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 编制说明11.1. 编制依据11.2. 编制原则11.3. 编制范围12. 工程概况23. 施工模板验算43.1. 承台模板验算43.2. 墩身模板验算84.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力计算124.1. 混凝土绝热温升值计算124.2. 各龄期混凝土收缩变形值的当量温度134.3. 各龄期混凝土弹性模量值144.4. 混凝土的温度收缩应力值计算144.5. 混凝土抗拉强度值及控制温度裂缝的条件计算154.6. 混凝土的实际温度计算165.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监测195.1. 施工测温范围195.2. 测温方法195.3. 混凝土养护测温孔布置205.4. 测温频率215.5. 测温管理工作226. 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226.1.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226.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236.3. 混凝土拌和生产246.4. 混凝土运输施工256.5. 混凝土浇筑施工276.6. 大体积承台混凝土冷却水管降温措施296.7. 模板拆除施工316.8. 混凝土养护施工317. 特殊气候的条件下施工措施及施工计划安排337.1. 雨季施工337.2. 夏期施工337.3. 冬季施工348. 主要应急保障措施358.1. 成立应急组织机构358.2. 主要施工应急措施359. 安全保证措施369.1. 安全目标369.2. 安全生产领导小组369.3. 安全施工措施3610. 施工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3810.1. 环境保护目标3810.2. 施工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3839 / 421. 编制说明1.1. 编制依据(1)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3-2015;(2)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572-2010;(3)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4)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5)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6)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 50107-2010;(7)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8)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9)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2-2009;(10)我公司拥有的科技成果、机械设备,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以及多年来工程实践中积累的施工及管理经验;(11)现场踏勘、调查、采集、咨询及施工所获取的资料;(12)中国铁路总公司下发的有关铁路建设施工安全、质量、文明施工方面的有关文件、通知。1.2. 编制原则(1)全面响应并严格遵守该项目招标文件的要求。(2)为确保安全、质量及工期,力求施工技术创新和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3)本施工方案根据本标段设计图纸,结合桥址的地质、水文、气候、气象条件及工程规模、技术特点、工期要求等多方面的因素而编制。(4)严格遵守各有关设计、施工规范、技术规程和质量评定及验收标准,确保实现精品工程目标。(5)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做到布局合理、突出重点、科学组织、均衡生产,以保证施工连续均衡地进行。实现管理程序化、工艺标准化、工装机械化、信息智能化等目标。1.3. 编制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徐盐铁路IV标段承台、墩身等需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结构。2. 工程概况新建徐盐铁路站前及相关工程施工XYZQ-标段起止里程桩号为DK114+667.002D2K161+100.000(其中DK116+845.9731=DK119+175,短链长2329.0269m),标段位于宿迁市境内,起于宿迁市宿城区,止于宿迁市泗阳县,正线长度44.104km。本标段范围内包含特大桥2座,总长39023.73m:其中宿迁特大桥,全长13891.25m,含6座连续梁;京杭运河特大桥,全长25132.48m,含3座连续梁。中桥6座,小桥2座,涵洞12座,区间及站场路基长度5.08km。共1处制梁场,预制架设767孔箱梁。共两个车站,分别为宿迁站和洋河北站(预留站)。