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农村公路提升改造技术指南(2.15)改.doc_第1页
0农村公路提升改造技术指南(2.15)改.doc_第2页
0农村公路提升改造技术指南(2.15)改.doc_第3页
0农村公路提升改造技术指南(2.15)改.doc_第4页
0农村公路提升改造技术指南(2.15)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农村公路提升改造技术指南(送审稿)主编单位: 浙江省公路管理局浙江省嘉维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省临海市交通局浙江省临海市公路管理局 2015年2月前 言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近十年来,我省农村公路发展迅速,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由2003年的3.6万公里提高到2013年的10.4万公里,通乡、通村公路全面实现 “双百目标”,行政村班车通村率达到了94%,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农村公路面临新的不适应,建设标准偏低、安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已经显现。截止2013年年底,我省共有单车道农村公路7.8万公里,其中准四级公路2.9万公里和等外公路0.3万公里。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我省统筹城乡交通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美丽乡村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浙江省创建美丽公路“五个一万”工程实施意见(办理中),我省计划花三年时间实施农村公路提升“四个一万”工程,即从2015年起到2017年,提升农村公路技术等级1万公里、实施大中修1万公里、实施安保工程1万公里、建设港湾式停靠站1万个,切实提高农村公路发展质量和安全畅通水平,满足农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和农村物流畅通快捷运输的需要,更好地助推浙江统筹城乡发展。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原则,促进我省农村公路提升改造规范化和标准化,浙江省公路管理局联合浙江省嘉维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究单位开展了农村公路提升改造技术的专题研究,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针对浙江省县、乡、村道实际情况,编制了浙江省农村公路提升改造技术指南。本指南是在总结浙江省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旨在指导全省农村公路的提升改造工作。指南提出了实施工作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突出重点、提升能力、完善设施”的基本原则,制定了不同情况下的改造措施,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限于时间和经验,指南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地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将发现的问题或建议向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农村处(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梅花碑4号,邮编:310009,电话和浙江省嘉维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反映(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170号12幢5楼,邮编:310012,电话,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本指南主要起草人:某某某 某某某 某某某 某某某 某某某 某某某某某某 某某某 某某某 某某某 某某某 某某某某某某 某某某 某某某 某某某 某某某 某某某目 录1 总 则52 判定指标及实施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2.1 判定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2.2 实施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2.2.1 设置防护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2.2.2 诱导、警示为主错误!未定义书签。2.2.3 标志、标线、其他安全设施综合处置错误!未定义书签。3 安全设施设计及设置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3.1 护栏错误!未定义书签。3.1.1 防护等级错误!未定义书签。3.1.2 护栏形式错误!未定义书签。3.1.3 护栏选用及设置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3.1.4 施工错误!