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案范文.doc_第1页
《项链》教案范文.doc_第2页
《项链》教案范文.doc_第3页
《项链》教案范文.doc_第4页
《项链》教案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链教案范文 项链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认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们的侵蚀毒害。 2、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4、提高口头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以及评板、辩论的能力。 重点:人物形象、主题及心理描写的作用。 难点:故事情节的偶然性与人物不幸遭遇的必然性。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今天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它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际,丢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开始迅速地浏览即将学习的课文。 二、作者介绍 1、以普法战争时的若干侧面为背景,歌颂普通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了各类爱国主义人物,主要以羊脂球蛮子大妈和米隆老爹最佳。 2、揭露帝国主义时代法国的腐败风尚的。以项链勋章到手了最佳。 3、揭示和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命运的。以马丹姑娘最佳。 莫泊桑的小说思想深刻而富有教育意义。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采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莫泊桑的长篇、中篇小说也不乏名作。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没落本质的短篇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推崇。鲁迅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 教师板书课、作者并释题:小说以项链作为标题,是小说常用的“物线法”。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诵读、思考: 1、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她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明确: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 2、复述故事情节(要求体现“以项链为线索”)。 明确: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 3、理清小说结构(图表法、括号法,结构法、线索法等均可) 方案一:结构法。 方案二:线索法。 借项链(136)丢项链(3764)赔项链(6582)识项链(83100) 注意:两种方案中“赔项链”的起止段落不同。 四、分析人物形象: (一)点学生诵读序幕部分(16),思考: 1、玛蒂尔德为何“痛苦”、“苦恼”、“伤心”?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明确:第1、2段,第3段开头两句,第6段开头第1句。 2、对以上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美丽动人,但出身低微,无钱无地位,与友交往,自惭形秽。 3、找出玛蒂尔德七种“梦想”的内容,并一言以概之。 明确: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及装饰:“梦想”宽敞的客厅及陈设;“梦想”和最亲密的男朋友在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闲谈;“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华贵的壁衣;“梦想”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笑听客人密谈。一言以蔽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4、本部分着力写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揭示了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然而现实(低等的社会地位和并不富裕的家境)生活束缚了她,因此,她只能在梦想中获得一时满足。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正是有了前面的叙述,读者才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也正因为她爱慕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二)分角色朗读736段(陈述、路瓦栽、玛蒂尔德、佛来思节夫人各1人,共4人),思考: 1、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她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怎样认识她的喜与忧? 明确:玛蒂尔德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高兴兴”,接下来便是“懊恼”“恼怒”和“不耐烦”。这种情绪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并不矛盾。因为请柬给她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机会,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己。最后硬从丈夫手里抠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这又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 2、第33、36段的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表现其见到自己中意的项链的激动,以及借到项链后兴奋至极之情,将其爱慕虚荣的心理刻画得非常充分。 (四)分析评价玛蒂尔德 1、学生分小组讨论。 讨论后,学生可能形成以下观点: 观点一:“虚荣说” 爱慕虚荣是玛蒂尔德性格的第一内涵。她不满足于自己的身世和处境,依仗自己的美貌,心中充满奢望,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通大众的追求。而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求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荣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社交界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错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观点二:“善良诚实说” 玛蒂尔德性格还有她依然本质的东西,即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她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吓着或给他太大的压力。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 观点三:“坚韧说” 玛蒂尔德性格中还有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机和性格发生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在这十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在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的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就会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与快乐。丢失项链这一遭遇给了她当头一棒,成了她改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也是她真正面对生活的清醒剂,使其逐渐走向成熟。 2、重新评价。 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 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戏剧性变化无能为力,只能听任摆布的宿命论形象。 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老师总结:我们应全面,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玛蒂尔德曾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女人,然而,丢失项链后的玛蒂尔德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没有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承受。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为了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奋斗的女性。在这漫长的十年还债的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十年艰辛也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的很可爱的女性形象。可见,第三种评价是合理的。 五、欣赏小说巧妙的构思 1、学生思考: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物,是否有因可寻? 