DK136+000DK161+100段邻近既有宿淮铁路,距离既有铁路约50m左右,最近处8米,其中5.36km需进行邻近营业线施工。本标段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主要为桥梁承台、墩身施工,本标段主要混凝土结构工程量见下表。表2 徐盐铁路XYZQ-标主要混凝土结构工程数量表序号项目混凝土方量(m3)1宿迁特大桥钻孔桩158479.12承台(含回填和垫层)83319.93墩台59562.344连续梁2-(32+48+32)m2605.45(48+80+48)m2929.363-(60+100+60)m12896.587附属工程混凝土45.88CFG桩591.249桥面系13891.25延长米10本桥工程量小计320429.6611京杭运河特大桥钻孔桩213094.0512承台(含回填和垫层)113374.613墩台77615.214连续梁(72+132+72)m6987.1152-(32+48+32)m2605.416简支梁24m(59孔)129801732m(708孔)20248818附属工程混凝土68.819桥面系25132.48延长米20本桥工程量小计629213.1521框架中桥 (6座)明挖基础(含承台)8255.322框架桥身及附属15162.823框架身内路面混凝土1471.324CFG桩8286.9925工程量小计33176.3926框架小桥 (2座)明挖基础(含承台)2184.127框架桥身及附属6588.7428框架身内路面混凝土2164.429CFG桩477.930工程量小计11415.1431涵洞 (12座)单孔D3m(5座)涵身及附属62432明挖基础(含承台)1113.133CFG桩135934单孔3mD5m(1座)涵身及附属182.935明挖基础(含承台)332.936CFG桩195.1537单孔D5m(1座)涵身及附属347.138明挖基础(含承台)267.739CFG桩784.0440双孔3mD5m(1座)涵身及附属365.941明挖基础(含承台)733.742CFG桩293.6343双孔D5m(4座)涵身及附属658.144明挖基础(含承台)3879.845CFG桩1403.6746工程量小计12540.6947以上各项目工程量累计1006775.033. 施工模板验算3.1. 承台模板验算3.1.1. 模板设计构件规格及布置1、面板:6;2、肋:10#槽钢,布置间距为300mm;3、背楞:双14#槽钢,布置间距为913mm;4、边框:14。3.1.2. 荷载分析1、计算假定新浇筑混凝土初凝时间(h)取t0=200/(20+15)5.71 (h);混凝土的浇筑速度v=2.0m/h;取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混凝土顶面总高度为2.55.71=14.275m;浇注速度控制为2m/h,容重为25KN/m3,坍落度1620cm,混凝土入模温度为530,取平均值20。计算参数:混凝土的浇注速度为2m/h; 混凝土的温度 T=20; 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1=1.2; 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2=1.15; 混凝土的湿重度=25KN/m; 混凝土的初凝时间t0可按下式求得: t0=200/(T+15)。2、基本荷载1)砼最大侧压力按如下浇筑条件:水平侧压力标准值:F1=0.22200/(T+15) 12V1/2 =0.2225200/(20+15) 1.21.1521/2=61.3KN/mF2=vH =2514.275=357KN/m2水平侧压力取值F1=61.3KN/m2=0.061N/mm22) 振捣砼荷载:=4KN/3、荷载组合系数取值:k活 = 1.4,k恒 = 1.2= k恒qmax+ k活 =1.261.3+1.44=79.2KN/ m2 =0.079N/mm23.1.3. 承台模板刚度分析1、面板分析(1)计算单元选取,在最大侧压力区选择1mm宽度(方便计算,实际计算结果与取值无关)分析: I面=5.4(mm4) w面=2.7(mm3)(2)受力简图:仅按平模分析基本为连续多跨,这里偏大按连续三跨分析,L=300-48=252(48为10#槽钢宽度)(3)强度分析=0.079 N/mm2M面=0.1L2=0.10.07925202=501.7Nmm=M面/W面=501.7/2.7=188N/mm2=215N/mm2(4)刚度分析=0.061 N/mm2=0.45(mm)=0.8mm故面板刚度合格。2、肋刚度分析(按两端悬臂单跨向支梁分析)(1)基本数据对10#槽钢 I肋=1.98106 mm4W肋=3.966104 mm3因背楞宽度为 b=258+35=151mm L=1200b=1049mm m=400=324.5受力简图:按两端肋承载宽度=300+300/2=450mm分析=4500.061=27.5N/;=4500.079=35.6N/。(3)强度分析肋下端为悬臂,最大弯距在下端支座处M肋=3022440Nmm= M肋/W肋=3022440/3.966104=76.2N/mm2=215N/mm2(4)刚度分析=0.325-242=2.54-1+62+33= - 0.29=0.09() =0.7=0.4() =0.7故肋刚度合格。3、背楞刚度分析(1)基本数据因竖肋较密,故背楞近似按承受均布荷载计算。