未定义书签。3.2 路侧拦挡错误!未定义书签。3.3 标志错误!未定义书签。3.3.1 标志材料错误!未定义书签。3.3.2 警告、禁令、指示标志设置错误!未定义书签。3.3.3 指路标志设置错误!未定义书签。3.3.4 施工错误!未定义书签。3.4 标线错误!未定义书签。3.4.1 标线材料错误!未定义书签。3.4.2 设置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3.4.3 施工错误!未定义书签。3.5 警示和视线诱导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3.5.1 示警桩错误!未定义书签。3.5.2 树木诱导错误!未定义书签。3.5.3 视线诱导标错误!未定义书签。3.5.4 施工错误!未定义书签。3.6 公路用凸面反光镜错误!未定义书签。3.6.1 材料错误!未定义书签。3.6.2 设置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3.6.3 施工错误!未定义书签。4 综合处置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4.1 急弯路段错误!未定义书签。4.1.1 隐患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4.1.2 处置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4.1.3 处置示例错误!未定义书签。4.2 长大下坡路段错误!未定义书签。4.2.1 隐患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4.2.2 处置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4.2.3 处置示例错误!未定义书签。4.3 穿村镇路段错误!未定义书签。4.3.1 隐患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4.3.2 处置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4.3.3 处置示例错误!未定义书签。4.4 农村公路路口错误!未定义书签。4.4.1 隐患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4.4.2 主要处置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4.4.3 处置示例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A 护栏构造图错误!未定义书签。691 总 则1.1 目的为规范我省农村公路提升改造的实施,特制定本指南。1.2 实施原则浙江省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应当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原则,针对现状农村公路存在的问题,合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分步实施,提升和改造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村公路安全畅通水平。1.3 适用范围本指南主要适用于我省四级公路及以下等级的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双车道四级公路提升为三级公路及以上等级的改造按现行规范实施。1.4 相关标准农村公路提升改造的实施,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1.5 实施流程农村公路提升改造一般实施流程为:立项、设计、施工和验收。2 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基本规定2.1 农村公路适应交通量2.1.1 准四级公路交通量一般能适应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辆以下。2.1.2 单车道四级公路交通量一般能适应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400辆以内。2.1.3 双车道四级公路交通量一般能适应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2000辆以内。2.2 农村公路设计速度2.2.1 四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3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20km;准四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20km/h,困难路段可采用15km/h。2.3 农村公路建筑限界2.3.1 四级公路和准四级公路净空H为4.5m,一条公路应采用同一净空。2.3.2 四级公路和准四级公路净宽为L+W+L,W为行车道宽度,E为建筑界限顶角宽度,L为侧向宽度,四级公路和准四级公路的侧向宽度为路肩宽度减去0.25m。设置护栏时,应根据护栏需要的宽度加宽路基。图2.3 二、三、四级公路建筑限界2.4 农村公路提升改造主要内容2.4.1 农村公路提升分为整体改造提升和局部改造完善两种。2.4.2 农村公路整体改造提升的实施对象为交通量较大且具备提升条件的四级公路及以下公路,具体内容如下:1 现状为单车道的四级公路、准四级公路、等外公路,根据规范规定和实际情况,拓宽改造为双车道四级公路或以上标准。