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协约实务.ppt_第1页
团体协约实务.ppt_第2页
团体协约实务.ppt_第3页
团体协约实务.ppt_第4页
团体协约实务.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從我們身邊談起 現實最實在 離開它就不切實際 勞工該怎麼辦 華隆紡織1997年實施凍薪 1999年取消年終獎金 2001年營運出現困難 8月積欠員工薪水 10月減薪 2003年起 與退休 退職員工簽下退休金及退職金延遲給付契約 訂於二年或三年後分期給付 然未依約支付 2008年 產績效超過130 才能領到全額薪水 5成員工領不到基本工資 開始無薪假 1997至2008年 關閉四個工廠 工廠移到海外 只剩苗栗頭份廠 2011年 負責人另成立紡安公司 將設備賣給紡安公司 並要求員工放棄原有年資 成為紡安公司員工 在原廠原址以原設備生產 不願意放棄年資的員工 薪水減為七成 將未達基本工資 2012年 要求公司清償工資 談判破裂罷工 十多年的抗爭 蘋果日報2014年11月27日華隆退休金爭議案告一段落 勞動部長陳雄文昨邀華隆自救會代表協商後達成初步共識 平均每人可清償到八成債權 另華隆頭份二廠明年拍賣後 也將比照這次模式辦理 屆時遭欠退休金的華隆勞工可獲得百分百清償 孔老夫子該怎麼辦 學校該怎麼辦 我們該怎麼辦 你怎麼看 教師身分的定位 校園氛圍的改變 教師工會的成立 你覺得該怎麼做 面對教育環境的改變 面對勞工部門的認知 面對教師工會的要求 面對團體協約的協商 誰對誰錯 從法令面來看團體協約協商 在沼澤中鱷魚總是贏家 勞動三法與勞動三權 工會法 團結權團體協約法 協商權勞資爭議處理法 爭議權 教工會和教師會不同 工會型態 工會法 6 工會組織類型如下 但教師僅得組織及加入第二款及第三款之工會 一 企業工會 結合同一廠場 同一事業單位 依公司法所定具有控制與從屬關係之企業 或依金融控股公司法所定金融控股公司與子公司內之勞工 所組織之工會 二 產業工會 結合相關產業內之勞工 所組織之工會 三 職業工會 結合相關職業技能之勞工 所組織之工會 前項第三款組織之職業工會 應以同一直轄市或縣 市 為組織區域 職業 產業 工會VS企業工會 什麼是 團體協約 團體協約法 2 團體協約 指雇主或有法人資格之雇主團體 與依工會法成立之工會 以約定勞動關係及相關事項為目的所簽訂之書面契約 誰來進行團體協約協商 雇主 學校 勞方 適格之工會 符合團體協約法規定之工會 勞委會101 5 23勞資2字第1010065612號有關公立學校教師雇主一節 本會業於101 3 30以勞資2第1010057795號函及第1010062480號函重申學校與教師間聘約關係屬契約關係 教育主管機關不屬教師聘約當事人 僅對學校具有職務上之內部監督關係 故公立學校教師雇主為學校 有資格要求協商的勞方 團體協約法 6 有協商資格之勞方 指下列工會 一 企業工會 二 會員受僱於協商他方之人數 逾其所僱用勞工人數二分之一之產業工會 三 會員受僱於協商他方之人數 逾其所僱用具同類職業技能勞工人數二分之一之職業工會或綜合性工會 四 不符合前三款規定之數工會 所屬會員受僱於協商他方之人數合計逾其所僱用勞工人數二分之一 五 經依勞資爭議處理法規定裁決認定之工會 團體協約效力 團體協約法 3 團體協約違反法律強制或禁止之規定者 無效 但其規定並不以之為無效者 不在此限 團體協約法 19 團體協約所約定勞動條件 當然為該團體協約所屬雇主及勞工間勞動契約之內容 勞動契約異於該團體協約所約定之勞動條件者 其相異部分無效 無效之部分以團體協約之約定代之 但異於團體協約之約定 為該團體協約所容許或為勞工之利益變更勞動條件 而該團體協約並未禁止者 仍為有效 團體協約可以協商什麼 團體協約法 12 團體協約得約定下列事項 一 工資 工時 津貼 獎金 調動 資遣 退休 職業災害補償 撫卹等勞動條件 二 企業內勞動組織之設立與利用 就業服務機構之利用 勞資爭議調解 仲裁機構之設立及利用 三 團體協約之協商程序 協商資料之提供 團體協約之適用範圍 有效期間及和諧履行協約義務 四 工會之組織 運作 活動及企業設施之利用 五 參與企業經營與勞資合作組織之設置及利用 六 申訴制度 促進勞資合作 升遷 獎懲 教育訓練 安全衛生 企業福利及其他關於勞資共同遵守之事項 七 其他當事人間合意之事項 學校不應同意的團體協約內容 有關教師資格檢定與審定 聘任 權利義務 待遇 進修與研究 