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4#高炉冷却壁改造及操作炉型维护_第1页
攀钢4#高炉冷却壁改造及操作炉型维护_第2页
攀钢4#高炉冷却壁改造及操作炉型维护_第3页
攀钢4#高炉冷却壁改造及操作炉型维护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攀钢 4#高炉冷却壁改造及 操作炉型 维护 黄 云 (攀钢钒炼铁厂) 摘 要: 介绍攀钢 4#高炉冷却壁损坏情况及原因,重点阐述原有冷却壁设计缺陷 及 在年修期间 进行 的改造 。 改造后 通过 调整 高炉 操作制度, 加强 对冷却壁维护的 技术 措施 ,高炉利用系数提高到 t/(m3d)。 关键词: 高炉 ; 冷却壁 ; 炉型 ; 维护 0 引言 高炉 各 部位 的 冶炼进程 不同, 所处的工作环境也各异,因而炉衬被侵蚀破坏的因素与程度也不同。攀钢冶炼钒钛 磁铁 矿 高炉 软熔带位置较 冶炼 普通矿 的高炉 低,炉腹受高温、化学、压力及动力因素(如冲刷、 摩擦、渗入)的损坏作用更强,是直接或迅速造成炉衬损坏的 主要 原因。因此,高炉炉腹各段冷却壁的设计、维护是高炉需要大修或中修的主要依据,合理的炉衬冷却 系统设计,是 高炉长寿的关键。 攀钢 4#高炉 2004 年大修以来,由于冷却壁大量破损,向炉内漏水严重,导致炉墙渣皮不稳,炉况波动大, 同时,炉皮存在烧穿隐患 。 2005 年12 月,五段 20#冷却壁烧穿,同时六段 19#、 20#下部烧坏,导致高炉休风 h; 2009 年 4 月、7 月,五段、六段烧穿分别导致高炉休风 2009 年 3 月以后, 五 段冷却壁 36 块全部破损, 六 、 八 、 九 段冷却壁破损也相当严重,2009 年 11 月冷却壁破损情况统计如表 1 所示 。严重影响了高炉指标优化, 2004 2009 年高炉平均利用系数仅 t/(m3d)。 1 冷却壁破损原因 4#高炉炉衬冷却系统出现严重破损的主要原因是 五 段冷却壁设计不合理。 五 段冷却壁处于高炉风口上方,炉缸光面冷却壁与铜冷却壁相衔接处(见图 1),其设计上存在如下缺陷 。 1)五段冷却壁外环管上部有 305.6 度区域的弱冷区(无水管区),见图 2。该区成为五段冷却壁的冷却盲区。在高温煤气流及熔融渣铁冲刷下,该区 域极易被烧穿。 表 1 2009 年 11 月冷却壁破损情况统计 段数 块数 /块 破损率 /% 一 0 0 二 1 1 0 0 五 36 100 六 10 0 0 八 19 13 1 1 五段冷却壁位置 内环冷却水管 五段冷却壁 六段 铜 冷却壁 外环冷 却水管 四段冷却壁 风口中心线 存在伸向炉内突台 38 2010 年第 33 卷第 6 期 图 2 五段冷却壁水管分布 2)五段冷却壁与六段衔接处存在突台 (图 1中标示) ,(五段内环水冷管伸向炉内),从高炉炉型调查研究资料来看,此部位正是高炉侵 蚀严重区域,在高温渣铁冲刷下,此处冷却水管很易破损。 3)五段冷却壁处于高炉炉腹中下部、软熔滴落区域,长期受高温渣铁及煤气流冲刷,其冷却材质选用铸铁板, 质,(一般炉腹采用铜冷却壁),传热效果差,冷却强度不能保证。 2 改造措施 2009年 8 月针对 4#高炉出现的三次烧穿事故及炉况失常事故,对 4#高炉五段冷却壁设计进行了认真分析,根据五段冷却壁在高炉中所处位置的传热特点(处于风口上方, 1800 2200 的高温区,热流负荷大)及传质特点(熔融渣铁在此处大量生成、滴落,长期受上升煤气流冲刷) , 2009年 12 月利用年修机会, 对五段冷却壁结构、材质进行了相应改造。改造后冷却壁结构见图 3,具体改动内容如下: 1)采用薄壁型与铜冷却壁材质相结合 原冷却壁壁体厚度为 258 造后冷却壁壁体厚度为 151 冷却壁与炉皮之间空出部分,采用如图 3 中 1 处标示的支撑结构取代原设计(原设计为梯形厚壁体),不断增加了传热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炉皮。同时冷却壁壁体材质由 铁板改为 冷却壁。二者相结合,传热效果更显著,当炉内气流扰动导致炉墙砖衬或渣皮脱落后,初生炉渣流经过时会立刻遇冷 ,新的渣皮再次形成,有利于炉墙渣皮稳定、保护炉墙。 图 3 改造后冷却壁结构 2)炉型合理化 为减少高温渣铁对五段冷却壁侵蚀、磨损,设计消除了五段冷却壁与六段冷却壁之间产生的突台,(见图 3 中, 2 处所标示),使五段在镶砖后和六段冷却壁基本处于同一直线,高炉操作炉型更合理(图中虚线为镶砖后冷却壁外形尺寸)。 