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疗法课件.ppt_第1页
头针疗法课件.ppt_第2页
头针疗法课件.ppt_第3页
头针疗法课件.ppt_第4页
头针疗法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头针疗法 綦江区人民医院疼痛康复科李光春qq 1091148490电话一 起源二 概述三 神经解剖四 焦氏头针定位标准 操作适应症 注意事项五 国际头针定位标准 主治 操作六 头针疗法禁忌症七 临床案例八 发展流派与前景 一 起源 祖国医学发展的必然 针 经 穴 症 病 针具的发展经络的产生腧穴的确定病症的总结病种的归纳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素问 脉要精微论 指出 头者精明之府 张介宾注 皆上升于头 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脑为髓海 头者 精明之府 脑为元神之府 均说明人体的坐立行走 言语 全身气血的调节 脏腑经络功能等都由脑所主宰 头为诸阳之会 诸经皆归于脑 则扼要表面人之阳经皆上循头面 阴经亦通过经别与头面联系的事实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所说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 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其宗气上出鼻而为臭 其浊气出于胃 走唇舌而为味 说明 五脏六腑精气 皆上注于头 脑通过经络与五官 肢体 脏腑相连 通过经络的传导以发挥作用 由此可知头部为全身之统领 与各脏腑器官关系密切 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 手三阳从手走头 足三阳从头走足 阳明行于前 少阳在中 太阳在后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面部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 交颈中 旁约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 上耳前 过客主人 循发际 至额颅 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 手少阳三焦经 其支者 从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 过客主人前 交颊 至目锐毗 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锐眦 上抵头角 下耳后 循颈行手少阳之前 其文者 从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 至目锐眦后 手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颊 头颈部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 上额 交巅 其支者 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督脉 上至风府 入于脑 上巅 循额 至鼻柱 手足六阴经中手少阴经 上夹咽 系目系 足厥阴经 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 直接循于头面 其他阴经则通过经别在头项部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直接上至头面部 上述经文充分说明头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 头为清阳之会 脑为髓海 为元神之府 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宰 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 头针疗法就是源自祖国针灸经络学说的理论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发掘出来 二 概述 头针疗法是焦顺发教授最早发明 头针疗法被载入多版 针灸学 教科书 头针疗法走向世界 发扬光大 焦顺发 头针 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北京世针联焦氏针灸研究院院长 教授 担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高级顾问 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 神奇针道研究院院长等职 短短几秒钟 偏瘫病人就能够活动原本僵硬的肢体 坐轮椅的人就能站起身走路 一种区别于一般针灸术的 头针 针刺术 在病人身上呈现的神奇效果 令人叹为观止 称之为 天下第一针 神针 针王 之美誉 焦顺发1956年考上县医院医训班 开始了学医之路 1966年 在县级医院工作的焦顺发由于神经外科手术开展得红火 求医问诊者络绎不绝 他反而在动荡中成了 革命的对象 下放农村 劳动改造 白天劳动改造 晚上偷偷看书 内经 针灸甲乙经 难经 针灸大成 一个科研课题形成了 