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汇总(下)1流行病学(绪论)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病因与疾病的分布)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K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K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K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K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14、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15、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16、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主要用途是:提出病因假说。2012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汇总(下)22、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核实诊断。3、某病的流行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所有病例都集中在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内,据此可判断此爆发属于:同源性传播。4、从疾病症状发生之日向前推一个潜伏期,称为:暴露日期。5、进行现况调查研究时,调查时间通常确定在:短时期内或某个时点。通过调查通常可以获得:患病率。现况调查即横断面调查。6、普查的目的:早期发现病例;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了解疾病的分布;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普查适用于:发病率高或诊断手段简易,预后良好的疾病。7、抽样调查中,样本的含量取决于两个方面:预期的患病率或阳性率;容许误差。8、描述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有:选择性偏倚;回忆偏倚;报告偏倚;测量偏倚;调查人员造成的偏倚。但较少出现:失访偏倚。9、现况调查中偏倚的控制措施包括:坚持随机化抽样,抽样方法已定,不得任意变换;减少漏查;统一检测标准;校准仪器;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10、筛检:是一种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可疑患者或缺陷者的保健性措施。其结果不具有诊断价值。11、真实性:指测得值和真实值的符合程度。评价指标为:灵敏度、特异度。12、灵敏度:指通过一种试验,能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的判定为患者的能力。13、特异度:指通过一种实验,能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的判定为非患者的能力。14、为了尽量发现病人,在制定筛检诊断标准时,可以通过提高灵敏度的方法来实现。实验结果 有病组 无病组 合计阳性 A(真阳性) B(假阳性) (AB)阴性 C(假阴性) D(真阴性) (CD)合计 (AC) (BD) ABCDN15、灵敏度(真阳性)A/(AC) 假阴性(漏诊率)C/(AC)(数值均在有病组)16、特异度(真阴性)D/(BD) 假阳性(误诊率)B/(BD)(数值均在无病组)17、阳性预测值,指筛检阳性者中患该病的可能性。A/(AB)18、阴性预测值,指筛检阴性者中真正为非患者的可能性。D/(CD)19、试验的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就越高。20、试验的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就越高。21、试验阳性预测值上升,则阴性预测值下降。22、阳性预测值随现患率(患病率)的增加而升高。23、约登指数:即正确指数。约登指数越大,真实性越大。24、串联试验:用一系列筛检试验,只有全部结果均为阳性才定为阳性。(提高特异度)25、并联试验:同时进行几项筛检试验,只要有一项结果为阳性就定为阳性。(提高灵敏度)(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病例对照研究中,样本的大小取决于四个特定的因素:预期的暴露率;由暴露引起由于病例对照研究不能求得发病(死亡率)只能用RR估计值(OR)来表示联系强度。ORAD/BC2012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汇总(下)3的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OR);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把握度。暴露病史或特征 病例组 对照组 合计有 A B AB无 C D CD合计 AC BD ABCDT2、OR1,为危险因素 OR1,为保护因素 OR1,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3、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方法的比较方法学特点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分组标准 患与未患某种研究的疾病 暴露与未暴露时间顺序 回顾性(果因) 前瞻性(因果)比较内容 两组过去的暴露率 两组发病(死亡)率联系指标 OR、估计AR、PAR RR、AR、PAR优点样本较小,获得结果较快,费用较低;无失访;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种暴露的关系,筛检病因;可适用于罕见病。资料较可靠;可计算发病率及相对危险度;同时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可用于检验假设,说服力较强。缺点样本代表性差,容易出现选择性偏倚;回忆暴露史易出现回忆性偏倚;不适用于暴露比例很低的疾病研究。需要的样本量较大,研究时间较长,费用较多,失访问题多(失访偏倚),不适用于罕见病。4、联系强度分析指标相对危险度(RR):指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e)与非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o)的比值,说明是的多少倍。RRIe/Io特异危险度(AR)也称归因危险度:指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e)减去非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o)的余数,说明完全由暴露因素引发的危险度。