背楞为双14#槽钢I肋=5.64106 mm4W肋=8.05104 mm3=12000.061=73.2N/=12000.079=94.8N/(2)背愣强度分析肋下端为悬臂,最大弯距在下端支座处M肋=2745000Nmm= M肋/W肋=2745000/8.05105=3.4 N/mm2=215N/mm2(3)刚度分析=0.45242=0.56=0.1() =0.7故肋刚度合格。3.1.4. 结论按照承台模板设计方案所选6面板,10#槽钢肋,以及双14#槽钢背楞刚度合格,符合设计及施工要求。3.2. 墩身模板验算3.2.1. 模板设计构件规格及布置模板面板为6mm厚钢板,竖肋为10#钢,水平间距为300350mm,小横肋为6mm厚钢板,高80mm,竖向间距500mm, 背带采用228a,最大间距为1000mm,采用25精轧螺纹钢对拉螺栓,水平间距最大为1000mm。3.2.2. 荷载分析1、载荷:砼的浇注速度为V=2m/h,浇注温度T=15,则初凝时间为t0=200/(T+15)=7h,砼的密度rc=24.5KN/m3。最大侧压力P1=0.22rc t012V1/2=0.22*24.5*7*1*1.15*21/2=61.36KN/侧压力取P=61.36 KN/震动产生的侧压力P振=4 KN/组合载荷:P=61.36*1.2*0.85+1.4*4*0.85=67.35 KN/取掉震动P=61.36*1.2*0.85=62.59 KN/均布载荷q=67.35*1=67.35KN/m q=62.59*1=62.59KN/m检算标准强度要求满足钢结构设计规范;结构表面外露的模板,挠度为模板结构跨度的1/1000;钢模板面板的变形为1.5mm;钢面板的钢楞、主梁的变形为5.0mm。3.2.3. 墩身模板刚度分析1、面板的校核:取1mm宽面板,A=6 mm2,W=6 mm3,I=18 mm4,q=67000/1000/1000=0.067N/mm。(1)强度计算 Mmax=kmaxqly2=0.081*0.067*3502=665N*mmax =Mmax/xWx=665/1*6=111N*mm2215N*mm2面板的强度满足要求。(2)挠度计算按最不利情况平模板宽度取3800,边框竖肋位置0,325,675,925,1375,1724,2075,2425,2775,3125,3475,3800。利用结构力学求解器得出第1、10单元有最大变形位移1.1mm。第二和第十竖肋有最大支反力=25.18N。面板的刚度满足要求。2、竖肋的校核:(1)竖肋用10,支撑间距最大为1000,其I=198.3*10-8m4,W=39.7*10-6m3弯矩M=3148N.m弯曲应力=M/W= =79.3MPa205 MPa挠度=0.8mm(1000/500=2.0mm)竖肋的强度和刚度均满足施工要求。(2)背带的强度校核:背带采用2-28a28a的截面积S=4002mm2,I=4753*10-8 m4,W=340*10-6m3q=67.5*1.0=67.5N/mm弯矩M=52734N.m弯曲应力=M/W=78MPa205 MPa挠度=0.0018m=1.8mm2背带的强度、刚度均满足施工要求。(3)组合变形:1.1+0.8+1.8=3.7mm,满足施工要求。3、连接螺栓的校核:模板用M20标准件连接(1)横法兰部位 =PA=67*0.50.3=10KNM20螺栓截面面积A=245mm2主要受剪=x /=10103/245=41N/ mm2 =125 N/mm2,故满足要求。(2)圆端与直段连接部位拉力值x67.351.02.0=423KNM20螺栓截面面积A=245mm2主要受拉=x /=423103/216245=54N/mm2=215N/mm2,满足要求。4、对拉螺杆校核对拉螺栓采用精轧螺纹钢25,截面面积491mm2x67.351.02.02=191KN=x /=191103/491=389N/mm2=785N/mm2,远满足要求。4.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力计算为便于以下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的计算,以C35墩台身混凝土施工配比为例计算。墩台身C35混凝土的配合比为:P.O425水泥280kg,粉煤灰120kg,砂743 kg,碎石1070 kg,水153kg,减水剂4.0kg 。设定大气温度为28,混凝土入模温度为28,混凝土的尺寸厚度为2.5m。4.1. 混凝土绝热温升值计算式中:T(t)-在t龄期时混凝土的绝热温升();Q-每千克胶凝材料水化热量(J/kg),按铁路混凝土施工技术指南得,其计算方式为Q=kQ0;Q0-每千克水泥水化热量,k为粉煤灰掺量的调整系数,取0.93;则W-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kg/m),据配合比得W=400 kg/m; C-混凝土比热,一般为0.921.0kJ/(kg),一般取0.96 kJ/(kg);-混凝土的质量密度,根据配合比得=2370kg/m;m-与水泥品种、浇筑温度有关的系数,0.30.5d-1,取夏期温度25时,据建筑施工计算手册表查得m=0.384;t-混凝土的龄期(d);e-常数,为2.718;经计算得混凝土在1d,3d,7d,14d,28d的绝热温升见下表。表4.1-1 混凝土各龄期的绝热温升值()龄期(t)1d3d7d14d28d绝热升温值20.3 43.5 59.2 63.3 63.6 4.2. 各龄期混凝土收缩变形值的当量温度式中龄期为t时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相对值;在标准试验状态下混凝土最终收缩的相对变形值,取3.2410-4;M1M2M3M11考虑各种非标准条件的修正系数,按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表D.2.1查得。