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2018(报批稿)编制说明.doc_第1页
广东省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2018(报批稿)编制说明.doc_第2页
广东省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2018(报批稿)编制说明.doc_第3页
广东省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2018(报批稿)编制说明.doc_第4页
广东省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2018(报批稿)编制说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2018(报批稿)编制说明 广东省地方标准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编制说明 一、任务本项目由于xx年申报,并于xx年9月立项,项目下达批文为粤质监标函xx588号广东省质监局关于批准下达xx年广东省服务业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 二、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编制背景银屑病,中医学称为白疕、松皮癣、干癣、蛇虱等,是一种发病率高并易复发的常见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但现代研究已证实,银屑病是与遗传相关,由多因素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银屑病患者中寻常型占绝大多数,寻常型占96.4%,脓疱型占0.77%,关节病型占3.3%,红皮病型占0.98%。 关节病变是寻常型银屑病常见的并发症,而红皮型、脓疱型多是由寻常型银屑病治疗不当发展而来的,因此,有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可有效防止严重银屑病发生。 本病的病因复杂,机制不明,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目前,其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但现代研究已证实,银屑病是与遗传相关,由多因素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免疫靶向的生物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银屑病的发生与持续。 但迄今的治疗手段,其长期疗效并不十分满意。 中医辨证论治,临床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和较长的缓解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有较大的优势及广阔的前景,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形成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文献,可缓解症状、延缓发展、减少复发,且副作用小。 中医药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多层次、多靶点、多环节作用于机体,延缓疾病发展,在防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证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目前,关于银屑病的中医药研究,以治疗研究者多,而证候分型研究者少,证候分类种类繁多,难以统一。 寻求银屑病规范化、标准化、统一的诊疗方法已迫在眉睫,为适应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特色与优势,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建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银屑病相关的诊疗指南中,有五部明确介绍了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其中一部为西医诊疗指南1,三部为中医诊疗指南2-4,一部为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5,以上指南的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均是从血论治,证候类型及每个证候对应的症状、体征表现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分三个证型,有的分八个证型,各指南均未详细介绍其中医证候诊断规范的证据,仅寻常型银屑病(白疕)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4明确其证候诊断规范文献研究及专家共识。 说明目前各银屑病诊疗指南中,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内容的确定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给予支撑,因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研究,建立更科学、严谨的中医证候诊断规范,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依据。 22、义目的和意义本标准是在系统的寻常型银屑病证候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文献研究、专家调查、前瞻性病例调查等多个途径,结合数据挖掘技术等方法手段,分析寻常型银屑病的证候分布规律,确定了本病“从血论治”的辨证思路,制定了主要证型的辨证诊断参考标准,为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依据,为其疗效评价提供参考。 