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ppt_第1页
02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ppt_第2页
02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ppt_第3页
02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ppt_第4页
02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沿革 一 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理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官吏主要是指 除皇帝以外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行政长官 各官 部 的僚属 军队中各级将领及文官 所谓文官 则不包括各类武官和 吏 中国古代 官 与 吏 的差别 一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沿革 一 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理论中国封建专制社会是一个高度 人治 的社会 历代君主都将 择人为政 社安邦定国的第一要素 因此中国封建社会人事制度的演变都是以官吏选拔制度为中轴线展开 其中包括 选人标准和用人方式两个方面 一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沿革 一 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理论1 选人标准上 以德帅才 对德的重视是贯穿我国人才观的一条历史主线 对官员素质标准都是以德为先 德重于才 圣人当道 贤者在朝 是中国政治的理想状态 孟子 不用贤则亡吕不韦 身定国安天下治 必贤人李世民 能安天下者 惟在用得贤才 一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沿革 一 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理论1 选人标准上 以德帅才 但是由于对个人道德素质的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隐蔽性 从官员选举中的公平和公正性上出发 有时还是需要对待选官员的实际才干进行考虑 唐代以后 科举考试的兴起 一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沿革 一 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理论2 尊贤 用贤的选人观 贤人 定义 有德行的人 有才能的人 曹操 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 傅说出于贱人 管仲 桓公贼也 皆用之以兴 萧何 曹参 县吏也 韩信 陈平负污辱之名 有见笑之耻 卒能成就王业 声著于载 吴起贪将 杀妻自信 散金求官 母死不归 然在魏 秦人不敢东向 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 及果勇不顾 临敌力战 若文俗之吏 高才异质 或堪为将守 负污辱之名 见笑之行 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其各举所知 勿有所遗 一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沿革 一 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理论3 知人善任的用人观刘邵 人物志 流业 盖人流之业 十有二焉 有清节家 有法家 有术家 有国体 有器能 有臧否 有伎俩 有智意 有文章 有儒学 有口辨 有雄杰 若夫德行高妙 容止可法 是谓清节之家 延陵 晏婴是也 建法立制 强国富人 是谓法家 管仲 商鞅是也 思信道化 策谋奇妙 是谓术家 范蠡 张良是也 兼有三材 三材皆备 其德足以厉风俗 其法足以正天下 其术足以谋庙胜 是谓国体 伊尹 吕望是也 兼有三材 三材皆微 其德足以率一国 其法足以正乡邑 其术足以权事宜 是谓器能 子产 西门豹是也 一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沿革 一 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理论3 知人善任的用人观刘邵 人物志 流业 兼有三材之别 各有一流 清节之流 不能弘恕 好尚讥诃 分别是非 是谓臧否 子夏之徒是也 法家之流 不能创思图远 而能受一官之任 错意施巧 是谓伎俩 长敞 赵广汉是也 术家之流 不能创制垂则 而能遭变用权 权智有余 公正不足 是谓智意 陈平 韩安国是也 凡此八业 皆以三材为本 故虽波流分别 皆为轻事之材也 能属文著述 是谓文章 司马迁 班固是也 能传圣人之业 而不能干事施政 是谓儒学 毛公 贯公是也 辩不入道 而应对资给 是谓口辩 乐毅 曹丘生是也 胆力绝众 才略过人 是谓骁雄 白起 韩信是也 凡此十二材 皆人臣之任也 一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沿革 一 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理论3 知人善任的用人观李世民 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 广求贤人 随才投任 用其所长 掩其所短 王安石 人主以狗彘 zh 畜人者 人亦狗彘其行 以国士待人者 