ARIeIo特异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组人群中由于暴露某种因素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占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的百分比。AR(IeIo)/Ie 100人群特异危险度(PAR):指人群中由于暴露某种因素所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PAR全人群某病发病或死亡率ItIo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AR):指人群中由某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占的It百分比PAR(ItIo)/It 1005、在队列研究中,计算样本量的大小取决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6、双向性队列研究的特点:在回顾性(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7、队列研究的主要用途是:检验病因假设,描述疾病的自然史。8、累计发病率与发病密度的主要区别是:累计发病率用于稳定人群,发病密度用于不稳定人群。2012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汇总(下)49、RR具有病因学上的意义,AR更具有疾病预防与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10、在队列研究中,提高调查诊断技术,同等的对待每个研究对象,做好质量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信息偏倚。而利用限制和匹配的方法,以及利用分层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主要是为了减少:混杂偏倚。11、失访偏倚的大小取决于:失访率的大小与失访者的特征,以及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失访的差异。12、在队列研究中,见不到:存活病例偏倚。13、流行病学中的偏倚是指:系统误差。14、混杂因子一定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15、选择偏倚包括:入院率偏倚、存活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无应答偏倚等。16、信息偏倚包括:回忆偏倚、报告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暴露怀疑偏倚等。17、标化死亡比是根据观察死亡数除以一般人群的年龄、性别专率所计算出来的预期死亡数得到的。若该标化死亡率小于1,则说明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还不如被标化人群。18、用甲人群做标准,对乙人群进行标化,标准化死亡比的计算公式是:乙人群实际死亡数/ 甲人群死亡专率乙人群的观察人数19、选择现患病例为病例对照研究的对象易发生:存活病例偏倚。20、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易发生:失访偏倚。21、通过电话或信函调查,易发生:无应答偏倚。22、病例对照研究中,在调查既往的暴露史时,易发生:回忆偏倚。(实验流行病学)1、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是指:将人群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以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试验组的人群,对照组不给予或仅给予安慰剂,然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2、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优点:实施随机试验,平衡和控制两组的混杂因素,提高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3、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可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人群预防试验)、社区试验。4、实验研究对象的选择:选择人口比较稳定,并且有足够数量的人群;选择有较高而稳定的发病率;选择近期内未发生过该病流行的地区;选择当地领导重视,群众乐于接受(依从性好,可从中受益)的人群。5、实验研究中估计样本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4个方面的因素:发病率越低,所需样本量越大;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数值差异越小,所需样本量越大;检验的显著性水平(第一类错误)越小和把握度1(为第二类错误)越大,所需标本量越大;单侧检验所需的样本量小。6、试验设计原则:确定实验现场;确定实验样本量;实验分组;设立严格的对照;定量指标;明确实验期限;及时整理资料和鉴定效果。7、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效果评价及分析指标有:发病率、治愈率、保护率、效果指数、抗体阳转率、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等。8、衡量某种干预措施对人群某疾病的预防作用可用:特异危险度(归因危险度)。9、评价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是: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10、流行病学实验中的“盲法”是指:研究者和/或研究对象和/或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人都不知道分组情况。2012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汇总(下)511、“双盲法”是指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不知道分组情况。12、使用双盲法以尽可能减少:信息偏倚。使用盲法的目的是:减少偏倚。13、保护率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 对照组发病率100效果指数对照组发病率/ 接种组发病率(疾病监测)1、被动监测:传染病报告登记工作属于被动监测范畴,即下级单位按常规上报监测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收。2、疾病监测的种类包括部分传染病和部分非传染病。