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pdf_第1页
中西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pdf_第2页
中西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pdf_第3页
中西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pdf_第4页
中西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译事纵横 中西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3 武光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北京市 100024 摘 要 同声传译理论研究一直是中国翻译界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 本文首先全面梳理了当代西方同声 传译理论研究的六种范式和四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指出了其特点 局限性及其嬗变过程的成因 然后分析 了当代中国同声传译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与西方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存在的差距 最后 本文指出了未来 西方同声传译理论研究会出现认知 语言 定性转向及中国同声传译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同声传译理论研究 范式转向 研究方法 Abstract Si multaneous Interpreting Studies SIS has been under2explored in China The paper first of all presents a panoramic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ix paradigms and fourmajor researchmethods in SIS in theWest un2 earthing their features limitations and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paradigm shifts in SIS It is then followed by an analysisof the status quo of SIS in China and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SIS in China and theWest Finally the paper outlines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qualitative orientation in SIS in theWest and the actions SIS researchers in China shall take to promote interpreting studies in the country KeyW ords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Studies paradigm shift research methodology 1 当代西方同声传译理论研究 Lederer 1981 19 指出 当同声传译 SI 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时 许多人对这种口译模式 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 在第一交际行为 pri 2 mary communication 中 人们一般是在完全理 解 comprehension 了对方的话语后再进行交际 反馈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 production 是线 性序列关系 在同声传译的第二交际行为 secondary communication 中 人们不能相信人 脑在对语言的部分理解的情况下还能同时做出 正确的语言产出 这违背了两者的序列关系 但随着一战后同声传译在各种大型国际会议的 广泛应用 实践证明这种口译模式是可行的 1919年的巴黎和会首次在部分谈判中使用了 英语和法语的同声传译 二战后 在纽伦堡审 判 194521946 中第一次大规模采用英 法 俄 德四种语言间的同声传译 这标志着作为一个 全新的职业 同声传译正式诞生 Chernov 2002 前言 1947年联合国正式采纳同声传 译 既节约时间又降低了费用 1953年A II C 国际会议译员协会 正式成立 同声传译的 成功实践不仅吸引了同声传译的从业人士 也 吸引了众多认知心理学家的重视 同声传译特 殊的听 说并行认知模式不仅对传译 而且可 能会使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产出机制有重要的 启示 在西方 同声传译研究可以说是口译研 究最主要的动力 甚至可以说西方口译研究史 就是同声传译研究史 1977年由David Gerver 协调组织在威尼斯召开了口译研究 Interpre2 ting Studies 的第一次跨学科研讨会 北约语 言 传译与交际研讨会 随后1986年在意大利 的特里斯特 1994年在芬兰的土尔库和2000 年在意大利的弗雷的三次划时代的国际会议 推动了同声传译研究范式的历史性转向 目 前 国内是有一些对同传的过程 性质 策略 教 学等方面的论文或译著 但针对同传研究的论 第19卷4期 2006年11月 中国科技翻译 CHI NESE SCIENCE 后者只注重一般理 论 推 理 generaltheorizing RobinSetton 1999 25 将其分为规约 nor mative 社会语 用 sociopragmatic 行为取向和认知心理 cogni2 tive