针灸的募穴如何运用在神经内科疾病中 十二脏腑各有一个募穴 它们是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要穴 焦顺发教授研究证明 每个募穴又恰恰分布在该脏腑邻近部位 如胃的募穴是中脘 它在胃的最近体表部位 大肠的募穴是天枢 与大肠位置相对应 心包 脾 肾等募穴也大都如此 焦顺发想 既然这样 那么脑部发生病变 据募穴分布规律是否也应在邻近部位 头皮部寻找呢 每个区域管理相应的生理机能 是不是头皮与大脑皮层之间也存在一种联系呢 古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现代医学也无法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 只有通过亲身实践 才能趟出一条路了 焦顺发多次面对镜子 把一根根银针扎进头皮 体会针感 摸索进针深度和危险性 并同时对张大娘的病进行施治 奇迹终于出现了 他治好了患病多年的张大娘 过去对针刺看病不大相信的焦顺发 通过实践疗效真正地信服了 针刺能治病 而且疗效非同寻常 实践 总结 提高 再实践 再总结 再提高 焦顺发头针治疗脑血栓 脑溢血 颅脑损伤等20多种疾病的疗效 被患者神话般地传开了 1971年省卫生厅与国家卫生部派人来考察了解 肯定了焦顺发的头针 1971年 凝结着焦顺发心血与智慧的 头针 正式对外公布 引起了国内医学界的轰动 由于头针对脑源性疾病有独特疗效 迅速传遍国内外 1982年 世界卫生组织承认头针是中国发明的 要求在世界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这一针 刺通了世界医学组织的经络 焦顺发独创的 头针 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运用针刺治病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继承中国古代针刺治疗脑病独特理论及实践经验基础上 结合西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等知识 通过反复研究及临床验证总结出来的 头针创造性地在头部设定了十六个刺激区 分别为运动区 感觉区 舞蹈震颤控制区 血管舒缩区 晕听区 言语二区 言语三区 运用区 足运感区 视区 平衡区 胃区 肝胆区 胸腔区 生殖区和肠区 针刺这些区域 对于脑源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和体症能收到明显效果 焦顺发还将其头针成功地应用于外科手术麻醉 并系统总结出进针快 捻针快 起针快的 三快针刺术 针灸学 刺法灸法学 教材第五版采用了焦顺发的头针疗法 被各大医学院校广泛传播教学 影响深远 造福于人民 头皮针国际标准方案 1983年由中国针灸学会主持制定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 于1984年5月在东京 经过讨论 决定按照分区定经 经上选穴 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 一针透双穴或三穴 方法原则 制定了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 包括由头穴名的英文字母数字编号 穴名汉语拼音和汉字三要素 1989年在WHO主持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正式通过 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从此中国头针疗法广泛走向世界 目前国内头针学说主要有六大体系 即山西焦顺发的头针 陕西方云鹏头皮针 上海汤颂延头针 南京张鸣九的头部经穴疗法 北京朱明清头针治疗带 上海林学俭头针刺激新区 对头针疗法在纵深上有了非常大的发展 三 神经解剖 额叶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外侧裂 顶叶 躯体运动中枢 现代医学发现 大脑头皮功能定位 脑干 脑干 脑室 头皮分层 皮层皮层下 浅筋膜层 帽状腱膜层 纤维组织紧密联系针刺时阻力大 疼痛宜迅速通过 帽状腱膜下层 蜂窝组织层 疏松的纤维组织构成阻力小 为针刺部位 骨膜层 四 焦氏头针定位标准及操作 适应症 注意事项 三个带 额中带 额顶带 顶枕带 额中带 自神庭向下刺1寸 神庭透印堂 额顶带 从神庭穴至百会穴左右旁开0 5寸的条带 此条带的后1 3 前顶透百会 顶枕带 从百会至脑户左右各旁开0 5寸的条带 此带的中1 3 后顶透强间 智七针 额五针 减去第1针和第5针 四神聪 三带 头维 四神聪 国标 左右2针 智九针 额五针 四神聪 三带 四神聪 国标 左右2针 左右大脑外侧裂表面标志 针刺向运动区上点 大脑外侧裂与前发际交点和前后正中线与前发际交点的中点 针刺向运动区上点 焦氏头针需明确刺激区的两条标准定位线 前后正中线 两眉间中点 正中线前点 至枕外粗隆尖端下缘 正中线后点 经过头顶的连线 眉枕线 从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连线 焦氏头针需明确刺激区的两条标准定位线 运动区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后0 5cm处 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 如果鬓角不明显 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 