3、WHO将疟疾、流感、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列为国际监测传染病。我国根据自己的情况又添加了登革热。4、1989年问世的我国第一步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5、疾病预测的方法属于:理论流行病学。(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防治)1、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构成传染病“传染过程的必备因素”是:病原体、机体。2、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3、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4、传染期的意义在于:确定病人的隔离时间。5、病原携带者是指:无任何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6、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的大小取决于:携带者的职业和卫生习惯;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社会活动范围;携带者是否是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持续时间。(与携带的疾病种类关系不大)加红为主要取决意义7、传染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具有最大的易感性,最容易接触传染源的人。8、慢性病原携带者:指恢复期携带病原至少超过3个月。9、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10、外潜伏期是指: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某阶段后才具有传染性所需的这段时间。11、病原体生存、生长和繁殖的自然场所被称为:宿主。12、病原体导致疾病严重程度的能力被称为:毒力。13、病原体能够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被称为:致病力。14、病原体在易感者体内生长繁殖并引起感染的能力被称为:传染力。15、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脊髓灰质炎、乙脑。16、传播因素是:外环境中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因素,如一些物体,水、空气、食物等。17、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从受感染的机体排出后,再侵入易感机体前,在外环境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即病原体更换宿主时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18、Z型传播是指:垂直传播和平行传播交叉的现象。19、鼠类作为传染源可以引起:流行性出血热。20、医源性感染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经手直接传播。21、很多呼吸道疾病存在周期性流行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易感者积累。2012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汇总(下)622、免疫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传染病年龄分布的因素。23、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地区,称为:疫源地。24、疫源地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25、疫源地的消灭必须满足的条件有:传染源被移走(病人已经被移走、住院治疗或死亡);传染源消除了排菌状态(治愈);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对病家实施了终末消毒、对疫源地实施了终末消毒);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观察,未出现新病例或感染。26、某病的流行是指:某病的发生明显超过历年该病的水平。27、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并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在人群中发生、蔓延和终止的过程。表现为群体现象。28、流行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所构成的。29、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有: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30、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31、在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诸环节中,受社会因素影响最明显的是:传播途径。32、发现甲类传染病或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在城镇应在6小时内,在农村应在12小时内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县(区)卫生防疫机构。33、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在城镇应在12小时内,在农村应在24小时内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县(区)卫生防疫机构。34、在丙类传染病的监测区,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在24小时内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县(区)卫生防疫机构。35、发现传染病时,按规定应首先做出传染病报告。36、对于急性传染病接触者,采取检疫措施的时间是: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37、确定对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期限依据是:该病的潜伏期。38、当传染病爆发时,对易感者应采取的措施是: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防护。