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注:颜色表示曾考点颜色表示与旧大纲的异同或新增部分公共基础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管理的含义与功能一、公共管理的含义14二、公共管理的特征151、公共性 2、服务性 3、合作共治性三、公共管理的功能171、经济功能 2、政治功能 3、社会功能第二节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一、公共行政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191、公共行政时期(1887-1960)(选择)2、新公共行政时期(1960-1980)二、新公共管理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19(选择)第三节公共管理准则一、以人为本的准则20(案例)二、公共利益至上的准则21三、公众参与的准则21复习参考:一、名词公共管理15 二、选择题1、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的两个时期:19-202、公共行政时期建立在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两大基本框架之下。193、新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时期主要区别在于:19-20 三、简答和论述题1、简述公共管理的功能?17-182、根据历史分期的方法,可将公共管理总体上分为哪两大时期?请简要论述。19-203、简述公共管理的三准则:以人为本;公共利益至上;公众参与。20-21第二章公共组织第一节公共组织的含义和功能一、公共组织的含义22(新增)1、组织的定义及其要素2、公共组织的含义和范畴二、公共组织的特性23(新增)1、公共性2、社会性3、合法性4、服务性5、非营利性6、民众参与性7、公开性三、公共组织的功能25(新增)1、服务功能 2、经济功能 3、政策与法律功能 4、社会保障功能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类型和结构一、公共组织的类型29(相同)1、集权制与分权制 2、完整制与分离制3、首长制与委员会制(论述)4、层级制与职能制(选择)、(简答)二、公共组织结构32(变化)1、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结构2、公共组织的分部结构3、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选择)第三节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新增)一、政府组织331、政府组织的定义2、行政机关(名词)3、立法机关(名词)4、司法机关二、非政府公共组织351、非政府组织的含义2、社会团体3、社会中介组织4、民办非企业单位5、事业单位第四节非正式组织一、非正式组织含义37(相同)(名词)二、非正式组织的特征与类型371、非正式组织的特征2、非正式组织的类型三、非正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371、非正式组织的结构2、非正式组织的功能(论述)(简答)复习参考:一、名词公共组织25 非政府组织 35 非正式组织37 集权制29二、选择题1、公共组织的特性:公共性;社会性;合法性;服务性;非营利性;民众参与性;公开性232、公共组织的功能:1、服务功能 2、经济功能 3、政策与法律功能 4、社会保障功能 25三、简答与论述1、集权制与分权制的优缺点。29-302、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几种类型。383、如何认识非正式组织的功能?第三章 公共事务(新增)第一节公共事务的含义与功能一、公共事务的含义38二、公共事务的性质401、公益性2、非营利性3、规模性4、阶级性三、公共事务的功能411、公共服务功能 2、社会管理功能 3、市场规制功能 4、宏观调控功能第二节公共经济事务一、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监管431、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监管的意义 2、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监管的主要内容二、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管理441、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 2、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公共事业一、文化事业461、文化事业的意义 2、我国文化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二、教育事业461、教育事业的意义2、教育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三、科技事业471、科技事业的意义2、科技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四、卫生事业481、卫生事业的意义2、卫生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第四节 公共资源管理事务一、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事务481、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2、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事务50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三、公共物质资源管理事务501、公共物质资源管理的意义 2、公共物质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第五节 社会安全事务一、社会治安511、社会治安管理的意义 2、社会治安管理的主要内容二、社会保障521、社会保障的意义 2、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第四章 公共政策(新增)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含义、特征与功能一、公共政策的含义531、公共政策的定义 2、公共政策含义的解释二、公共政策的特征551、认识公共政策的特征必须遵循的原则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三、公共政策的功能561、作为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2、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3、作为利益关系的调节器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类型一、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571、分配性政策 2、调节性政策 3、自我调节性政策 4、再分配性政策二、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571、总政策 2、基本政策 3、具体政策三、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581、政治政策 2、经济政策 3、社会政策 4、文化政策第三节 公共政策过程一、政策制定58(变化)1、政策问题的认定 2、公共政策议程 3、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与合法化二、政策执行591、政策执行的含义 2、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三、政策评估611、政策评估的含义 2、政策评估的意义四、政策监控621、政策监控的含义 2、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3、政策监控的作用五、政策终结631、政策终结的含义 2、政策终结的特征第五章 公共伦理与公共责任(新增)第一节 