psychologist 取向 P chhacker 2004 482 50 将其划分为心理语言 psycho linguistic 取 向和社会文化 socio cultural 取向 我们可以 看出三位学者在同传研究取向的划分上都采用 二分法 对于Moser2Mercer的分法 我们认为 一是过于笼统 二是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应 用到同一个研究对象上有混淆之嫌 而Setton 和P chhacker的分法可谓大同小异 都提及语 言与社会和心理的互动 所以 我们认为目前 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国际上同传研究的取向主要 还是在语言 社会和语言 心理两个取向 取向下面的第二个划分层级就是范式 paradigm 库恩 1962 1996 认为 科学研究 中的范式是指一个特定学术团体内部所有成员 所共享的基本预设 模型 价值观和标准方法 basic assumptions models values and standard method 一种范式是一个特定学术团体所独有 的 体现着他们的学术偏好 规则和研究取向 intellectual preference rules and research ap2 proach 范式的转向 paradigm shift 一般是革 命的 而不是演变的 库恩这种激进的范式转 向观当初是针对自然科学提出来的 而对于人 文科学 我们认为范式之间虽界限分明 但绝不 会毫不相关 人文科学中的范式转向应该是扬 弃 而不是断裂 对同声传译的研究 就是一个 研究范式不断扬弃的过程 新的范式虽取代了 旧的范式 但旧的范式依然还会发挥作用 根 据P chhacker 2004 682 79 和Setton 1999 312 44 的研究 70年代以来国外主要出现过6种 同传研究范式 释意范式 认知处理范式 神经 生理 语言范式 通用翻译学范式 认知语用范 式 3和话语互动范式 下面分析这 6种同传研 究范式的扬弃过程和相互关系 1 1 1释意派研究范式 释意派理论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简称 IT 主要是由法国巴黎ESIT的一批学者提出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 典型代表是Selesko2 vitch 1975 Lederer 1981 Seleskovitch 语法分析 parsing 输入知识与已 有知识合成为后续意义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 共 94 4期 武光军 中西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3 注 这里讲的 认知语用范式 主要指的是Robin Setton的研究 这种新的 认知语用范式 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认知处理 范式 主要借助信息学的内容 而它主要借助语用学的内容 强调语境的作用 在严格意义上说它应该是一种语用学范 式 这也正符合了P chhacker 2004 203 提出的未来口译理论研究的语言转向 所以 作者在此将 认知语用范式 单列为 一种新的口译理论研究范式 有三大类8种心理操作 mental operations 一 连续叠加操作 A 听 B 语言理解 C 概念 化 D 记忆表达 二 连续但有时是潜意识的操 作 A 情景意识 B 自我监控 三 偶然性操 作 A 转码 B 从心理词汇中提取特殊术语 对于同传中的言语产出 Lederer 1981 1492 157 认为是一个波浪式的过程 译员一段连续 流畅的语言产出 d clic 前通常会有些沉默 silence 或迟疑的产出行为 hesitant produc2 tion 这也对应了语码转换阶段和表达已知概 念阶段的交替过程 但是释意派研究范式还存在着理论初期阶 段的许多局限性 首先 他们故意忽略也不愿 描述同传过程中的中间表征 intermediate rep2 resentation 在同传中 译员的理解是为了产 出 而不是对讲话者的应答 所以同传的任务性 质决定了我们需要从认知的角度去分析译员在 同传中是如何整合记忆和外围系统 peripheral systems 的 Setton 1999 42243 中间表征的 研究对我们了解同传过程至关重要 而释意派 理论却故意避之 所以释意派理论存在先天不 足 二是释意派理论对译员语言水平的预设过 度理想化 而实际上译员的语言水平往往并不 完美 忽略了译员实际语言水平对其同传表现 限制方面的研究 大大削弱了释意派理论的解 释力和应用范围 特别是对译员的译入语是非 母语的情况 1 1 2认知处理范式 80年代初 一批对释意派理论过度规约做 法不满的同传从业人员开始了同传研究范式的 第一次转向 1986年在意大利的特里斯特大 学翻译学院召开的会议译员培训研讨会标志着 同传研究的描述和实证研究的正式发轫 此 后 很长时间内特里斯特取代巴黎成为全世界 同传研究的中心 同传研究进入特里斯特时代 Franz P chhacker 2004 38 也就是认知处理 范式 cognitive2processing paradigm 简称 CP 的 时 代 典 型 代 表 包 括Moser Mackintosh 和Stenzl 1983年分别在伦敦大学完成的硕士论 文 Gile 1985 提出的精力分配模式 The Ef2 fortModel 认知处理范式的两个突出特点是跨学科性 和实证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 他们借鉴认 知科学的知识来分析同传中的认知过程 Gerver的信息处理模型突出了同传过程的两个 方面 永久性结构特征 各种类型的记忆系统 和可供译员选择的操控系统 control proces2 ses Moser的模型更加复杂 将同传的过程划 分为四个线性序列步骤 理解 储存 处理 产 出 四者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Moser 1978 的模型主要展示的是工作记忆中的过 程 而这些程序同时又都与长期记忆相通 即语 义规则 句法规则 概念知识和情景知识等 这 样的分析虽十分清晰 但人脑对信息的储存 提 取和表达等往往会出现并行现象 所以Moser 