M1=1.0,M2=1.35,M3=1.21,M4=1.45,M5=1.09,M6=1.1,M7=1,M8=0.76,M9不修正,M10=0.89,M11=1.02;各龄期混凝土收缩变形值时的当量温度():式中 Ty(t) 各龄期(d)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度(); 混凝土的线膨系数,取1.010-5。具体计算结果见下表。表4.2-1 各龄期的混凝土收缩变形值及当量温度()龄期(t)1d3d7d14d28d收缩变形值6.31810-61.87710-54.29310-58.30010-51.55110-4收缩当量温度0.63 1.88 4.29 8.30 15.51 4.3. 各龄期混凝土弹性模量值各龄期混凝土弹性模量计算式:式中 E(t) 混凝土龄期为t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N/mm2);E0 混凝土的最终弹性模量(N/mm2),一般近似取标准条件下养护28d的弹性模量,按铁路混凝土施工技术指南表D.3.1查得,C35混凝土28d的E0 =3.15104N/mm2;掺合料修正系数,该系数取值应现场实验数据为准,在施工准备阶段和现场无试验数据时,可参考下述方法计算=12;其中1为粉煤灰掺量对应系数,2为矿粉掺量对应系数,则=0.98;系数,应根据所用混凝土试验确定,当无试验数据时,可近似地取=0.09。具体计算结果见下表:表4.3-1 各龄期混凝土的弹性模量(N/mm2)龄期(t)1d3d7d14d28d弹性模量值2657 7304 14428 22112 28386 4.4. 混凝土的温度收缩应力值计算式中 混凝土的温度(包括收缩)应力(N/mm2);T 混凝土的最大综合温差(),其计算方法为:T0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现取T0 =28;Th 混凝土浇注后达到稳定时的温度(),一般根据历年气象资料取当年平均气温(),现取Th =20;T(t) 浇筑完t时间后的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值(),具体值见表4.1-1;Ty(t) 混凝土的收缩当量温度(),具体结果见表4.2-1;R(t) 混凝土的外约束系数,,其中 ;H-为混凝土浇筑体的厚度,该厚度为块体实际厚度与保温层换算混凝土虚拟厚度的和(mm);Cx外约束介质的水平刚度(N/mm3),取Cx =1.25;E(t) 混凝土龄期为t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N/mm2),具体结果见见表4.4-1;cosh双曲余弦函数,据建筑施工计算手册附表查得;S(t) 考虑徐变影响的松弛系数,取S (t =1)=0.611,S (t =3)=0.570,S (t =7)=0.502,S (t =14)=0.420,S (t =28)=0.336; 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为1.010-5; 混凝土的泊松比,取=0.15。具体计算结果见下表。表4.4-1 各龄期混凝土的温度收缩应力值(N/mm2)龄期(t)1d3d7d14d28d最大综合温差20.84 38.21 50.74 55.55 59.53 外约束系数0.716 0.431 0.267 0.189 0.152 温度收缩应力值0.285 0.807 1.154 1.147 1.015 4.5. 混凝土抗拉强度值及控制温度裂缝的条件计算4.5.1. 混凝土抗拉强度计算ftk(t)-混凝土龄期为t时的抗拉强度标准值(N/mm2);ftk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标准值(N/mm2),C35混凝土为2.2;系数,近似取0.3。具体计算结果见下表。表4.5-1 各龄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值(N/mm2)龄期(t)1d3d7d14d28d抗拉强度值0.57 1.31 1.93 2.17 2.20 4.5.2. 控制温度裂缝条件K-防裂安全系数,取1.15;掺合料对混凝土抗拉强度的影响系数,查表取=0.97;ftk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标准值(N/mm2),C35混凝土为2.2;具体计算结果见下表。表4.5-2 各龄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值及温度应力值(N/mm2)龄期(t)1d3d7d14d28d抗拉强度值0.57 1.31 1.93 2.17 2.20 ftk(t)/K0.481 1.101 1.628 1.828 1.855 温度应力值0.285 0.807 1.154 1.147 1.015 由上表可知,混凝土在各龄期时的温度应力值均小于抗拉强度值,均满足抗裂条件的要求,所以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下,自然养护不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开裂。4.6. 混凝土的实际温度计算使用一维差分法:式中:混凝土导热系数,取0.0035m2/h。