公共伦理一、公共的含义、内容和特征1、公共伦理的含义2、公共伦理的基本内容3、公共伦理的基本特征二、公共伦理建设的意义1、公共伦理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加强公共伦理建设是深化行政改革的内在要求3、建立服务型政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公共伦理观4、加强公共伦理建设是完善公务员制度,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措施第二节 公共责任一、公共责任概述681、公共责任的定义2、公共责任的特征和类型3、公共责任的作用二、公共责任体系的形成691、国家尚未产生之前人类责任意识的形成2、公共管理与公共责任体系的确立三、公共责任体系的内容701、公共责任意识2、公共责任制度3、公共责任意识向公共责任制度的转化第三节 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一、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的含义与本质731、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的含义2、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本质二、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731、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规范的一般作用2、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公共管理人员的作用三、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74第六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新增)第一节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含义与功能一、公共部门战略的含义761、战略与公共部门战略的含义2、战备的构成要素与公共部门战略的核心内容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特点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功能76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战略导向,关系到公共组织的兴衰存亡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有助于应对现代社会公共管理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有助于应对公共部门角色的变化4、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有助于应对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挑战5、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有助于应对公共利益的挑战第二节 公共部门战略的制定一、战略规划及其在公共部门的应用791、战略规划及其内容2、战略规划在公共部门的应用二、战略规划的步骤801、启动制定战略规划过程并取得一致意见 2、确认组织的权限与使命3、分析组织的内外环境 4、SWOT分析5、提出组织面临的战略问题 6、制定与选择战略方案第三节 公共部门战略的实施一、战略实施的含义821、战略实施的定义2、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的区别二、战略实施的主要内容821、编制战略实施计划 2、编制战略实施计划的要求3、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 4、抓住战略实施的关键5、关注利害关系人 6、控制战略实施过程第七章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新增)第一节 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含义、特征与功能一、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含义851、绩效的含义 2、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含义二、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特征861、内容方面的特征 2、要素方面的特征 3、程序方面的特征三、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功能871、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是公共管理的必要手段,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2、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有利于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3、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有利于监督公共部门的行为,改善公共部门的形象第二节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一、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含义89二、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891、公平公正原则 2、系统全面原则 3、连续稳定原则4、客观科学原则 5、操作简便原则 6、适用宽广原则三、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的步骤901、明确目标2、设计结构3、拟定指标4、设定权重第三节 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一、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程序921、评估机构的设立2、评估主体的选择3、具体的评估操作二、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方法951、收集资料的方法 2、平衡计分卡方法3、中国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主要操作方法第八章 公共管理改革(新增)第一节 公共管理改革概述一、公共管理改革的含义97二、公共管理改革基本内容971、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的优化2、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社会化3、公共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三、公共管理改革的意义981、促使公共管理更富有创新、开拓精神2、促使公共管理更为经济,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3、促使公共部门更具有绩效,提高公共管理效能4、促使公共管理提高效率5、促使公共管理系统更具有适应性6、促使公共部门更为负责第二节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改革一、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背景及动因991、经济全球化是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推动力2、社会和人口因素的变化是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地“推进剂”3、传统官僚体制(科层制)的失效和政府职能膨胀引起的财政危机为改革提供了直接的动因4、工商业模式的示范性影响是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兴起的另一个动因5、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一种“催化剂”二、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1001、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改革2、以小型化与分权为目标的改革3、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改革4、以公共服务取向为目标的改革三、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基本特点1011、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探索建立“企业型政府”2、广泛推行合同制,实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3、分散公共管理职能,实施侵权改革4、推动公共管理信息经改革,逐步推行电子政务第三节 