的模型实际上只看到同传中信息加工的线性方 面 而忽视了其并行特征 Lambert对这种传统 的信息处理模型提出挑战并提出了信息处理深 度模型 depth2of2processing model 但是他也 遇到不可逾越的问题 那就是信息处理深度模 型非常难以检验 唯一的检验方法就是记忆 这 个理论很明显是在原地打转 解决不了问题 于是 在此基础上 Gile另辟他途 提出了精力 分配模式 The EffortModel 在他看来 同传 的每一个过程都牵涉到精力 attention 分配问 题 而译员的精力总量又是有限的 所以同传中 实际需要的精力与译员可提供的精力总量间的 矛盾就成了同传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为此 Gile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 L listening M memory P production C coordination TAPC total available processing capacity 冯之 林 2002 458 指出 他 Gile 强调注意力模式 是关于口译操作制约的模式 不是口译的结构 模式 也不是口译中的信息加工流程图 换言 之 我们不能假设口译是由这些操作制约所构 成的 口译操作中的注意力极限这一假说最适 合用来解释和预测实战中的口译表现 也就 是说精力分配模式能够解释同传中的失误问 题 但 绝 不 是 同 传 的 全 景 图 另 外 Setton 1999 38 认为认知处理范式也没有充分考虑 到语境 中央系统的经济性原则 言外之力 il 2 locutionary force 等 也没有提供强有力的语料 作为支撑 1 1 3神经生理 语言范式与通用翻译学范式 90年代初随着同传跨学科研究的多元化 神经生理学家开始介入研究同传中的人脑功 能 典型代表有 Dar Kurz 1994 1996 的EEG 脑电 05 中国科技翻译 19卷 图 实验 他们的研究构成了同传研究的神经 生理 语言范式 但由于人脑的复杂性与技术 和方法上的挑战 短期内神经生理 语言范式不 可 能 成 为 同 传 研 究 的 主 流 范 式Franz P chhacker 2004 75 这一范式最近好象也 失去 了 发 展 的 动 力 因 为 由P chhacker 2 句式结构 对同传的影响有多大 3 何种失误反映了译员 的协调问题 何种失误反映译员的语言能力问 题 何种失误反映译员的语言外知识的缺乏问 题 4 语言结构转换模式上的差异或提示使用 上的差异在不同语言对 language pair 不同情 形下 模拟 现场 或不同的话语方式 自然 诵 读 的传译中有明显的体现 5 同传过程的中 间表征是什么性质的 经过对大量的德 英和 汉 英 汉英在语言类型学上存在较大差异 的同传语料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后 Setton 1999 2672 279 认为语言因素 包括语言对在 类型学上的差异 并不是同传中起障碍作用的 决定性因素 最重要的是译员的认知语境 cog 2 nitive environment 构建 包括顺译 使用填充 词 等待等策略的运用 Setton进而提出同传 的四个认知 语用原则 1 语用递增原则 SI Principle of Pragmatic Incrementality 即在话语 未讲完前 同传译员可利用语境因素或刚处理 过的话语的命题形式来帮助自己的译语产出 2 占位原则 SI Placeholding Principle 即在同 传中可使用填充词 如this what as far as is concerned等的填充词 3 效率原则 Principle of Efficiency 即同传的心理模型对语境和关联很 敏感 它会剔除所有冗余信息 整合输入信息 模型中的指代除非遇到重复强化 否则会自动 隐退 4 语用补偿原则 SI Pragmatic Compensa2 tion Principle 即在译语产出阶段 译员有责任 对前面处理的不准确的地方根据任务的性质或 关联原则进行有效补偿 Robin Setton的结论 也得到Chernov 2004 前言 的肯定和佐证 Setton的研究范式不仅是跨学科性的 而且以 翔实的语料为基础 再加以高超的 state2of2the2 art 分析 的确是近年来同传研究领域的重要 成果 P chhacker 2004 76 认为 Setton的研 究可能会推动同传研究的认知 语用转向 此外 美国乔治城大学的Roy 1989 和瑞 典的Wadensj 1992 1998 分别从话语结构方 面对口译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 译者的作用不 仅仅是 译 译者更要积极参与到话语的互动 中来 所以称他们的研究为话语互动范式 Dia2 logic Discourse2Based Interaction 简称 D I 但 目前该研究范式主要应用于社区口译中 综上所述 目前的这六种研究范式 释意范 式与神经生理 语言范式出现衰退 通用翻译学 范式和话语互动范式待完善后还会有发展空 间 而认知处理范式 特别是认知语用范式是当 今同传研究中的主导研究范式 此外 在这六种研究范式下又派生出许多 同传的研究模型 用以解释 预测和验证他们的 理论 P chhacker 2004 852109 提出七大类 同传研究模型 人类学模型 社会 职业模型 机构模型 互动模型 语篇模型 认知模型和神 经模型 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15 4期 武光军 中西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1 2当代西方同声传译理论研究方法 学科研究有六个层次的研究类型 描述研 究 现象研究 相关研究 模型研究 理论研究和 理论模型研究 同声传译也应从这六个层次进 行研究 每一种研究都需要适合的方法 所以 研究方法的选择也是同传研究的重要一环 回顾国外的同传研究 其方法逐步从思辨 走向实验 从单一走向多元 最初的释意派拒 绝实验法 对同传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内省 和回忆法 这种方法往往难以检验 具有一定 的盲目性 此外 还有人使用现场调查法 fieldwork 如Paneth 1957 问卷调查法 survey 