其主要改造内容为:横断面拓宽、平纵面指标提升以及由于横断面拓宽和平纵面指标提升导致的路基、路面、排水、防护和桥隧等改造。2 重载交通量较小的山区单车道的四级公路、准四级公路、等外公路,由于受地形限制,难以拓宽改造为双车道四级公路,经过充分论证,可拓宽老路路基和路面,拓宽后的路面宽度达到5m以上,使小型车辆能够会车。其主要改造内容为:横断面拓宽、急弯路段改造、增设错车道以及由于横断面拓宽和弯道改造导致的路基、路面、排水、防护和桥隧等改造。3 现状为双车道的四级公路,提升改造为三级公路或以上标准,此类情况不在本指南中具体描述。2.4.3 农村公路局部改造完善的实施对象为交通量偏低但需要改善通行条件的四级公路、准四级公路、等外公路,采取局部拓宽、弯道改善、路肩硬化、增设错车道、完善交通安全设施等措施进行改造。3 农村公路整体改造提升技术要求3.1 公路横断面3.1.1 横断面布设农村公路整体改造提升时需拓宽老路横断面,一般路段拓宽为双车道四级公路,部分山区受地形限制路段路面拓宽至5m以上。规范规定的双车道四级公路横断面布设具体如下:1 设计速度30km/h的四级公路应采用双车道断面,行车道宽度3.25m,土路肩宽度0.5m。2 设计速度20km/h的双车道四级公路行车道宽度3.0m,土路肩宽度0.25m。3 四级公路的路拱坡度不应小于1.5%。3.1.2 横断面拓宽原则横断面拓宽宜采用单侧拓宽,既保证拼接段施工质量,又节省工程造价;部分路段因控制性构造物、征迁等原因或线形缘故,可选择采用两侧拓宽。图3.1.2 单侧拓宽横断面示意图图3.1.3 双侧拓宽横断面示意图3.2 路线3.2.1 主要改造内容路线主要实施内容为提升公路的平纵面指标,使其满足双车道四级公路的技术标准。3.2.2 主要改造原则1 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有老路是改造提升的基本原则。2 路线提升时应对老路路线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价,以确定合理利用老路和需局部改线的方案。3.2.3 平面技术指标1 各级公路平面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圆曲线。不同设计速度的圆曲线最小半径规定如表3.2.3-1。表3.2.3-1 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km/h)3020圆曲线最小半径(m)一般值6530极限值3015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m)路拱2%3501502 回头曲线回头曲线各部分的技术指标如表3.2.3-2。表3.2.3-2 四级公路回头曲线技术指标主线设计速度(km/h)3020回头曲线设计速度(km/h)2520圆曲线最小半径(m)2015回旋线最小长度(m)2520超高横坡度(%)66双车道路面加宽值(m)2.53.0最大纵坡(%)4.04.53 各级公路当圆曲线半径小于表3.2.3-1中所列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超高的横坡度应根据公路等级、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路面类型、自然条件和车辆组成等情况确定。四级公路最大超高一般不大于8%,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不大于6%。4 四级公路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设置加宽,双车道四级公路路面加宽值规定如表3.2.3-3。表3.2.2-3 双车道路面加宽值加宽类别 圆曲线半径 加宽值(m) (m) 汽车轴距加前悬(m)250-200200-150150-100100-7070-5050-3030-2525-2015010对于四级公路,路基填料不仅粒径要满足表3.3.2所列的规定外,其填料还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中表3.3.1对四级公路填料最小强度的规定。1 若采用废渣或建筑垃圾填筑路基时,其路基最小填筑厚度为70cm。建筑垃圾填筑需满足以下条件:(1)废渣的最大粒径10cm。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人工翻捡控制,并对掺杂的木料及塑料垃圾予以清除。(2)对于填筑路基的建筑垃圾,应控制含量60,保证有充足的良性土(粘土,容重1.78g/m3)含量。施工中可通过良性土用量(5%)来调整比例,每层最大厚度25cm。(3)由于建筑垃圾含水量小,故施工碾压前需提前24h闷料,并提高洒水量。此外,建议进行试验分析,以明确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2 若采用石料填筑,路堤填筑石料粒径应不大于50cm,并不宜超过层厚有2/3,不均匀系数宜为1520。施工前,应先修筑试验段,以确定满足各种石料孔隙率和最大压实干密度的松铺厚度、压实机械型号及组合、压实速度及压实遍数、沉降差等参数。3.3.4 路基压实度1 路基应有足够的压实度,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水稳性和一定的耐久性。路基填实度应符合表3.3.4-1的规定。表3.3.4-1 路基压实度标准一览表路基部位路床以下深度(m)一般材料路基宕渣路基压实度(%)固体体积率(%)四级公路准四级公路四级公路准四级公路上路床00.394(95)9385(86)83下路床0.30.894(95)9385(86)83上路堤0.81.593(94)9084(85)81下路堤1.590(92)9080(82)78注:表列压实度数值以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表中四级公路压实度括号中的数值为四级公路修筑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时所要求的值。