系密切的都市圈。 表1-7 苏锡常城镇等级规模表(1999年)城市类型城市城镇人口(万人)占城镇人口的比重(%)总人口(万人)第一层次(设区市)苏州市区123.448.6220.99无锡市区121.0242.27常州市区95.095.0第二层次(县级市)常熟29.4527.9114.95张家港16.891.34昆山14.8764.93太仓12.951.94吴江15.7281.08江阴26.0129.25宜兴20.7113.83武进13.0125.0溧阳28.080.1金坛18.056.5第三层次(建制镇)约284个164.2323.5(含在县级市中)合计699.07100.01467.19资料来源:苏州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论证稿)、无锡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论证稿)、常州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论证稿)2、城市化由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转变改革开放初始,苏锡常地区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通过乡村工业化开辟了一条产业由城镇到农村、发展小城镇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途径,加上设镇标准变化,建制镇(不包含县城镇)从1990年的147个,迅速扩张到1994年的304个。随着城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一城市化途径带来的局限性凸现,城镇分散和大量“亦工亦农”、“亦城亦乡”人口存在,阻碍城市化质量的提高和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同时作为小城镇扩展的最大的动力源-乡镇企业由于买方市场等因素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小城镇规模增长和空间扩展的客观需求减弱。顺应这一客观要求,江苏省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乡镇撤并战略加快了小城镇的撤并力度,建制镇个数从1998年的322个减少到2000年的284个。随着小城镇增长动力的弱化,自下而上城市化逐步被自上而下型所取代,市场化和外向型经济成为城市化的新动力,新区及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增长,推动大城市中心区的经济和人口进一步集聚,1990-1994年无锡和苏州的市区非农业人口分别增长4.4%和8.4%,而1994-1999年则分别增长12.6%和13.8%,年递增率高出1-1.5%,一些中等城市仍维持较高的人口增长,张家港、吴江等小城市等增长继续加快,但江阴、常熟、宜兴等增长规模相对变缓。3、城市化内涵由农村地域空间扩张向城市地域的现代化转变随着城市化动力机制和途径的变化,以及经济增长模式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集约经营转变,城市发展开始注重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并对原有城镇进行优选组合,逐步向内涵发展为主转化。城镇现代化水平和市场功能有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化目标由数量扩张向现代化质量提高转变。(二)存在问题1、空间分散,产业和城镇集中度有待提高苏锡常在农业自然经济下形成均等分布的小规模城镇格局在工业化进程中没有根本打破,乡镇工业化过程和分散的开发区布点,以及行政分割的影响,导致产业和城镇分布继续分散。2000年苏锡常建制镇284个,镇区常住人口平均规模为5800人(总人口为164.23万人),其分散程度远远大于国内沿海其他城市化密集地区,与国外发达国家更是无法相比。城镇规模小和空间分散,一方面影响了城镇的空间集约,每个建制镇人均用地245平方米,远远超过建设标准和实际需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向乡村地域蔓延。另一方面降低了城市集聚的外部经济性,第三产业的发展达不到集聚规模,影响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并加大了空间组织和协调的难度。 表1-8 苏锡常城镇分布的国内、国际比较(1999年)地区城镇密度(个/千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平均规模(万人)苏锡常19.82.33(其中建制镇0.58)杭嘉湖地区11.1渤海湾(辽宁)6.6 英国1.610日本1.714美国0.93注:国外资料为1990年代初的资料2、职能单一,服务功能有待加强基于长期以来与上海的分工协作,苏锡常的绝大部分城镇定位为制造业加工,第三产业都比较落后,其比重不仅低于国内的特大城市,也低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杭州。在苏锡常,即使是苏、锡、常城市达到和接近百万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忽略了地区产业发展的研发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特别是金融信息等新兴产业比重低,缺乏现代物流基地,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及消费市场等基本都依赖上海、南京等大都市,从而影响了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的建设和规模的扩大,导致城市现代化程度不高,市场中心的功能不突出,城市服务功能弱,中心城市的集聚力不够强。而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和旅游城市,有浙江广大腹地和约8000亿元民间资本的支撑,因而具有相对独立的消费和服务体系,商业贸易以及金融等服务业比较发达。 表1-9 苏锡常市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1999年)GDP(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苏州266.41103.8838.9945.09无锡377.95168.6044.4743.49常州167.8863.9038.0648.52 表1-10 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市区的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纽约(1989)80.0086.70巴黎(1988)72.7077.90东京(1988)72.5070.00汉城(1989)68.9063.20香港(1990)73.2063.30北京(1997)59.5657.7上海(1997)48.4146.9广州(1997)55.1353.8杭州(1999)50.5047.03、空间无序竞争多于联合,都市圈内部网状联系有待加强空间无序竞争表现为城乡之间和城镇之间的竞争和重复建设。城镇在缺乏要素集聚分散的合理引导下,出现了“摊大饼”及沿交通干道的蔓延,在沿沪宁地带以及长江沿岸江阴和张家港之间的地带,城镇首尾相连,蚕食郊区和农村耕地。城乡功能混乱,城市之间、城镇之间功能类同,缺乏协调和分工,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关系不紧密,区域南北联系弱。