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 5cm为运动区下点 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 运动区又可分为上 中 下三部 上1 5为下肢 躯干运动区 中2 5为上肢运动区 下2 5为面运动区 亦称言语1区 运动区上部 即运动1区 主治对侧下肢 躯干瘫痪 运动区中部 运动1区双上肢 主治对侧上肢瘫痪 运动区下部 言语1区 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 运动性失语 流涎 发音障碍 运动性失语 部分或完全丧失语言能力 但基本保留言语功能 命名性失语 又称健忘性失语 病人称呼 名称 能力障碍 如病人不会叫 椅 只是说 坐的 其他人说椅时 他能听懂 感觉性失语 理解言语能力功能障碍 经常答非所问 失用症 又称运动不能症 病人肌力 肌张力及基本运动正常 但存在技巧能力障碍 例如不能解扣 拾硬币等 感觉区 在运动区向后移1 5cm的平行线即是本区 舞蹈震颤控制区 制颤区 在运动区向前移1 5cm的平行线 运动2区 上点是运动1区的上点后1cm处 下点与运动1区下点一样 以上均可分为上 中 下三部 与之前运动1区的讲述一致 晕听区 耳尖直上1 5寸处 向前及向后各引2cm的水平线 言语2区 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cm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向下取3cm长直线 命名性失语 言语3区 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cm长的水平线 感觉性失语运用区 精细动作区 从顶骨结节向乳突中部引一直线和与该线夹角40度的前后两线 条线长度均为3cm 适用于失用症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 向后引3厘米长 平行于正中线 适用于对侧下肢瘫痪等 视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1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 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 适用于皮层性视力障碍 平衡区 平衡区1号 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3 5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 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 脑三针 平衡区2号 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共三穴 脑户穴在后头部 当枕外粗隆上凹陷处 脑空 在脑户穴左右各旁1 5寸处 天柱 大筋 斜方肌 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 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 3寸 玉枕 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 5寸 旁开1 3寸 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情感区 前正中线左右旁开2cm 自前发际上2cm向后平刺1寸 心肝区 左侧瞳孔直上发际处为起点 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cm长直线 为肝区 右侧瞳孔直上发际处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中点处为起点 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cm长直线 为心区 颞三针 第1针 自顶骨结节下缘前方约1cm处 向后上方刺3cm 第2针 耳尖上1 5cm处向后上方刺3cm 第3针 耳尖下2cm再向后2cm处 向后上方刺3cm 以上3针皆与水平线成15 20 角制痉三针 额中带与额顶带2针之间中点为起点 在前后正中线上向后引2cm长直线为第1针 旁开1cm平衡于前后正中线为第2 第3针 焦氏头针操作及疗效 头针疗法的针刺方法 选用30 40号长40mm的毫针 针体与头皮成15 30 角快速进针 刺入帽状腱膜下 将针与头皮平行推进一定深度 留针时间与年龄大小相关 在留针期间 可进行捻针 每15分钟捻针一次 每次捻针3 5分钟 速度180 200转 分 也可加用韩氏电针仪以电针治疗20分钟 头针疗法的疗程与疗效 隔日针一次 每10次休息15 20天 针刺30次为一疗程 据国内有关报导头针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在70 94 间 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90 左右 焦氏头针适应症 脑源性疾病 如中风偏瘫 肢体麻木 失语 皮层性多尿 眩晕 耳鸣 舞蹈病 癫痫 脑瘫 小儿弱智 震颤麻痹 假性球麻痹等 此外 也可治疗头痛 脱发 脊髓性截瘫 高血压病 精神病 失眠 眼病 鼻病 肩周炎 