三、编制思路和原则从病证结合角度,将西医的疾病诊断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 在明确西医疾病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规范中医辨证,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疾病的本质,聚焦性强,容易达成共识,有利于其辨证规范的确立和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在文献研究、专家共识、前瞻性病例调查基础上形成标准,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形成的证候诊断标准更加明晰、证候更加确凿,分条列出各证型的诊断依据,明确诊断各证型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克服以往证候诊断标准笼统,临床难以具体操作的不足,保证该诊断标准的临床操作性和适用性。 四、编制过程与内容的确定1.通过文献研究及数据挖掘手段,分析寻常型银屑病以血分论治的基本辨证思路,明确本病主证、次证的分布情况。 收集近30年(1979-xx)文献数据库发表的寻常型银屑病相关文献,运用频次统计方法分析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利用数据挖掘手段进行主证的证候-症状关联分析,从医理角度进行症状、体征合并,最终获得反映本病证候特异性表现的症状集合,为进一步开展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方面查阅大量文献,包括国内外指南、教科书、期刊论文(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所收录1979-xx年间的全部文献),共纳入文献920篇,提取证候443个,出现频率为2034次,提取了其中的证候、症状信息建立数据库,依据国家标准GB/T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675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进行证候归类与症状规范化处理,编制了本病的中医证候构成表,采用频次统计方法分析了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排前3位的证候为血热证、血瘀证及血燥证,其所占比例为75.83%,确定以上三个证型为本病常见证型。 利用数据挖掘手段进行主证的证候-症状关联分析,采用关联分析方法分析获取以上三个证型所对应的症状条目池,将该症状条目池中的症状作为本标准中医辨证诊断依据的基线参考,为后续的专家共识及诊断性试验研究提供客观数据支撑。 本研究已形成论文发表,具体见参考文献6。 2.运用专家共识法德尔菲法开展全国专家问卷调查,由专家筛选证候诊断指标并评价其重要性。 遴选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东北等全国七个行政区域,于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等11个地区的25家三级甲等医院,副高以上专业职称,在皮肤病领域从事10年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专业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 以前期文献研究初步构建的寻常型银屑病常见证型及证候诊断指标体系为基础,制定专家咨询问卷,内容包括寻常型银屑病证候分布调查、证候诊断指标重要性调查、专家权威程度、专家建议等,具体调表见附件1。 评价各诊断指标采用Likert的五尺度评分法134,分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等级进行赋值。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进行了数据一致性检验,专家意见集中程度采用算术均数、等级和、满分率来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协调系数表示。 经过两轮的德尔菲法专家共识,得出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型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常见兼挟证为风、寒、毒、湿、虚、肝郁等。 同时,通过专家对各证候诊断指标的评分,筛选核心症状,以便准确、简便而直接的诊断证候。 将专家问卷调查结果确定的三个证候的诊断指标对证候诊断贡献度排序的前三名作为主症以支持该证候的诊断,其他症状作为次症辅助诊断,形成的辨证标准。 本研究已形成论文发表,具体见参考文献7。 3.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临床资料为依据,通过调查表收集临床信息,根据诊断性队列研究方案设计,对所制定的寻常型银屑病主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性试验研究,以全面评价该证候诊断标准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横断面中医临床证候信息采集,填写受调查者当时所处病期内(一个月内)的情况,运用统计方法对所得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寻常型银屑病中医主要证候诊断标准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研究。 分析参考标准组诊断结果与试验标准组的诊断结果一致性,根据Kappa值的三级划分,可以认为试验组的辨证结果与参考组辨证结果之间属中高度一致。 血热证试验标准灵敏度为64.10%,特异度为93.95%;血瘀证试验标准灵敏度为54.79%,特异度为95.53%,血燥证试验标准灵敏度为70.46%,特异度为83.46%。 具体研究过程见附件2。 4.采用专家会议共识法,征集专家对所形成的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意见,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进行完善、修改,形成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征求意见稿。 为促进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诊断及治疗标准的建立,为临床、科研提供统一的证候规范,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用药,课题组采用国际上公认的GRADE网格法,以会议的形式聘请国内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学家及临床医师等专家共同参与,征集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常见证型辨证诊断应包含的具体条目及相应的诊断要求,会上,课题组对前期研究结果及所形成标准草稿进行总结汇报,邀请专家在了解了本研究的整体研究过程及相应的结果后,为本研究提供专业的意见。 