退休 撫卹 離職 資遣 保險 教師組織 申訴及訴訟 教師法 2 違反政府相關行政命令 規則及行政指導 違反校內章則 校務會議決議 損害學生權益 有礙學校校務運作之虞 有失公平正義 部分工會提出的協約內容 1 2 正副理事長 每週授課至多2節 會務幹部每週授課至多4節 每週80節公費排代節數辦理工會會務 每年應至少發給會員1 5個月薪給之年終獎金 免費提供會員交通工具停放空間 每年補助會員乙次健康檢查費8000元 健康檢查公假2日 會員有直系血親滿2歲以上至入國小前子女 應提供托育需求 保障子女優先登記進入工作所在地幼兒園 學校各項會議及委員會 教師工會得派代表公假課務排代參加 3年內不得超額資遣會員 非志願超額及資遣應優先回聘會員 部分工會提出的協約內容 2 2 新學年教室更動及導師聘任作業時會員優先選擇權 會員無擔任導護義務及不得要求兼辦行政工作 教師工會得於學校集會時派員進行會務報告 會員兼任班導師 每月導師費至少新台幣3000元整 無償借用工會辦公空間 辦公設備 公告系統 含公告欄 電子網站及會議及活動所需之場地 設備 會員有下列情形時需給予相當報酬 加班費或相同時數之補休 補休應於下一學期結束前補休完畢 1 乙方會員於學校課綱時間外 進行教學 參與校務活動 2 乙方會員之行政人員為符教學需求 加強行政服務時 協約適用對象 團體協約法 13 團體協約得約定 受該團體協約拘束之雇主 非有正當理由 不得對所屬非該團體協約關係人之勞工 就該團體協約所約定之勞動條件 進行調整 但團體協約另有約定 非該團體協約關係人之勞工 支付一定之費用予工會者 不在此限 團體協約法 17 團體協約除另有約定者外 下列各款之雇主及勞工均為團體協約關係人 應遵守團體協約所約定之勞動條件 一 為團體協約當事人之雇主 二 屬於團體協約當事團體之雇主及勞工 三 團體協約簽訂後 加入團體協約當事團體之雇主及勞工 協約有效期限 團體協約法 21 團體協約期間屆滿 新團體協約尚未簽訂時 於勞動契約另為約定前 原團體協約關於勞動條件之約定 仍繼續為該團體協約關係人間勞動契約之內容 團體協約法 27 團體協約為不定期者 當事人之一方於團體協約簽訂一年後 得隨時終止團體協約 但應於三個月前 以書面通知他方當事人 團體協約約定之通知期間較前項但書規定之期間為長者 從其約定 團體協約法 28 團體協約為定期者 其期限不得超過三年 超過三年者 縮短為三年 勞資雙方均不能無故拒絕協商 團體協約法 6 勞資雙方應本誠實信用原則 進行團體協約之協商 對於他方所提團體協約之協商 無正當理由者 不得拒絕 勞資之一方於有協商資格之他方提出協商時 有下列情形之一 為無正當理由 一 對於他方提出合理適當之協商內容 時間 地點及進行方式 拒絕進行協商 二 未於六十日內針對協商書面通知提出對應方案 並進行協商 三 拒絕提供進行協商所必要之資料 學校不能拒絕協商 學校不能以無權責而拒絕協商勞委會101 9 18勞資2字第1010078709號 因教師工會進行團體協約之協商他方當事人非教育行政主管機關 係指學校 爰如教師工會所體團體協約之協商之議題為會務假相關事宜上非禁止協商事項學校即不得以會務假議題涉及 縣市適用一致性 屬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權責而拒絕協商 學校可委託縣府代理協商勞委會101 8 17勞資2字第1010075203號 學校為教師聘約之當事人 始有權與教師職業工會締結團體協約 因此 學校如就部分議題欲由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代表協商者 當可將協商權依民法規定由教育主管機關代理 拒絕協商的後果 團體協約法 32 勞資之一方 違反第六條第一項規定 經依勞資爭議處理法之裁決認定者 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勞資之一方 未依前項裁決決定書所定期限為一定行為或不行為者 再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並得令其限期改正 屆期仍未改正者 得按次連續處罰 不當勞動行為裁決 1 2 勞資爭議處理法 39有工會法 35 II情事可申請裁決 雇主或代表雇主行使管理權之人 為前項規定所為之解僱 降調或減薪者 無效 效力 裁決經法院核定後與民事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 49 結果 