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改革一、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1031、经济管理体制改革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事业管理体制改革4、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二、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1051、公共管理法制化 2、公共管理民主化 3、公共管理责任化 4、公共管理服务化 5、公共管理信息化 6、公共管理高效化专业知识部分:行政管理学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行政管理概述一、行政管理的含义1221、三种不同角度的解释(相同)2、行政管理的概念(相同)二、行政管理的产生及其精神1231、行政管理产生的背景2、行政管理的精神(扩展)3、现代行政管理的变化(扩展)三、行政管理的原则125(扩展)1、法制原则2、服务原则3、效率原则4、责任原则第二节 行政管理的理论发展一、西方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1261、古典理论 2、行为理论 3、决策理论(选择)4、系统理论 5、新公共行政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变化)二、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131(变化)1、政府定位问题 2、政府官员问题 3、制度建设的创新问题4、依法行政问题(名解) 5、观念更新问题第三节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新增)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132二、研究的方法1331、规范方法2、经验方法3、案例方法4、比较方法第二章行政职能(新增)第一节行政职能的特点及其意义一、行政职能的特点1341、执行性2、整体必3、多样性4、动态性二、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1351、研究行政职能对于合理地确定行政活动的方向的重点有着重要意义2、研究行政职能对行政组织建设有着重要意义3、研究行政职能对于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有着重要意义4、研究行政职能对于促进行政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第二节 行政职能的构成一、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1371、政治职能2、经济职能3、文化职能4、社会职能二、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1381、决策职能2、组织职能3、协调职能4、控制职能第三节 行政职能的转变一、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及其意义1391、行政职能转变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2、行政职能转变是迎接经应时全球化挑战的需要3、行政职能转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4、行政职能转变是深化政治体制需要5、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二、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1341、职能重点的转变2、职能方式的转变3、职能关系的转变第三章行政领导第一节征领导概述一、领导的含义144(新增)1、领导中心说 2、互动说 3、结构说 4、目标说二、行政领导的含义145(相同)三、行政领导活动的要素146(相同)1、领导者 2、被领导者 3、领导目标 4、环境四、行政领导活动的基本关系146(相同)1、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2、领导者的主观指导与客观环境关系五、行政领导者的产生与特性147(相同)1、行政领导者产生研究的三个阶段(选择)2、行政领导者的特征六、行政领导的失败与独特性149(相同)1、导致行政领导失败的四个原因 2、行政领导的独特性第二节行政领导的结构与过程一、行政领导的结构151(相同)1、正式结构 2、非正式结构二、行政领导的过程154(相同)1、科学化过程 2、艺术化过程(简答)第三节 行政领导的方式、类型和内容(相同)一、行政领导的方式1571、首长负责制和合议制(论述)(选择)2、任务取向的领导方式和人员取向的领导方式二、行政首长的领导类型1601、独断型的领导行为模式 2、放任型的领导行为模式 3、民主型的领导行为模式三、行政领导活动的内容1611、计划活动2、组织活动3、指挥活动4、控制与监督5、协调活动第四章 行政决策第一节行政决策概述一、行政决策的含义与特点162(名解)1、行政决策的主体是掌握行政权务的个人或组织2、行政决策的内容是行政事务3、行政决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二、行政决策的类型1641、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相同)2、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新增)3、确定型决策、风险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相同)4、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相同)5、单项决策与序贯决策(新增)三、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169(新增)1、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2、行政决策具有优化行政管理目标、节约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益的重要功能3、行政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行政管理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社会以及各项事业的兴衰第二节 行政决策体制(新增)一、行政决策枢纽系统1711、行政决策枢纽系统的特点 2、行政决策枢纽系统的任务二、行政决策枢信息系统1741、行政决策枢信息系统的类型 2、行政决策枢信息系统的作用三、行政决策咨询系统1771、行政决策咨询机构的特点 2、我国咨询机构的类型 3、咨询机构及其人员的作用第三节 行政决策过程一、决策过程的理论模型180(变化)1、理性决策模型 2、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简答)3、渐进决策模型 4、混合扫描决策模型二、行政决策过程的基本程序184(变化)1、决策问题的发现和诊断 2、决策目标的确立3、决策方案的制定、评估民抉择 4、决策的实施与完善三、我国行政决策程序和科学化、民主化189(新增)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 4、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第五章 行政沟通第一节 行政沟通概述(相同)一、沟通与行政沟通的含义1931、沟通的含义(名词解) 2、沟通的要素3、沟通的特征 4、行政沟通的含义二、行政沟通的理论基础194(选择)1、民主参与理论 2、决策制定理论3、动能组织理论 4、人格尊重理论三、行政沟通的组织功能1941、收集功能 2、维持功能 3、革新功能 4、监控功能 