如Sanz 1965 60年代末 70年代 初 Barik 1971 Gerver 1974 Chernov 1970 1978 等大力提倡同传的实证研究 主 要采用实验法 为此 Lambert 此外 同传实验的样本 通常较小 在数据推理的过程中 他们能不能具 有代表性受人质疑 根据上述同传实验的不足 Gile提出结合 观察 理论和实验的多元方法 此后 Setton将 这种综合法发挥到极至 P chhacker 2004 76 将其称为 state2of2the art Setton的做法 可概述如下 1 观察和收集数据 2 模式辨认 3 形成假设 4 实验 5 得出结论 Setton分别 进行了现场录音 德译英的译员有3502400天 的职业同传经验 汉译英的译员有200天的职 业同传经验 和模拟录音分析 制订了严格详细 的数据转录标准 并对数据进行了令人信服的 分析 一直崇尚实证研究的Chernov 2004 前 言 也声称他倾向于这种研究方法 所以 这种 多元的研究方法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被更多 的同传研究者采纳 2 当代中国同声传译理论研究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首先以 同声传译 为主题词在核心期刊范围内从1979到2005的 26年内进行搜索 共查到15篇论文 差不多2 年才一篇 而同传应是最重要的口译形式之一 其中 最早的一篇是张载梁发表在外语教学与 研究1980年第2期上的 同声传译初探 一 文 这也标志着同传研究在中国的开始 其余 的14篇文章中有2 1991 1992 篇是介绍国际 会议同传经验的 7篇是讲同传技巧和训练的 4篇是讲同传的理论模型和因素的 其中有1 篇是介绍国外同传模式的文章 1篇是谈同传 教学的 所有的文章都是介绍性和思辨性的 没有一篇是观察或实证研究的 研究方法比较 单一 谈不上形成研究范式 然后 本文作者又在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 文文库 199922005 中进行搜索 共找到13篇 硕士论文 其中最早的是 2001年广东外语外 贸大学张丽华的硕士论文 影子跟读练习对同 传效率的影响 采取的是实验研究 这说明中 国翻译界在21世纪才正式开始同传学术性研 究 从分布上来看 在这13篇同传研究论文 中 有7篇出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2 2005 3篇出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12 2004 1篇出自广西大学 1篇出自苏州大学 1 篇出自天津师范大学 由此可见 持续和有规 模的同传研究是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对外经 济贸易大学 这可能得益于他们的中欧高级译 员培训班项目的设立 从研究内容上看 涉及 策略和技巧及其训练的有6篇 包括预测 习 语 顺句驱动 省略和影子跟读练习 涉及认知 的有4篇 包括背景知识 言语失误和连贯 涉及质量评估的1篇 同传与交传在质量评估 标准上的差异 涉及提出新模式的1篇 释意 25 中国科技翻译 19卷 这应得益于1979年9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设立的联合国译员训练部 肖晓燕 同声传译的多任务处理模式 中国翻译 2001 2 不知为何 作者在此文库中没能搜索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这方面的论文 这也可能得益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实证传统 信息等效模式 还有1篇是科技英语的同声 传译 从研究方法上看 5篇采用实验法 2篇 采用观察法 3篇是定性理论研究 3篇未提及 研究方法 但是 采用综合法的还很少 在实验 法中 他们的受试都是译员学员 没有职业译员 对学生来说找到合作的职业译员和合适的实 验条件是很难的事 这也势必会影响实验效 度 所以 从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方法的多样性 来看 中国大学在21世纪的同传研究具备了一 定的规模和水平 这和期刊上的文章形成了对 比 所以我们希望期刊界多重视中国的同传研 究 以提升同传研究的水平和各方面的兴趣 尤 其是职业译员的兴趣 促使他们参与到同传研 究中来 3 同声传译理论研究未来展望 目前同声传译的研究范式还不能满足同声 传译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需要 我们应向哪 方面拓展呢 作为一项高强度的智力活动 显 然认知科学是个很好的方向 所以 未来同声 传译理论研究应首先密切跟踪认知心理学 人 工智能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方向 比如认知心 理学新提出的 情景认知 就摈弃了符号结构 和规划的概念 而强调与已知情景的互动 这与 认知语用学的观点是一致的 所以 我们可以 说Setton的认知语用范式汲取了这两方面的成 果 P chhacker 2004 1962204 指出同声传译 理论研究未来一段时间可能重新回归到语言研 究 这里讲的语言 是社会语境中的话语 dis 2 course 这就可能将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引向社 会学 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领域 其次 重新回归到定性研究的方向 这里讲的定性研 究不是过去意义上的纯理论思辨 而是在理论 指导下收集数据然后在数据中再提炼理论 theory grounded in data organized by theories 所以这里讲的定性研究是一种以多元研究方法 作支撑的新型定性研究 总起来讲 西方的同 声传译理论研究未来会出现认知 语言 定性转 向 cognitive linguistic qualitative orientation P chhacker 2004 203 由于起步较晚 中国的同声传译理论研究 在未来一段时间不可能出现西方同声传译理论 研究的上述转向 应该是以实证研究为主的阶 段 