腰腿痛 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 焦氏针刺注意事项 电针刺激量应从小到大 根据每个患儿的体质 敏感度而定 痉挛型 手足徐动型患儿不宜应用强刺激 若针刺后 患儿异常姿势有加剧者 应停用 头针留针期间 应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 重症患儿可做被动活动 由于头皮血管丰富 因此起针速度应快 针孔用干棉球按压数秒 避免出血 小于6个月婴儿忌用 患儿癫痫发作期慎用 防止晕针 极个别患儿发生晕针 表现为面色苍白 木呆 四肢发凉 冷汗 出现这种情况 应立即拔针 让患儿平卧休息 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即可 五 国际头针定位标准 主治 操作 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 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 顶区 颞区 枕区4个区 14条标准线 左侧 右侧 中央共25条 兹将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 一 额区1 MS1额中线 zh ngxi n 英文MS是 micro system and scalppoints 的缩写 部位 在头前部 从督脉神庭穴向下引一直线 长1寸 3厘米 主治 头痛 头晕 目赤肿痛 癫痫 鼻病 刺法 沿皮向下刺1寸 行快速运针手法 2 MS2额旁1线 p ngxi n 胸腔区 部位 在头前部 从膀胱经眉冲穴向下引一直线 长1寸 3厘米 主治 过敏性哮喘 支气管炎 心绞痛 风湿性心脏病 对心慌 气短 浮肿 尿少有一定的效果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悸怔忡 失眠健忘 舌强不语 刺法 从眉冲穴刺入 沿皮向下刺入1寸 行快速运针手法 3 MS3额旁2线 p ngxi n 胃区 肝胆区 部位 在头前部 从胆经头临泣穴向下引一直线 长1寸 3厘米 主治 对急 慢性胃炎 胃 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疗效 对肝胆疾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胁肋痛 乳房胀痛 眩晕 目病 刺法 从头临泣穴沿皮向下刺入1寸 行快速运针手法 4 MS4额旁3线 p ngxi n 生殖区 肠区 部位 在头前部 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 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 长1寸 3厘米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 急性膀胱炎引起尿频 尿急 糖尿病引起烦渴 多饮 多尿 阳痿 遗精 子宫脱垂等 对下腹部疼痛有一定疗效 刺法 从此线上端进针 沿皮向下刺入1寸 行快速运针手法 二 顶区5 MS5顶中线D ngzh ngxi n 部位 在头顶部 即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 头痛 眩晕 高血压 中风失语 昏厥 癫狂 痫症 腰腿足病症 如瘫痪 麻木 疼痛 小儿夜尿 脱肛 刺法 从百会穴进针 向前沿皮刺 透至前顶 行快速捻针手法 6 MS6顶颞前斜线D ngni Qi nxi xi n 运动区 部位 在头顶部 头侧部 从头部经外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引一斜线 并将其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 上1 5段 治疗对侧下肢瘫痪 中2 5段 治疗对侧上肢瘫痪 下2 5段 言语一区 治疗对侧面神经瘫痪 运动性失语 流口水 发音障碍 刺法 用长针由前神聪沿皮向悬厘穴方向刺入 或用2寸长针由上点向悬厘分段接力刺 行快速运针手法 7 MS7顶颞后斜线D ngni H uxi xi n 感觉区 部位 在头顶部 头侧部 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 与其平行的线 从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 将全线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 上1 5段 治疗对侧腰腿痛 麻木 下肢感觉异常及后头痛 颈项痛和头鸣 中2 5段 治疗对侧上肢疼痛 麻木 感觉异常 下2 5段 治疗对侧头面麻木 疼痛等 刺法 用长针从百会穴刺入 向颞部曲鬓穴透刺 或用2寸长针从上点作分段接力刺入 然后行快速捻针手法 8 MS8顶旁1线D ngp ngxi n 部位 在头顶部 督脉旁1 5寸 4 5厘米 从膀胱经承光向后引一直线 长1 5寸 4 5厘米 主治 头痛 头晕 耳鸣 视物不明 腰腿病症 瘫痪 麻木 疼痛 刺法 从通天穴向后沿皮刺入1 5寸 行快速捻针手法 9 MS9顶旁2线D ngp ngxi n 部位 在头顶部 督脉旁开2 25寸 6 75厘米 由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 长1 5寸 至承灵穴 主治 头痛 偏头痛 眩晕 肩 臂 手病症 刺法 由正营穴向后沿皮刺入1 5寸 行快速捻针手法 