39、针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改善卫生条件、做好计划免疫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国境卫生检疫。(消毒、杀虫、灭鼠)1、拟除虫菊脂类杀虫剂与有机磷类杀虫剂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安全无毒。2、抗凝血灭鼠剂导致人畜中毒时,有效的解毒剂为:维生素K1。(预防接种)1、接种疫苗可产生:人工自动免疫。它是免疫预防接种的主要方式,也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主要措施。2、抗体被动;抗原自动。3、母亲的抗体进入胎儿体内,为自然被动免疫。4、感染可产生自然自动免疫。5、预防接种的工作方式可以分为:计划免疫,应急接种、重点免疫。6、冷链: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均处于适当的低温条件下,需要配备多环2012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汇总(下)7节式贮存、运送设备的一系列保冷系统。7、我国当前预防流脑较理想的菌苗是:提纯A群和C群多种糖体菌苗。8、评价预防接种效果的流行病学指标是:保护率、效果指数。9、评价预防接种效果的免疫学指标是: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10、评价临床试验效果的主要指标是:有效率、治愈率。11、198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普及儿童免疫列入扩大免疫规划的目的。12、疫苗安全性、疫苗的流行病学效果、疫苗的免疫效果,是计划免疫接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13、灭活疫苗:预防霍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预防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类毒素:预防破伤风;(为一种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抗毒素和类毒素:预防白喉;丙种球蛋白:为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学)1、在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一般以“预防接种”为主。2、A型流感病毒既存在于人又存在于动物中。3、流感病毒抗原结构变异:A型抗原变异最强,B型次之,C型趋于稳定。ABC4、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后,可获得巩固的免疫力,极少见再次得病者。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发病高峰在:34月。高发年龄段是:15岁组。流脑发病呈明显季节性:1112月上升,34月高峰,5月下降,710月最低。6、流行性感冒的主要传染源:病人。预防流感的主要环节: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流脑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低,一般消毒剂即可杀灭。该病经空气传播(飞沫)(肠道传染病流行病学)1、在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治的主要环节。其主导措施为:“搞好三管一灭”。2、甲型肝炎(甲肝)的传染源是:急性期病人和健康携带者。甲肝高发区的年龄分布特征为:以儿童为主。甲肝主要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也可经血制品和输血传播,其隐性感染多于显性感染,一般不存在慢性携带现象,甲肝病毒耐寒、耐热、耐酸、耐乙醚、但对甲醛、漂白粉敏感。甲肝传染性最强的阶段在:潜伏期末至黄疸出现前。3、我国携带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人数约为:12000万(1.2亿)。4、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发展为慢性肝炎者约占:1/4 (25)。5、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出现早、消失快、滴度高的急性感染标志物是:抗HbcIgM。6、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出现晚、维持时间长,代表曾经感染的标志是:抗HbcIgG。7、痢疾杆菌按国际分类法可以分为A、B、C、D4个群和42个血清型。其抵抗力由大到小为:宋内(D群)鲍氏(C群)福氏(B群)志贺(A群)。8、痢疾的年龄分布呈“双峰”型,一个高峰出现在13岁年龄段,一个高峰在2039岁。9、常引起痢疾爆发的是:病原携带者。两年痢疾发病高峰的桥梁是:慢性病人。症状轻或不典型,照常在人群中活动,难发现、难管理,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是:急性非2012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汇总(下)8典型痢疾患者。10、中毒性痢疾在各型痢疾患者中的病死率最高。11、感染霍乱后可以获得:短期免疫。12、主要经粪口传播的肝炎是:甲肝和戊肝;主要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的肝炎是:乙肝和丙肝。(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1、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高热、意识障碍及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属自然疫源性疾病。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是:有严格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末秋初;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流行地区很广,但以东南亚国家为高发区;病例分布较分散,如很难在一户中发现两个病例。3、猪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其流行病学意义很大,是因为:猪的自然感染率高,病毒血症滴度高;猪的数量多,分布广,更新快,并且是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hui同“会”)库蚊的吸血对象之一;猪与人接触较密切,猪的病毒血症时间比人群中乙脑高峰早24周;没有经过夏秋季的幼猪是乙脑病毒的扩散宿主(经过夏秋季的已几乎全部感染)。4、人或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产生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感染后几天即可出现,持续数年,适用于早期诊断。