课题组根据专家意见,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具体调查表见附件3,会议记录见附件4。 五、内容说明(一)关于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寻常型银屑病的疾病诊断、病史采集、中医证候分型及辨证依据等。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白疕”。 本标准适用于寻常型银屑病中医、中西医结合的证候诊断;不适用于关节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的诊断。 推荐广东省内各级综合性医院、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进行中医、中西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时可实施本标准。 (二)关于标准的属性本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 (三)有关条款的说明寻常型银屑病中西医结合诊治规范地方标准共八章。 第1章范围;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第3章:术语和定义;第4章:诊断;第5章:病史采集;第6章:辨证分型;(四)与现有相关标准的关系与本项目相关的国家标准尚未制定;目前已颁的皮肤病标准中,涉及中医证候诊断内容的标准有行业标准ZY/T001.8-94中医皮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YXH/T342361-xx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白疕、寻常型银屑病(白疕)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xx年版)、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xx版)、寻常性银屑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等,但以上标准中的证候诊断标准描述较为简单、笼统,存在临床操作性及适用性不强的问题。 本项目拟制定的标准是在DB44/T1423-xx寻常型银屑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基础上,明确诊断各证型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克服以往证候诊断标准笼统,临床难以具体操作的不足,保证该诊断标准的临床操作性和适用性。 (五)标准技术水平的说明本标准技术内容的确定依据于以下几方面1.通过文献研究及数据挖掘手段,分析寻常型银屑病以血分论治的基本辨证思路,明确本病主证、次证的分布情况;2.运用专家共识法德尔菲法开展全国专家问卷调查,由专家筛选证候诊断指标并评价其重要性;3.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临床资料为依据,通过调查表收集临床信息,根据诊断性队列研究方案设计,对所制定的寻常型银屑病主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性试验研究,以全面评价该证候诊断标准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临床应用价值;4.采用专家会议共识法,征集专家对所形成的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意见,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进行完善、修改,形成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征求意见稿。 本标准的制订过程严格遵循了规范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在文献研究、专家共识、前瞻性病例调查基础上形成标准,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形成的证候诊断标准更加明晰、证候更加确凿,分条列出各证型的诊断依据,明确诊断各证型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克服以往证候诊断标准笼统,临床难以具体操作的不足,保证该诊断标准的临床操作性和适用性。 以达到编制内容科学合理,内容可行性高,标准可持续改进的要求。 综上,本标准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六)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本标准属于推荐性地方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寻常型银屑病的疾病诊断、病史采集、中医证候分型及辨证依据等。 推荐广东省内各级综合性医院、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进行中医、中西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时可实施本标准,以提高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性。 为更好宣贯该标准,可通过专业技术委员会及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的标准化培训,提升其对本标准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标准的贯彻实施;同时建立长期有效的信息反馈平台,通过多渠道收集标准贯彻过程中的反馈信息,综合各方面信息,制定相应的标准修订计划,实现本标准的定期更新,提高本标准的适用性。 (七)废止现有有关标准的建议本标准没有涉及废止现行有关标准。 (八)其他情况的说明 1、本标准没有引用或参照国外标准。 2、本标准为首次编制。 3、本标准到目前为止未有重大分歧意见。 