造成空间无序竞争的根本症结在于制度性原因,现有的财税包干体制和以产值、税收定绩效的干部考核体制,政府对企业发展、市场开放、空间争夺等方面,有着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地区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导致: (1)产业同构和竞争激烈。苏锡常产业资源禀赋相似,产业结构相似(表1-11),都以纺织、电子、机械、化工等为主要行业,行业、企业普遍缺乏协作,形不成规模效益,往往一些起步早、势头很好的企业,最后没能通过进一步整合“做强、做大”,同样城镇规模也难以“做大,做强”。 表1-11 苏锡常三个市的制造业相似系数(1999年)苏州与无锡无锡与常州常州与苏州制造业相似系数0.92920.95260.8661(2)基础设施统筹协调不力。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导致公共财政投入的部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基础设施线网密度需要进一步与城镇集聚发展的布局相匹配,以免造成资源、投资的浪费,影响集聚发展。港口、机场等重大设施布局尚待进一步论证、合理规划。(3)行政分割,各自为政。地方保护色彩仍很浓厚,造成了市场分割和资源垄断,加上许多县级市经济实力都比较强,苏州、无锡、常州没有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应有功能,缺乏龙头带动和内部有机合作。而且,不尽相同的土地、税收和地方性金融政策使得竞争的公平性缺乏有力保障,使产业组织集中化的市场运作更为艰难。4、城市环境质量恶化,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下降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苏锡常也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水气环境污染、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地面沉降、洪涝灾害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太湖富营养化和水污染问题突出,苏锡常已成为水质型缺水地区,总体水质日趋下降,如不加大治理力度,水资源问题将成为城市规模扩张的关键制约。苏锡常还是我国主要的酸雨区之一,城市大气质量变差,开始影响城市人居环境。长期超采地下水,形成大范围的沉降漏斗,造成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城镇目前实际的防洪标准偏低,特别是建于低洼地的新的开发区更缺乏有效的防洪设施和保障。高速增长和空间蔓延导致未来城乡土地利用的冲突较大,土地剩余空间少,对城镇扩张的土地空间支撑减弱。三、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实现苏锡常协调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性,是由苏锡常在全省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决定的,也是城镇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世界城镇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1、发挥苏锡常在全省社会经济中的影响和作用苏锡常是江苏省率先实现工业化、组合苏中、带动苏北的经济增长核心地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领先者和创新基地,具有示范带动的表率作用。苏锡常地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拥有双向辐射的区位优势,实现协调发展是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将中心城市“做强、做大、做优、做美”,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强化城乡空间联系,促进一体化的生产和流通经济网络的实际行动。这样能更好地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分类指导原则,有利于增强国内国际竞争能力,带动全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争取江苏在全国以及世界城市体系中更高的地位。2、促进苏锡常城镇快速发展和提高整体竞争力长期以来,苏锡常的城镇发展存在空间蔓延无序、重复建设严重,恶性竞争强等问题,使区域资源浪费严重,内耗大,如不到10公里的地方建有两座电视塔,各市、县,甚至乡镇拥有自己的发电厂、水厂。为此,应该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角度,进一步考虑城镇空间协调发展的问题。从苏锡常内的单个地区、特别是无锡、常州地区的城镇分布看,都不是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也只有从苏锡常或更大地域范围,才能构建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城镇体系。通过三市协调发展,可以充分发挥苏锡常的区位、基础设施、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组合优势,促进资源共享和共建,建立联合协作、不断创新的产业体系,实现空间合理有效利用,整合苏锡常的竞争优势,避免、消除不利因素,整体抬升区域竞争力。3、呼应上海国际地位的重新确立对苏锡常地区发展的影响与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上海以其独特的区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改革和创新中心,跨国公司在中国最大的管理和服务中心,以及亚太经济圈内最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核心城市之一,逐渐上升为国际金融、贸易、旅游中心,开始跻身于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国际性城市行列之中。苏锡常处在以上海为核心的大都市圈板块之中,经济发展将继续受益于上海的资金、市场、管理和技术等,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才、资本等受上海吸引的外流现象。如何围绕上海这个“龙头”,有所为,有所不为,与上海形成既联合又竞争的错位发展格局,是苏锡常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整个苏锡常人口与上海相当,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利用外资相当于上海的3/4。只有整合三市的力量,才能做到“依托上海、服务上海、相对独立、互惠互利”。4、适应区域竞争的压力和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的需求与全国其他沿海城市密集区比较,苏锡常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浙东北以及温州地区的发展,呈现咄咄逼人的态势,发展压力迫使苏锡常必须奋起直追。未来面对这些地区高速增长和区域竞争的巨大压力,苏锡常也必须通过产业和空间组合,整合三个市的社会经济实力,培育和发挥一定的区域竞争优势,加速区域现代化进程,确保其在长江三角洲以及全国的重要地位。5、区域一体化等背景下世界城镇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影响从全球来看,世界城市体系正进一步向着城镇密集和要素集聚发展的方向演进,城市化水平稳步抬升。