三 颞区10 MS10颞前线Ni qi nxi n 部位 在头的颞部 从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连一直线 主治 偏正头痛 目外眦痛 耳鸣 痫症 口腔病症 运动性失语 周围性面瘫 刺法 由颔厌穴进针 沿皮刺入透悬厘穴 行快速捻针手法 11 MS11颞后线Ni h uxi n 部位 在头的颞部 从胆经的率谷穴向下至曲鬓穴连一直线 主治 头痛 偏头痛 眩晕 耳鸣 小儿惊风 鬓发部疼痛 刺法 从率谷穴进针 沿皮向下透曲鬓穴 行快速捻针手法 四 枕区12 MS12枕上正中线Zh nsh ngZh ngzh ngxi n 部位 在后头部 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之段 主治 头痛 头晕 颈项强痛 目疾 癫狂 痫症 腰背痛 刺法 从强间穴进针 向后沿皮刺至脑户 行快速捻针手法 13 MS13枕上旁线Zh nsh ngP ngxi n 视区 部位 在后头部 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 5寸 1 5厘米 起 向上引一直线 长4厘米 主治 皮层性视力障碍 白内障等 刺法 由此线的下端进针 向上沿皮刺入1 33寸 4厘米 行快速捻针手法 14 MS14枕下旁线Zh nxi P ngxi n 平衡区 部位 在后头部 自玉枕至天柱 主治 治疗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 肢体共济失调 头项痛 眩晕 刺法 由此线的上端进针 向下沿皮刺入1 33寸 4厘米 行快速捻针手法 五 操作方法 针具28 30号 25 50毫米长 体位坐 卧位 进针法 单手快速进针法4 角度方向及深度 平刺 帽状腱膜下层 捻转法 行针 以拇指掌侧面与食指桡侧面夹持针柄 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 使针身左右旋转 捻转速度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 进针后持续捻转2 3分钟 留针10 20分钟 抽添法 行针 抽提法 进插法 头皮血管丰富且相互吻合 头皮的皮层下血管壁与 组织粘连紧密 血管损伤后不易收缩 按压针孔30秒至1分钟 起针 脑源性疾病 偏瘫 小儿脑瘫 假球麻痹等 精神病症 精神分裂症 癔病 抑郁症等 疼痛和感觉异常 坐骨神经痛 肩周炎 腰背痛等 皮层内脏功能失调 高血压 消化道溃疡 子宫脱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 六 适应范围 六 头针疗法禁忌症 头部皮肤感染或毛囊炎患者头颅骨骼术后残缺者血液性疾病凝血功能异常者严重晕针易休克患者高热患者心功能衰竭患者婴幼儿患者 七 临床案例 潘树周 男 74岁 綦江赶水街道搬运站工人 1992年1月因脑梗塞住院治疗近2月 使用蝮蛇抗酸酶治疗后仍然卧床 左侧上肢肌力3级弱 左侧下肢肌力1级 经头针治疗1次 左侧上肢肌力立即达到4级加 下肢肌力达到3级加 5天治疗后能够下地辅助行走 半月后基本康复出院 龚天国 男 63岁 綦江医药公司领导 1992年9月就诊 因脑出血后遗症8月 右侧肢体偏瘫 下肢4级肌力 辅助行走 上肢3级弱 不能上举上抬 肌张力2级 痉挛 经过头针1次立即可见上肢上举过头 下肢行走有力 姿势状态明显改善 康复信心增强 经过2个疗程治疗满意出院 病例 八 发展流派与前景 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定义 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由中国针灸学会主持下 按照分区定经 经上选穴 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方法的原则加以制定的 既反映了头针治疗的实际情况 又体现了传统经络的特点 值得推广使用 198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通过 1989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 瑞士日内瓦 正式通过 向世界各国针灸界推荐 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优缺点 一 优点1 它博采头皮针诸流派之长 集思广益 其标准线穴名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经络 穴位 脏腑等传统理论和特点 并对各条治疗线的主病和经脉所属做了明确的阐述 2 它又融合了部分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方法 体现了经过实践而确实有效的一些治疗穴区 使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珠联璧合 3 由于此方案是经过实践和科学的疗效观察后的经验总结 因此 它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 并且 其适应症还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发展 所以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缺点 1 以穴定线误差大 有利的一面是线和穴位的名称联系紧了 说明了线和穴位有关 