人亦国士自奋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以隋朝为分界线 隋朝以前以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为主要选官制度 以隋朝以后则以科举制度为主要选官制度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一 先秦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代的一个主要和基本的选人用人制度 其基本特征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和基础的宗法制度上 又称为世官制 先秦时代以士 农 工 商对民众进行分类 且 士之子恒为士 工之子恒为工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国家政治局面的动荡和各诸侯之间的竞争 客卿与养士制度也随之兴起 所谓客卿是指作用其它国家的士人阶层到本国做官 所谓养士指一些有实力的封建贵族招募愿意为自己服务的人才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二 秦朝 秦统一天下以后 自中央到地方的各种行政管理机构的官员不再由固定的世系贵族家族垄断 而是由皇帝或中央主管机关任命 只领取俸禄 不享有封邑 y 置吏律 除吏 尉 已除之 乃令视事及遣之 所不当除而敢先见事 及相听以遣之 以律论之 规定地方官吏的任命必须经过正式委任 否则依法处置 官吏任命的标准 主要是军功爵制 即根据拟被任命的人员的军功大小来授予相应的官位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二 秦朝 秦国统一天下后将过去官吏的世禄制改为俸禄制的后果是 1 皇帝对官吏任免升降有绝对的权力 从而有助于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2 官员可以随时被撤换和罢免 有助于封建行政管理机关组成人员的新成代谢 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 3 官吏地位的不稳定有利于皇帝对官僚阶层的控制和干涉 从而实现专制皇权对官僚阶层的干涉 4 在官僚阶层内部形成了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 进而形成小团体性质的 朋党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三 汉朝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 汉朝开始实行贡举制 察举制 孝廉制 征辟制 即将由下而上的人才推荐和由上至下的招聘制度结合起来 这些推荐和招聘制度中推荐人才的标准还是回到了人才的 道德水平 上 结果就会产生受到人际关系控制的后果 道德比赛 的可行性与后果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四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汉朝察举制的实行过程中 地方门阀利用自己的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操纵了地方舆论 结果使得所谓的 察举 成为受到地方门阀操控的发展裙带关系的渠道 曹操当政时期曾经提出过 唯才是举 的主张 但是遭到了当时地方门阀强烈抵制 作为对地方门阀势力的妥协 曹丕当政后 九品中正制开始应运而生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四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 贤有识鉴 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 郡 县的大小中正官 负责察访本州 郡 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 综合德才 门第定出 品 和 状 供吏部选官参考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四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 家世 即家庭出身和背景 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 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 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 行状 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 相当于品德评语 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 如 天材英博 亮拔不群 德优能少 等 3 定品 即确定品级 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 家世只作参考 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 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于是就行成了当时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的局面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五 隋唐以来 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混乱和动荡削弱了传统士族的影响力 