5、协调功能第二节 行政沟通的种类、方式与形态(相同)(06、09年案例分析)一、行政沟通的种类1961、正式沟通 2、非正式沟通二、行政沟通的方式1971、沟通的方式 2、文字沟通的优缺点 3、口头沟通的优缺点三、行政沟通的形态1981、连串式沟通形态 2、放射式沟通形态3、循环式沟通形态 4、放射连串式沟通形态5、放射循环式沟通形态6、连串放射连串式沟通形态第三节 行政沟通的关系与过程(相同)一、行政沟通的关系1991、有沟通中心和无沟通中心的沟通关系 2、单向沟通关系和双向沟通关系3、正式的沟通关系和非正式的沟通关系 4、直接沟通关系和间接沟通关系5、定型沟通关系和不定型沟通关系二、行政沟通的过程2101、发送者意愿的形成 2、选择发送意愿的媒介 3、将意愿转化为符号4、决定意愿发送的途径与时间 5、接收者注意并接收信息6、接收者对意愿的了解 7、接收者采取配合行动第四节 行政沟通的障碍及克服(相同)一、行政沟通的障碍2021、心理障碍 2、语言符号障碍 3、认识和理解障碍 4、意识形态与身份地位障碍5、组织规模、层级与专业化障碍 6、非语言符号的模糊性引起的障碍二、沟通障碍的克服2031、下午沟通 2、上行沟通 3、语言表达4、沟通环境 5、沟通手段 6、沟通形式三、行政沟通的要领与准则2041、巴纳德的七项沟通原则 2、孔茨和唐纳尔的沟通原则 3、“良好沟通十诫”第六章 行政监督第一节行政监督概述一、行政监督的含义206(相同)(06名词)二、行政监督的功能207(相同)1、行政督察 2、行政纠错 3、行政防护三、行政监督的意义208(新增)1、维护正常的行政秩序 2、保护国家整体利益 3、提高行政荼效率第二节行政监督系统(相同)一、一般行政监督系统2101、一般行政监督系统的含义2、中国现行的一般行政监督系统二、专门行政监督系统2121、专门行政监督系统的含义 2、西方国家的专门行政监督系统3、中国的专门行政监督系统第三节 行政监督的内容(相同)一、行政指派监督(07案)1、行政指派的含义 2、行政指派监督的内容二、行政指导监督215(05选)1、行政指导的含义 2、行政指导监督的内容三、行政评价监督216(07名)1、行政评价的含义 2、行政评价监督的内容第四节 行政监督的方式的原则(相同)一、行政监督的方式2171、一般监督与专门监督 2、合法性监督与合理性监督3、经常性监督、定期性监督与不定期性监督 4、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二、行政监督的原则2191、合法性原则 2、行动统一原则 3、弹性原则4、尊重下级原则 5、幅度原则 6、时效原则7、经常性原则 8、公正性原则第五节 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220一、西方国家的行政监察制度220(相同)1、议会监察制度 2、政府监察制度 3、监察院制度二、我国行政监察与其他监督的关系221(相同)1、行政监察与人大监督 2、行政监察与司法检察 3、行政监察与党经检查4、行政监察与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06论述) 5、行政监察与政协、社会团体的监督三、完善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223(07简答)1、加强制度建设 2、构建行政监督网络第七章 人事行政第一节 人事行政概述一、人事行政的含义224(相同)二、人事行政的地位与作用225(变化)(05简答)1、人事行政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活动之一2、人事行政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三、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226(相同)(05简答)1、公平竞争原则 2、功绩制原则 3、依法管理原则第二节 人事行政制度的历史演变226一、中国古代人事行政制度的历史演变226(新增)1、发生阶段 2、发展阶段 3、成熟阶段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228(新增)1、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05名) 2、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三、中国特色的国爱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2301、新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新增)2、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确立过程(相同)第三节 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224一、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232(新增)(07简答)二、职位分类233(相同)1、职位分类的含义 2、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主要内容三、录用234(相同)1、录用的含义 2、录用的原则四、考核、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235(相同)1、考核 2、职务任免 3、职务升降五、奖励与奖戒236(相同)1、奖励 2、惩戒六、培训、交流与回避237(相同)(06选)1、培训 2、交流 3、回避七、工资、保险与福利239(相同)1、工资 2、保险与福利八、辞职、辞退、退休与申诉控告239(相同)1、辞职、辞退 2、退休 3、申诉控告第八章 行政方法(新增)第一节 行政方法概述一、行政方法的含义241二、行政方法的主要特征2421、强制性 2、权威性 3、具体性 4、层次性 5、无偿性三、运用行政方法的必要性2431、行政方法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运用行政方法3、运用行政方法是行政管理本身的要求四、行政方法的利弊243五、运用行政方法的原则2441、调查研究在先的原则2、坚持具体指导的原则3、思想政治工作领先的原则第二节 行政方法的基本内容245一、经济方法2451、经济方法的含义 2、经济方法的特点3、经济方法的利弊 4、运用经济方法的原则二、法律方法2471、法律方法的含义 2、法律方法的特点3、法律方法的利弊 4、运用法律方法的原则三、行为方法2501、行政方法的含义 2、行为激励的方式第三节 电子政务与行政方法现代化一、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点2501、电子政务的概念 2、电子政务的特点二、电子政务的内容及其功能2511、电子政务的内容 2、电子政务的功能三、电子政务对行政方法现代化的意义2531、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2、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3、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公共基础部分:公共管理学第一章 绪论1、公共管理的含义:P15公共管理- 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并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和公共利益的一种管理活动。2、公共管理的性质(特性):P17公共性(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和公共参与性,公共管理是一种以公共权力机构为主体、非政府的其他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以及公民共同参与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服务性(管理就是服务,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组织所实现的公共管理的种种活动,都是为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和履行公民赋予的使命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合作共治性(公共管理推崇治理就是要推进和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这不仅是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救治的需要,也是当代社会民主化进程发展的要求使然,政府不应该独自行使公共治理的职能,而应该与其他组织乃至公民共同承担公共治理的责任。)