混凝土在t1与t2时间之间所产生的温差:t间隔的时间段,x混凝土沿厚度分成的有限段,在第k时间里,第n层混凝土的温度,从(k-1)t天到kt天内散热温升,m温升速度系数(0.30.5),取0.5,计算假定:为方便计算,对混凝土的初始边界温度,即k=0时的温度,与土直接接触的混凝土下表面初始温度取为地基温度,上表面初始温度取为大气温度,混凝土内部初始温度取其入模温度。混凝土上表面边界可假定为散热温升为0,即恒为大气温度;混凝土地基接触面边界的散热温升可假定取混凝土内部散热温升的一般,即/2。据计算及研究资料表明,当时,差分法可以取得比较好的计算结果,所以计算时取在1/4附近。取t=0.5d=12h,x=2.5/6=0.417m,即将2.5m高的承台分为6层,相应的差分法公式为从上至下各层混凝土的温度分别用T1,T2,T3,T6表示,相应的k时刻各层的温度即为T1k,T2k,T3k,T6k。混凝土与大气接触的上表面边界温度用表示,与地基接触的下表面边界温度用表示。k=0,即kt=0d,上边界取大气初始温度,T0,0=28,各层混凝土温度取入模温度,T1,0=T2,0=T3,0=T4,0=T5,0=T6,0=28,下表面边界温度取地基温度,k=1,即kt=0.5d,则上表面边界温度,散热温升为0,其温度始终同大气温度,T0,1=28,则以此类推,计算k=1d,2d,3d,28d时各层温度,计算结果如下表:表4.6-1 第128天各层混凝土温度变化统计表第k天大气温度散热温升Tk第1层第2层第3层第4层第5层第6层地基接触面温度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差芯部温度与表层温度差028.0 10.90 28.00 28.00 28.00 28.00 28.00 28.00 28.00 126.2 8.49 38.90 38.90 38.90 38.90 38.90 38.90 33.45 12.70 0.00 227.4 6.61 44.31 47.38 47.38 47.38 47.38 46.07 33.51 16.91 3.07 328.6 5.15 47.58 53.25 53.99 53.99 53.67 49.96 35.21 18.98 6.41 430.5 4.01 49.51 57.21 58.96 59.06 58.00 52.44 36.33 19.01 9.50 529.3 3.12 50.79 59.78 62.57 62.79 60.92 53.90 37.80 21.49 11.89 632.4 2.43 50.89 61.40 65.07 65.41 62.80 54.83 36.80 18.49 14.35 730.9 1.89 51.40 62.18 66.70 67.13 63.94 54.83 39.03 20.50 15.52 831.3 1.47 50.94 62.56 67.60 68.15 64.40 55.11 37.63 19.64 16.93 930.1 1.15 50.48 62.45 67.99 68.59 64.54 54.61 37.79 20.38 17.81 1034.1 0.89 49.60 62.05 67.94 68.61 64.26 54.09 36.59 15.50 18.68 1133.5 0.70 49.76 61.36 67.58 68.30 63.75 53.22 39.38 16.26 18.18 1234.4 0.54 49.33 60.75 66.94 67.72 63.00 53.11 38.61 14.93 18.00 1331.1 0.42 49.03 60.03 66.18 66.94 62.30 52.54 39.19 17.93 17.53 1434.1 0.33 47.78 59.28 65.30 66.06 61.48 52.10 36.49 13.68 17.90 1530.9 0.26 47.58 58.29 64.36 65.10 60.65 50.92 38.61 16.68 17.15 1632.6 0.20 46.39 57.42 63.33 64.10 59.63 50.56 35.86 13.79 17.32 1730.4 0.16 45.93 56.39 62.29 63.03 58.72 49.40 37.04 15.53 16.74 1830.7 0.12 44.86 55.44 61.20 61.97 57.67 48.82 35.07 14.16 16.73 1929.3 0.09 44.12 54.40 60.11 60.86 56.69 47.76 35.14 14.82 16.37 2032.2 0.07 43.11 53.39 59.01 59.77 55.63 46.96 33.80 10.91 16.27 2128.4 0.06 43.03 52.34 57.91 58.66 54.61 45.95 35.80 14.63 15.25 2230.9 0.04 41.80 51.49 56.80 57.56 53.56 45.65 32.67 10.90 15.38 2330.8 0.03 41.56 50.48 55.75 56.45 52.66 44.47 34.48 10.76 14.55 2431.0 0.03 41.15 49.63 54.68 55.40 51.63 44.07 34.12 10.15 13.89 2530.8 0.02 40.77 48.83 53.66 54.34 50.74 43.52 34.17 9.97 13.23 2632.9 0.02 40.33 48.07 52.68 53.33 49.89 43.03 33.88 7.43 12.67 2730.9 0.01 40.42 47.33 51.74 52.36 49.08 42.49 35.35 9.52 11.63 2833.3 0.01 39.80 46.74 50.84 51.43 48.29 42.37 33.71 6.50 11.33 由上表可知,理论上,混凝土表面温度和大气环境温度温差在部分天数超过了20,这就需要洒水养护以降低散热温升,现场可采用土工布洒水保湿+塑料薄膜包裹养护;上表中混凝土芯部温度和表面温度温差均未超过20。