而从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度使得庶族地主的经济地位开始不断上升 相应地也造成了庶族地主要求与士族相同的政治地位 过去的九品中正制造作官员上的不足开始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五 隋唐以来 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所谓科举制度是朝廷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 经过分科考试 根据成绩优劣选拔人才 它从隋开皇七年 公元587年 开始实行 到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 经历了1298年 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五 隋唐以来 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与过去的察举制度的差别 1 察举 征辟 九品中正制以推荐为主 官吏的推荐是主要途径 虽然也虽然一定的考试形式 但是考试成绩只是决定授予的官员高低的标准 在科举制度中 考试占有重要比重 甚至可以决定是否具有被授予最低等官职的资格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五 隋唐以来 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与过去的察举制度的差别 2 在察举 征辟 九品中正制中 往往士族的子弟才有被推荐的资格 一般的平民百姓很难成为被推荐的对象 造成 寒门无上品 的现象 在科举制度中 所有的读书人甚至武夫都可以自愿报名 参加考试 并且通过考试获得更高的被挑选的资格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五 隋唐以来 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隋文帝设进士科 开创了分科举士的制度 但是由于隋朝存在的时间短且政治动荡 因此科举制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唐朝年间 唐代的乘兴制度按大的门类可以分为常科和制科两部分 其中常科是每年都会考试的科目 而制科则会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五 隋唐以来 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常科中有 秀才 明经 进士 明法 明书 明算六科 其中秀才科考试要求最高 考试治国方略 不但要求考生文笔优美 还要根据策问中提出的有关治国治政治军治经等重大问题发表见解 因为要求极高 使得中第者极少 实行没有多久就停止了 明经科指导通晓儒家经典 是常录取人数最多的一科 因此有 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的说法 进士科在考察时务政策以外 还考察杂文 对应试人的文采比较重视 形式性比较严重 而且在进士科的考试中还确定了三场考试的形式 即分三场考试分别考察应试人的时务策 杂文和贴经 而且在进士科的考试中开启了确定标准统一考试内容和标准统一答案的先河 其内容和答案都是按照儒家经典确定的 而且朝廷颁布的 五经正义 成为了官方指定的学校教材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五 隋唐以来 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明法 明书 明算三科则更侧重于对专门人才的挑选 明法科 是挑选明晓法律文书的人才 明书科 是挑选明晓文字和书法一科 又称明字科或书科 明算科是指精于计算和数学一类的科目 相对于其它四科 明书与明算科的地位相对较低 由此考取的考生授予的官职也相对较低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五 隋唐以来 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天子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除增以上六科外 唐朝的常科和制科还有很多门类 一共出现过六十三个科目 尤其是制科 谢谢根据特殊需要而临时设定 尤其是制科考试 一般在殿廷举行 由皇帝亲自主持 这是中国科举考试中最早出现的殿试形式 制兴生一旦录取便被称为 天子门生 因此制科的地位反而要高于常科中的明经和进士 例如 进士及第后还要参加吏部主持的考试 合格方能授官 制举一旦录取 便可直接授官 且升迁更快 因此就造成了已经考取进士或明经科目又去应举科考试 甚至在职的官吏也来参加考试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五 隋唐以来 分科举士制度的建立考试之前的行卷和纳卷唐朝时候 应试举子在考试之前需要行卷和纳卷 所谓行卷 是指应试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的文学作品加以整理编撰 送呈当时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名望和地位的达官贵人和文坛名流 以求得他们的品评和推荐 所谓纳卷 是指应试举子将自己的文学作品向礼部投纳 以便吏部进行综合考察 并综合最终的考试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 又称 公卷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六 五代十国对科举制度的延续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混乱与分裂的时期 