据联合国人居中心的预测,2010年全球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2025年达到65,其中发达国家将达到83,发展中国家将达到61。现代跨界城市的发展,大都市区、区域性城镇体系、大城市密集带乃至世界性城市网络等现代城市化空间组织形式的出现,都反映出跨行政区发展的超强生命力。世界城市纽约依托的美国东北部区域、伦敦依托的英国英格兰区域,以及东京依托的日本东海道区域,都是具有雄厚全球控制能力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内,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体系发育完善,各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有着密切的交互作用,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许多不同等级的都市区连成一体的大都市带。在苏锡常地区通过科学合理的都市圈发展构想,实现协调发展,创建一个依托上海大都市的空间框架,是适应国际潮流,把握发展机遇的必然趋势。6、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发展和中国加入WTO提供了发展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发展和中国加入WTO,都将使我国更加开放,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更加激烈。全球化发展,使产业出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空间配置,苏锡常作为我国的比较发达地区,也面临着接受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并有可能成为一些技术含量较高行业的生产基地。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进一步表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在促进区域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知识经济的发展规则是“不进则退”。面临这一浪潮,苏锡常如果不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迎头赶上,而仍沉溺以往的制造业的“辉煌”中,将不可能在今后20年保持目前的经济发展地位。而且WTO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果自身技术创新的能力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程度过高,今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到的限制因素比较多。因此苏锡常的高新技术发展必须加快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第二章 空间发展战略要点一、区域功能定位1、全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和创新基地苏锡常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和多项人均指标居于全国前列,作为江苏省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十分活跃,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及高新技术发展推动了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经济质量不断优化。通过整合三市的总体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今后,苏锡常地区的发展将继续担当全省经济社会的翘首,作为全省经济社会核心地区,以及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地,辐射带动苏中和苏北的引擎,在全省经济社会增长和结构优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先导和带动作用。2、国际性城市上海最主要的区域支撑苏锡常处于距上海200公里的上海大都市圈紧密圈层范围内,其飞速发展得益于上海的辐射带动,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直接影响区。上海正在重新塑造国际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地位。随着上海中心城市经济扩散效应的增强,苏锡常经济发展将更加体现出区域的“共同体”效应。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浙北地区相比,如果说杭州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为浙江全省服务的职能,那么,苏锡常则与上海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与协作,更大程度上是承担上海功能扩散及参与国际分工的职能,同时又是面向上海、江苏和国际市场的一个独立完整的强劲增长区域,在联合与竞争发展过程中,逐渐达到以上海为中心、与上海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3、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体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坚实的经济基础,苏锡常地区可以通过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旅游业等发展,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体。抓住全球制造业转移机遇和上海的国际引力,苏锡常可以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亚太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借助产业区建设和跨国公司的力量,通过高新技术的引进、移植与再开发、创新,与上海、南京共同发展沿沪宁高新技术密集带,争取在国际高新技术研发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依托江苏乃至全国旅游资源的高富集区和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的优势,发展观光旅游与文化、会展、商务相结合,提高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发展国际著名的旅游休闲基地。二、空间组织形态1、苏锡常经济与区域空间整合的目标与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紧密相伴的是区域一体化过程。从我国新世纪最具全球竞争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来看,任何单个城市都是难以独立地进入全球经济与城镇体系的顶尖行列,而只有通过区域发展优势的整合,发挥最大的群体效益,才能在区域整体实力提高的过程中实现各个发展单元的相应提升。这一规律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是得到验证的。因此,苏锡常经济与区域空间的整合是这一地区实现未来总体发展目标的基本依托。