2 四级公路填石路堤压实质量应符合表3.3.4-2的规定,准四级公路可参照执行。表3.3.4-2 填石路堤压实质量标准一览表路槽底面以下深度(cm)硬质石料孔隙率(%)中硬质石料孔隙率(%)软质石料孔隙率(%)801502322201502524223.3.5 边坡坡率1 路堤边坡路堤基底情况良好时,路堤边坡坡率可结合现状公路的实践经验,参照表3.3.5-1所列数值采用。表3.3.5-1 路堤边坡坡率一览表填料种类边坡最大高度(m)路堤边坡坡度全部上部下部全部上部下部一般粘性土208121:1.51:1.75砾石土、粗砂、中砂121:1.5碎石土、卵石土201281:1.51:1.75不易风化的石块208121:1.31:1.52 路堑边坡路堑边坡坡率,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土石种类及结构、边坡高度和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确定。地质条件好、土质均匀时,可参照表3.3.5-2所列数值范围并结合现状公路的实践经验采用。表3.3.5-2 路堑边坡坡率一览表土石种类边坡最大高度(m)路堑边坡坡率一般土201:0.51:1.5碎(砾)石土201:0.51:1.0风化岩层201:0.51:1.0一般岩层1:0.11:0.5坚石1:0.1直立3.3.6 路基防护路基应根据当地水文、地质及筑路材料等情况,采取挡墙、护坡等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治路基病害和保证路基稳定。老路拓宽改造时,路基防护一般采用与现状原的路基防护形式相同的方式进行。1 填方路堤防护一般填土不大于3m的路段,一般采用放坡植草进行路基边坡防护。当填土大于3m小于12m的路段,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用各种边坡防护类型,常见的型式可参见表3.3.6-1。表3.3.6-1 路堤边坡坡率一览表防护形式适用范围三维网植草护坡适用于填方路堤高度3m的正常路段边坡防护,尤其适用于石料却乏路段。网格植草护坡适用于路基高度3m的正常路段边坡防护及土质挖方路段边坡防护。浆砌片石满铺防护适用于沿河路堤、侵水路堤、桥头锥坡、挡墙锥坡的边坡防护。2 路堑边坡防护路堑边坡防护型式需根据当地水文、地质及筑路材料等情况进行确定,常见的路堑边坡防护型式可参见表3.3.6-2。表3.3.6-2 路堑边坡坡率一览表防护形式适用范围浆砌片石护坡适用于坡度缓于1:1的易风化岩石和土质路堑。护面墙适用于防护易风化或风化严重的软质岩石或较破碎岩石的边坡,边坡不宜陡于1:0.5。客土喷播适用于风化岩石、土壤较少的软质岩石、养分较少的土壤、硬质土壤、植物立地条件差的高大陡坡面和受侵蚀显著的坡面。湿法喷播适用于土质边坡、土夹石边坡、严重风化岩石且坡率缓于1:0.5.3 公路因用地受限等因素制约,可采用挡墙进行收脚。挡墙的常见类型如表3.3.6-3,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表3.3.6-3 各类挡墙适用范围一览表挡墙类型适用范围重力式挡土墙适用于一般地区、浸水地区和地震地区的路肩、路堤和路堑等支挡工程。墙高不宜超过12m,干砌挡土墙的高度不宜超过6m。悬臂式挡土墙宜在石料缺乏、地基承载力较低的填方路段采用。墙高不宜超过5m。扶壁式挡土墙宜在石料缺乏、地基承载力较低的填方路段采用。墙高不宜超过15m。3.4 公路路面农村公路路面的提升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对现状农村公路路面进行改造时,应按本指南要求进行改造,以达到相应等级公路路面的要求。2 现状农村公路路面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路面时,需根据现状路面的路状先判断是否需对现状路面进行大中修,然后再实施拓宽路面,拓宽路面类型原则上应与现状老路路面类型相一致。3.4.1 标准轴载四级公路路面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3.4.2 路面结构组合及其类型1 农村公路路面类型要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拓宽部分的路面结构宜与原路面结构一致,厚度不应小于原路面厚度。现状道路路面需经检测来判断路面状况,以确定现状道路是否需要进行路面大中修。2 拓宽部分的路面结构一般由面层和基层组成,其路面类型宜采取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混凝土路面;其基层铺筑材料常见的有泥(灰)结碎石、级配碎砾石、水泥稳定碎石、低标号水泥混凝土、二灰碎石等,原则上应优先采用水泥稳定碎石。3 各路面结构层厚度,有条件时按相关路面设计规范计算确定,受条件限制的,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表3.4.1规定的最小厚度。表3.4.1 各类型路面结构层最小厚度一览表结构层结构层类型最小厚度(cm)四级公路准四级公路面层水泥混凝土1816沥青混凝土52.5基层水泥稳定类15石灰稳定类15工业废渣类15柔性基层84 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按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不小于96%标准执行。