补体结合抗体:感染后34周大量出现,持续36月即逐渐消失,适用于调查当年新感染情况。中和抗体:出现较晚,可保持数年至数十年之久,适用于了解当地既往流行情况。5、在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时,主要要采取的措施是:灭蚊。6、疟疾的潜伏期:恶性疟10天;间日、卵形疟14天;三日疟30天。7、疟疾传染源作用大小的关键在于血液中配子体的状态。8、疟疾的传播途径中,经蚊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中华按蚊:我国广大平原地区,尤其是水稻种植区的主要媒介。嗜人按蚊:我国北纬2534度之间低山和丘陵地区的主要媒介。微小按蚊:我国北纬25度以南山地和丘陵地区的主要媒介。大劣按蚊:我国海南岛山林区的主要媒介。9、我国疟疾的流行特征是:疟疾好发于夏秋季。以间日疟分布最广,恶性疟次之,三日疟较少,卵形疟仅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少量发生。10、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属。传染源是:野生小型啮齿类动物及家鼠。传播途径主要是:动物源性传播。传播媒介主要是:螨。11、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是:其发病主要见于欧洲和亚洲,95以上的病例发生在亚洲,我国尤其突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以秋冬季高发;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病例集中在青壮年,男性高于女性。12、在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措施中,灭鼠防鼠最为重要。(接触传染病流行病学)1、钩端螺旋体的传染源主要是:(北)猪、(南)鼠、(在农村,犬亦是主要传染源、蛙类亦可)。长江流域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南方沿海及云南地区以黄胸鼠、黄毛鼠、褐家鼠等2012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汇总(下)9为主要传染源。2、钩端螺旋体分为两类:臂钩体(问号钩体?),为致病性钩体;双曲钩体(腐生性钩体),为非致病性钩体。3、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脑脊液中。4、狂犬病毒属于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科,分为甲、乙、丙三型。5、狂犬病毒的抵抗力:对1:2000新洁尔灭敏感,紫外线照射下很快死亡,在低温干燥环境中能保存数年。(非传染病流行病学)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其主要措施有:健康教育;保护环境;合理营养;良好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特殊保护(如食碘盐、增加含氟量预防龋qu齿)。2、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其主要措施有:普查;自我检查;定期体检;密切观察癌前期病变。3、三级预防,指对症治疗、防止残疾和加强康复措施。4、目前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5、依据1997年美国全国联合委员会关于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估和治疗第六次报告(JNC)和1999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对高血压的定义,理想血压为: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正常血压为:收缩压130mmHg和舒张压85mmHg血压高值为: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高血压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轻度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中度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6、地方性氟中毒的防制措施:改水降氟;改炉改灶降氟;降低煤中氟;氟骨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环境卫生学(绪论)1、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2、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生活居住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从事社会集居生活而建立的城乡生活居住环境。(环境与健康)1、生态系统内形成的生态平衡,是自然的、暂时的相对平衡。2、生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非生命物质(大气、水、土壤等)。2012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汇总(下)103、环境污染的来源有三大方面: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性污染。4、人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最本质的联系即: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5、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而诱发的疾病,称为:公害病。6、化学性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消化道、皮肤。7、饮水中硝酸盐进入体内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胃肠道内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8、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水解、氧化、还原、结合。9、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大致如下:吸收、转运、作用(或贮存)、生物转化、排泄。10、制定卫生标准或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是:阈剂量或最高无作用剂量。11、人体对污染物的反应一般经过三个阶段:正常调节阶段,代偿阶段和失代偿阶段。