裁決處分並得令當事人為一定之行為或不行為 51 II 不當勞動行為裁決 2 2 勞資爭議處理法 51 準用裁決程序工會法 35 I 雇主或代表雇主行使管理權之人 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 對於勞工組織工會 加入工會 參加工會活動或擔任工會職務 而拒絕僱用 解僱 降調 減薪或為其他不利之待遇 二 對於勞工或求職者以不加入工會或擔任工會職務為僱用條件 三 對於勞工提出團體協商之要求或參與團體協商相關事務 而拒絕僱用 解僱 降調 減薪或為其他不利之待遇 四 對於勞工參與或支持爭議行為 而解僱 降調 減薪或為其他不利之待遇 五 不當影響 妨礙或限制工會之成立 組織或活動 團體協約法 6 I 無正當理由拒絕協商 協約簽訂 團體協約法 10 團體協約簽訂後 勞方當事人應將團體協約送其主管機關備查 其變更或終止時 亦同 下列團體協約 應於簽訂前取得核可 未經核可者 無效 一 一方當事人為公營事業機構者 應經其主管機關核可 二 一方當事人為國防部所屬機關 構 學校者 應經國防部核可 三 一方當事人為前二款以外之政府機關 構 公立學校而有上級主管機關者 應經其上級主管機關核可 但關係人為工友 含技工 駕駛 者 應經行政院人事行政局核可 從實務面進入團體協約協商 荊人不貴玉 蛟人不貴珠 學校無法置身其外 勞裁 100 字第29號工會不具團體協約之協商資格 但此並不妨害申請人工會採取一般性團體協商方式請求相對人協商系爭會務假事宜 若工會採取一般性團體協商方式 雇主依法本無協商義務 但若有事證足以證明雇主拒絕工會一般性團體協商之請求 具有不當勞動行為之認識 動機時 依其情形仍有可能構成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所定不當影響 妨礙或限制工會之成立 組織或活動之不當勞動行為 校長必須承受的重 學校是教師的雇主 校長是學校法定代理人 擺脫不了雇主身分 即便是全國 全縣一致性議題 只要教師工會要找學校協商 學校還是不能拒絕 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對問題 家長角色 因程序之進行將影響第三人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者 行政機關得依職權或依申請 通知其參加為當事人 行政程序法 23 家長非雇主 依團體協約法無法以家長身分直接參與協商 建議可以雇主協商代表身分參與 家長參與方向 要求參與雇主 學校 縣市政府或教育部 協約版本內容之訂定並監督協商進行 外部支持力量有時甚於參與實質協商會議 算盤 1 2 勞基法 1 為規定勞動條件最低標準 特制定本法 雇主與勞工所訂勞動條件 不得低於本法所定之最低標準 勞基法 84 公務員兼具勞工身分者 其有關任 派 免 薪資 獎懲 退休 撫卹及保險 含職業災害 等事項 應適用公務員法令之規定 但其他所定勞動條件優於本法規定者 從其規定 此所謂公務員屬於廣義公務員 與大法官會議第308號解釋令所謂公立學校聘任之教師不屬於公務員服務法第24條所稱之公務員 不違背 教師的待遇 退休 撫卹 資遣 保險等權益與是否組工會無關 依目前規定 教師待遇 公立學校教職員敘薪辦法 教師退休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教師撫卹 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 教師保險 公教人員保險法 教師的勞動條件原就有法令規定 這些規定優於勞基法 當然適用原來的法令規定 算盤 2 2 教師加入工會還是教師 適用教師原有的法令 工會法雖然修改 但這些法令並沒有修改 如果想改變上列教師工作條件 就必須修法 換言之 主戰場在於立法院 而教師工會一旦成立 進行立法遊說的實力只會更強 也更能保障教師權益 成立教師工會 仍然可以在各級學校成立 分會 各分會仍可照樣設會長 酌減授課時數 並派代表參與校務決策機制 學校教師還免去召開理監事會 報主管機關的困擾 全教會因應方向 力爭完整勞動三權 力擋教育三法惡修 全力進行會員教育 積極與社會對話 成立組織轉型小組 協助各縣市教師會轉型 轉念 是好人是壞人 就看你什麼時候遇到他 拿著火炬未必是自由女神 銜著橄欖枝不一定就是和平鴿 不是別人贏 只是因為你沒有聲音 在天堂中碰到的不一定都是天使 入得其門 才能出得其外 越接近對方的水準 越能了解對方 進了速食店 別想勸他不要吃漢堡 