水泥混凝土路面强度以28d龄期的弯拉强度控制,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不低于4.0Mpa。3.4.3 路基回弹模量当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时,其土基回弹模量值应大于30MPa;当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路床顶面的综合回弹模量值不得低于40MPa。若回弹模量值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更换填料、增设粒料层或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等措施。采取这些措施后的结构层,仍应归属于路基范畴内,不宜算作路面的结构层次(如垫层)。3.4.4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相关技术要求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应不小于97%,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为2.53.5MPa。水泥剂量一般为3%5.5%,当达不到强度要求时应调整级配,水泥的最大剂量不应超过6%。在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采用振动成型法设计,通过采用振动压实成型试件的方法确定材料组成比例、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量,以及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测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采用振动成型法施工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相关要求按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法施工技术规范(DB33/T8362011)执行。2 材料要求(1)水泥:宜选用标号较低(R42.5及以下)而初凝时间(宜在3小时以上)和终凝时间(宜在6小时以上)较长的水泥,不得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采用散装水泥,在水泥进场入罐时要停放七天,鉴定合格后才能使用;夏季高温作业时,水泥温度不能高于50,否则应采取降温措施。水泥其他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水泥剂量一般为3%5.5%,当达不到强度要求时应调整级配,水泥的最大剂量不应超过6%。(2)集料:碎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宜按粒径9.5-31.5mm、4.75-9.5mm、2.36mm-4.75mm和02.36mm四种规格备料。碎石压碎值不大于28%,0.075mm以下颗粒含量宜不大于4,粗集料针片状含量应不大于18(宜不大于15%);碎石中小于0.6mm的颗粒必须做液限和塑性指数试验,要求液限小于28%,塑性指数小于9。基层及底基层集料级配分别符合表3.4.4-1级配范围表的要求。表3.4.4-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级配范围要求筛孔尺寸31.526.5199.54.752.360.60.075通过率(%)10090-10072-8947-6729-4917-358-220-7注:表中级配范围供施工单位生产时参考,实际工程施工时采用的配曲线应根据工程所采用的具体材料及达到规范的指标要求进行调整。(3)水:凡饮用水皆可使用,遇到可疑水源,应委托有关部门化验鉴定。3.4.5 水泥混凝土面层拼宽的相关技术要求1 为保证路面拓宽后的整体承载力,拓宽部分水泥砼面层与老路水泥砼面层之间应设置拉杆。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设在板厚中央,并应对拉杆中部100mm 范围内进行防锈处理。2 当现状道路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且不对老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全部挖除时,采取以下处理方式。即在拓宽路基填筑施工完成后,如有损坏应在浇筑混凝土板前采用相同材料修补压实,严禁用松散粒料填补。对老路板块出现病害应及时处理,破碎板块采取更换处理;纵、横、斜向裂缝,根据裂缝的损坏程度、施工技术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修补材料和方法。先清除缝内杂物,并灌缝粘结。然后再进行拓宽水泥混凝土的浇筑施工。3 行车道水泥混凝土面层宜宽出外侧车道边缘线0.6m。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表面构造深度应控制在0.51.0mm(一般路段)、0.61.1mm(急弯、陡坡、交叉口或集镇附近等特殊路段)。4 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纵向施工缝。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缩缝均应设置拉杆。5 两条道路正交时,各条道路宜保持本身纵缝的连贯,而相交路段内各条道路的横缝位置应按相对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两条道路的纵横缝垂直相交,互不错位。