附件1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研究专家征询意见表附件2临床验证研究情况介绍附件3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研究专家共识会议调查表附件4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专家共识会议记录参考文献1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xx版-中华医药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8-94中医皮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276-277.3中华中医药学会.ZYYXH/T342361-xx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xx.4寻常型银屑病(白疕)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xx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北京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5全军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寻常性银屑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xx,8 (5):328.6卢传坚*,曾召,谢秀丽,宁江.1979-xx三十年间寻常型银屑病文献证候分布情况分析J中医杂志,xx,53 (11)959-961.7谢秀丽,卢传坚*,姚丹霓.基于德尔菲法的寻常型银屑病常见证候诊断指标研究J中医杂志,xx,56 (16)1409-1413.附件11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研究专家征询意见表(第一轮)研究者声明本研究是xx年广东省财政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助“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系列研究”(编号xx05)的组成部分之一。 本调查所得资料信息仅为本项目研究参考,答案没有对错,请安心填写。 对您的大力支持表示真诚的感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xx年9月致专家的公开信尊敬的专家您好!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研究”第一轮征询意见工作,您的意见对于我们建立这一规范至关重要。 为促进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诊断及治疗标准的建立,为临床、科研提供统一的证候规范,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用药,“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研究”课题组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专家意见调查(Delphi)法,以函询的形式聘请国内知名中医药临床学家、临床医师等专家共同参与,征集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常见证型、辨证规范应包含的具体条目,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出符合中医学理论,相对完备而实用的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 为方便您筛选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中应包含的具体条目,我们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制定了参考条目池,备选证型是课题组系统了1979-xx年间发表的寻常型银屑病中文期刊文献,采用频次统计方法分析了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血热证、血燥证及血瘀证为其常见证型;采用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以上三个证型所对应的症状条目组成,分析结果作为各证型对应的症状备选条目。 请您基于此条目池进行甄选。 请您对每个条目进行评价,在相应的表格打勾“”或填上相应的分值。 根据选项及您的意见,适当填写备注栏及补充栏。 我们会将您和其他专家的意见汇总后予以反馈,并视情况进行下一轮意见征询,衷心感谢您的参与!根据征询意见的结果,整个工作的完成可能需要几个轮次的反复填表,感谢您的耐心与配合,占用您宝贵的时间,课题组向您致敬!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研究组xx910研究背景1.为什么要开展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研究银屑病,中医学称为白疕、松皮癣、干癣、蛇虱等,是一种发病率高并易复发的常见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为多因素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银屑病患者中寻常型占绝大多数,为96.4%1。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大的优势及广阔的前景,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作用于机体,阻止病变发展,在防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证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目前,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者多,而证候分型研究者少,规范化证候分类标准缺如,证候分类种类繁多,难以统一。 