不能總以自己想當然爾的角度看事情 雞蛋由外而破是食物 由內而破是生命 面對協商 遇要求協商 1 3 教育部101 5 14台研字第1010088351號 學校遇有教師工會要求團體協商之同時 即應先將工會所提協商版本函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知悉 並由相關機關視協商議題權限審酌是否違反相關法律 屬單一學校或跨校性議題 縣市或全國適用一致性及是否涉及財務支出等 並為必要之行政指導 屬學校權責者 如學校排課 擔任導師等 則以學校為協商主體 若為縣市一致適用 地方財物或全國一致性之議題 則以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為協商主體 勞委會101 8 17勞資2字第1010075203號 學校為教師聘約之當事人 始有權與教師職業工會締結團體協約 因此 學校如就部分議題欲由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代表協商者 當可將協商權依民法規定由教育主管機關代理 面對協商 遇要求協商 2 3 彰化縣政府102年6月3日府教學字第1020164809號 學校應面對教師工會之團體協約協商 且團體協約法並未規定相關訴求皆應達成協商共識 教師工會應就協商內容 時間 地點及進行方式 正式向學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提出訴求 且其希協商內容亦須具體而非籠統陳述 方為團體協約協商之成立要件 教育部與勞委會所達成之 視協商事項權責認定團體協約協商主體 共識 係以 協商主體 取代 雇主 以避免雇主認定之爭議 原無團體協約法之適用 因協商主體並非團體協約法所稱雇主 然勞委會為避免各協商主體以任何理由拒絕與教師工會進行團體協商 爰要求各協商主體亦應受該法第6條第1項誠信協商之規範 面對協商 遇要求協商 3 3 工會向學校提出團體協約協商要求時 除直接面對外 當經通報機制而變為複數協商對象時 由各雇主協商當事人推派代表共同組成協商團隊與工會協商 簽訂團體協約時 各協約當事人應共同簽署 代表由協商當事人中推派 不包含非工會提出協商要求的學校 將協商權委託由縣府代理 由縣府協商團隊派出代表 當事人已將協商權委託縣府代理 派出代表不一定為當事人 將協商權依民法規定由委託其他人代理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民國101年03月29日勞資2字第1010125500號函參照 面對協商 基本原則 1 2 最基本原則 誠實信用 協商內容為法令未定或法令授權協商事項 經雙方討論獲得共識而遵行 任一方對任何內容不接受 協約即無法成立 法律未禁止的事雖都可協商 工會要求協商時不得拒絕 但協商過程中應爭取對己最有利條件 且協商不一定要同意對方要求 也不一定會有結果 團體協約法103 6 4增列 6 V 勞資雙方進行團體協約之協商期間逾六個月 並經勞資爭議處理法之裁決認定有違反第一項 第二項第一款或第二款規定之無正當理由拒絕協商者 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機關於考量勞資雙方當事人利益及簽訂團體協約之可能性後 得依職權交付仲裁 但勞資雙方另有約定者 不在此限 面對協商 基本原則 2 2 不是對方想要的就給 而是能要 能給的才給 能給的應以不影響校務運作及維護學生受教權為底線 不踰越法令 法令有明定者即依其規定辦理 與協商無關議題 文字均不在協商範圍 也不應存在協約中 協約內容未明定者 則表示其不在該協商範圍或為雙方無法達成共議部分 即不應於協約內容中另規定其處理方式 面對協商 協商前 1 2 審視協商要求 協商內容是否具體 時間 地點及進行方式是否適當合理 函報縣府並確認協商議題屬性 議題權限及協商主體為學校或縣府 確認工會是否適格 對方是否為符合團體協約法規定之工會 決定是否委託縣府代理 委託須出具委託書載明委託事項 面對協商 協商前 2 2 召開前置會議檢視相關法令及現況需求 評估工會協商內容適法性與影響 針對工會所提方案提出應對方案 建立我方之論述依據 研究雙方主張差異與處理方式 確立協商底線 一切依法令依程序 發公文留下紀錄 必要時副知相關機關 面對協商 協商開始 協商開始前 可先就協商進行方式與程序達成共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