两条道路斜交时,主要道路宜保持纵缝的连贯,而相交路段内的横缝位置应按次要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与次要道路的纵缝相连接。相交道路弯道加宽部分的接缝布置,应不出现或少出现错缝和锐角板;当出现错缝、锐角板时,宜加设防裂钢筋和角隅补强钢筋。6 接缝是混凝土路面的薄弱环节,切缝施工质量不高,会引起板的各种损坏,并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因此,应特别认真地做好切缝施工。切缝后,应尽快灌注填缝料。切割时间要特别注意掌握好,切得过早,由于混凝土的强度不足,会引起粗集从砂浆中脱落,而不能切出整齐的缝。切得过迟,则混凝土由于温度下降和水分减少而产生的收缩因板长而受阻,导致收缩应力超出其抗拉强度而在非预定位置出现早期裂缝。一般建议在浇筑1天后切缝。7 为改善旧混凝土面层的表面功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有条件地区建议对老路进行拓宽及病害处理完成后,对道路整体进行面层加铺,加铺前先对老路采用洗刨的方式将老路打毛,打毛后清理干净,表面涂敷粘结剂,然后加铺水泥混凝土路面,28d弯拉强度不小于4.0Mpa。8 材料要求(1)水泥:宜采用旋窑生产的道路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等,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高温期施工宜采用普通型水泥,低温期施工宜采用早强型水泥。水泥标号不小于R42.5级;选用的水泥除应查验其出厂质量报告单外,还应逐批抽验其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及3天和28天的强度等是否符合要求,受潮结块的水泥禁止使用。(2)碎石:采用的集料应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其质量标准如表3.4.5所示。表3.4.5 碎石质量控制一览表项次项目技术要求1碎石压碎值(%)302卵石压碎值(%)263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124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205含泥量(按质量计)(%)26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77吸水率(按质量计)(%)38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按SO3质量计)(%)19洛杉矶磨耗损失(%)3510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11岩石抗压强度(MPa)岩浆岩100变质岩80沉积岩6012表观密度(kg/m3)250013松散堆积密度(kg/m3)135014空隙率(%)4715磨光值(%)3516碱活性反应不得有碱活性反应或疑似碱活性反应(3)砂:采用的砂粗细适中、清洁、不含杂质,宜采用中砂,含泥量不应大于3%。(4)水:凡饮用水皆可使用,遇到可疑水源,应委托有关部门化验鉴定。(5)钢筋:水泥混凝土路面所用传力杆、拉杆等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3.4.6 沥青混凝土面层拼宽的相关技术要求1 当进行沥青路面拓宽时,先沿老路面边缘向内50cm作为开挖线,再沿开挖线开挖成台阶状并整平压实。拓宽开挖边线处采取热接缝处理,同时,需先在接茬处喷洒乳化沥青粘层油再行铺设新沥青混凝土路面。2 拓宽的沥青路面层一般采用AC类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铺筑。3 材料要求(1) 沥青:沥青面层可采用道路石油C级沥青,沥青标号为70号,其技术要求详见表3.4.6-1所示。表3.4.6-1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单位等级沥青标号70号针入度(25,5s,100g)dmm6080适用的气候分区1-31-42-22-32-4针入度指数PIA-1.51.0B-1.81.0软化点(R&B)不小于A4645B4443C43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A18016010延度不小于cmA2015252015B151020151015延度不小于cmA、B100C40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A2.2B3.0C4.5闪点不小于260溶解度不小于99.5密度(15)g/cm3实测记录质量变化不大于0.8留针入度比不小于%A61B58C54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A6B4残留延度(15)不小于cmC15注:经建设单位同意,表中PI值、60动力粘度、10延度可作为选择性指标,也可不作为施工质量检验指标。70号沥青可根据需要要求供应商提供针入度范围为6070或7080的沥青。(2) 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表面粗糙的集料,粗集料的质量技术要求详见表3.4.6-2。表3.4.6-2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规定值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45吸水率不大于3.0坚固性不大于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2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软石含量不大于5注:坚固性试验可根据需要进行。