寻求银屑病规范化、标准化、统一的诊疗方法已迫在眉睫,为适应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特色与优势,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制订科学规范的“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银屑病中医证候研究概况目前银屑病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规范研究已引起重视,课题组检索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xx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KI,1979-xx年)、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79-xx年)所收录的有关研究寻常型银屑病证候分布规律的全部文献,排除重复发表的论文(仅取1篇,其余排除)有文献8篇。 总结以上文献的流行病学研究报道,发现银屑病主要证型较为一致,主要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等,但存在研究地域局限或调查例数有限的问题,调查局限于某一区域,如湖南、北京、山东、华中,说明其样本缺乏一定代表性。 流行病学调查报道例数最多的是张广中2等调查的xx-xx年北京地区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2651例,但仅局限于北京地区。 证候-症状组成规律的研究也有文献进行报道,如斑秀芬3采用数据挖掘方法中的频繁集寻找725篇文献中寻常型银屑病的症状-证型关联规则,得出证型症状组合。 刘娟4通过前瞻性病例调查研究,运用聚类分析研究本病的症状、体征及皮损部位颜色与证型的关系。 屈双擎5通过对30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对其舌脉、皮疹在主要证候的分布频数进行统计分析。 李桃花6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方法,统计各证候的症状出现频次。 以上各文献的寻常型银屑病辨证规范均由局部皮损辨证及全身整体辨证组成,皮损辨证主要由皮损颜色、鳞屑厚薄,瘙痒、浸润程度组成,全身症状则主要观察是否口干喜饮、唇色及大小便情况,舌脉。 但各文献对同一证型的辨证规范总结仍存在差异,甚至出现完成相反的结论。 因此,开展系统的寻常型银屑病证候研究,从文献研究、专家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个途径,结合多维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寻常型银屑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而制定其主要证型的辨证标准,将有助于统一对寻常型银屑病的辨证认识与临床疗效评价,更好地为中医药治疗银屑病服务。 33.“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研究设想为深入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的证候特点及治疗方法,建立起寻常型银屑病的诊断治疗标准,为本病中医证候的规范化以及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证候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奠定基础,为本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我们成立了“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课题组,从文献研究到专家函询,初步搭建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的研究平台。 1)文献研究收集、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xx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KI,1979-xx年)和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TCM,1979-xx年)所收录的全部文献。 经筛选后纳入文献合格文献920篇。 采用频次统计方法分析了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血热证、血燥证及血瘀证为其常见证型;采用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以上三个证型所对应的症状条目及用药规律,为专家函询阶段的条目池提供基线参考分。 2)专家函询以前期文献研究形成的条目池为基础结合银屑病相关诊疗指南形成调查表,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专家意见调查(Delphi)法,通过函询的形式聘请国内知名中医药皮肤病临床学家、临床医师共同参与,从而制定出能够符合中医药理论,相对实用、规范的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诊断治疗标准。 参考文献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xx年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发展与治疗研究新进展研讨会资料C.出版地、出版者不详,82.2张广中,王萍,王莒.等.2651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研究J中医杂志,xx,48 (10)894-896.3班秀芬.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寻常型银屑病证候规律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xx4刘娟.寻常型银屑病证候规律调查及皮损部位色诊特点研究D.湖南湖南中医学院,xx5屈双擎.银屑病证候分布、演变及证治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xx6李桃花.银屑病中医证候及辨证论治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xx7石云,赵炳南治疗银屑病经验介绍C.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赵炳南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xx,159-160.8宋坪,李博鉴.从血论治诸法何用朱仁康研究员治疗银屑病经验(一)J.