5.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监测5.1. 施工测温范围大气温度;水泥、水、砂子、石子等原材料温度;混凝土拌制棚内温度;混凝土出罐温度及入模温度;混凝土养护温度;混凝土施工作业环境温度;其他需测温的项目。5.2. 测温方法(1)大气温度,水泥、水、砂子、石子的温度以及工作环境温度可直接用温度计测定。(2)混凝土出罐温度及混凝土入模温度的测定:混凝土灌注后,立即用一小钢筋按入混凝土中并能形成一定深度的测孔拔出钢筋,然后将温度计轻轻放入,留置35min,迅速取出温度计,使温度计与视线成水平,仔细读数并记录测温表。(3)混凝土养护测温:结构物预埋钢管孔洞作为测温孔,温度测量用棒式温度计插入测量,并在孔内留置35min,迅速取出温度计,使温度计与视线成水平,仔细读数并记录。(4)测温时要注意混凝土浇筑体的表层、底层温度是以混凝土表面以内、底面以上50mm处的温度为准。5.3. 混凝土养护测温孔布置5.3.1. 测温孔的埋设方法测温孔在混凝土浇筑前进行埋设,与钢筋相连,埋设方法见下图。由于测温均采用棒式温度计,为保证棒式温度计的测温精度,应注意以下两点:测温管的埋设长度宜比需测点深50100,测温管必须加塞,防止外界气温影响。测温管内应灌水,灌水深度为100150;若孔内灌满水,所测得的温度接近管全长范围的平均温度。图5.3-1 单点测温孔埋设示意图5.3.2. 承台测温孔埋设方式在承台横桥向对称设置2个测温孔,1个作为表层温度测温孔,另1个作为芯部温度测温孔,具体位置见下图示意。在承台混凝土浇筑前,注意按图示位置预埋测温管,测温管如与钢筋、拉杆、预埋件位置冲突,可适当调整测温管位置。图5.3-2 承台测温点布置图(单位:cm)5.3.3. 墩台身测温孔埋设方式本标段墩身为双线圆端型实体墩,采取在墩顶埋设测温孔法测设混凝土表层及芯部温度。在墩顶横桥向对称设置2个测温孔,1个作为表层温度测温孔,另1个作为芯部温度测温孔,具体位置见下图示意。在墩身混凝土浇筑前,注意按图示位置预埋测温管,测温管如与钢筋、拉杆、预埋件位置冲突,可适当调整测温管位置。图5.3-3 墩顶测温点布置图(单位:cm)5.4. 测温频率表5.4 测温项目及测温频率序号测温项目测温频率1环境温度每昼夜4次2混凝土入模温度每台班不少于2次3混凝土养护期间表面温度每昼夜4次4混凝土养护期间芯部温度每昼夜4次5.5. 测温管理工作5.5.1. 测温作业管理制度(1)温度测量指定专人负责,专职测温工作人员要认真负责,测试数据真实可靠,质量检查人员每天要抽查测温情况,并将其纳入质量控制范围。(2)测温人员每天24h都应有人上岗,实行严格的交班制度,测温人员要分项分部位填写测温记录并妥善保管;测温负责人要定期将测温记录交施工处技术人员,并整理归入技术档案,以备存查。(3)架子队技术负责人、分项技术主管、技术员均要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对不负责任的人员给予警告或一定的经济处罚。5.5.2. 交接班管理制度(1)小组成员上午8点和下午18:00交接班,并将当班记录的数据仔细交接清楚,对于存在的问题详实的反应在记录薄上,作为问题追究溯源的依据。(2)认真做好交接工作,接班者未到,交班者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3)交接班时,交班者需要对接班者说明当班执行情况,以及数据记录情况,并与接班者共同分析当班所采集的数据。(4)交接班时双方共同仔细的核对检测仪器是否出现故障,并做好相关记录。6. 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6.1.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6.1.1. 混凝土原材料的一般要求6.1.1.1. 水泥应选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所用水泥其3d天的水化热不宜大于240kJ/kg,7d天的水化热不宜大于270kJ/kg。6.1.1.2. 骨料骨料的选择,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细骨料宜采用中砂,其细度模数宜大于2.3,含泥量不大于3%;(2)粗骨料宜选用粒径531.5mm,并连续级配,含泥量不大于1%;(3)应选用非碱活性的粗骨料;(4)当采用非泵送施工时,粗骨料的粒径可适当增大。6.1.1.3. 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和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 的有关规定。6.1.1.4. 外加剂所用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外加剂的品种、掺量应根据工程所用胶凝材料经试验确定;(2)应提供外加剂对硬化混凝土收缩等性能的影响;(3)耐久性要求较高或寒冷地区的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6.1.2.