对S14即35规格的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可不予要求,0.075mm含量可放宽到3。粗集料的粒径规格应按表3.4.6-3的规定生产和使用。表3.4.6-3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规格规格名称公称粒径(mm)通 过 下 列 筛 孔(mm) 的 质 量 百 分 率()10675635337.531.526.519.013.29.54.752.360.6S1407510090-100-0-15-0-5S2406010090-100-0-15-0-5S3306010090-100-0-15-0-5S4255010090-100-0-15-0-5S5204010090-100-0-15-0-5S6153010090-100-0-15-0-5S7103010090-100-0-150-5S8102510090-100-0-15-0-5S9102010090-100-0-150-5S10101510090-1000-150-5S1151510090-10040-700-150-5S1251010090-1000-150-5S1331010090-10040-700-200-5S143510090-1000-150-3(3)细集料:应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人工轧制的集料,细集料的质量技术要求详见表3.4.6-4所示。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mm含量的百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mm或00.15mm)表示。表3.4.6-4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 项目单位规定值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45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5砂当量不小于50(4)填料: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要求详见3.4.6-5所示。表3.4.6-5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项目单位规定值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45含水量不大于1粒度范围 0.6mm 0.15mm 0.075mm1009010070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3.4.7 路肩硬化重载交通量较小的单车道公路,难以拓宽导致错车道设计数量不足的路段,可通过路肩硬化加宽路面的方式来保证小型车辆有临时会车的空间。1 路肩硬化处理推荐面层采用AC类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等材料铺筑,基层则可采用级配碎石、水泥稳定碎石等材料。在路肩硬肩化前,应对路基进行充分压实。2 沥青混凝土路肩硬化方案的相关技术要求(1)采用沥青混凝土的路肩硬化方案一般适用于原道路路面为沥青路面的道路。本路肩硬化方案面层采用AC类沥青混凝土,厚度不小于5cm,基层推荐采用25cm厚的水泥稳定碎石。(2)沥青混凝土分一层进行铺筑,一般可采用道路石油C级沥青,沥青标号为70号。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具体要求详见本指南“3.4.9 沥青混凝土面层的相关技术要求”。3 水泥混凝土路肩硬化方案的相关技术要求(1)采用水泥混凝土路肩硬化方案一般适用于原道路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道路。本路肩硬化方案面层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四级公路厚度不小于18cm,准四级公路厚度不小于16cm。基层推荐采用25cm厚的水泥稳定碎石。(2)路肩水泥混凝土面层与行车道面层应设置拉杆相连,二者的横向缩缝应连通。3.5 排水设施提升改造技术要求农村公路排水设施的提升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现状公路两侧没有排水沟的道路增设相关排水设施。2 对现状公路排水设施已破损或已失去现原排放功能的,需进行修复改造。3 对现状公路排水设施经判断不能满足排水要求或相关现有排水设施存在缺陷影响公路自身安全的,需进行提升改造。4 由于路基拓宽导致边沟需挖除重建。3.5.1 排水设施改造的原则对现状排水设施材质、断面尺寸等方面进行改造时,原则上不应改变原水流的总体走向,并与沿线桥涵配合,与农田灌溉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3.5.2 排水设施改造的主要技术要求1 边沟和排水沟一般情况下建议采用矩形断面,截水沟一般建议采取梯形断面。山区挖方边沟容易被冲刷需设置至少两面光的硬化边沟,以防止雨水渗入路基而对路基稳定造成影响。2 部分村镇路段路侧排水边沟建议采用增设盖板的形式,在确保道路排水通畅的同时,也保证了沿线人民群众出行安全。3 边沟的深度和宽度一般不小于0.4m,石方路段边沟深度和底宽不应少于0.3m,截水沟和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不得小于0.5m。