中国中两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xx,3 (1):1-2.9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xx:271.10中国中医研究员.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xx:157.11王萍,张芃等.张志礼中医辨证治疗银屑病方法及临床研究(一)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xx,3 (4):191-193.12王萍,张芃等.张志礼中医辨证治疗银屑病方法及临床研究(二)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xx,4 (1):1-3.13杜锡贤.内服中成药在银屑病中的应用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国际中医、中两医结合皮肤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xx,59-66.14王英杰等.中药外治疗法在银屑病中的应用J.中医药信息,xx,24 (6):14-17.研究目的制订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 研究方法1.由课题组拟订“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征求意见稿。 2.邀请国内知名中医药临床学家、临床医师等专家约40名,共同参与征询意见阶段。 3.采用Delphi调查法,由以上专家对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各项条目做出判断和评估。 4.第一轮征询意见回馈后,整合专家意见,对征询意见进行统计处理,修改相关条目,根据情况,开展第二轮、第三轮意见征询。 5.分析调查结果,完成专家调查报告,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及数据支撑。 技术路线“寻常型银屑病辨证规范研究”专家征询表第一部分专家基本资料(您的个人信息将会被保密,请您放心填写。 ) 1、姓名 2、性别 3、年龄 4、从事皮肤科专业时间年 5、技术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 6、单位名称 7、联系电话 8、邮箱第二部分“证候条目池表”专家意见征询表 一、证候分布(可多选,请在您所选择选项后面的“”处打勾“”)1.您认为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有哪些?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其他2.您认为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兼挟证有哪些挟风挟寒挟毒挟湿其他 二、证候诊断性指标重要性调查下表列举了诊断各证候的备选指标,请您将对所列指标的重要性的意见填入表中(在相应的条目下打勾”“”),若您对表中指标有修改意见,请填在“备注栏”中;如果您对指标有补充意见,请在“需补充指标”一栏中添加意见,数量不限。 专家组组织协调者组织协调者第一轮结果第二轮结果第三轮结果第一轮专家征询第二轮专家征询(反馈一)第三轮专家征询(反馈二)结论(一)血热证备选指标重要性评价备注栏(指标修改意见)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局部症状病程短处于进展期皮损颜色鲜红皮损呈点滴状银白色鳞屑鳞屑干燥易脱落鳞屑多轻度浸润全身症状全身皮肤偏干明显瘙痒皮损自觉灼热多食易饥口渴,喜冷饮口苦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或滑或数需要补充指(二)血燥证备选指标重要性评价备注栏(指标修改意见)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局部症状病程长处于稳定期皮损颜色淡红皮损呈点滴状银白色鳞屑鳞屑干燥易脱落鳞屑少轻度浸润全身症状全身皮肤偏干明显瘙痒皮损灼热多食易饥口干喜饮大便秘结小便少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或细或缓需要补充指标(三)血瘀证备选指标重要性评价备注栏(指标修改意见)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局部症状病程长处于稳定期皮损颜色暗红或紫暗皮损呈地图状银白色鳞屑鳞屑厚鳞屑附着紧浸润明显全身症状瘙痒不明显饮食正常大便正常小便正常舌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或涩或缓需要补充指标(四)其它证候,请具体叙述补充证候11局部症状全身症状补充证候22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第三部分“寻常型银屑病辨证规范研究”之专家权威程度(一)专家判断依据1.证候分布以下每种判断依据对您评判第二部分“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及常见兼挟证分布”的影响程度如何,请在您所选择影响程度处打勾“”。 判断依据影响程度1.理论分析大中小2.工作经验大中小3.参考资料大中小4.直观感觉大中小2.证候诊断性指标以下每种判断依据对您评判第二部分“寻常型银屑病的证候诊断性指标重要性”的影响程度如何,请在您所选择影响程度处打勾“”。 证候判断依据工作经验理论分析参考文献直觉血热证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血燥证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血瘀证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二)专家熟悉程度1.请选择您对第二部分证候分布的熟悉程度,在恰当的一栏中打勾“”。 熟悉程度很熟悉较熟悉一般熟悉不太熟悉不熟悉常见证候常见兼挟证2.请选择您对每一个证候的熟悉程度,在恰当的一栏中打勾“”。 证候熟悉程度很熟悉较熟悉一般熟悉不太熟悉不熟悉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第五部分专家建议1.您对我们的研究有何建议2.您对我们本次意见征询有何建议再次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指导!我们恭候您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您能在9月15日会议结束前回复我们,我们将非常感激!