当然 也不能排除中国的同声传译理论研 究会出现跳跃式发展 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对未来中国的口译理论研究发展 刘和平 2005 71 提出 从宏观出发 立足微观 再走向 宏观的做法 并指出3条具体的建议 1 除应该 继续跨学科和实证研究外 进行课题及机构间 的横向联合 联合攻关 2 将职业口译分解 从 不同的层面加以研究和论证 3 在细化研究的 基础上召开各类专题研讨会 逐渐获得带有普 遍指导性的原则和理论 这当然也适合同声传 译理论研究 此外 在我们看来 目前当务之急 也有三条 1 同声传译理论研究人员要积极提 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跨学科知识 先形成自 己内部的团队 并进行持续性研究 2 出版系 统介绍西方最新同声传译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专 著 做到知己知彼 3 积极吸引同声传译从业 人员参与到实验或研究中来 同时加强国际交 流 4 参考文献 1 Chernov Ghelly Inference and Anticip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 probality2prediction model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2 Garzone G M Viezzi eds Interpreting in the21stcen2 tur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hiladelphia John Benja2 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2 3 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 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4 Lambert S B Moser2Mercer eds B ridging the Gap Empirical research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5 Ledere M La Traduction Simultan e2Exp rience et Th orie Paris Minard 1981 6 P chhacker Franz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2004 7 P chhacker F M Shlesinger eds 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02 8 Setton Rob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 cognitive2prag2 matic analysis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2 pany 1999 9 蔡小红 口译研究新探 新方法 新观念 新趋势 香港 开 益出版社 2002 10 冯之林 始发语何时变成目的语 现代外语 1997 3 53262 11 李长栓 英汉同声传译的技巧 中国翻译 1998 6 112 15 12 黎难秋 中国口译史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2 下转第43页 35 4期 武光军 中西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例如 Gile是数学和信息学双博士 同时还从事同传实践 tain Her image could be pictured in the outline of a face with leopard lines a small waist white teeth and a pair of bell2like Ju an old music in2 strument worn on her ears The Ju s sound was like striking jade Birds called Yiu were like wild duck and flied among its crags These fantastic creatures had green bodies red eyes and tails The meat of the bird was quite nourishing espe2 cially to those who were pregnant Nestled in the mountain were grasses called Xun with square stems yellow flowers and red fruits which was a kind of wormwood It was believed that one who ate the grasswould become beautiful 上述汉语简介引用了 山海经 中记载的 一段古文 来说明青要山历史悠久 并且富含 传说故事 而中国古老的历史 神奇的传说故 事正是许多外国游客的兴趣所在 所以 从跨 文化的角度考虑 有必要将这段古文译出 奈 达 Nida 1986 曾 指 出 Translating means translatingmeaning 翻译就是翻译意义 因 此 只要正确理解原文 简单明了地传递实质信 息 就可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总之 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 涉及 的食 住 行 游 购 娱六大要素 无处不蕴涵着 丰富的文化因子 而旅游景介的英语翻译作为 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 不仅需要译者在翻 译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