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1)为减少水泥用量,选用淮海中联P.O42.5低碱水泥,C3A试验实际值为6.97%,小于8%。(2)掺和剂添加了粉煤灰,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3)细骨料料选用级配良好的中砂,其细度模数为2.7。(4)粗骨料采用连续级配525mm碎石。(5)外加剂主要选用了NOF-AS聚羧酸减水剂,其减水率为27.9%,大于25%,并适当添加了少量缓凝剂。6.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6.2.1. 混凝土配合比的一般要求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符合现行国家现行标准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混凝土 60d或90d强度作为指标时,应将其作为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依据。(2)所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到浇筑工作面的坍落度不宜低于160mm。(3)拌和水用量不宜大于170kg/m3。(4)粉煤灰掺量不宜超过胶凝材料用量的40%;矿渣粉的掺量不宜超过胶凝材料用量的50%;粉煤灰和矿渣粉掺合料的总量不宜大于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的50%。(5)水胶比不宜大于0.55。(6)砂率宜为3842%。(7)拌合物泌水量宜小于10L/m3。6.2.2. 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通过试验室对进行的各项配合比设计、试拌及必选,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均满足大体积混凝土各项指标要求,最终选定配合比见下表。表6.2-1 实际使用混凝土配合比一览表序号强度等级各种原材料含量矿粉及粉煤灰的掺量水胶比水泥矿粉粉煤灰砂碎石水外加剂1C30295/12671410711604.2129.9%0.382C35280/1207431070153430%0.393C40293/12674810771524.1930.1%0.376.3. 混凝土拌和生产6.3.1. 混凝土拌和生产前的控制6.3.1.1. 原材料质量控制(1)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原材料检测,对不合格的原材料进行退场处理。(2)水泥、粉煤灰、矿粉、外加剂均设置保温、防暴晒措施,水泥的入机温度不大于70,对温度大于70的水泥进行罐体表面浇水和静置处理,待温度低于70后方允许使用。(3)砂石料场用彩钢瓦设置密封棚,对含泥量超标的砂石料进行重新筛洗处理,直至试验检测合格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使用。(4)拌和水及原材料温度根据热工计算进行加热或降温措施。6.3.1.2. 配合比控制混凝土搅拌前,试验人员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及时根据理论配合比调整施工配合比。测量次数为每工班抽测一次,雨天增加为每工班两次。6.3.2. 混凝土生产过程控制(1)先向搅拌机投入骨料(碎石和砂)、水泥、粉煤灰和矿粉,搅拌均匀后,加水和外加剂,直至搅拌均匀为止。(2)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为全部材料装入搅拌机开始至搅拌机结束所用时间,混凝土延续搅拌时间为120180s。(3)冬季搅拌混凝土前,先经过热工计算,并经试拌确定水和骨料需要预热的温度,以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满足要求。优先采用加热水的预热方法调整拌和物温度,但水的加热温度不高于80。当加热水还不能满足要求或骨料中含有冰、雪等杂物时,将骨料均匀地进行加热,其加热温度不高于60。水泥、外加剂及矿物掺和料可在使用前运入暖棚进行自然预热,但不得直接加热。(4)夏期高温天气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40。一般采取在骨料堆场搭设遮阳棚、采用冷却水搅拌混凝土、或采用水洗冷却碎石、搅拌时加冰屑等措施降低混凝土拌和物的温度,以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满足要求。6.3.3. 混凝土生产过程注意事项(1)按要求定期对拌合站计量系统进行校验,控制计量误差。(2)搅拌站搅拌机刚开始工作时,先加砂浆湿润完成后再进行试拌。第一盘试拌的混凝土要检验坍落度、含气量、泌水率等指标是否满足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则重新调整,直至符合要求后方可正式搅拌生产。(3)混凝土出厂前按要求进行出机温度、坍落度、含气量等指标检测,各项指标均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厂。6.4. 混凝土运输施工6.4.1. 