广东省中医院“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课题组xx年9月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研究专家征询意见表(第二轮)研究者声明本研究是xx年广东省财政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助“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系列研究”(编号xx05)的组成部分之一。 本调查所得资料信息仅为本项目研究参考,答案没有对错,请安心填写。 对您的大力支持表示真诚的感谢。 广东省中医院银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xx年1月致专家的公开信尊敬的专家您好!我们再次诚挚地邀请您参加“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研究”第二轮征询意见工作,您的意见对于我们建立这一规范至关重要。 为促进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诊断及治疗标准的建立,为临床、科研提供统一的证候规范,指导临床辨证,“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诊治规范研究”课题组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专家意见调查(Delphi)法,以函询的形式聘请国内知名中医药临床学家、临床医师等专家共同参与,征集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常见证型、辨证规范应包含的具体条目,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出符合中医学理论,相对完备而实用的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规范。 在您的支持下,本研究在xx年9月份完成了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现已完成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结果分析,结果将在下面进行总结说明。 并在第一轮征询意见结果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了调整,形成了第二轮专家征询意见表。 请您对每个条目进行评价,在相应的表格打勾“”。 根据选项及您的意见,适当填写备注栏及补充栏。 我们会将您和其他专家的意见汇总后予以反馈,并视情况进行下一轮意见征询,衷心感谢您的参与!根据征询意见的结果,整个工作的完成可能需要几个轮次的反复填表,感谢您的耐心与配合,占用您宝贵的时间,课题组向您致敬!广东省中医院银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xx117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结果说明 一、专家基本情况 (1)专业分布参与完成第一轮专家咨询的32名专家,均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从事本专业时间平均为31年。 (2)职称在第一轮专家咨询的32位专家中,全部专家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其中正高职称专家28名,专家在本学科中的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及权威性。 (3)地域分布32位专家分别7个省市、直辖市。 其中华东地区5名,华南地区7名,华中地区5名,华北地区8名,西北地区2名,西南地区3名,东北地区2名。 二、专家积极系数共派出问卷32份,回收32份,问卷的回收率100%,无效问卷为6份,占18.7%。 判断无效问卷的原则 (1)不符合要求的回答在该问卷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如,一份问卷中所有评价指标均为10分,即判为无效问卷。 (2)对关键变量回答的缺失率超过15。 三、证候分布情况结果在常见证候的调查中,有29位专家认为血热证为常见证候,占到90.6%;有27位专家认为血瘀证为常见证候,占到84.4%;有28位专家认为血燥证为常见证候,占到87.5%。 说明血热证、血瘀证及血燥证作为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专家较为认可,另外,有3位专家建议增加湿热证为寻常型银屑病常见证候,因此,在第二轮专家调查中在常见证候部分增加“湿热证”进行专家意见征集。 在常见兼挟证的调查中,有28位专家认为挟风为常见兼挟证,占到87.5%;有10位专家认为挟寒为常见兼挟证,占到31.3%;有27位专家认为挟毒为常见兼挟证,占到84.4%;有23位专家认为挟湿为常见兼挟证,占到71.9%。 挟寒证专家认可度较低,将在第二轮调查中予以删除。 另外,有2位专家建议增加挟虚为常见兼挟证,因此,在第二轮专家调查中在常见兼挟证部分增加“挟虚”、“肝郁”进行专家意见征集。 四、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观察指标包括算术平均数、满分比、等级和,三个指标的含义分别为算术平均数为表示评价指标得分的均数,均数越大,则指标的重要性越高。 如证候诊断指标均数分值33,是删除条目的依据之一。 方剂及中药均数分值11,是删除条目的依据之一。 满分比(Ki)指认为某条目其重要性为“很重要”的专家人数在总人数中的比例,是描述条目重要性的指标。 当K30时,提示专家认为该条目在证型诊断中的重要性贡献较小,是筛选、分类条目的依据之一。 当当K=0时,则该条目应删除。 等级和(Si)代表症状指标在条目重要性中的总得分。 它代表该条目在证候诊断中的必要性,如证候诊断指标等级和分值112(5*32*70%)是删除条目的依据之一。 如证候诊断指标等级和分值44(2*32*70%)是删除条目的依据之一。 1.各证候的诊断性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分别对应5511分,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观察指标的结果见表1表3。 2.方剂及药物的重要程度分别为、“须列入”、“可列入”、“不列入”分别对应 22、 11、00分,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观察指标方面的结果见表4表5。 