但是在隋唐两代已经牢固确立科举制度之后 科举考试在这段时期依然没有中断 例如公元907至960年间 五代共举行过科举考试47次 录取进士650人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七 北宋的科举制度宋太祖赵匡胤 杯酒释兵权 后 为彻底结束过去各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和军阀割据的局面 开始试行从中央到地主由文官主政的制度 相应地就进一步提高了科举活动在挑选国家官吏中的重要性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七 北宋的科举制度考取的考生都是天子门生宋太祖取消了考官与考生之间的座主与门生的关系 使考生只对皇帝效忠 在加强考试纪律和公正性的同时 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七 北宋的科举制度进士特奏名制度的确立对于那些经年参加科举但是不及第的老年举子 赐予相同的身份 这样可以笼络那些不得志的文人 从而反向加强科举制度的凝聚力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七 北宋的科举制度进士科作为最重要科目且儒家经典成为考试基本内容的确立进士一科在北宋的重要性不断上升 其它科目只成为挑选一般不重要官员的考试 在王安石改革之后 降低了诗赋和文学的考试分量 加大儒家经典在科举考试中的份量 在考试内容中 对儒家经典进行阐释构成了非常重要的部分 这种改革对后世的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七 北宋的科举制度逐路取人法为了照顾一些经济和教育不发达地区 北宋朝廷对科举取士的名额按照不同地区进行分配 并且对于京东 陕西 河东 河北和京西这五路的考生实际优先对待 州试 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的确定这些考试三年举行一次 其中在殿试中不会再淘汰考生 都可以及第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七 作为中国科举制度发展顶峰的明代科举制度乡试 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的巩固 例如三年一开科惯例的延续 其中在乡试中就确定不同地区的名额 直隶百人 河南 山东 山西 陕西 北平 福建 江西 浙江 湖广皆四十人 广西 广东皆二十五人 会试与乡试的内容并无不同 并且开始南北分卷制度 殿试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而且殿试之后将根据成绩直接授官 进行殿试一甲三人 状元 榜眼 探花 由皇帝直接钦定 从而成为 天子门生 高度注重形式的八股文制度也在明代开始兴起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八 科举制度逐渐没落的清朝清朝统治者全盘接收了明代缺席 在制度基本框架上的发展很少 但是随着八股文制度使得科举考试的高度形式化和空洞化 以及科举制度的日渐僵化 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和推进人才培养上的功能逐渐弱化 1905年 清朝政府最终废除了科举制度 代之以现代大学教育 相应地也开始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官吏选拔制度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九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社会精英想进入到国家的领导层也必须经过科举考试的程度 相对严格的考试程序也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以个人家庭背景的影响 将教育水平和应试者的实际文化素养提高到了最好位置 反过来在整个社会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九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 对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科举考试 不问个人出身来历 即使是出身最卑微的普通民众的子弟 都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 再加上科举考试的相对公平性 这就在社会之中形成了鼓励个人奋斗和努力 积极向上的风气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九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 有利于整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科举考试制度的实行与推广 有利于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对选官制度 取士标准和教育内容统一起来 在那些少数民族聚焦的地区也实行统一的标准 从而吸引了许多少数民族的优秀人士加入到这种统一的制度中来 相应地带来了不同民族教育制度的想到交流和融合 而且在有的朝代 中央政府还对少数民族给予了一定名额上的优待 这样更有利于对少数民族形成向心力的作用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吏任用制度涉及到任用机构 任用程度和方式 任官的资格 作官的限制和回避等诸多方面 在隋唐建立六部制后 由吏 兵两部各自掌管文武官员的选任 官员在正式任用以前都有一定的试用期 在试用期内俸禄也较低 如果在试用期内有不合格的表现则有可能被调任他职 