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可根据混凝土泵的最大输出量、配管情况和作业效率,按下式计算:式中:Q1-每台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m3/h); Qmax-每台混凝土泵的最大输出量(m3/h),根据本标段泵车型号,取90m3/h; -配管条件系数,取0.8; -作业效率,根据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向混凝土泵供料的间断时间、 拆装混凝土输出管和布料停歇等情况,取0.5;则Q1=90*0.8*0.5=36m3/h;6.4.2.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台数计算当混凝土泵连续作业时,每台混凝土泵所需配备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台数,可按下式计算:式中:N-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台数(台);Q1-每台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m3/h);V-每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容量(m3),取8m3;S-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平均行车速度(km/h),取30km/h;L-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往返距离(km),分别取5、10、15、20、25、30km;Tt-每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总计停歇时间(h),根据测算平均取0.25h;计算结果见下表。表5.4.2-1 输送车配置情况一览表序号输送车往返距离(km)输送车容量(m)输送车配备数量(台)158221083315844208452585630866.4.3. 混凝土运输注意事项(1)混凝土搅拌运输过程中要以24r/min的转速转动,当搅拌运输车到达浇筑现场时,高速旋转2030s后再将混凝土喂入泵车受料斗或混凝土料斗中。(2)混凝土运输车每天使用完后要在指定地点用高压水枪清洗干净,不能乱排乱放。(3)混凝土运输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混凝土的转运次数和运输时间。(4)为了避免日晒、雨淋和寒冷气候对混凝土的影响,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外包裹一层防布,起保温隔热作用。(5)混凝土运输要及时,不宜超过30分钟到达现场。6.5. 混凝土浇筑施工6.5.1. 混凝土浇筑方式6.5.1.1. 全面分层施工如下图,适用于结构面积不太大的工程,比如普通承台、墩台身工程。施工时从短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电子商务)市场信息学-商法(二)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保育员安全培训目的课件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法律)刑事诉讼法学-房地产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法律)中国法律思想史-金融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国贸)外刊经贸知识选读-外贸英语写作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案例-广告运作策略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公共关系)企业文化-公共关系案例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学历类成考专升本高等数学二-大学语文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医卫类药学(士)-基础知识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合同模板大全:掌握合法解除合同的五大方法让您无忧应对工作场合
- 2025广东深圳市光明区统计局招聘(选聘)专干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Unit 1 A new start Starting out 课件(内嵌音视频)高一英语外研版必修第一册
- 2025年人防工程试题及答案
- 安全烹饪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中小学校长在2025秋季开学第一次全体教师大会上讲话:人心决定温度人格决定高度人品决定厚度
- 技改管理制度
- 2025年中国电信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广西公需真题卷及答案
- 矮小症诊治指南
- 2025国开《茶文化概论》形考作业123456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