4 排水设施材料选择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5 路面内部排水为迅速排除积滞在路面结构内的自由水,需在路面边缘路肩下设置排水设施以排出自由水,而保护路基、路面的强度。一般在路肩下的基层顶面外侧一定范围内铺设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横向排水管来排出路面内部结构水。3.5.3 存在缺陷影响公路自身安全的排水设施的改造完善方案部分农村公路由于路侧边沟大而深,经常出现驾驶员驾驶不慎驶入边沟,造成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现象出现。建议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 在现状边沟上增设盖板,以提高路侧安全性。2 当路侧有一定宽度,边沟排水量较小,且不易淤积时,可将路侧填实整平,再设置浅边沟。这不仅满足了排水需求,而且也提高了路侧安全性。 图3.5.3 边沟增设盖板图3.6 错车道设置技术要求3.6.1 设置范围当满足以下情况之一需设置错车道1 当公路采用单车道时,应设置错车道。2 当单车道桥梁需要双向行车时,桥头两端,应根据需要设置错车道。3 当单车道隧道需要双向行车时,洞口两端外侧,应设置错车道。3.6.2 设置形式1 错车道常见的型式有单侧设置和双侧设置两类。2 错车道一般应采用单车设置,但局部因控制性构造物、房屋拆迁等因素制约的路段,可设置双侧错车道。图3.6.1-1 单侧设置错车道示例图图3.6.1-2 双侧设置错车道示例图3.6.3 设置标准1 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不应小于双车道的路基宽度,有效长度不小于2倍主要车型长度。为了便于错车车辆的驶入,在错车道的两端应设不得小于行驶车辆中的最大车长的1.5倍(按5的倍数取整值)的过渡段。2 错车道应设在有利地点,并使驾驶员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间驶来的车辆,宜设在纵坡不大于4%的路段。错车道每公里不少于3个,一般情况下相邻间距不大于300m,但受地形等条件制约,间距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500m。3山区路段由于地形限约而造成错车道设置间距较大且无法通视时,可通过在相邻两个错车道之间的适当位置设置相关预告提示标志标牌来事先告知车辆驾驶员相关错车信息。4 在错车道前后30范围内不应当有妨碍视线的障碍物存在。5 错车道路面结构应与主线相同,错车道路段路肩宽度不小于0.5m。3.6.4 山区相邻错车道无法通视路段的改造方案位于山区的个别农村公路由于受地形等因素制约,相邻错车道之间无法通视,则可在距错车道100150m处设置错车道提示标志牌,并可在其下方设置辅助标志来表示前方错车道的距离及错车道方向。图3.6.1-3 错车道提示标志设置示意图3.7 安全设施农村公路安全设施的提升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未能达到D级的路段需进行提升改造。2 农村公路在以下情况应配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1)在高路堤、桥头引道、陡坡、急弯、临水库、沿江、傍山险路、悬崖凌空等危险路段,应在路侧设置限速、警示、警告标志和护柱、石砌护墩、石垛等安全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设钢质护栏;桥头引道、漫水桥、过水路面等路段应设置警示标志;漫水桥、过水路面上应设置标杆。(2)在视距不良的急弯路段,应根据需要设置线形诱导标志、警告、减速等标志;在平面交叉路口,应设置道口标志等必需标志。(3)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在适当位置设置减速装置。(4)受限路段应在起终点处设置减速、限载、限高等警告标志。(5)在急弯、陡坡、大型构造物、学校等特殊路段应设置警告、禁令标志及必要的指示标志。(6)有条件的农村公路可设置里程碑、漆划标线。3.7.1 护栏1 农村公路设置的护栏一般应根据浙江省农村公路安全设施设置技术指南(2009年7月)中所列的C级、B级和A级三个防护等级进行选用。2 护栏一般按以下原则选用:(1)在发生过车辆冲出路外交通事故的路段,尤其是多次发生该类事故的路段,应根据事故记录、事故原因、路侧危险程度等因素判断是否需要设置护栏和设置何种等级和形式的护栏。(2)桥面板厚度超过50cm的空心板或水泥混凝土小型桥梁宜选用本指南中给出的B级桥梁护栏。道路景观要求不高的小型桥梁可选用B级波形梁桥梁护栏,反之可选用B级梁柱式桥梁护栏。桥梁护栏与路基护栏之间宜采用过渡段结构。视实际情况,小型桥梁也可选用现行护栏规范中规定的A级护栏形式。(3)上跨干线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等的农村公路桥梁,应按照现行护栏规范的要求,设置A级及以上等级的护栏,桥梁护栏与路基护栏之间宜采用过渡段结构。(4)公路上已有有一定埋置深度的水泥混凝土示警墩,并符合优先设置防护设施条件的路段,宜将已有水泥混凝土示警墩加固为C级混凝土护栏或设置钢质护栏。(5)考虑到农村公路的施工、材料运输、维修便利及经济性,可采用经验证的其它形式的护栏。3 农村公路波形梁钢护栏最小设置长度推荐值为28m,特殊情况下不应低于20m;水泥混凝土及示警墩加固后形成的水泥混凝土护栏最小长度为6m。4 四级、准四级公路路侧侧向宽度为路肩宽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