或者降低任命甚至罢归原职 唐代还实行过征求被选任人意见的制度 如果被选任在一定的期限内始终不满意对自己的任命 则会被搁置一段时间再任命 对已任职的官吏在任用上也有许多回避制度 主要有地区回避 亲族回避 职务回避 师生回避等情况 其中地区回避和亲族回避是主要的形式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1 地区回避制度地区回避制度最早在汉朝开始施行 主要表现在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在籍贯上逐渐增加限制 到汉武帝时 已经形成习惯法规 即刺史不用本州人 郡守 国相不用本郡人 县令 长 丞 尉不用本县人 东汉时对地方长官的籍贯限制更加严格 不仅地方官不许用本地人 而且还颁布 三互法 规定 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地方官互相勾结庇护 同时对宗室 外戚和宦官的任用亦有意识地加以限制 如 宗室不宜典三河 即不准宗室贵族任河内 河南和河东三郡长官 以及九卿以上的朝官 以防其觊觎帝位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1 地区回避制度隋唐时对地区回避也规定 官吏不得在本籍及其邻近州县任职 宋朝也实行了严格的避籍制 避籍是外任官员不得在原籍任职 各路属官不准委派原籍和家住在本路的官员充任 禁止地方官在任所购置田宅 禁止地方官和部下百姓结婚 任满后不得在任所继续居住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1 地区回避制度明代也规定了严格的地区回避制 洪武元年所颁 大明令 已定 流官注拟 并须回避本贯 的原则 而洪武四年吏部铨选 也有 南北更调 已定为常例 的说法 但是这种任免办法也造成一系列问题 如许多官员因不愿远离本土而缺任 即使到任 也遇到水土不服 语言不通 民情不习等难以克服的困难 因而不久即恢复到洪武元年的规定 只是不得官本省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1 地区回避制度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 清朝官员的地区回避制度最为发达 其中包括 京官地区回避 外官地区回避 寄籍人员地区回避等制度 其中在京官地区回避制度 在京任职的是指出任户 刑二部司官和道监察御史的籍贯 不得与所管省份相同 户部是清朝管理全国户籍 赋税及财政的机构 下按地区设十四个清吏司 各掌其分省民赋 并兼管其他财经事务 刑部是清朝受理全国刑事案件 主管刑罚及监狱等政令的机构 下按地区分设十七个清吏司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1 地区回避制度外官的地区回避包括自督抚至州县官 不许以本省人任本省职 有的虽非本省 但本人原籍与任地相距在500里以内 也得照例回避 寄籍人员地区回避制度中 因为 有的人因迁居他省 属于长期寄籍者 对于这些人 乾隆七年 1742年 规定 无论原籍 寄籍 均令回避 比如浙江人寄籍于顺天府 那么浙江 直隶均列为地区回避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1 地区回避制度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 玄烨在畅春园澹宁居听政 户部因江南蠲 j an 粮事请旨 玄烨随即面询问尚书赵申乔的意见 赵回奏说 前此曾经九卿议不准行 今蒙圣谕蠲免 臣等现在商酌 欲祈仍交九卿会议 玄烨想起赵是江南武进人士 立即警觉道 尔系江南人 议蠲免江南钱粮之事 理应回避 况尔有地丁钱粮之内 虽系自谓无私 众心必然不服 又说 凡理应回避之事 即行回避 此定例也 应回避而不回避 执意求名 不但难免众议 抑且于理有碍 康熙起居注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2 亲族回避制度 家族主义 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典型特征 家族主义进入了官场 就形成了官员选任中的裙带关系 它不仅影响官员选任的公平 也直接损害了官员职务的廉正 为了避免这一弊病 古代中国发展了相当严密的官员选任亲族规避制度 亲族回避是指不允许官员与亲族在同一官署 同一地区做官 高级官员一定服制内的亲属 也不允许在官员影响所及的官方机构中担任官职 具体在司法审判中 则不允许有亲族关系官员担任特定司法职务 或处理与本人有亲族关系当事人的案件 五服 制度 斩衰 齐衰 大功 小功 缌麻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2 亲族回避制度官员任职回避的制度自唐代已经略成雏形 唐代要求亲属不得在同一地区任职 时制 大功已上不得联职 即祖孙 父子 堂兄弟 叔侄等亲属 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同一地区任职 对于长安等京畿地区的官员任用 唐代实行特别的规定 中书门下及两省五品以上 尚书省四品以上 诸司正员三品以上 诸王驸马等周期以上亲 及女婿外甥等 自今以后不得任京兆府判司 及畿县令 两京县丞簿尉等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2 亲族回避制度到了清朝到了清代 官员任职回避的法律制度更为成熟 亲属回避的范围包括了宗亲 外姻及宗族等 特别是宗族回避 虽然族中之人服制已远 但情谊最为关切 若在五服之内 虽住处不同 仍应回避 宗族回避不仅适用于汉族官员 同样适用于满族官员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2 亲族回避制度清代的亲族回避还遵循一套特定的程序 将有亲族关系的官员从同一官署调配开 将现任官员与参加铨选人员之间有亲族关系的 安排在不同官署 现任官员亲族回避的具体作法是 在京各部院官员 