3、公共管理的功能:P18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4、根据历史分期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公共管理总体上分为哪两大时期?请简要论述之。P19以欧文休斯和罗森布洛姆的标准,将公共管理总体上分为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两大时期,而公共行政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又分为两大具体阶段:一是传统公共行政阶段;二是新公共行政阶段。公共行政时期也可称为传统的公共管理时期,历时90年。从总体上看,它是建立在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这两大基本框架下的。新公共管理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5、简要地阐述公共管理的三大准则。P20以人为本的准则: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福利最大化,因此在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必须牢记公共管理的宗旨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一切公共管理活动的目的,社会公平与民主的维护是公共管理的主要价值,如果缺少人本义的终极关怀,公共管理根本不具有“合法性”。公共利益至上的准则:公共管理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统治方式和政治控制的方式,而应该主要是一种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式。公众参与的准则:公共管理必须有代表性和回应性,通过分权扩大参与,增强社会和公民的责任感。第二章 公共组织1、公共组织的概念和范畴。P22公共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社会公共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按照一定法律程序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实体。关于公共组织的范畴,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勒从人的需要出发,站在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将社会组织划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是企业;第二部门是政府;第三部门是非营利组织。以此来看,公共组织应包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引起了公共管理格局的变化,公共管理领域正在形成两大块:国家机关的公共行政(广义)管理与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共事务管理。从组织系统来看,前者包括行政(狭义)、立法、司法机构,称为政府(广义)组织;后者包括事业单位、社区管理型组织、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称为非政府公共组织。二者统称为“公共组织”。公共组织的特性有:公共性、社会性、合法性、服务性、非营利性、民众参与性、公开性。公共组织的和功能:服务功能、经济功能、政策与法律功能、社会保障功能。P232、分述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和功能。P33广义政府组织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狭义的政府仅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政府组织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点:政府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政府组织从事公共管理的手段是行政权力;政府组织有权支配和运用公共资源;政府组织提供的产品是公共物品;政府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非政府组织简称NGO,它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由民间自愿组织起来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具有非营利性、政治性的社会组织。一般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非学派性,实行自主管理,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3、简述集权制与分权制的优缺点P29集权制指行政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把持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分权制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集权制优点:(1)政令统一,便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2)因为权力集中,行政首长反应灵活,决策及时,效率较高;(3)具有协调配合的全局观念;(4)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有集体观念,能增强 团体凝聚力,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集权制的缺陷:(1)组织结构比较僵化,下级缺少必要的自主权,因此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能发挥下级的聪明才智,造成消极情绪,使组织缺乏活力和创造性;(2)产生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并造成决策失误,易出现文山会海、公文旅行,浪费时间和资源;(3)层级过多造成信息传递迟缓,对外部环境反应较慢,不利于处理突发事件;(4)集权制易于走向高度集权的家长制。分权制优点:(1)独立自主,可以因地制宜地确定行政目标,进行决策和管理;(2)分层授权,分级管理有利于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反应灵活,不需要层层请示汇报,信息传递较快,对外部环境反应也较快,宜于快速处理突发事件,效率较高;(4)职能分工明确,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分权制缺点:(1)造成权力分散,不易形成统一意志和进行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2)不易于集中资源,统筹全面发展;(3)过度分权容易导致各自为政,形成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4、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P32管理层次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5、简述政府组织的几种类型。P33立法机关:指一切有权制定、修改、解释、补充或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广义的立法机关其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关,也包括某些社会组织,如政党等,还包括在国家机关之上的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君主。狭义的立法机关仅指依法行使立法权,制定、认可、修改、解释、补充或废止法律的国家代议机关。行政机关: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通过强制和非强制手段对国家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国防等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机关。