苏锡常地区经济与空间整合的目标是:通过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与空间利用的互动关系,最优配置区域经济与空间资源,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互动模式的最佳化、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优化。2、以都市圈来组织苏锡常经济与区域空间形态在现代生产组织关系和快速交通、信息技术等作用的推动下,当今区域-城市空间演化的总体趋势表现为:区域发展的日益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由此导致了城镇密集区、大都市区、大都市连绵带等诸多城市-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形态的不断出现。而“都市圈”是对这些城市-区域高交互作用地区进行空间优化组织的重要形式,是构筑城镇群体整合发展优势,以强化区域竞争能力的重要方式。所谓“都市圈”是指一个或多个大的核心城市,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相邻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除了常见的“单核心都市圈”外,还有一些以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核心都市圈”,如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日本的京阪神都市圈。“都市圈”的形成是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双向流动的结果,健全的都市圈的运作是以内在的社会经济紧密联系为基础,以便利交通、通讯条件为支撑,以行政的协调领导为保障的。“都市圈”是客观形成与规划主观推动双向作用的产物,其建立的根本意义是打破行政界限的束缚,按经济与空间、环境功能的整合需求及发展趋势,构筑相对完善的城镇群体空间单元,并以此作为更为广域空间组织的基础。因此,都市圈的建立与形成不仅具有空间形态和环境优化上的规划价值,更重要的是区域内部经济高强度联系、一体化的产物。3、苏锡常都市圈的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从全国总体经济格局看,苏锡常都市圈是“上海大都市圈”的组成部分,其内部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分别受到上海、南京两个特大区域中心城市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这并不影响苏锡常都市圈的客观存在和对其进行大力培育的必要。苏锡常目前正处于经济与空间发展模式抉择的重要关头。通过科学合理的都市圈规划,可以创建一个支撑苏锡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框架,促进经济社会要素集聚与重组,促进空间与环境的优化,促进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苏锡常的整体竞争实力、群体效益与国际地位。上海是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极核,是亚太经济圈内最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核心城市之一,并开始跻身具有区域性影响的国际性城市行列之中。长期以来,苏锡常凭借紧邻上海的有利条件,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最发达、与上海联系最密切的地区,承担了其部分功能扩散及参与国际分工的职能,也逐渐成为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强劲增长区域。苏锡常与上海形成了既联合又竞争的关系,如果缺少了苏锡常的参与、依托和支撑,“上海大都市圈”也是不完整的,其功能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培育苏锡常都市圈,就是为了使苏锡常更好地接受上海的经济辐射,双方逐渐达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从江苏省的发展来看,培育苏锡常都市圈,是贯彻江苏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提高区域与城镇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苏锡常都市圈的建设,在增强苏锡常国际竞争能力的同时,带动全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的能力与质量。通过经济辐射和经济吸引带动苏中、苏北,实现江苏南、中、北部地区的联动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产和流通经济网络,实现城乡关系的协调。此外,从强化对省外的浙北、皖南地区的吸引与辐射作用来看,也需要培育苏锡常都市圈这个强劲的增长区域。传统苏锡常城镇发展空间由于受到单一的沪宁发展轴线的影响,缺乏纵深影响的腹地,区域内恶性竞争强烈,作为“都市圈”发育并不完善。但是苏锡常三市在许多方面已形成了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区域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区域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区域旅游市场的共同营建等。同时,苏锡常地区内部存在着传统的和现代的日益加强的各种要素联系,具有产业、社会、文化发展的较大均一性,随着这一地区交通网络的健全,都市圈内部的要素流动将不断加强(目前苏、锡、常三城市间内部交通流占到区域总交通流的20%强,已经超过了日本关于大都市圈界定的标准)。更需指出的是,随着多条纵向轴线、跨江通道和沿江发展轴的建立,苏锡常城镇发展将向纵深发展,其影响的腹地将迅速扩展到苏中、苏北、浙北、皖南等地,都市圈的经济地域与空间格局将迅速形成,其外围影响圈层将扩展到上述地区。苏锡常都市圈的成长与发育具有广阔的前景。三、产业支撑与空间优化(一)产业支撑长期以来,苏锡常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小城镇的繁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使城市的生产功能得到极大强化。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以下的主要问题: 1、为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缩减,中心城市扩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产业动力不足。首先,制造业,特别是乡镇企业面临着买方市场约束,出现规模缩减。其次,随着苏北、安徽等地区的崛起,以及苏锡常地区资源环境空间日益局促,一些传统制造业开始向外转移。第三,对城市就业贡献最大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造成从业人员减少,从1990年开始,从业人数开始下降,这种下降是在总人口继续上升的情况下发生的,这说明它不是由于人口减少的缘故,而恰恰是结构性矛盾的结果,出现了失业、甚至从业人员回流到农业的现象,1995-1999年农业从业人员反而增加了约15万人。从就业趋向的产业选择上,要着力于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延伸第二产业链条,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就业弹性系数,有效扩大就业空间。2、区域自我创新能力不强。