12、影响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剂量与反应的关系;作用时间与反应关系;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个体感受性差异。13、亚临床状态变化也就是:代偿阶段变化。14、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及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剂量,即:吸收量。15、生物学放大: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致使生物体内该化学物质的浓度成千上万倍增大的现象。16、生物学富集: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可以不断地积聚浓缩的现象。17、水被有机物污染后,在有氧气的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硝酸盐、硫酸盐等。这种自净作用称为:生物降解作用。18、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癌症约占:80%90%;由病毒因素和放射性因素引起的癌症约占5%;由化学性因素引起的癌症约占90%。(大气卫生)1、由于宇宙射线、放射线等的作用,使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失去外层电子而形成:正离子。2、新鲜空气中,重离子与轻离子的比值是:小于50。重:轻1:503、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高于农村,与大气中何种污染物有关:砷、铬、苯并(a)芘。4、在低浓度大气污染物中长期作用下,易诱发: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5、在大气严重污染地区的儿童易患:佝偻病。6、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过高可致呼吸系统炎症和肺水肿。7、大气垂直温差的正常状态是:由地表到上空,气温逐渐降低。高度1km,气温6.5。8、二次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毒性增加后,新形成的污染物。9、大气污染监测,每年至少采样季节和采样次数是:冬、夏两季各一次。10、粒径大于10m的称降尘;粒径小于10m的称飘尘;大于5m的尘粒易被呼吸道阻留,对局部粘膜组织产生刺激作用,引起慢性炎症;小于5m的尘粒,可进入深呼吸道,直到小支气管和肺泡。11、对眼睛和上呼吸道刺激较小,但容易进入深部呼吸道的大气污染物是:氮氧化物。12、有效排放高度:烟囱本身的高度与烟气上升高度之和。13、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是:污染物排放量。14、大气卫生标准与车间空气卫生标准有许多不同,但也有相同,相同点是:毒理实验是制定标准的方法之一。15、选择严重、轻度污染区和清洁对照区进行大气监测,目的是:地区性污染调查。16、有害气体的采样高度是:1.5m2012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汇总(下)11飘尘的采样高度是:35m降尘的采样高度是:515m17、光化学烟雾是二氧化氮的二次污染物,是强氧化型烟雾,多发生在夏秋季的白天。18、关于采集方法:二氧化硫(浓缩法);一氧化碳(集气法);飘尘(浓缩法)。19、关于测定方法: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比色法);一氧化碳(气相色谱法);飘尘(重量法)。(水体卫生)1、环境毒物引起的“三致”作用是:致癌、致畸、致突变。2、浅层地下水含水层的位置:在地球的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上。3、在水体污染源的调查内容中,有一条与大气污染源的调查相同,即:企业的种类、性质和规模。4、监测水体底质的目的:进一步反映水体受重金属污染的情况。5、最理想的生活饮用水源是:深层地下水。6、水体自净作用的概念:水污染后可通过水体自身的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将污染浓度逐渐降低至污染前的状况。7、水中的氮化物是蛋白质分解的产物:蛋白质蛋白性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如无氧存在,氨氮就是最终产物)三氮在水中出现的卫生学意义氨氮 亚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卫生学意义 水受到新鲜污染 水体自净正在进行 污染物分解趋于自净 新旧污染同时存在8、江河水质的监测每年三次的时间是: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9、水中“大肠菌群值”的含义是:发现一个大肠菌群的最小水样容量(ml)。“总大肠菌群”为水体被粪便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大肠菌群3个/L10、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1ml水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11、“痛痛病”的致病原因是:长期食用“镉”米。其慢性中毒,首先受损的部位是:肾脏。此病早期检查可发现: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此病发展到后期,出现: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12、水俣病(甲基汞中毒)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3、全国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应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14、地面水用水点应符合:地面水水质卫生要求河地面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15、溶解氧:反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含量,含量越低,说明有机物污染越严重。16、砷急性中毒的典型症状:腹痛、腹泻、呕吐;慢性中毒的典型症状:末梢神经炎。(生活饮用水卫生)1、水质指标中,表示硬度的化合物是:碳酸钙。总硬度是指水中的:钙镁离子的总含量。2、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甲状腺肿都属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3、有效氯的定义是:氯的价数大于1价。2012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汇总(下)124、当前我国农村给水的特点是:以生活用水为主,用水点分散,取水时间相对集中。