司法机关:是行使国家司法权的机关。狭义上讲,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等司法权力,是代表国家专门行使司法权的机关。广义上讲,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外,负责对大量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预审的公安机关、国家案例机关等机关也属于司法机关或具有司法机关的性质。6、简述非政府组织的几种类型。P35社会团体:指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介于政府和社会之间,起到服务、协调、监督、公证等作用的各类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指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力量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面向人民群众从事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教育文化卫生领域服务的小型组织。事业单位:在我国,事业单位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存在,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7、如何认识非正式组织的功能。P37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起源于霍桑实验。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巴纳德。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功能有两种:正功能和负功能。正功能主要表现为:(1)可以调节、弥补正式组织的不足;(2)可以加强组织内部沟通,使成员更加快捷、迅速地了解组织各种措施的意图;(3)可以有助于成员内部凝聚力的增强,发挥统一成员、安定组织的作用;(4)可以使组织成员遵从团体的文化价值规范,进而增进团结,使组织保持和谐一致;(5)有助于对组织成员的控制,进而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6)可以给组织成员以社会满足感;(7)改善组织气候,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负功能表现为:(1)抵制正式组织的变革;(2)可能与正式组织的任务相冲突;(3)传播谣言;既然非正式组织在任何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那么,对这种现象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正式组织的正功能,尽量降低其负功能。第三章 公共事务1、公共事务含义:指那些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满足其共同要求,关系期整体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最终结果。其特征是公益性、非营利性、规模性和阶级性。P402、公共事务有哪些区别于私人事务的独特功能?公共服务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市场规制功能;宏观调控功能。P423、公共经济事务主要包含哪些重要的内容?(1)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监管;(2)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管理;P434、公共事业主要包含哪些重要内容?公共事业主要包括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卫生事业。P465、社会安全事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治安与社会保障。P516、公共资源管理事略包括哪些内容?主要有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事务;公共物质资源管理事务。P48第四章 公共政策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特征?P54;P56公共政策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由特定的主体即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具有法定的权威性;(2)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3)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4)是一种行为或行为规范。2、公共政策的功能是什么?P56(1)作为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2)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3)作为利益关系的调节器。3、公共政策的类型有哪些?P57(1)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2)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3)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4、简述公共政策过程?P58(1)政策的制定:政策问题的认定;公共政策议程;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与合法化;(2)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方案付诸实践、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政策理想变为政策现实的过程,包括组织和物质准备、政策分解、政策宣传、政策实验以及指挥、沟通、协调等功能环节的一系列活动。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有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及政策以外的因素;(3)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作出判断,确定某项政策的效果、效益以及优劣,并弄清该政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为什么导致失败等的一种政策活动,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4)政策监控:是为达到政策方案的预期目标,避免政策失误,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阶段进行监控,以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包括监督、控制和调整等功能活动环节。政策监控的作用在于保证政策的合法化、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促使政策终结。(5)政策终结:即在政策实施并加以认真评估之后,发现该政策的使命已经完成,成为多余的、不必要的或不起作用的,采用措施予以结束的过程或行为。政策终结的特征有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5、政策评估的意义是什么? P61(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据;(3)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4)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第五章 公共伦理与公共责任1、简述公共伦理的含义、内容和特征。P64公共管理是用以规范公共管理主体行为、以保证公益事业的公正性、合理有效地实现公益事业目标的准则体系,称为公共伦理。公共伦理的基本内容:公共伦理观、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公共伦理的规范和范畴、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公共伦理的道德修养及养成机制、公共伦理的制度建设等。