表现为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外来植入方式为主,自主创新和拥有核心技术能力不强。第二产业和城镇分散,既缺乏强大市场和服务功能,也缺乏有效的联系网络。这种格局会影响区域产业升级能力,并丧失在可能的要素转移中的机遇。日本1960年代在实施区域分散战略中提出建设科技城政策,但是大部分科技城只是大公司或跨国公司的制造业基地,缺乏创新体系和联系网络,被称为“没有大脑的科技城”。而且每个城镇依托一至几个公司发展,互相之间没有交流和联系,这些城镇只能称为“技术村”,而没有形成“技术极”。这些问题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向卫星城转入更多的研究和创新,同时创造本土企业建立和拓展的空间。苏锡常也需要创造条件加速高新技术的创新体系、现代服务业和市场体系的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空间联系,整合竞争优势。 图2-1 1978-1999年苏锡常从业人员的变动情况3、第一产业的粗放和分散经营,对非农产业发展形成了空间制约。苏锡常农业基础好,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粮食、油料作物随着耕地面积减少也出现下降,棉花大幅度减产。同时水产品等多种经营的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但虽然农业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在1990年代以来有所下降,1999年仍达到60%以上。农业优质品种比重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现状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受土地产权、农业比较效益等的影响,规模经济和产业化水平偏低,土地经营的分散性和小农经营方式一方面妨碍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业劳动力的释放,同时没有形成充分利用的集约空间,降低了土地使用率。产业与城镇是互为支撑的系统,相互之间有着累积因果循环的关系。产业发展,特别是非农经济的增长使人口和经济向城市地域集中,并经由技术外部性和市场外部性经济,提高城市区域生产率和区域盈利能力,从而导致新的资本形成和区域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人口和经济向城市地域的进一步集中。因此,产业发展所带动的区域盈利和创新能力增强,以及就业岗位增长是促进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重要支撑。产业优化和空间重组也直接关系到城镇的空间组织规模、形式和内涵等。结合城市化发展的产业需求,苏锡常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是:优化和调整制造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集约经营第一产业。此外,还应逐步实现产业生态化。这是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1、优化和调整制造业结构苏锡常的制造业地位将继续加强,今后发展要从两方面突破,第一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和武装现有的制造业企业,加速推进优势传统产业的升级,开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的产品,把苏锡常的优势行业建成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主导产业,形成我国乃至亚太地区先进的制造业基地。苏锡常纺织、机械、冶金、化工等行业优势明显,通过技术改革、产品更新及进口替代等发展,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要从全球竞争角度提升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纺织、机械制造业、精细化工、家用电器等行业;从强化产业规模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角度出发,将制造业的空间组织逐步向枢纽与响应型产业组织模式转变,即通过中心城市几个主导行业和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经济、技术、财政等垂直分工和管理,逐步建立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用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无污染企业取代传统产业。开发和应用清洁生产工艺,结合ISO14000工作,选择一批典型企业作为推行清洁生产示范单位,促进企业对生产原料、水(包括废水)、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缓解对资源、生态环境的压力。深入持久地治理重污染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企业,“关、停、并、转”兼用;对传统工业企业的工艺改革和设备更新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做到增产不增污。另一方面要加快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高新技术,是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和提升苏南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苏南传统制造业的转移也将为苏锡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腾出空间。苏锡常正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研发的硬件和软件服务体系。发达的工商业对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强大的需求和吸纳能力,提供了良好资金后盾,从而使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高新技术发展必须强化与上海、南京这两个技术高地的分工协作。国际上的许多高新技术发展是在大都市周边的二级城市,既有接近大都市的便利,又有大都市没有的优良的人居条件和环境容量。高新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如人们想象一样是毫无污染的行业,只是与传统行业相比污染比较少,比如信息行业就存在铅污染以及硅废弃物的排放问题。因此在高新技术行业分工上,上海、南京着力于跟踪国际领先技术的创新研究,苏锡常则主要侧重高新技术产业化及相关技术创新方面的基地建设。发展高新技术,关键在于智力资源。地方政府要致力于创造一个比较优良的区域环境,促进高新技术的创新体系的建立,逐步吸引技术开发人才的集聚以及风险投资的加入,提高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产业,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在技术开发、产业升级、体制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大力吸引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大公司到区内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