5、普通加氯消毒法在加入消毒剂后,必须接触30分钟,主要是因为:次氯酸首先渗透细菌膜,然后将菌体内的磷酸丙糖去氢酶氧化破坏掉,使细菌产生糖代谢障碍而死亡。6、用漂白粉消毒井水的正确操作方法:将漂白粉用冷水调成糊状,再加少量水,混匀,静止,将上清液倒入井内。7、次氯酸的杀菌作用是次氯酸离子的80倍。8、促使水中次氯酸含量保持偏高水平的措施是:使pH偏低(酸性)。9、欲确定该地区是否是地方性氟中毒地区,该地区出生的815岁儿童中,氟斑牙发病率必须达到30以上。恒齿钙化完全后,体内摄入氟化物就不会发生氟斑牙。10、欲确定某地区是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则在该地区的一个乡范围内,居民中甲状腺肿患病率需在3 以上。11、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范围内,严禁游泳、捕捞等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12、河流取水点上下1000m范围内,不得排入废水,不得设置排污码头。13、引起氟斑牙的饮水氟含量1.0mg/L引起氟骨症的饮水氟含量3.0mg/L14、物理消毒方法:紫外线、煮沸、超声波等化学消毒方法:氯化物、臭氧等。15、氯胺法用于防止生成氯酚臭,余氯持续时间长。(土壤卫生)1、表层土壤受污染后,深层土壤受影响较轻,其原因是:土壤的自净作用(包括阻挡、吸附、生物膜过滤作用)。2、土壤对生物性污染的自净作用有:氨化、硝化、氧化、腐殖质化作用。3、人接触天然非污染土壤而可能感染的疾病是:肉毒杆菌中毒病。(城乡规划卫生)1、住宅前后的绿地,适宜主要种植:灌木。2、村镇居民点的功能分区,大致可分为:生活居住区、生产作业区、行政中心区。3、城镇功能分区至少应划分为:生活居住区、公用事业用地、工业区、交通运输区、郊区。4、村镇的公共厕所、垃圾箱与食堂饮用水源、食品加工点的间距,不得小于30m。5、人口毛密度:1公顷居住区用地面积上的居住人数。人口净密度:1公顷居住区建筑用地上的居住人数。(住宅及公共场所卫生)1、“有效温度”的三项指标是:气温、气湿、气流。2、住宅“微小气候”由四要素构成: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住宅微小气候直接影响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功能。3、住宅卫生间距是指:a楼与b楼的距离c,c是b楼高度的几倍。4、居室容积的确定是根据:人的CO2呼出量,室内通风换气次数等因素确定的。5、夏季室内最适宜的温度是:2426;集中式供暖的居室中央、冬季的气温舒适范围是:2012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汇总(下)131620。6、为防止人工游泳池生长藻类,池水中应加入:硫酸铜。7、开角:室内工作点至对侧窗外遮光物上端的连线,与该室内工作点至窗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欲了解窗外遮光物是否影响室内采光可采用开角)8、入射角:工作面中心至窗上缘的连线,与工作面水平线的夹角。(欲了解窗户高度对室内采光有无影响)9、采光系数:窗户有效透光面积与居室地面面积之比。(欲了解居室采光面积是否足够)10、自然照度系数():室内水平面上散射光照度与同时间同高度的室外空旷处的散射光照度之比。(房屋建成后,欲了解居室的实际采光能力)(化妆品卫生)1、化妆品引起的皮炎反复发作,可引起:色素沉着。2、某些化妆品经日光照射后,能发生皮炎,这种皮炎叫:光毒性皮炎。3、薄荷油心血管系统毒作用(心房纤颤)苋xian4菜红生殖系统毒作用(畸胎)某些香料、色素、柠檬黄、偶氮燃料过敏性疾病某些染发剂造血系统毒作用(再障)汞、铅、砷神经系统毒作用4、化妆品诱发皮炎的常见原料有:苯胺、对苯二胺、防腐剂常见诱发光毒性皮炎的物质是:香精中的香柠檬油过敏体质的人易发生:急性炎症反应。急性炎症反应常见的表现是:红斑、丘疹、水泡。皮炎反复发作的结果是:色素沉着。(环境卫生的管理与监督)1、预防性卫生监督是要对各类建设项目的全部设计方案进行:卫生学审核和评价。2、预防性卫生监督的工作重点在:规划、设计阶段。3、“三同时”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其要求用于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三同时”。5、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第一阶段工作是:污染源调查。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绪论)1、劳动过程由下列因素或条件组成,如:劳动组不好;操作和体位不好;体、脑劳动比例关系失调、精神(心理)紧张。2、根据三级预防原则,劳动卫生工作的一级预防工作应进行:就业前健康检查。3、根据三级预防原则,劳动卫生工作的二级预防工作应进行:对可疑及确诊病人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4、职业病学的主要任务是: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职业病。5、劳动卫生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6、职业病与职业性多发病的主要区别是:与发病的人数多少有关。2012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汇总(下)147、职业性特征:强度较轻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有时虽不致引起病理性损害,但可产生体表的某些改变,如:胼胝(pian2、zhi1)、色素沉着等。这些改变尚在生理范围内,可视为代偿或适应性变化。8、急性职业中毒应在24小时之内向当地职防机构报告;慢性职业中毒应在15天之内向当地职防机构报告。9、被诊断为职业病的患者应在每612个月之内进行复查。10、第一级预防包括:降低和减少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水平。第二级预防包括:通过健康监护,早期发现职业损害。第三级预防包括:对职业病患者及时诊断和处理。(劳动过程对机体的影响)1、肌肉活动依靠体内贮存的ATPCP系列供能的特点是:非常迅速。需氧系列供能的特点是:使肌肉活动经济持久地进行。乳酸系列供能的特点是:既不经济,又不能长久。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劳动强度指数 15 1620 2125 253、中等强度作业时供氧情况是:氧需不超过氧上限。4、静态作业时肌肉的主要收缩方式是:等长收缩。其特点是:不能持久,容易疲劳。5、我国现在采用的劳动强度分级级别是根据劳动强度指数(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疲劳感等)划分的。6、职业性下背痛是我国一种常见的职业性损害。7、长期劳动者全身适应性改变,表现为:体内二氧化碳排出加快。8、肌肉在缺氧条件下活动,则靠酵解方式提供能量,其特点是:迅速,易疲劳。9、坐姿从事精细作业时,腰部承受的负荷主要是:姿势负荷。10、坐位作业引起肩部和腕部损伤常见原因是:反复用力。