不利的一方面是 以穴定线不严谨 因绝大多数头穴不是以头部外表的标志确定的 而是以发迹定位的 头正中线部位的穴位是以前后发迹定位的 二俩侧穴位多数又是根据头正中线穴位确定的 2 线 的概念不准确 1 头针出现时 针刺的部位就是刺激区 20年来经国内外广泛实践 都证明了头针刺激区有见效快疗效高的特点 在公开报道的500多篇论文中 没有一篇证明头针的刺激部位不是区而是线的 相反很多人强调了区的重要性 2 定线的方法是以穴定线 3 理论难以解释 国际标准化方案是以穴位确定线的 从理论上讲针刺穴位是目前认为的经络起作用的 这样又回到了针刺穴位 通过多死角多转折为特征的体表线起作用的年代了 用这种理论解释当然是不准确的 因为这种理论在人体是不存在的 它是宋代王唯一行穴位归经为了使偏离的穴位都归到经上而使用的怪线 同时用这种理论也解释不了头针疗效高见效快的特点 焦氏头皮针疗法的特点 定义 由山西焦顺发同志于1971年首先提出 是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为理论依据 以针刺为手段治疗各种疾病的头针 常用于脑源性疾病疗法 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病 操作 在行针时可做小幅度提插 以左手压进针处 右手小幅度提插 实际是针体随头皮一起活动 并无真正的提插 主治 运动区上1 5 治疗对侧下肢瘫痪 运动区中2 5 治疗对侧上肢瘫痪 运动区下2 5 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 运动性失语 流涎 舞蹈震颤控制区主治 舞蹈病 震颤麻痹晕听区主治 对侧下肢疼痛 麻木 瘫痪 视区主治 皮层性视力障碍 白内障平衡区主治 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 焦氏头针不足之处 头针中最为盛行的当属焦顺发发明的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区定位头穴的头针法 焦氏头针曾一度成为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内容 后来 由于新版针灸学教材编委的反对 在教材中废焦氏头针而改为现行国标头针焦氏头针在教材中被废除 原因诚如魏稼教授所说的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来确定运动区 感觉区 语言区等诸多新穴 显然缺乏实验基础 因此 借靠焦氏头针理论的国标头针的科学性是值得商榷的针刺手法 焦氏头针用长针针刺后 一针刺到底 难以分清有哪一个刺激点对某种症状有明显效果 林氏头皮针特点 林氏与焦氏的关联 焦氏头皮针运动区 感觉区 静区 小脑新区 林氏头皮针林氏的独有特点 小脑新区是头皮针领域的最新发现也是林氏头皮针的独到之处取穴特点 以区定位点面线结合针刺手法 点刺手法用点穴笔 要求笔尖圆顿约为绿豆大半球体 笔身稍粗 若能带一定磁性更好林氏头皮针只提插不捻转每次至少留针一小时 期间不运针 小脑区蚓 眼球震颤 听力减退 失语 面神经麻痹 面肌痉挛 偏瘫 帕金森 共济失调小脑半球区 同侧上肢和下肢共济失调 对肌张力缺失有明显改善针刺要求必须达到骨膜再强刺激 静区即大脑功能定位区以外的区域 既不被感觉刺激所激活也不参与控制活动的运动故称为静区又称联络区 小脑区蚓 眼球震颤 听力减退 失语 面神经麻痹 面肌痉挛 偏瘫 帕金森 共济失调小脑半球区 同侧上肢和下肢共济失调 对肌张力缺失有明显改善针刺要求必须达到骨膜再强刺激 方式头皮针体系 陕西省西安市方云鹏主任医师根据颅脑在头皮上的投影定位 以及其独有的全息体系 深刻的中医阴阳理论 将头针的治疗疾病的病种 方法大大延伸 特别是在治疗骨关节病上 以及与中医理论 传统体针相结合等方面 是其他头针体系无法比拟的 创立山西头皮针 形成了独特的头穴穴名体系 该体系以伏象 伏脏 倒像 倒脏为主 又有颅脑各个功能中枢的相应头穴名称 是指人体内脏在头部相应区域呈伏状主管全身感觉 用以治疗内脏疾患 尤其是对全身皮肤肌肉的痛觉 触觉 温觉和麻痒等疗效显著 是指人体缩影伏于头部冠状缝 矢状缝和人字缝之上的形象 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 可称总运动中枢 对运动系统 神经系统 心血管系统疗效显著人体的阳中枢 总督一身阳经可以在中枢管理下调和阴阳 疏通气血 冠矢点前为颈部和头部 冠状缝为左右上肢 矢状缝为躯干 人字缝为左右下肢 倒象和倒脏分别是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倒象 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倒脏 相当于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 主治内脏疾病和对侧肢体感觉障碍 生物全息理论生物体的整体由部分组成 部分在结构和组成上与整体相似 含有整体的全部信息 全息 简言之 即全部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表现于不同的方面 已经发现的表现于形态学 病理学 生理学 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方面的事例很多 所有的部分中含有整体信息的事例都在事实上支持着全息胚学说 张颖清教授在1973发现了人的第二掌骨侧有一组有序的穴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