学生甲:是有因可寻的。因为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玛蒂尔德“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所以,玛蒂尔德根本就没考虑朋友竟会收藏如此低兼的赝品。 学生乙补充:依据“好马配好鞍”的原则,赝品项链怎能放在“镶着镜子的衣柜”中精美青缎子盒子里。 学生丙补充:俗话讲“慧眼识珠”。生于“寒门”(小职员的家里)、嫁于“寒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玛蒂尔德是很难一眼辩出真伪的。 2、提问:如何看待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明确: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的因素。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另外,舞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几乎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这都佐证了丢失项链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说明玛蒂尔德的性格内涵。 3、提问: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生活实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符合生活实情的。因为作者己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这一切都是构成小说结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 这出乎意料的结局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命运。玛蒂尔德一心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不能够;一辈子只在幸福中陶醉过一次,但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十年含辛 项链教案 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能力目标 、训练快速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情意目标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徳的同时,发扬人性中的善和美,摒弃虚伪和丑陋。 学习重点:探究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品味重点段落,赏析文中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 阅读课文、注释、阅读提示,使学生了解莫泊桑的生平简历。 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梳理情节脉络。 2、研读人物描写,概括玛蒂尔徳的形象。 3、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二、莫泊桑生平介绍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他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他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 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战后退伍,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1880年,他以短篇小说羊脂球,而登上法国文坛,从这开始到1889年的10年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其中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先小组交流,再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倾听、补充,并记下自己所没有收集到的。 三、整体把握。 提问:文中56页有这样一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在文中这一件“极细小的事”是什么事? 玛蒂尔德借项链的事。 那么它败坏了你什么,又成全了你什么,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梳理情节脉络。看作者以项链为线,写了哪些情节?(借丢赔识) 你最欣赏的情节是哪个?简述理由。要求:一句话作答。 丢项链玛蒂尔徳命运的最高点和转折点。 识项链玛蒂尔徳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 四、重点分析: 1.找出在不同情节中作者对玛蒂尔徳的描写,透视人物心理、性格发展的过程。 方式:自度和小组讨论结合。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发言。 要点: 借项链前想得人欢欣、被人羡慕、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得到请柬懊恼、发愁 舞会上陶醉 舞会后赶快逃走 丢项链后毅然决然打定主意,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如何还债辞退女仆,迁移住所。刷洗杯盘?一个铜子一个铜子的省。十年后,还清债务,再遇女友坦然相对 2.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徳。 、玛蒂尔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后,学生可能有以下观点:(观点应该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 反面兼有的)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马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3、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 讽刺(主要是讽刺) 同情 赞赏 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与赞赏。 4、教师归纳 玛蒂尔徳该不该有梦想?该如何看待她的梦想?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 从人性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追求,符合人性中爱美、想过的好一些的心理。她参加舞会只是展示美丽,想得到羡慕,并没有损害他人,而且晚会后也并没有依靠男宾,甚至部长去解决困难。至于她那狂乱的虚荣心,是她的缺点,也是人性的弱点。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偿还债务,表现了她在命运面前的坚强、勇敢、果断。再次见到女友,坦然面对, 说明他对命运无所抱怨与悲叹,有敢作敢为的自豪。她的美丽可爱表现在她的诚实守信,勤劳坚忍。 玛蒂尔徳是一个有着人性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四、布置作业 假如路瓦栽夫人的项链没有丢失,或者丢了以后发现钻石是假的,那最终结局将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通过欣赏小说结构艺术,来进一步透视人物的性格。 、引导学生领会情节发展偶然中的必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汇报上节课的作业,并请同学做点评,以提高听得效率;教师强调想象的情节一定要忠实于人物性格,符合情节的真实。 二、欣赏小说结构艺术 鲁迅先生赞美项链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这篇小说的构思可谓精巧,在我们学习的重点之中。要欣赏小说的结构艺术,应该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看情节安排,看线索贯穿,看铺垫伏笔,看其妙在何处。 学生自己速读浏览,体会妙之何在? 小组讨论,优势互补,选派代表发言。 班级讨论明确。 要点: 铺垫与伏笔,为情节展开提供了依据。例如,序幕写玛蒂尔徳的梦想,变为下文她为参加舞会赶制新衣和借项链作了铺垫。还有借项链时女友的慷慨,丢项链后珠宝店老板的回答,还项链时女友的随意这一系列伏笔使得“识项链”中得知项链是假的合情合理。 以项链为线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只有“赔项链”不具偶然性,是玛蒂尔徳对生活的选择,更好的凸显了玛蒂尔徳人性中美的一面。 戏剧性的结尾,项链是假的更耐人寻味。可以说出人意料,但它却是合乎情理的,也是对虚荣的一种讽刺。 三、讨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然的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综合这些争论,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投影出示),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课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 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 C、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 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 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点拨:关于小说主题,明确从三个维度去综合把握 A、 作品本身:情节、环境、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B、 作品的创作背景 C、 生活实际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女主人公的命运是悲剧还是喜剧?