3)消除冷却盲区 由于冷却壁壁体上下厚度一致,内部冷却水管排列更灵活,在冷却水管分布设计上,如图 2所示,原壁体上端与六段冷却壁交接处存在 305.6 冷却盲区,改造后冷却水管距离壁体边缘仅 73.7 图 3 中 3 处所标示。改造后的设计消除了冷却盲区,解决了烧穿的根本原因 。 3 冷却壁 维护 2010 年 1 月开炉以后, 为避免冷却壁再次出现破损, 高炉操作以开放中心、抑制边缘为主导,采取了一系列上下部调剂措施, 加强了操作炉型的维护,同时高炉各项指标 都得到进一步优化。 高冷却水压 2010 年开炉后,一 段至 六段 各段冷却水压 均有所提高,以 加大冷却强度、保护炉墙, 调整前后 冷却水压见表 2。 攀 钢 技 术 39 表 2 各段的水压控制 段 二段 三段 四段 五段 六段 改造前 造后 整 料制 为防止中心气流过强导致冷却壁热负荷增加, 2010 年 开炉后 ,高炉逐步将矿石平台角度由原来的 2,拉宽到 3,矿石外角逐步扩大到 37,圈数由以往的 3为 4缘负荷逐步加重 ,调整前后料制对比见表 3。 料制调整前、后高炉十字测温分布见图 4,由图 4 可见高炉改造后高炉中心煤 气流明显增强,边缘气流得到有效抑制。 表 3 2009 2010 年以来高炉使用的典型料制 时间 典 型 料 制 2004 2009 年 35 34 33 27 O 0 6 4 0 C 3 0 3 4 2010 年 1 6 月 38 37 34 0 4 4 2 0 C 2 0 2 2 4 ( a) 调整 前( 2009 年 4 月) ( b) 调整 后( 2010 年 6 月) 图 4 4#高炉十字测温 情况 增大矿石批重 采用大批重稳定煤气流,防止气流不稳定导致炉墙渣皮脱落。从 2010 年 1 月开炉后,随着炉缸活跃度增加,高炉逐步加大矿石批重,目前矿石批重由停炉前的 24 t,提高到 26.5 t。 造渣制度调整 适当提高炉渣碱度保护炉墙渣皮, 20092010 年,高炉炉渣碱度情况见图 5, 2010 年以来,逐 步将炉渣碱度由 高到 右,防止低碱度 渣加剧炉墙侵蚀,有利于维护长期稳定的操作炉型 。 1 2 0 9 年 1 月 2 0 0 9 年 4 月 2 0 0 9 年 7 月 2 0 0 9 年 1 0 月 2 0 1 0 年 2 月 2 0 1 0 年 5 月年月炉渣碱度图 5 2009、 2010 年高炉炉渣碱度情况 40 2010 年第 33 卷第 6 期 时间 前措施 为了避免渣铁不净导致炉缸、炉腹冷却壁热负荷增加,减少冷却壁烧坏、破损 率 ,对炉前采取了相应的调控措施:要求炉前及时出尽渣铁、多放上渣。 2009 2010 年高炉上下渣比见图 6。 0 9 年 1 月 2 0 0 9 年 4 月 2 0 0 9 年 7 月 2 0 0 9 年 1 0 月 2 0 1 0 年 2 月 2 0 1 0 年 5 月年月上下渣比图 6 高炉上下渣比对照 4 生产实施效果 此次年修对冷却壁的改造, 2010 年开炉以后,由于高炉各段冷却水压力有所提高,高炉冷却水温差较以往明显降低,保证了炉皮安全生产,解决了影响高炉强化冶炼的根源,改变了以往 由于冷却壁漏水,而 必须靠发展边缘来防止炉墙粘结的局面, 进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高炉指标优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其中 2010 年 2 6 月 连续 5 个月 ,高炉利用系数 平均达到 t/(m3d),创下 投产以来较 高水平,t/(m3d)。 焦比由 484 kg/t,降低到 456 kg/t,综合冶炼强度提高到 t/(m3d),高炉铁损降低到 具体指标对比见表 4。 5 个月直接创效 元,预计年经济效益为 1721 万元。 表 4 高炉指标对比 时间 利用系数 / 入炉焦比 / 煤比 / 综合冶炼强度 / 高炉铁损 / t(m3d)( kg ( kg t(m3d)% 2004 2009 年 84 113 010 年 2 6 月 56 结语 1)高炉合理的冷却壁设计 是一代炉龄长寿的关键, 4#高炉 五段冷却壁开炉后不久,便大量损坏, 影响了高炉强化冶炼、指标优化,同时增加了炉皮烧穿隐患。 2)五段冷却壁大量损坏的原因是 : 冷却水管设计上存在冷却盲区; 与六段冷却壁衔接处存在突台,受渣铁冲刷 、侵蚀 影响加剧; 选用铸铁冷却材质,导热效果差。 3)2009 年 利用高炉年修机会,对五段冷却壁进行改造,由原厚壁铸铁冷却壁,改为薄壁型镶砖冷却壁,设计上消除了冷却盲区 、操作炉型更加合理。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