结果分析删除均数、满分比及等级和的分值均在删除考虑范围的条目,删除满分比为0的条目,血热证、血瘀证证候诊断指标均删除3个条目,血燥证证候诊断指标删除4个条目。 如均数、满分比及等级和的分值其中有一个或是两个在删除考虑范围,则保留条目,在第二轮专家共识调查中再次征求专家意见。 结合咨询专家意见,经课题组成员讨论,血热证增加2个条目,分别是“皮损进行性增加”、“银屑不能覆盖红斑”;血瘀证增加2个条目,分别是“妇女月经见血块”、“唇甲紫暗”;血燥证增加1个条目“疲乏”。 表1血热证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观察指标结果血热证诊断指标n n均数满分比(%)等级和病程短283.7932.14106处于进展期304.7373.33142皮损颜色鲜红324.9190.63157皮损呈点滴状324.1954.84134银白色鳞屑313.8416.13119鳞屑干燥易脱落313.2919.35102鳞屑多283.4621.4397轻度浸润313.6812.9114全身皮肤偏干312.879.6889明显瘙痒313.6822.58114皮损自觉灼热314.0338.71125多食易饥312.583.2380口渴,喜冷饮303.7720.00113口苦303.3310.00100心烦易怒323.6918.75118失眠多梦313.063.2395血热证诊断指标n n均数满分比(%)等级和大便秘结323.7525.00120小便黄赤313.8425.81119舌红324.6362.50148苔薄黄324.2231.25135脉弦或滑或数324.3443.75139注斜体数据为删除依据范围内数据。 表2血瘀证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观察指标结果血瘀证诊断指标n n均数满分比(%)等级和病程长314.3551.61135处于稳定期304.2343.33127皮损颜色暗红或紫暗324.7271.88151皮损呈地图状303.8720.00116银白色鳞屑303.7020.00111鳞屑厚314.2341.94131鳞屑附着紧313.8425.81119浸润明显314.2941.90133瘙痒不明显303.033.3391饮食正常322.910.0093大便正常302.930.0088小便正常312.900.0090舌暗红有瘀斑324.6671.88149苔薄白313.529.68109脉细或涩或缓314.1032.26127注斜体数据为删除依据范围内数据。 表3血燥证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观察指标结果血燥证诊断指标n n均数满分比(%)等级和病程长313.7922.58117处于稳定期314.7341.94132皮损颜色淡红314.9151.61135皮损呈点滴状314.190.0085银白色鳞屑313.8425.81124鳞屑干燥易脱落303.2936.67123鳞屑少323.4612.5098轻度浸润323.686.25106全身皮肤偏干322.8734.38133明显瘙痒323.6821.88118皮损灼热314.030.0075多食易饥302.580.0062口干喜饮313.776.4598大便秘结313.339.6898小便少313.693.2386舌淡红323.0625.00125苔薄白或少苔303.7516.67110脉沉或细或缓323.8428.13126注斜体数据为删除依据范围内数据。 五、专家意见协调程度1.协调系数(肯德尔系数)协调系数W在0-1之间,W越大,表示协调程度越好。 根据国内几项大型德尔菲法在卫生系统的应用研究,经2-3轮咨询协调后,误差控制较好,W一般在0.5的范围波动。 2.变异系数(CVi)说明专家对某一条目相对重要性的波动程度,或者说是协调程度,相互比较,CVi越小,专家们的协调程度越高。 当CVi0.3000,提示专家对该条目重要性评价的一致性高,专家协调程度高,评价结果可信度高。 症候条目的变异系数0.7000,提示专家对该条目在证候诊断中的作用争议较大,需对其进行再次的评价。 3.各证候的诊断性指标的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的结果见表6表7,如下表6血热证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结果血热证诊断指标n n变异系数协调系数P P病程短280.28170.3750.001处于进展期300.0950皮损颜色鲜红320.0604皮损呈点滴状320.2383银白色鳞屑310.2861鳞屑干燥易脱落310.3613鳞屑多280.3285轻度浸润310.2471全身皮肤偏干310.3893明显瘙痒310.3091皮损自觉灼热310.2437多食易饥310.3846口渴,喜冷饮300.2170口苦300.3085心烦易怒320.2706失眠多梦310.2519大便秘结320.2623小便黄赤310.2339舌红320.1064苔薄黄320.1562脉弦、脉滑、脉数320.1503表7血瘀证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结果血瘀证诊断指标n n变异系数协调系数P P病程长310.18320.4880.001处于静止稳定期300.1930皮损颜色暗红或紫暗320.0968皮损呈地图状300.2225银白色鳞屑300.2574鳞屑肥厚310.2000鳞屑附着紧310.2339浸润明显310.1723瘙痒不明显300.2934饮食正常320.2813大便正常300.2522小便正常310.2412舌暗红有瘀斑320.1292苔薄白310.2187脉细、脉涩、脉缓310.1822表8血燥证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结果血燥证诊断指标n n变异系数协调系数P P病程长310.23410.3790.001处于静止稳定期310.1712皮损颜色淡红310.1734皮损呈点滴状310.3119银白色鳞屑310.1936鳞屑干燥易脱落300.2061鳞屑少320.3609轻度浸润320.2914全身皮肤偏干320.1844明显瘙痒320.2958皮损灼热310.3337多食易饥300.4202口干喜饮310.2721大便秘结310.2956小便少310.3446血燥证诊断指标n n变异系数协调系数P P舌淡红320.2377苔薄白或少苔300.2712脉沉、脉细、脉缓320.2133结果分析血热证及血燥证专家的协调系数较低,均0.400,表示协调程度越差;血瘀证的专家的协调系数为0.488,表示协调程度较好。 血热证变异系数最大值为0.3893,最小值为0.0604;血瘀证变异系数最大值为0.2934,最小值为0.0968;血燥证变异系数最大值为0.4202,最小值为0.1712。 表示专家对条目重要性评价的一致性较高,专家协调程度较好。 综合协调系数及变异系数的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