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ppt_第1页
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ppt_第2页
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ppt_第3页
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ppt_第4页
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地质学 第十四章地震作用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谢文伟谢宇飞制作 影视 地震 视频 地震 来源 CCTV 14 1地震概述 地震波 遇难69181人 伤374171人 失踪18498人 8 0 14 1地震概述 概况 第一节地震概述 一 地震概况 地震 是大地的振动 是地球内部积累的能量在迅速释放时地壳产生快速颤动 是构造运动的特殊形式 地震作用 从地震的孕育 发生到产生余震的全部过程 震源 地下深处发生地震的地点 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上的垂直距离 小于70km为浅源地震70 300km为中源地震300km以上为深源地震 震中 震源垂直投影在地面上的地点 震中距 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中区 是地震破坏程度最大的区域 震域 地震在地面上波及的地区 14 1地震概述 影视 视频 地震概述 来源 影片 地震 1973 8 14 1地震概述 地震波 二 地震波 从震源产生的弹性波 面波的震动方式兼有纵波和横波的特点 因此周期长 振幅大 是造成建筑破坏的主要因素 纵波 P 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压缩波 推进波 使地面上下震动 横波 S 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剪切波 使地面左右摆动 速度为3 2 4km s 面波 表面波 纵波和横波在地面相遇而产生的沿地表面传播的波 速度约为2km s 横波运动方式 纵波运动方式 14 1地震概述 地震仪 影视 地震的发震过程 前震 局部能量释放 形成一系列小地震 主震 短时间内突然释放出大量能量 余震 释放剩余能量 形成一系列小地震 四川汶川地震记录到27000多次余震 其中6级以上余震8次 最大余震是5月25日发生在青川的6 4级地震 5级以上余震41次 引发了大量的滑坡 崩塌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达12000多处 潜在隐患点近8700处 有危险的堰塞湖30多座 三 地震仪 成都地震台记录 14 2地震强度 地震震级 第二节地震强度 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 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 震级的级别计算是取距震中100km处由标准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对数值 目前世界上统一采用里氏震级 ML 来表示地震的强弱程度 分为九级 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生过的地震最强的是8 9级 一 地震震级 震级 ML 与能量 E 的关系 14 2地震强度 地震烈度 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破坏的程度 地震烈度是根据人的感觉 地面及建筑物破坏的情况等综合确定的 共分为十二个等级 三 震级与烈度的对应关系 二 地震烈度 是相对震中而言的 震中区破坏最厉害 离震中越远烈度越低 同一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则随离震中的距离而不同 地震震级与烈度对应表 唐山地震震中位置 汶川地震震中位置 14 3地震的类型及地质现象 成因类型 第三节地震的类型及地震地质现象 一 地震的成因类型 一 构造地震 断裂地震 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的地壳强烈振动 世界上90 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汶川地震在映秀附近山前主边界断层深度9 1km处 最大错动量为516cm 在中央主断层深度15 5km处最大错动量为1249cm 在北川附近中央主断层深度3 6km处和深度10 3km处最大错距分别高达1043cm和1200cm 唐山地震构造示意图 14 3地震的类型及地质现象 成因类型 三 陷落地震 岩溶地区溶洞或地下河塌陷可引起地震 矿山采空区塌陷也可引起地震 统称为陷落地震 还有人类活动引起的人工地震等 但规模和影响范围都非常有限 破坏性最大的地震都属于浅源地震 多集中在5 20km 二 火山地震 火山猛烈喷发时 岩浆气体冲破地壳上部时引起的地震 一般规模小 强度小 影响的范围也小 仅限于火山地区周围 14 3地震的类型及地质现象 地质现象 二 地震地质现象 一 地裂 地裂缝 及微地形变化 二 山崩与滑坡 14 3地震的类型及地质现象 地质现象 三 喷沙冒水 四 海啸 14 4地震的分布 世界分布 第四节地震的分布 一 世界地震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 印尼地震带 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带 洋中脊 东非裂谷等 世界主要火山 地震分布示意图 14 4地震的分布 我国 二 我国地震的分布 东部地区陕 川 滇地震带西部地震区 14 5地震预报和预防 第五节地震预报和预防 一 地震的预报 普通观察 动物异常反应 地下水位的异常变化 微地形变化 地光 地声的出现等 仪器监测 震前预报主要靠各种仪器监测 包括地磁 地电 地气 地应力及重力和地下水的异常监测 二 地震的预防 编制地震区域烈度划分图 避免在地震活动带上建造大规模建筑物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用人为措施逐步释放岩石因受力积累起来的能量 长期预报 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