公共伦理的基本特征:非强制性、广泛渗透性、义务本位性、灵活性。2、简述公共伦理建设的意义(公共伦理的基本功能)。P67(1)公共伦理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2)加强公共伦理建设是深化行政改革的内在要求;(3)建立服务型政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公共伦理观;(4)加强公共伦理建设是完善公务员制度,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措施。3、简述公共责任制度的类型。P71公共责任制度的基本类型:(1)无限责任制;(2)无责任制;(3)有限责任制。我国责任制度的内容:(1)宪政责任制;(2)政党责任制;(3)有限目标管理责任制;(4)公仆责任制。4、简述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的本质及其作用。P73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规范是指公共管理者在从事公共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其本质是:(1)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规范是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规范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其作用是:(1)一般作用:对公共管理过程中特定道德秩序有维护作用;对以法律规范为主的其他社会规范作用有补充作用;对社会有教育和示范作用;对文化的传承和开创有促进作用。此外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规范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和进一步巩固,并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对公共管理人员的作用:对公共管理人员行为的导向作用;对公共管理人员行为的规范作用;对公共管理人员行为的调整作用。5、简述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P74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依法执行公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做人民满意的公共管理者。其内容有:(1)作为一个执行政治任务的特殊职业群体,公共管理者必须有政治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清正廉洁,艰苦朴素;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忠诚老实,实事求是。(2)作为一个公共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公共管理者必须有工作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即遵纪守法,依法管理;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精通业务;谦虚谨慎,文明礼貌。第六章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1、公共部门战略的含义是什么?P76公共部门战略是公共部门在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考察和审视的基础上,对组织的目的、长远发展目标、政策策略、实施步骤进行的谋划和安排,是对组织在社会中的位置进行的定位。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特点有哪些?P77(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前瞻性的面向未来的管理;(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4)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5)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功能有哪些?P78(1)公共部门管理的战略导向,关系到公共组织的兴衰存亡;(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有助于应对现代社会公共管理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有助于应对公共部门角色的变化。4、简述战略规划及其内容。P79战略规划是组织高层管理者在分析和解读组织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组织战略的努力与过程。其目的在于识别环境对组织的挑战,指导组织对此作出反应,以适应环境和获取更大、更长远的发展。其内容有:战略范围;资源部署;战略说明;最佳协调作用;5、简要说明一下战略规划的步骤。P80按照布莱森战略规划模式,战略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启动制定战略规划过程并取得一致意见;(2)确认组织的权限与使命;(3)分析组织的内外环境;(5)提出组织面临的战略问题;(6)制定与选择战略方案。6、简述控制战略实施的过程与方式。P84从战略管理整体来看,控制战略实施的过程,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灵敏有效的反馈控制机制。控制战略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控制系统,确定控制关键因素和控制标准;(2)监测战略实施环境和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找出原因;(3)研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保证战略方针实施和目标实现。第七章 公共管理绩效评估1、简述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含义与特征。P86公共管理绩效评估,就是对广义的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公共企业等特定的社会组织在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的公共产出进行评审界定。特征:(1)内容方面的特征:公共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间头制作施工方案
- 2025年放射科三基考试题
- 20套钢筋施工方案
- 嵩明防火涂料施工方案
- 大连地面防腐施工方案
- 数字化印刷管理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森林户外舞蹈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广告投放时间管理工具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5G技术对城市交通系统的优化效应
- 消防喷淋管道施工方案
- 工商银行-(招聘笔试题)
-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程纲要
- 学校食堂食品定点采购制度
- 《楼梯的故事》话剧剧本
- 出口鸡肉采购合同模板
- 新解读《JTG 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 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8》
- Starter知识点清单(含默写)2024-2025学年牛津上海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贵州人民版劳动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新媒体运营》全套教学课件
-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核查实践理论考核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