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金融运行分析.doc_第1页
某年金融运行分析.doc_第2页
某年金融运行分析.doc_第3页
某年金融运行分析.doc_第4页
某年金融运行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天马行空官方博客:/tmxk_docin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XX年金融运行分析XX年货币信贷增长经历了前8个月的过快增长后,月份以来广义货币M2和贷款增速进入平稳放缓阶段;全年狭义货币M 1增速持续加快。股票市场发展对储蓄存款的分流导致储蓄存款增速持续下降;由于2006年信贷投放较多和企业效益较好,企业资金总体宽松。贷款投放过多的势头在XX下半年得到明显控制;中长期贷款增长已在第三季度度过拐点,增速开始减缓;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速在第二、第三季度明显减缓后,目前保持平稳。XX年全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活跃,市场利率水平总体高于2005年。 在经历18月份过快增长后,2006年月份以来广义货币M2增速进入平稳放缓阶段;狭义货币M 1增速持续加快 2006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 34.56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增幅比年初低0.7个百分点,比年内最高的月份低2.3个百分点(见图1)。消除季节因素后,2006年12月末广义货币M 2季环比折年率为17.5%,比第三季度末高3个百分点,略低于第一、第二季度的17.9%和17.7%。总体看,在经历了2006年前8个月的过快增长后,目前货币政策调控已见成效,广义货币M2 增长处于平稳放缓阶段。2006年12月末,狭义货币M1 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增幅比年初高5.7个百分点(见图1),是2004年6月份以来的最高增速。 2006年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 2增长走势呈现相反的趋势。原因主要是:第一,2005年市场利率水平较低,企业大量使用银行承兑汇票替代活期存款,导致当年企业活期存款增长较低。2006年调控力度较大,市场利率上升,企业不再偏好银行承兑汇票,5月份后银行承兑汇票增速明显持续下降,活期存款重新大量增加。2006年全年新增企业活期存款11285亿元,比上年多增7632亿元;2006年年末企业活期存款增长18.9%。2005年企业活期存款对比基数较低,而2006年企业活期存款增加较多,是 2006年狭义货币M1增速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第二,2006年股票市场持续活跃,分流一部分储蓄存款。储蓄存款是准货币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分流对狭义货币M 1不产生影响,但对M2的增速会起到一定的减缓作用。第三,2006年12月份,财政存款大幅度下降,而且当月外汇占款增加较多。年底划拨的财政存款和大量结汇中大部分转为企业活期存款,导致12月当月狭义货币M 1增长速度进一步上升。可以判断,目前狭义货币M 1增速持续上升总体上是结构性、季节性变化引起的,不会影响总量调控的效果。 2006年8月份以来,尤其是从10月份到年底,受经济增长水平较高、公务员加薪、前期信贷发放较多、股票市场活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现金投放较上年同期明显增加。2006年12月末,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2.71万亿元,全年增长12.7%,增幅比上年高0.8个百分点。全年现金净投放3041亿元,同比多投放478亿元。 储蓄存款增速进一步下降,企业资金总体宽松 2006年12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3.54万亿元,同比增长16.8%,比年初、第一季度末、第二季度末和第三季度末分别低2.1、2.8、1.6和0.4个百分点。 2006年12月末,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6.16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幅比年初、第一季度末、第二季度末和第三季度末分别低3.4、3.6、2.5和1.4个百分点(见图2)。全年新增储蓄存款2.05万亿元,比上年少增953亿元。2000年以来出现过两次储蓄存款增幅持续下降的情况。一次是2004年居民储蓄存款实际利率不断下降甚至出现负利率,居民住房投资大幅度增加,储蓄存款增速持续下降;第二次是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后股票市场发展较快,上证综合指数全年上涨1514点,涨幅达130.4%,股市投资对储蓄存款分流作用明显,储蓄存款增幅持续下降。目前储蓄存款持续分流是基本正常的,有利于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也有利于直接融资的发展。2006年12月末,企业人民币存款余额11.3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幅比年初、第一季度末、第二季度末和第三季度末分别高4.2、2、2.8和2.7个百分点。全年企业新增存款1.74万亿元,比上年多增6076亿元,其中新增活期存款1.13万亿元,比上年多增7632亿元;新增定期存款6150亿元,比上年少增1556亿元。企业资金总体宽松。2006年企业资金总体宽松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效益好,2006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7891亿元,同比增长16.8%,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532亿元,同比增速为30.7%,比上年同期高10.6个百分点。二是全年新增贷款较多。三是当年结汇量大,全年新增外汇占款 2.22万亿元,同比多增4780亿元。 贷款投放过多的势头在下半年得到明显控制2006年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增幅比年初高 2.1个百分点,比年内贷款增速最高的月份低.2个百分点(见图3)。 消除季节因素后,2006年12月末,人民币贷款季环比折年率为12.7%,第二季度后贷款季环比折年率呈持续下降的态势。总体上看,贷款投放过多的势头在下半年得到明显控制。 2006年全年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3.18万亿元,比上年多增8265亿元,是历史上新增贷款最多的一年。18月份累计新增贷款同比多增一度高达9246亿元;之后的 911月份均同比少增,111月累计同比多增的数量已经明显缩小到7577亿元。12 月份当月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2142亿元,同比多增688亿元。新增贷款在连续三个月同比少增后,又出现回升迹象。虽然贷款增长过快势头得到明显控制的局势已定,但其反弹的基础仍然存在。从12月份的情况看,新增贷款同比多增主要是票据融资出现明显反弹。 分部门看,2006年12月末,居民户部门人民币贷款余额3.83万亿元;全年居民户部门新增贷款6119亿元,比上年多增2796亿元。年末居民户部门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2%,比年初高9.1个百分点。2006年以来金融机构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发放较多,全年个人经营性贷款累计新增4074亿元,比上年多增2735亿元,其中多数为金融机构对住户部门购买商用房贷款。 2006年12月末,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余额18.7万亿元;全年新增2.57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469亿元。年末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增幅比年初高0.8个百分点,比年内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速最高的月份低2.3个百分点。 中长期贷款增长已经度过第三季度的拐点,增速开始减缓;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速在第二、第三季度明显减缓后,目前保持平稳 进入第四季度后,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上升的势头明显乏力(见图4)。2006年 12月末,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10.65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分别比2006年年初、第一季度末和第二季度末高5.8、4.4和2.5个百分点,与第三季度末基本持平。从月同比看,12月末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首次下降,比11月末低0.4个百分点,放缓幅度明显。消除季节因素后,年底中长期贷款季环比折年率为17.8%。比上季下降6.1个百分点,从中长期贷款季环比折年率走势看,目前中长期贷款增长已经度过第三季度拐点。 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速在第二、第三季度明显减缓后,目前进入保持平稳阶段。2006年12月末,人民币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为1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比年初高0.3个百分点,比年内最高的月份低2.9个百分点。2006年全年新增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1.24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131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同比少增3702 亿元,少增较多。值得注意的是,12月份新增票据融资405亿元,同比多增398亿元,是自2006年5月份以来第一次同比多增。 全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活跃,市场利率水平总体高于2005年 2006年全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累计成交39万亿元,日均成交1554亿元,同比增长68.2%。其中,市场主要品种质押式债券回购全年累计成交26.3万亿元,同比增长67.7%,现券成交10.3万亿元,同比增长70.4%。从当月情况看,12月份主要是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交易同比增长较多,日均成交分别同比增长152%和112.9%。 全年市场利率运行总体高于2005年。12月份由于财政存款大幅度减少、外汇占款增加很多以及中国人寿新股申购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从高位较快回落。年底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