11、体力劳动过程中,体内产生“氧债”的准确解释是:劳动中氧需大于氧上限。12、静态作业氧消耗量最突出的特点是:作业停止后氧消耗反而升高。13、中等强度工作: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大强度工作: 氧需超过了氧上限极大强度中作:完全在无氧条件下工作14、属于紧张引起的心理反应:焦虑、抑郁、易怒、感情淡漠属于紧张引起的生理反应: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尿酸增加属于紧张引起的行为表现:怠工、缺勤、过量吸烟2012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汇总(下)15(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1、铅、汞吸收指标:铅、汞接触者尿铅、尿汞升高。2、有机磷农药中毒抑制胆碱脂酶活性的机制是:有机磷农药与胆碱脂酶磷酰基结合。3、急性汞中毒极少见,慢性汞中毒最早出现的症状是:神经衰弱综合症。4、汞中毒驱汞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二巯(qiu2)基丁二酸钠。(主要使用含巯基解毒剂)5、苯急性中毒作用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苯慢性中毒的特征是:造血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WBC总数,中性粒,淋巴)6、尿酚可作为评价苯的接触指标。7、马尿酸可作为评价甲苯的接触指标。8、甲基马尿酸可作为评价二甲苯的接触指标。9、预防职业中毒的中心环节是:采取综合措施。10、铅影响血红素合成过程主要通过抑制:血红素合成酶、氨基酮戊酸脱水酶(ALAD)、氨基酮戊酸合成酶(ALAS)。11、铅中毒时血和尿中氨基乙酰丙酸(ALA)升高是由于:ALAD受抑制(脱水酶)。铅中毒时特征性表现:腹绞痛、贫血、周围神经病。12、慢性轻度铅中毒的处理原则:驱铅治疗后可恢复原工作,一般不必调离铅作业。轻度汞吸收的处理原则是:及时调离汞作业场所,继续观察。苯中毒引起轻度贫血的处理原则是:调离原工作岗位,进行合理治疗。轻度氰化物中毒的处理:及时使用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首选措施是:及时使用解磷啶。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的首选措施是:及时使用阿托品。(少量,切忌过量)13、甲苯和二甲苯急性中毒的毒作用主要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甲苯和二甲苯轻度慢性中毒的毒作用主要表现是:神经衰弱综合症。14、有机磷农药中毒引起的迟发性神经病(OPIDN),多发生在急性重度中毒的23周后。15、氯乙烯(清釜工)感到手指麻木、疼痛、发白等,可诊断为:肢端溶骨症。氯乙烯中毒:初期表现为雷诺综合症;末期为末梢神经炎(特有)。16、印染工的职业性损害因素主要为苯胺。苯胺中毒的特殊解毒剂是:美蓝(小剂量12mg/kg)。检查重点是:高铁血红蛋白含量。17、硝酸浸洗金属部件,可产生二氧化氮(刺激性气体)。18、刺激性气体的主要危害是肺水肿,临床上一旦出现肺水肿,病情急,变化快。因此,积极防治肺水肿是抢救刺激性气体中毒的关键。19、油漆工的职业性损害因素主要为苯。化验检查重点项目为:WBC、RBC、Hb和PLT。20、汞可抑制含巯基的酶;氰化物可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21、苯全血减少(急、慢性);铅外周神经炎(慢性);汞意向性震颤。22、由呼吸道进入人体为主的是:铅由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的是:TNT(苯的氨基和硝基)23、高分子化合物的毒性主要取决于:游离单体的种类和数量。其对呼吸道损伤主要是:聚合性粉尘。24、急性中毒导致肺水肿的毒物是:光气、二氧化氮、氯气(刺激性气体)。25、萘胺和联苯胺可致:膀胱癌;苯胺可致:高铁血红蛋白形成;三硝甲苯可致:晶体损伤。2012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汇总(下)16(生产性粉尘与尘肺)1、尘肺按病因分类可分为5类:矽肺、硅酸盐肺、炭尘肺、金属尘肺、混合性尘肺。2、防尘措施:革、水、密、风、护、管、教、查。革:改革工艺和革新生产设备水:湿式作业密:密闭尘源风:通风除尘护:个人防护管:建立各项制度,维护管理教:宣传教育查:定期检查、评比、总结,定期测尘和健康检查3、生产性粉尘主要属于:混合性粉尘。4、脱尘工作1年后(1年)发生的矽肺,方可称为晚发型矽肺。其有关发病条件为:接触的粉尘浓度较高;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高;接触粉尘年限较短;脱尘时X线胸片未见明显异常。接尘工作12年发生的矽肺,称为速发型矽肺。5、肺内石棉小体的存在与否,与纤维化程度无密切关系,但与石棉纤维的沉积量有关,在石棉肺的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接触石棉的指标。但不可作为石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明星考试题及答案
- 风雨考试题及答案
- 咖啡考试题及答案
- 中级财务会计(山东工商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建筑起重机械防御台风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
- 国家基层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版新能源汽车租赁及代购一体化服务合同
- 2025年工业自动化设备购销合同样本
- 2025年全新建材代购代理合同
- 2025版市政道路施工合同gf
- 2025年建筑工程-安全员C证-安全员(C证·上海)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光伏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2025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入库题库与答案
- 2025至2030医学混合成像系统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内蒙古交通集团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低压安全隐患排查
- 学堂在线 高技术与现代局部战争 章节测试答案
- 水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 《研学旅行指导师实务》课件-第1章 研学旅行指导师职业基础
-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无答案)
- PWM控制技术的最新科技成果-介绍ISL675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