凡亲族在同衙门 令官小者回避 同衙门补授的同官 令候补者回避 祖孙父子的程序 因考虑到 祖孙父子名分故关 系堂员 概令司员以下回避 系一同官 无论候补及官小者 概令其子孙回避 对外姻亲 则令官小者回避 该程序的原则是 在官职上 以小避大 以候补避现任 在亲族辈分上 以卑避尊 这一安排 既保证了官员任用回避的目的 又充分尊重了传统社会的尊卑长幼之序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2 亲族回避制度除了普通官员的回避 历代对从事法律职务的司法官员 有更为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 这些制度不仅涉及司法官员的选任 也约束司法官员对具体案件的处理 唐代司法制度虽然没有严格的亲族回避 但已经注意到司法中特殊关系对案件的影响 唐律 职制 之 长官及使人有犯 条 明确要求凡在各地的长官及派出官员在派遣的地方有犯罪的 他们的下属官吏不能立即加以审问 而应该回避该案 这就避免了上下级关系导致的司法偏袒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2 亲族回避制度到了元朝 司法官的亲族回避得到了全面的规定 诸职官听讼者 事关有服之亲 并婚姻之家 及曾受业之师与所仇嫌之人 应回避而不回避者 各以所犯坐之 有辄从法官临决尊长者 虽会赦免 仍解职降叙 即法官如果有违亲族回避制度的 不仅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还要令其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2 亲族回避制度在清代 负责监督检查百官风纪及刑部 大理院的都察院同样有亲族职务回避的要求 律例规定 父兄在京现任三品京堂 在外现任督抚 子弟俱不准考选御史 其父兄在籍起之赴部补授及经升任者 有子弟现任科道令其呈明都察院 具奏回避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二 官吏的酬劳制度1 品秩品秩是官制中与官职并行的身份等级制度 它按照官职高低授予不同政治待遇 以表明官员等级尊卑 其中包括职品和本品 职品是职事官即具有实际职守的官员的品阶 本品是官员本身的品级 自隋唐以来 官职就区分为九品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二 官吏的酬劳制度2 俸禄西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的封建国家 土地实行国有 国家按诸侯贵族官爵的高低划定大小不等的土地作为他们的食邑或领地 各级官吏就是以各自土地上的收入作为禄食 不由财政另行开支俸禄 这便是历史上所说的 分田定禄 制度 也就是中国俸禄制度的起源 俸禄从此成为了政府对其官吏为国家服务而支付的物质报酬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二 官吏的酬劳制度2 俸禄战国时代 各国实行俸禄改革 废除世代世袭的世卿世禄 转为 尊贤尚功 见功而与赏 按军功计酬 按等级分爵 有军功者封官授 按官品爵位取禄 并以租税收人用之分配 从此 官俸支出开始成为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项目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二 官吏的酬劳制度2 俸禄与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治体制相适应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 官吏俸禄的等级 标准 水平 物质形式都由中央统一制定 各级官吏俸禄的发放 从本质上讲 也都是由中央财政拨付 只是为了减少俸禄运输 调拨的麻烦 京官俸禄直接由中央国库支付 省级官员俸禄一般由中央国库设在省里的分库拨付 地方州县官吏的俸禄由州县衙门从当地收取的皇粮国赋中支取 不足部分 由中央调拨补充 中央财政只管由中央统一任命的各级官吏的俸禄 地方基层政权的一般衙役 小吏等属编外人员 其薪俸由地方政府自筹解决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二 官吏的酬劳制度2 俸禄 1 低官俸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奉行的政策 东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 不为五斗米折腰 清朝 前清官俸之薄 亘古未有 当时正一品大学士年俸三百六十两 七品翰林九十两 六品京官六十两 而且常常不给全俸 有时是六折 三十六两 文武官一品年俸一百八十五两 二品为一百五十两 一个县官四五十两银子 京官最没有养廉银 不少人坐不起轿子 徒步上朝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二 官吏的酬劳制度2 俸禄 2 停发 拖欠和削减官俸时常发生 东汉延熹四年和五年曾三次实行减俸 延熹中 朝廷还向官吏借俸禄 唐末 国用不充 百官俸钱并减其半 清康熙十八年 公元1679年 朝廷以财政困难为名 曾停发官员俸禄数年 清政府还惯于用扣俸 罚俸的方式来处罚官员 如康熙初年 有的地方官在任仅二三年 被罚的银两就相当于其二 三十年的俸薪总和 康熙末年 山东全省的国库出现了几十万两的亏空 户部要求用全省官员的俸银来弥补这笔银两 三 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管理制度 二 官吏的酬劳制度2 俸禄 3 高低级官员捧禄多寡悬殊 俸差较大 以北宋 嘉枯禄令 的标准为例 禄钱 上自月40万 下至300文 高低相差达1300多倍 禄粟 上自月100石 下至1石 相差100倍 薪 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