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什么含义.doc_第1页
《老子》中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什么含义.doc_第2页
《老子》中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什么含义.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中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什么含义?老子中的名言颇多,其中就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如今有不少人理解为“治学越多,离道越远”,也就是把它作因为关系看待。前些年某报学术批评版就有一篇以这八个字为题的文章,说“综观目前文艺学界的发展态势,老子在两千多年前讲过的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仍然可能成为我们的文艺学家当下面临的危险:读书越来越多、开会越来越多、发表文章越来越多、出版专著越来越多、开销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多,但距离文学艺术反而将越来越远。”文艺学界的状况我无从置喙。但就我从事的行当来看,确实有一些类似的状况,只是“读书越来越多”一句却要排除在外,因为危险是读的少却写的多,于是那些“多”便多数只是字数上的增加,学术上的增加却不成比例。此文触目之处,是将老子的话理解为:学问做得越多,道术就越受损害。这真是异乎我之所闻。这八个字,出在今本老子第四十八章,其文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文脉来看,老子并不以“为道日损”为坏事,而是认为这正是趋向道的途径。与上文的理解,真是大相径庭。老子之意,是为道的途径和为学是不同的,为学是要日有增益的,而为道是要日有减损的,一直减损到无为,这时就无不为了。为道日损是哲学上的命题,根本不是说道受到损害。旧本题河上公撰老子注卷下对“为学日益”的解释是:“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对“为道日损”的解释是:“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据其解释,所益所损者并不是“学”与“道”本身,而是“情欲文饰”这些东西。今人朱谦之老子校释则将这里的学限定为学礼,范围更小,朱氏并引庄子知北遊“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为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124页)。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说:“为学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这里的为学,范围较狭,仅指对于仁义圣智礼法的追求。这些学问是能增加人的知见与智巧的。”“为道是通过暝想或体验以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这里的道是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中华书局1984年版,250页)所解最切近于河上公。张如松老子说解说:“(河上公)这个注释,颇得要领,确实揭示了学与道的实质”,其下便说明礼与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逐步背离(齐鲁书社1989年版,311-313页)。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非常服膺河上公的说解,说:“其说诚是。为学指钻研学问,因年积月累,知识日益渊博。闻道(帛书乙本为道作闻道,然郭店楚简老子乙篇仍作为道,似仍以作为道为安引者)靠自我修养,要求静观玄览,虚静无为,无知无欲,故以情欲自损,复返纯朴。”(中华书局1996年版,54页)虽然对“为学日益”的理解较河上公宽泛,但主旨是一样的。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将“学”理解为“具体的知识(主要指学仁学义学礼与学文化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0页),同样宽泛。魏王弼撰老子注下篇则将“为学日益”解释为“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将“为道日损”解释为“务欲反虚无也。”显然,对学的理解更宽泛了,包括了一切知识与技能。但也更明确学与道是两种范畴的情形,为学者的途径就是要日有进益,而为道者的途径是日有减损。也就是任继愈所说的“(老子)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见老子哲学讨论集,转引自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并不是说读书读多了,道术就损减了。所以清张尔岐撰老子说略卷下说:“为学者以求知,故欲其日益;为道者在返本,故欲其日损。损之者,无欲不去,亦无理不忘。损之又损,以至于一无所为,而后与道合体焉。为道而至于无为,则可以物付物,泛应无方,而无不为矣。”清徐大椿撰道徳经注卷下也说:“博闻广见之谓学,学在于外,故为学必日有所取益。虚空玄妙之谓道,道在于内,故为道必日有所裁损。”郭店楚简老子乙编和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两处“日”字上都有“者”字,傅奕本、范应元本亦有这两个“者”字。有“者”字意思就显豁了。不至于会产生上文那样的误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两句,并不是因与果的关系,并不是“为学日益”导致“为道日损”,而是并出而对立的关系,是说为学者与为道者途径相反。如将“学”作最宽泛的解释,则吴林伯老子新解所说相当清楚:“学与道反。为学以求智慧,将日增益,则多而不精,以流于伪;为道以求真知,将日减损,则少而精。”(京华出版社1997年版,113页)任继愈老子新译对这两句话的白话翻译很直白:“从事於学问,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从事於道,知识一天比一天减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163页)。虽然任氏对老子哲学思想的评价并不见得为学界所普遍接受,但其翻译大体无误。老子新译当年是极其流行的普及本,接触老子者无人不知,而上文作者似也未放在心上。看来,书还是要认真读才行,并不是读书太多了。 古人也有将这两句统一起来理解的。如宋叶大庆撰考古质疑卷4就由庄子大宗师颜回坐忘的事而明白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义。庄子大宗师说颜回为学进益,进益到忘仁义,再进益到忘礼乐,一直进益到坐忘,坐忘就是“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已近道的本原。以至孔子也要向他学习。叶大庆说:“观此一章,老氏之言思过半矣。盖老氏之言二句当作一意。且为学日益于何处见之?以其为道日损也。学而至于为道日损之地,如颜子之忘仁义、忘礼乐、以至于坐忘,方可谓之日益。扬子曰:颜子以退为进。其有知于此乎?”是认为学之益就是道之损,颜回为学方面的每一次进益,都是为道方面的每一次减损,而每一次减损,都向道的本原接近一步。近人锺泰庄子发微也在颜回坐忘的故事后申明老子此两句之义:“以学言,则谓之益;以道言,则谓之损。损与益非二事也。郭子玄注云以损为益,可谓知言矣。”(上海古籍2002年版,164页)至于其次序为什么依次为忘仁义、忘礼乐、坐忘,书中说得非常明白。 宋代李纲撰梁溪集卷142学箴:“学以致道,积于厥躬。人而不学,智有盲聋。凡百君子,学然后知不足。非琢成器,何贵于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益为损资,学为道本。未尝务学,何以绝为?赤子匍匐,乃能奔驰。明以告子,学以聚之。”则强调益学之后方有可损而为道的依据。 这些,我只能看成是哲学上的解读,而不是语言上的训诂了。这种哲学上的理解,也和上文的理解大相径庭。 时至今日,由于一些学者前期准备知识不足,或者逞其师心,这句话就有些很奇异的解说了。如尹振环的楚简老子辨析一定要说郭店楚简乙篇的“学者日损”上面没有脱一“为”字,而且将这一段译为:“学者一天天增多,功名欲望与伪行伪善也会随之增大与漫延,因而遵行大道的人会一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总要回到无私为上来,无私心无私为,则无所不为。”(中华书局2001年版,277-278页)所说的离谱,对照上文自知,无庸赘言。张吉良老聃老子太史儋道德经则说:“学者,指学习为道者”,“为道”句解释成“寻求事理天天分析”,该段译成“从事学习的人知识天天增益,寻求事理的人材料天天分析。分析再分析,以至于没有一点主观的成分。没有一点主观的成分,就没有事情做不成的。”(齐鲁书社2001年版,78、212页)“损”何来分析之义?“无为”是“没有一点主观的成分”吗?这种理解,完全脱离语言文字。如今一些推翻古典、别出心裁的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