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以景结情”手法例释.doc_第1页
诗歌“以景结情”手法例释.doc_第2页
诗歌“以景结情”手法例释.doc_第3页
诗歌“以景结情”手法例释.doc_第4页
诗歌“以景结情”手法例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以景结情”手法例释 诗歌最讲究韵味。“以景结情”是诗人们获取韵味的一种方式。“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南宋沈义父在其词学理论专著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可见“以景结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以景结情”在各类诗歌中都有运用。寓离情于哀景,情景交融送别诗如王昌龄送十五舅:“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本诗第三句是议论,直言离别之愁绪无穷无尽。第四句转而写景,写寒露下落,草根间传来昆虫凄凉的悲鸣。结句寓离情于哀景,情景交融。怀古诗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此诗首联写景,中间二联借怀古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寂寞凄凉的孤苦情怀,尾联宕开一笔,写想象之景,是全诗的妙处,将诗人不可名状的惆怅之情在景物描写中烘托了出来。边塞诗如岑参的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诗的最后两句写友人已经远去,诗人还在伫立远望着眼前向东悠悠飘去的、一朵孤零零的火山云。此处便是以景结情,以对眼前景的描绘含蓄地表现诗人惜别的情怀和别后的怅惘之情。如:1.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参考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2.下面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夜直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注:“夜直”即所谓的“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简评本诗的情景交融的特点。点评“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在造语炼字方面的妙处。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炉里的“烬”又听漏声之残。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此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恼人”更是把作者亢奋不已的心情表现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栏杆”,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语结情语”,将作者的愉悦的心境表现的含蓄而又兴味长。“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3.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注释】:滞:留滞。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 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王勃羁春“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落花飞”是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它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抒写了羁旅之思。落花飘零的景象既用来映衬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把这个纯写景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有耐人寻味之妙。4.宋之问阳月南飞雁, 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 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 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象“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景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何在?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最后二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显然,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多么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啊!情致凄婉,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宋人沈义父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余不尽之意”。(乐府指迷)这一联恰好如此,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呢?因为“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陆时雍诗镜总论)。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诗人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写出了真实的感受,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张秉戍) 5. 瑶瑟怨 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注释 (1)瑶瑟:镶玉的华美的瑟。瑟:一种弹拔乐器,其声悲怨。(2)冰簟(dian垫):形容竹席之凉。银床:精美华丽的床。梦不成:本来希望在梦中和丈夫相会,但不能入睡成梦。(3)夜云轻;指深夜天空白云淡薄。(4)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境,湘水流至零陵县与潇水汇合而称“潇湘”。(5)十二楼:本指仙人所居之外,这里指少妇华美的居室。简要评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抒写少妇别离的悲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瑟往往同琴合用,以两者声调的和谐,比作夫妻关系的和美。这首温庭筠的瑶瑟怨诗仅诗题就包涵了许多意蕴,。首句“冰簟”占明时令已是秋天,也指明是闺房。“银床”不仅是形容其精美,也表明少妇的身份。“梦不成”三字含义很深广,这不是一般的因为离别之苦而不能成眠,而是由于相思之深而去寻梦,希望在梦中和久别的丈夫相会。然而“梦不成”,就是说,在耿耿秋夜,寄希望于虚幻的梦境也成泡影,其悲苦哀怨之情可以想见。次句写夜空景色。因为长夜不寐,好梦难成,在窗前仰视青空,只见万里长空,清澈澄碧,秋月在天,清辉似水,几缕白云,飘浮空际,这是一幅秋空夜月图。面对这良宵美景,这个独守空闺的少妇,更加会感到孤寂凄清。第三句紧承第二句,偏于听觉感受来写景。在这月色朦胧的秋夜,雁声凄厉,更能勾起少妇的无限惆怅。“雁声远过潇湘去”,写出了大雁鸣叫自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在夜空中逐渐消失这一持续性的动态,也暗示少妇所思念的丈夫远在潇湘。结句描绘在月光照耀下的“十二楼”,表面看来纯系写景,实际上是以景结情。这个贵家少妇和丈夫各在一方,但明月当空,不能不产生人隔千里,明月相共的情怀,怨情自然也含于其中,诗篇极富余味。就写景来说,也是很精典的。诗人简介 温庭筠(813?-870?),字飞卿,原名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年轻时才思敏悟,每入试,押官韵作赋,于八叉手间就写成,故有“温八叉”之号,但行为放荡佻,出入歌楼妓院,“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本传)。他的才华,多半消磨在这些生活中,又得罪权贵,其终身未中进士或与此有关。常为人代表,以文为货。曾两为县尉,终于国子助教。世以温李(商隐)并称,但温实不及李,或许因其行为有某些相似之处,诗歌的倾向也有另一方面相通的地方。他的诗,有的受六朝宫体的影响,用脂粉珠宝来装饰,然而也写出了“鸣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样的句子,一些吊古咏史之作,则意气苍凉,曲达心事。本书中选的四篇,恰好代表了苍凉的写景、吊古、闺情这三方面题材。此外,他又是晚唐词的专业作者,其成就的影响都在诗之上,曾被称为“花间鼻祖”,只是多在“鬓去欲度香腮雪”等所谓侧艳之词上下功夫。 6.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注元九,唐代诗人元稹。他曾和白居易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写这首诗时,元稹被贬通州(四川),白居易正在被贬江州(江西)的途中。1向来诗家最忌重复,小诗尤其如此。可这首绝句一反故常,四句三用“灯”字,以“灯前”、“灯残”、“灭灯”三个意象,前后映照,突出 2全诗最后以景结情。其中的“风浪”既实指 ,也喻指 。3这首绝句,字面上“读君诗”,主题则应是“忆斯人”,表达诗人在琵琶行中所说的“ ”的感慨1时间漫长,环境阴森,心情灰暗2江中的狂风巨浪 险恶的政治风浪或诗人心中的悲愤不平的感情。3同是天涯沦落人 7.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对结,只写景象和境界,悲凉而又雄阔,千古兴衰都存其中。)、以写景作结。不仅写景的词,可以用写景收尾 8.谢亭送别许 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南)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异中有同,使全诗在变化中显出统一。B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种心境,与本诗上联同一机杼。C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正衬离愁别绪,笔法富于变化。D三、四两句写酒醒后的怅惘空寂,但作者却不直接抒发离情,而是宕笔写景,借景寓情,以景结情,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神伤的情韵。 9.酬李穆见寄狐舟相访至天涯, 万转云山路更赊。欲扫柴门迎远客, 青苔黄叶满贫家。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颇有清才。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全诗是:“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迟。”它就是刘长卿这首和诗的原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