造成其命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自身性格和社会找原因) 四、总结扩展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环环相扣的情节,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巧遇的必然性,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的结尾,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建议同学课下浏览警察与赞美诗更多话题作文优秀范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实录、备课资料、同步试卷、美文、高考模拟试卷、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进一步体会。 五、练习: (1)小说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课文,写一个项链后传,不少于200字。 (2)结合玛蒂尔德的经历,谈谈女人的成功观,或以“追求”为话题写篇作文。 项 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通过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 2、理解生动、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3、分析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了解造成其悲剧的根源,透过小说描绘的环境来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 4、整体阅读小说,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1、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理解生动、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巧设契机;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教学方法: 1、通过导读、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把握人物性格。 2、通过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从经济学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多,所谓知足者常乐。反之,一个人物质消费有限,欲望却无穷大,那将怎样呢?向往美好生活,这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但如果一味不切实际地梦想享受豪华、舒适的生活,就会葬送一个人一生的幸福。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就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而付出了10年的代价,今天,我们就走进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探寻酿成她悲剧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篇中短篇小说,我们今天学习的短篇小说项链是莫泊桑的作品,同学们以前曾学过他的作品吗?(初中曾学过我的叔叔于勒)那篇小说写的什么内容?(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另两位是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他母亲文学素养的熏陶,中学时便养成了对诗歌的特殊爱好,一心向往着做一个诗人。1870年,莫泊桑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 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战后退伍,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1880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羊脂球,一跃而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在短短的十年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俊友(又名漂亮朋友)、温泉、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我们的心。这些作品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6篇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又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 1、以普法战争时的若干侧面为背景,歌颂普通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了各类爱国主义人物,主要作品有羊脂球(1883)、蜚蜚小姐(1882)、两个朋友(1883)、米隆老爹(1883)、决斗(1883)、蛮子大妈(1884)等,以羊脂球蛮子大妈和米隆老爹最佳。 2、揭露帝国主义时代法国的腐败风尚的。著名的作品有一家人(1881)、遗产(1884)、我的叔叔于勒(1883)、项链(1884)、勋章到手了(1885)等。以项链勋章到手了最佳。 3、揭示和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命运的。著名的作品有:瞎子(1884)、马丹姑娘(1885)、穷鬼(1885)等,以马丹姑娘最佳。 莫泊桑的小说思想深刻而富有教育意义。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采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莫泊桑的长篇、中篇小说也不乏名作。 莫泊桑著名的长篇小说一生(1883),以19世纪四十年代为背景,通过少女约娜对幸福生活幻想的破灭,孤苦度过一生,描写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肆无忌惮地冲击一切,使夫妻、母子关系受到践踏;使封建贵族的文化、道德遭摧残和践踏,女仆梦莎丽是唯一有德有同情心的人物,一生是一部深入细致地剖析人物心理的长篇名著。俊友(也译漂亮朋友,1885)是莫泊桑长篇中的杰作。通过善耍手腕、厚颜无耻、追逐名利的杜瓦洛依靠熟识世风和不择手段,终于爬到上层社会成为政界和新闻界的要人,暴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以及对外进行掠夺和野蛮的扩张。小说对资本主义丑恶的揭露与批判达到了顶峰,成了著名的社会讽刺小说。 莫泊桑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没落本质的短篇小说,曾受到鲁讯先生推崇。鲁讯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听录音,正字音。 1读准下面的字音: 寒伧(chen) 奢(sh)华 黯(n)淡 粗陋(lu)佳肴(yo) 惆怅(chuchng) 请柬(jin) 债券(qun)契(q)约 账簿(b) 油腻(n) 誊(tng)写 2解释下列词语: 资质:人的素质。 艳羡:十分羡慕。 寒伧:不体面、寒酸。 惆怅:忧伤、失意。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二)诵读、思考: 1、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她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明确: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 2、复述故事情节(要求体现“以项链为线索”)。 明确: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 3、理清小说结构 方案一:结构法。 四、分析人物形象: (一)点学生诵读序幕部分(16),思考: 1、玛蒂尔德为何“痛苦”、“苦恼”、“伤心”?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明确:第1、2段,第3段开头两句,第6段开头第1句。 2、对以上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美丽动人,但出身低微,无钱无地位,与友交往,自惭形秽。 3、找出玛蒂尔德七种“梦想”的内容,并一言以概之。(心理描写) 一言以概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概括:她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尖锐矛盾,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正如文中所说“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这种对超越现实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执迷,正可看出她的虚荣。 (2)提问:作者为什么用梦想,而不用想象或联想? (为准确把握“梦想”一词的含义,可给出现代汉语词典对“梦想”解释的两个义项:妄想,空想;渴望。问:玛蒂尔德的“梦想”,是词典义的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还是兼而有之?用上这个词,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玛蒂尔德的“梦想”,两个词典义兼而有之。首先,她是在“妄想”、“空想”,想象的事情不太可能实现;其次,她虽然是“空想”,可却又“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自不量力,预示了悲剧的必然发生。 4、本部分着力写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揭示了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然而现实(低等的社会地位和并不富裕的家境)生活束缚了她,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